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大脚姑娘碎碎念


小“神童”刘伯温及其元朝为官的短暂简历

刘基刘伯温从小便博览群书,又勤奋好学,诸子百家、奇门遁甲、天文地理、兵法数学都有涉猎,而且十分精通。出众的才智加上丰富的知识,刘伯温12岁就中了秀才,在其家乡有着小“神童”之称。

元朝未年,刘伯温以进士之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具体工作是帮县令打下手,帮处理一些政务。由于他工作勤恳,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刘伯温)

在此期间利用工作的便利,刘伯温得以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又发现元朝的官场乌烟瘴气,地方官与当地豪绅勾结现象普遍,贪污腐朽问题严重,达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刘伯温本来想为民请命干一番事业的,当下感到深深的失望,一怒之下辞官返回了家乡。

助朱元璋建立明朝

元朝末年的腐朽政权已病入膏盲,刘伯温一身才学难以施展,直到1360年,伯乐终于出现了。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府做谋臣。此时天下群雄纷纷据地为王,其中又以陈友谅最是兵强马壮、张士诚最富有、朱元璋的势力最弱。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策发被采纳。

当时的情况对朱元璋来说比较危急。陈友谅持着兵强马壮,又和张士诚结成了“暂时联盟”,想着先一步收拾吞并了朱元璋的势力,而后再论英雄。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的手下大将们纷纷献策说不宜硬碰陈友谅,先退避三分让其锋芒,有的将士干脆劝朱元璋投诚陈友谅,以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下达“议降者”格杀勿论,提升士气,再利用陈友谅急功激进、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将计就计,诱使设伏陈友谅,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的意见。结果果然如刘伯温所料,陈友谅果然中计,被朱元璋集中兵力重重挫了锐气。不久之后,就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之下,朱元璋以弱胜强,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朱元璋剧照)

就是这样,刘伯温共出谋划策八年,筹划全局,在多方势力之下脱颖而出,帮助朱元璋登上了帝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建立明朝后,刘伯温获封诚意伯,他继续用自己的才学全力辅助朱元璋。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前车之鉴,因为过于宽松纵容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朝纲,宦官、侍卫所有人等但凡犯了错,史官一律可以奏明皇上,依法查办,不可以姑息。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群雄割据,打拼天下建立明朝的时候,还是新朝建立匡扶天子,刘伯温都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慢慢也变得国力强盛起来。



这时侯刘伯温也看到,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虽然天下已经太平,但朱元璋心里始终藏着一把刀。果然在国家慢慢步上正轨之后,朱元璋开始了对身边功臣的屠杀,徐达、蓝玉等开国重臣均遭到朱元璋的杀戮,刘伯温的政治智慧让他明白,他是时候退隐了,于是便向朱元璋辞了官返回了家乡。

刘伯温之死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辞官赋闲在家的刘伯温感染了严重的风寒,生命一度垂危。朱元璋知道以后,就派了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还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刘伯温以前为官的时侯曾经和这胡惟庸有过过节,属于是互瞧不顺眼的存在。但御医开的药方,想来也不会有事。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服用之后病情并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

二月中旬,自知时日无多的刘伯温抱病觐见了朱元璋,婉转向他禀告胡惟庸曾带御医探望之事,以及他服食了御医的药方之后,身体更加不适了。朱元璋听了之后,反应极为冷淡,只是随便说了一些要他安心养病的话。

朱元璋的冷淡让刘伯温相当的心寒及心灰意冷,回家后,刘伯温拒绝了继续服用药物,到了5月中旬,刘伯温已是奄奄一息,大限将到。

根据史书记载,刘伯温在临死前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代后事。

刘伯温叫刘琏去书房拿一本书出来,吩咐两个儿子,连同自己生前钓的一筐鱼,一定要交给朱元璋。交代完了后事,刘伯温便一命呜呼了,时间是公元1375年5月16日。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全部是一些关于治理国家个人心得,朱元璋明白刘伯温的用心良苦。但是这一筐鱼他就不是很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不过既然人已不在了,他当时也没有在意。

17年后,时间来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5月17日,太子朱标身染重疾病死。对于朱标,朱元璋一直对他寄予厚望,也为他杀尽了明朝的功臣宿将,为他未来的登基之路扫清了“潜在障碍”,谁知道朱标突然间就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的伤心,痛哭不已。

这时候他想起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朱元璋暗暗想道:“还是刘基懂得朕的心思呀,原来他早已经知道我会把所有功臣宿将都杀光,就像那一筐鱼一锅端,朕也是没办法,这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未来的基业呀”!

(朱允炆)

太子朱标死后,由于爱屋及乌,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储君人选。公元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神”操作,来看看又发生了什么?

朱允炆的削藩作死之路

早在朱元璋时期,为了镇守边疆,抵抗外族入侵,朱元璋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各藩王也各拥重兵,坐镇一方。有秦、晋、燕、宁等诸位藩王,其中又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强。

朱允炆即位后,对各藩王的日渐势大感到深深的不安。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开始削藩。 削藩先从比较势弱的开始,周、代、岷、湘、齐诸位藩王先后被削,削到湘王时过程比较惨烈,湘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自焚而死。其他的藩王倒是没有出什么意外,都被贬为了庶人了事。收拾了这么多藩王之后,跟着下来就只剩下燕王了。

(燕王棣)

燕王朱棣早些年曾经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眼见各位藩王的惨状,以他的性格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朱棣以尽复太祖皇帝的祖训为名,决定起兵反抗朱允炆的削藩。

《明史》载:“燕王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公无1799年八月,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30万大军讨伐朱棣。为朱棣设伏袭击,朱棣杀敌9千人。朱见炆又以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率领50大军继讨伐朱棣,被朱棣军队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这时候朱允炆有点心慌了,害怕燕王朱棣一怒之下直达京师,连忙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官职,以平息燕王的怒火。

在此期间朱棣虽然屡次打了胜仗,但是也有损耗,他的兵源多数是一些以前跟随他征战的旧部,兵源补充是个难题,于是朱棣决计改变战略。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得到内应情报说南京空虚,他决定率师南下直取南京。朱棣军队绕道避开李景隆的伐燕主力,连连攻破后防溥弱的何福、平安师、泗州、扬州等地,到了六月下镇江,兵锋直指南京城,没过多久攻破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终,也为他的作死之路画上了句号。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攻下南京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但他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朱元璋的位置。

结语:朱允炆是作死,好好的一副牌都让他打烂了,朱元璋又何尝不是呢?朱元璋也完全理会错了,刘伯温送一筐鱼的用意。其实刘伯温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告诫朱元璋,把所有功臣大将都杀了,将来如果有人谋反,谁有能力来抵抗呢?在朱允炆伐燕过程中也看到了,李景隆、黄子澄之流完全就是酒囊饭袋,难当燕王朱棣的一合之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多年来为朱标朱允炆的苦心“经营”,到头来全是为了燕王朱棣做了嫁衣。

ps:其实正史上并没有刘伯温送一筐鱼给朱元璋的记载,由于朱元璋大杀功臣太过于寒天下人的心,好事者才想出这“一筐鱼”来彰显他上决策上的失败,顺便也歌颂一下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


小刀刀说史


刘伯温在死之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当时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这17年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伤殆尽,要么被朱元璋罢官免职,要么就被朱元璋杀害,以至于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经没有良将。


朱元璋这时候也后悔,才想起了刘伯温的那一筐鱼。刘伯温将这一筐鱼送到南京的时候,鱼都已经被挤死。

这其实就是暗指朱元璋对待臣子严厉,就如同这装鱼的筐,筐太紧,就会挤死鱼,而如果朱元璋过于严苛,那么臣子就无法生存。刘伯温此举其实是在告诉朱元璋,对待臣子要宽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更加偏向于选择宽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然而朱标却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对待臣子同样严苛,因此老朱将皇位直接传给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


麦地传奇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晓生


刘伯温之死,少不了朱元璋的功劳。朱元璋对于其他人是刀架脖子直接杀,而对于刘伯温他是诛心。

而一代忠臣始终不忘天下,临死前不仅送了朱元璋一筐鱼,还送了朱元璋《太公兵法》。只不过朱元璋后来只明白了鱼的寓意,却未发现书的秘诀。

刘伯温才华横溢,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出谋划策,可以说没有刘伯温就没有明朝。但是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却逃不过君疑忠臣的宿命,以至于被“毒死”,这是为何呢?

据说1375年刘伯温不幸感染风寒,朱元璋得知派胡惟庸试探。胡惟庸为人骄纵跋扈,却深得朱元璋信任,以至于他有机会对刘伯温下毒手。

前来试探的胡惟庸带着御医而来,并且指定刘伯温必须服用御医所开的药,不然就是违反圣旨。自从刘伯温服用御医开的药后,病情更加严重,心中总是感觉有什么东西压得他喘不过气。

二月中旬,刘伯温自知自己寿命将尽,抱病觐见朱元璋,并且向朱元璋传达了自己自从吃了御医开的药之后病情更加严重。但是朱元璋却冷漠回答,并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轻描淡写地搪塞了过去。


刘伯温内心十分抑郁。3月下旬,刘伯温基本上瘫痪在床,无法自由活动。刘伯温的长子刘链偷偷将自己的父亲送回家乡养病,但是刘伯温却拒绝了所有的药。

拒绝饮药之后,刘伯温身体每况愈下,刘伯温深知自己生命即将到期,于是叫两个儿子来交代后事。

刘伯温让刘链从书房中取出一本书,并且告诫他一定要交给皇上,并且不让刘家子孙学习这本书。

刘伯温又告诫次子刘璟,从政要宽容,不得欺压鱼肉百姓。以仁厚之心待人,宽厚之心对待百姓,做事明辨是非,休得颠倒黑白,造成冤假错案。

刘伯温又嘱托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己本想详写一篇遗表以解皇帝后顾之忧。但是奈何胡惟庸尚在,并且深得朱元璋信赖,只好作罢。待胡惟庸阴谋破时,再密告朱元璋自己的遗言,并且将《太公兵法》伪藏于《郁离子》之中与一筐鱼一起送给朱元璋。

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与世长辞,享年64岁,被葬于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前来悼念,刘链趁机将先前伪藏好的天书已经准备好的鱼送给朱元璋。

朱元璋回京之后,直接把鱼扔到了御膳房,御膳房有没有给他做成宴席,我们不得而知。而另外一本书,是叫作《郁离子》。翻了翻也没看懂,就放在了书房。

朱元璋不仅没有保护住自己的一代忠臣,待他死后连他的家人也没有得到保护。1379年,刘链被胡惟庸陷害,被迫堕井身亡,直至1830年,胡惟庸才获罪被杀。

之前朱元璋一心要栽培的朱标,也在1392年死亡,朱元璋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大业。但朱允炆年纪尚小,自己的儿子又对皇位虎视眈眈,朱元璋不知所措。这时才想起了刘伯温临死前送给自己的一筐鱼。


朱元璋细想,鱼与余是谐音。而鱼是一种繁殖能力特别强的生物,如果鱼产下的鱼仔都挤在一个竹筐里必定被挤死。

这就暗示着,如果朱元璋的所有儿子都挤在皇宫,必定会斗得天昏地暗,争个你死我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朱元璋把皇子分封了出去,并且要求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允许进京城。只可惜,朱元璋生前人哪管得了死后事?最终还是被夺了去。


史之策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退休回家养老,这一年他六十一岁,四年后刘伯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传说他临死前,让儿子把自己一生的著作、遗言和一筐鱼送到京城,叮嘱务必要交到皇帝朱元璋手上。


刘伯温为什么送鱼给朱元璋?十七年后朱元璋又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刘伯温对朱元璋有怨气。为什么?因为刘伯温在洪武四年回家后就生了病,本来慢慢调理也不至于会死。可就在这时,左丞相胡惟庸说奉了朱元璋之命来看望军师刘伯温,并给他送来了补身养气的好药,两人一阵寒暄之后,胡惟庸特意强调这药是皇帝让御医开的,对军师大人您的病很有好处,记住一定要吃啊!

刘伯温一是感恩朱元璋的君臣之情,二是害怕朱元璋那手眼通天的特务机关,所以按照“医嘱”,每天三次,每次三颗地服下了胡惟庸送来的药。结果呢?病是不好反重,血都咳出好几斤出来。刘伯温心知肚明,胡惟庸心胸狭隘,这两人在同朝为官事就有过矛盾,他这是报仇来了。

问题是胡惟庸千叮万嘱:这药是皇帝要我拿来给军师吃的。那到底是胡惟庸自作主张,还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呢?刘伯温没准,只好在洪武八年的元旦早朝中,拖着病体强行入京,去和朝廷报道之余,委婉地向皇帝表达了“胡惟庸送药”一事。可朱元璋就冷冷地回了一句:是吗?可能是先生的心理作用而已吧!

就这一句判了刘伯温死刑,他明白自己已非死不可,于是下朝后就急忙赶回家办理后事,将上述的东西(遗嘱、著作、一筐鱼)准备好,让儿子在自己死后马上送入京给朱元璋。刘伯温在洪武八年正月上旬入朝,正月下旬就去世了,而他的那些东西,也由儿子送入了南京,亲自交到朱元璋手上。

朱元璋看到那一筐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有人说:这可能是刘先生给陛下的一点特产,没什么大用意。本来就国事繁忙的朱元璋,就把鱼煮了,分给了众人享用,也就不再去琢磨这位军师葫芦里到底是不是在卖药了。

直到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才让已经万念俱灰的朱元璋察觉到:刘先生的那筐鱼,不简单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国第一位、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朱标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朱标的死是朱元璋一生的痛,自此之后,朱元璋失去了他人生的目标,他为了朱标所做的一切付之东流。那刘伯温的那筐鱼和朱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想一想就很清楚了。

朱标死后,朱元璋老泪纵横地问询百官如何是好,翰林学士刘三吾提到:皇孙还在。于是朱元璋就立了朱标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大开杀戒,诸尽一切手握兵权、又桀骜不驯的功臣名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了,这一案牵扯人数达两万人。


蓝玉案发生后,皇太孙朱允炆劝爷爷不要再杀人了,朱元璋一言不发,随手拿起棘杖,用手直接磨去杖上的荆棘,朱元璋举起血淋淋的右手,告诫朱允炆说:我是在帮你拔刺啊!朱允炆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但同时他也反问了一句:爷爷您分封诸王守卫边疆,又杀尽对我有威胁的人,以后武将造反有诸王,那诸王造反又该如何?

朱元璋一听懵了,他无言以对,因为他想起了刘伯温在十七年前送给他的那筐鱼:现在被杀的武将不就相当于那筐鱼,而朱元璋不就相当于钓鱼人吗?朱元璋杀尽武将,就和钓鱼人钓尽鱼塘里的鱼一样,水塘无鱼,那以钓鱼为生的钓鱼人不就得饿死,而朱元璋杀尽有能力的武将,到时诸王要真造反的话,那朱允炆该怎么办?

朱元璋答不出来了,他只能以沉默来回应朱允炆的问题。这对爷孙彼此心知肚明,诸王在国家危险时是很好的勤王力量,而在国家安全之时,则极有可能演变成国家最大的威胁。朱元璋这时总算知道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先生,葫芦里真的是在卖药,而且卖的还是毒药。



一贰一橙


因为当时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后想选继承人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原来刘伯温是想告诉他,鱼筐中的鱼在被投喂的时候都互不相让,这就如同那些皇子面对皇位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争执,所以在选好人选以后,就要想办法把其他皇子调离京城,这样才能避免皇子之间的相互争斗。同时也在暗示他为政要宽柔相济,不能把人用生硬的规矩框丝了,不让就像这框里的鱼一样被挤死了。



说历史讲考古


洪武八年四月,归隐山林的刘伯温在家病逝。临终前他交代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一本书、一筐鱼和一句话。不过这句话要等来日朱元璋亲自来问,才能告诉他。

刘伯温是有名的神算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有他的用意。

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按照惯例到京城,给朱元璋贺新年,不料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安排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瞧病。

刘伯温吃了几副御医开的药后,感觉肚子一直疼痛,风寒怎么会肚子痛呢?刘伯温一联想,估计是御医的药有问题,而胡惟庸、御医肯定没那么大胆子,这一切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

于是刘伯温去觐见了朱元璋,表了一下自己的忠心,并隐晦地提到了药的事。不料朱元璋竟轻描淡写地安抚他安心吃药养病,看来朱元璋是铁了心地要致自己于死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按理说自己早已告老还乡,又无兵无权,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伯温想了几日,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朱元璋担心的是他手里那本《天甲奇书》。刘伯温想到此处,不仅背脊发冷,这本书弄不好还得殃及子孙,得赶紧交给皇帝。

朱元璋收到书后,很满意,并没有为难刘伯温的后代,不过他对那筐鱼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刘伯温临终前表表孝心。

17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皇太子朱标突然离世,年仅古稀的朱元璋悲痛欲绝。

儿子的去世固然难过,但自己为了朱标的继位铺了这么多年的路,如今他却撒手而去,大明的江山该如何是好?


朱元璋的子孙倒不少,但该如何选择呢?要是刘伯温还在世就好了,他博古通今,能提提好的建议。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的那筐鱼,刘伯温肯定是有用意的。

于是朱元璋找来了刘伯温的儿子刘璟,问他父亲临终前可有什么遗言。刘璟赶紧把父亲的话转告给了朱元璋,大概的意思是:为政者信和仁,可佑我朝千秋万代。

这是让朱元璋从子孙中挑诚信和仁孝的子孙继位的意思,朱元璋接着问那筐鱼是什么意思。但这个刘璟确实也不知道。

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建议,选择了颇有父亲仁孝之风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接着他又开始琢磨那筐鱼的用意。


有一天朱元璋终于想起了很多年前,刘伯温跟他讲过一件跟鱼有关联的故事。

话说有个商人在渡河时掉到了水里,看到岸边有个打鱼的渔夫,就高喊来救他,并许诺送给渔夫一百两银子。

商人被救上岸后,结果只给了十两银子。渔夫很不高兴,但又没办法,只得走了。

几年后,商人过河,不料运气不好又掉到了河里。但恰好又碰到了那位渔夫,商人又承诺出钱,不过渔夫不再信他,最后商人溺水而死。


当年刘伯温是规劝朱元璋要讲诚信,如今重提,朱元璋心里知道刘伯温肯定不是为了来讽刺他,应该是提示他什么?

想了半天,朱元璋总算弄明白了,原来刘伯温是担心他杀光了这些文臣武将,谁来保他的大明江山。未来小孙子继位,就面临这个问题。

有了刘伯温的提示,朱元璋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文臣方面,他为朱允炆挑选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个顶梁柱。

至于武将,如今大明的兵权都是掌握在自己的儿子手里,且相互牵制,因万无一失。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朱元璋还是靠了一下小孙子:“如果叔叔们有异心,你该怎么应付?”


朱允炆想了一会回答道:“先以德收人心,再以法约其行,还不行就削藩或该封地,都不行最后一步就是刀兵相向。”

这个答案朱元璋很满意,无懈可击,看来自己没看走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不带遗憾、安心地离开了人世。

不过这次英明一世的朱元璋,还是看走眼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心口不一,继位仅一个月,就毫无理由地对叔叔们走了第三步到第五步。

最后逼反了四叔朱棣,而其他的叔叔则是坐山观虎斗,朱允炆落了个下落不明的悲惨下场。从刘伯温临终提到的信和仁来看,或许他真的早已预见了今天这个结局。



花木童说史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论功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建国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闹事,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是个温和的统治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操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目前很多学者都论证,刘伯温其实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人暗害他,这或许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杨角风发作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刘伯温的死还是很让人惋惜的,在刘伯温离世之前,他居然要求给朱元璋送去一筐鱼,这个做法让人们感到非常的奇怪,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刘伯温老糊涂了,毕竟当时的刘伯温已经年迈,而且马上就要病死了,人们有这种猜测也属于正常,但实际上刘伯温非但没有老糊涂,其实他心中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送朱元璋一筐鱼也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一件事。

这还要从朱元璋的发迹说起,朱元璋在发迹之前其实生活十分坎坷,他曾经流浪过,也给别人放过牛,后来去了寺庙当和尚,但是因为寺庙无法接济这么多的僧人,随后参加了郭子仪的起义军。当时朱元璋表现得十分勇猛,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都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败将,随后朱元璋就建立了明朝,他成为了大明江山的开辟者。取得了胜利后自然要嘉奖他的功臣们,于是包括刘伯温在内的功臣被邀请入席,当时在宴席上有一道鱼,朱元璋马上就开始给众多功臣分鱼,有的分到了鱼眼睛,有的分到了鱼肉,后来这个鱼几乎被分完了,而刘伯温还没有得到什么。

这个时候众人开始猜测朱元璋的用意,有的人还认为朱元璋已经厌弃了刘伯温,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却将剩下的鱼骨头分给了刘伯温,这鱼骨头不能吃,岂不是给刘伯温出难题吗,可是朱元璋后来说的一句话让众人惊醒,朱元璋说这个不是鱼骨,是中流砥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朱元璋还是非常看重刘伯温的。时移世易,在1375年,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了药,并嘱咐刘伯温一定要按时按量服用,而这副药里面其实是加了毒药的,起初刘伯温并不知道,但是吃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病不见好,反而更加严重,他就心知肚明这是朱元璋要将他害死。

后来在刘伯温病危之际,他命人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而这筐鱼都是奄奄一息的,刘伯温的用意很简单,他是希望用这筐鱼来提醒功臣们,将来他们的下场都会和刘伯温一样,就像当年朱元璋宴请功臣吃饭时,当时吃的就是鱼,随后朱元璋就会将这些功臣当做鱼一样都“吃”掉,一个都不会剩,刘伯温也通过这一筐鱼讽刺了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课课代表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登基上位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是徐达?是蓝玉?是胡惟庸?都不是,而是刘伯温。


刘伯温放到当今,也可以称得上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他在刚刚12岁时,就考中秀才。要知道,那个年代,很多人考一辈子才考一个秀才。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范中中举的故事,范进在中年之后,终于考中了举人,一激动竟然疯了。



小娃娃的年纪,刘伯温就中秀才,可是轰动了相邻,大家纷纷去他家祝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按照常理,前途一片光明。

中进士后,刘伯温官职最高的时候做到行省郎中。当时是蒙古人当政,对汉族人很歧视。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温归隐。


刘伯温曾看到放牛娃睡姿摆成了“天”和“子”,惊得差点跌下马来。


后来,刘伯温的才华渐渐被世人所知,深得朱元璋器重。老朱也经常和他商讨国家大家,甚至到无话不谈的程度。



《烧饼歌》作为一本预测未来的书籍,在民间流传下来,署名的是刘伯温,大家对他都很崇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朱元璋晚年多疑,制造了不少冤案,比如蓝玉,胡惟勇等人都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下。


后来,慰问刘伯温,马皇后带去了果篮,估计就和春晚小品郝建提的那个果篮差不多大,里面有两个枣子,一个桃子,一个大大的梨。看来古代也时兴送水果篮啊。


“早(枣)早(枣)逃(桃)离(梨)”,好吧,就早早逃离。


告老还乡后,刘伯温生病,身体更不如从前了。而老朱让他安心养病。估计此时,这就叫借刀杀人。



刘伯温病重期间,让儿子把自己出版的书籍,还有一筐鱼准备好,并且嘱咐他说如果皇帝派来使者看他的话,就把这些东西交给他。


后来,收到筐鱼,朱元璋虽然自己不解,但也不便去问,于是此时就暂且搁下。


直到17年后, 当时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朱元璋大费脑筋,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鱼筐中的鱼由于空间小,都被框住了,挤挤挨挨,互不相让,你打我斗的。

朱元璋明白了,儿子们都觊觎皇位,明争暗斗是必然的。所以在选好人选以后,就要想办法把其他皇子调离京城,避免争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