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李景隆统领50万大军进攻朱棣,为何大败而归?

夏目历史君


郑村坝大战,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被朱棣击退,四处逃亡。


然而朱棣的这场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撼动朱允炆的南军,反而被南军一度压缩在北平一隅之地。此时的朱棣可以说是异常的难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朱棣想要凭借一隅之地撼动明王朝全国精锐之师,那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朱棣是想要冲出北京城,可是谁会给他机会?


建文元年,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成为了南军统帅,建文帝朱允炆还调拨了五十万大军让李景隆统帅。李景隆带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从应天出发,将军队驻守在了河间。


李景隆将军队驻扎在河间的同时,朱棣的处境就开始变得愈加的危急。


  • 南翼方向:南军统帅李景隆大军驻守在河间

  • 东翼方向:辽东守将吴高进攻永平


两路大军逼近让朱棣开始忧心忡忡,而且东翼方向的军队已经开始逼近永平。朱棣此时是否援救永平是个极为困扰的问题,一旦他引兵救援,李景隆很有可能会带领五十万大军朝着北平城冲过去,那个时候朱棣大本营就会遭遇极大的威胁。


可是,一旦东翼的收据突破东部防线,北平也同样危急。


此时的朱棣料想李景隆不会轻易进攻北平城,他帐下拥兵五十万,自然不会轻易进攻。更何况李景隆这个人气量狭小,并没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只要朱棣能够以极快的时间赶回北平,就能够里应外合的合攻李景隆。


思忖良久的朱棣终于决定带领精锐援救永平,想要保住北平东翼的防线。其实,朱棣之所以将赌注放在了东翼防线上,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考虑。


因为,朱棣想要趁机夺取宁王帐下的“朵颜三卫”。


朱棣引兵救援永平,大军还没有进抵北平,东翼的辽东兵就放弃了进攻永平的打算,想要退回山海关。可是朱棣那会轻易的放过这股军队,他下令趁势追击,大破辽东守军,保住了永平。


解决永平危急之后,朱棣马不停蹄的奔袭大宁,用永平奔袭大宁共有两条路可走:


  • 路径松亭关,进抵大宁

  • 路径刘家口,进抵大宁


这两条路虽然都可以抵达大宁,可是在松亭关一路是最为便捷的行军路线,这里被宁王重兵镇守。而刘家口那条路线鲜有人从那里进军,所以机会没有防守。


为了能够出其不意的进抵大宁,朱棣遂下令选择了那条路途较远的刘家口一线。在即将抵达大宁的时候,朱棣下令主力停驻外围,自己统领五千精锐前往宁王府住了几天的时间。


可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朱棣下令让主力大军攻占松亭关,趁机挟持宁王,收降了朵颜三卫。


朱棣屡屡大捷,可驻守在河间的李景隆也开始引兵北上进攻北平。


为了能够遥领各路军队,李景隆将军队驻守在郑村坝。


  • 主力军队:攻打北平城

  • 侧翼部队:攻打通州


李景隆的主力大军疯狂的进攻北平九门,北平守将誓死抵抗,双方损失惨重。李景隆帐下部将翟能冲开了一个缺口,正下令准备进攻缺口的时候,李景隆竟然下令撤军了。


翟能都没有想到这李景隆到底在搞什么?


原来,翟能原是耿炳文的部将,攻下北平城这份功劳自己不能拱手让与他人,李景隆这才在翟能攻破缺口的时候,贸然下令撤军。


李景隆此举也为朱棣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朱棣在听闻李景隆下令进攻北平城的消息之后,马上统领大军从大宁奔袭北平。


朱棣的这路主力大军全面朝着李景隆在郑村坝的营盘冲杀过来,李景隆七座营盘被冲垮。朱棣的大军从白天征战到深夜,李景隆眼看大势已去,遂带领郑村坝的大军撤军南逃。


而那些攻打北平城的南军听闻李景隆已经南逃,也放弃了对于北平城的攻打,北平城得以顺利保全。


历史总探长


这是一个有趣且有意思的问题。“靖难之役”在大多数人眼里,大致都把它归纳为一场(奇怪的战争)因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无论是兵力、资源、等,来看都不如坐在京都的侄子朱允炆。按理来说掌握了极好的资源与兵力的建文帝最后的失败,实在是件让人不可理解的事。

当然,后世的评价也算中肯罢(说白了建文帝军事政治能力甚差,朱允炆军事政治能力不如自己叔叔,没实践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等……)

“虎父无犬子”这句经典名言是人们常用来形容一些厉害人物子孙的,但用在李景隆身上却是大不妥。李景隆老子何许人也?那可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大将李文忠啊!曾让敌人惊汗的李文忠。要让他知道犬子率领的50万大军败于人十万左右兵力之下,最后如同鼠辈般逃之夭夭,最后还成了对面方的间谍,为其打开京都的大门,那不得活活的起醒过来呀!

要论就论李景隆这位军事白痴,实在有愧于军事天才老子李文忠。建文帝用李景隆将耿炳文换下,这是个致命的错误,不过这也是一件没得办法的事,放眼望去也只有他,感觉合适了!至于徐辉祖,他又有另一个身份,便是这次敌军朱棣的内弟,得不到军民的信任。只能我大将军李景隆上了!后面李景隆统帅的剧情里也是让人难以启齿。

以人数来看,李景隆坐拥的50万大军是朱棣的数倍之上,本是一场以多打少、豪无悬念的战斗,却因为他的指挥欠佳而导致错过几次良机,最后惨败之下逃之夭夭。逃就算了,还忘了通知自己的部下!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此举来看,李景隆统帅50万大军的惨败,要怪只能怪他军事能力跟朱棣不在一个层次上面,多数人评价的军事白痴,不具备一个合格将领的优秀素质,不是一个合格的指挥使。
李景隆相

但也不能完全评定李景隆是个无能之人,军事白痴。此人算是有点能力罢!但并不是那么的突出。毕竟身为名将之后,要说他一点战斗素质都没有,那实在有点过意不去,毕竟老子是那么厉害的一个人。

从朱元璋让他练兵来看,就不可否认了他是个完全的废材。自然也有人评价“会练兵不等于会用兵”这算是个没法挑矛盾的评价。北平之战,本是一场无论怎么看是本该取胜的,但后面的变故,我们都知道,都想当着李景隆的面教训他两句;你是怎么指挥的,你应该早点回家跳舞……

不过后来的表现,怎么说呢?也还可以,只不过对战场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了他犯下了许多低级的错误。

论。李景隆故意输给朱棣?有人认为李景隆是卧底?但这似乎又是一条有迹象的事,尤其是李景隆靖难之役中战败之后,逃之夭夭。后面的结尾竟成了朱棣的间谍,为他靖难之役中赢取了最后的一击,打开了京城的大门。而朱棣与李景隆也是打小就认识的好朋友,朱棣在登基后也是选择了对李景隆的几次重用。

但,没强力依据的事,我们也不能妄加乱去猜测。



总结来说;

  • “李景隆统领50万大军进攻朱棣最后大败而归”的原因在于:
1,自身军事能力欠佳,与朱棣相比起来,还不足与成为对手。朱棣可是个狠人。

2,战场的经验严重不足,关键时刻做出的错误判断,成了失利的一击,也可说他是军事白痴。

3,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从他战败后自己逃跑,忘了通知还在攻城的部下这点来看。不具备一个优秀将领的素质,没有优秀将领面对问题时所具备的冷静以及及时做出决策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他还得在优秀将领的路上,慢慢磨练,在多学习学习。套用书中一句话就是“名将是如何练成的”


红樱枪杆子


一场战争的成败是有各个方面的原因的,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有50万大军,为何还打不过只有几十万人的朱棣呢?这里小编从三个方面的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将无能

俗话说:“将无能,累死三军。”首先,就来说说这50万大军的统帅李景隆。李景隆是明太祖朱元璋姐孙、曹国公李文忠子,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 洪武十九年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靖难之役中,由于耿炳文带领的军队接连失败,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就决定让李景隆接替了耿炳文,并加派20万大军,和耿炳文所留的30万人马合为一处,共计50万大军。可是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其只会在建文帝面前侃侃而谈,将自己在兵书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并没有带兵经验,纸上谈兵而已。


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在战争上,老祖宗早就说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靖难之役中两方统帅李景隆和燕王朱棣两人几乎是在一起长大的,可以说彼此都熟悉。但是你试想一下,假如你是燕王朱棣,你可否会留存一手呢?朱棣见建文帝先后削落几位藩王,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1399年),先装病,使三子被放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所以说朱棣是很了解李景隆,而李景隆却不一定了解朱棣。因此,当朱棣知道耿炳文被换成了李景隆时,便知此战必胜,在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更是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李景隆全犯了,所部尽是乌合之众,其兵必败无疑。”


三.狭路相逢,勇者胜

战争是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的。拿白沟河之战来说,逼的朱棣换了三匹战马,箭矢射光了,宝剑也砍断了,无奈之下,只有来到河堤上,佯引鞭,招援。但李景隆疑有伏,不敢前,最终被高煦救至。还有后面一旋风把帅旗刮断了,就被朱棣反攻了,身为主帅,就没有注意,只会撤退,致使军队战败,降者数十万。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身为主帅就得有战死在沙场的决心,面对大好局面,得抓住,一战定胜负。


所以,此战尽管李景隆有50万大军,但也必定大败而归的。战争不是书上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战场瞬息万变,只有经历血与火,才能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