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__留給__
春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高峰期,也是兵家,縱橫家的黃金時期。在數百年的紛爭中,能人輩出。到了戰國時期,更是有非常傑出的代表人物登場。
蘇秦、張儀就是縱橫家中的佼佼者,搖唇鼓舌而登龍門,遊說諸侯以列將相。其中,張儀的經歷則頗顯傳奇。張儀早年曾經在鬼谷子門下學藝,後來到了秦國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身居高位。先後以詭詐手段誆騙楚國,以六里地謊稱六百里欺騙楚國,致使齊楚聯盟破裂。並且定下了連橫之計打破了六國合縱攻秦的計劃。但是,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登基,張儀失寵,被迫出走魏國,很快病逝。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像張儀這樣出走他國的公卿大臣非常多。因為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臣子對於國家的忠誠度相對偏低。而且,天下群雄並起,能人異士待價而沽,這些滿腹經綸之士往往只是把某一諸侯國看成是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並沒有付出絕對的忠誠。就秦國來說,出走的大臣中張儀之前有大良造公孫衍,後有左丞相甘茂。所以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君不正臣投他國是正常現象。秦武王登基後,國家內部的局勢逐漸由武人掌握。秦武王重用力士出身的任鄙、烏獲、孟賁。張儀這樣的文人已經沒有發揮才能的空間,留在秦國反而會徒增自己的危險,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有殺身之禍,所以張儀的出走是明智的。
(張儀)
在當時的秦國內部,武王年少登基,在正常的狀態下起碼要當上幾十年的君主。這也就是說秦國的政策在幾十年內都不會發生改變。武王舉鼎,絕臏而亡,實際上是一個突發的意外事件。這也是歷史對張儀開得一個巨大的玩笑。張儀在前往魏國之後,一度擔任相國,但是可能是由於心情抑鬱的原因,很快就病逝了。而在張儀病逝兩年後,武王就舉鼎而死。張儀最終也沒有得到重新回到秦國的機會,也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張儀的“連橫之策”實際上是為秦國量身定製,專門打造用來破解六國聯合攻打秦國的“合縱策略”。從內心上來講,秦惠文王無疑是張儀的伯樂,使他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過人智慧。秦昭襄王在武王死後繼位,又重新將張儀的“連橫之策”,納入到了秦國的大政方針之中,再加上魏冉、範睢、蔡澤等人的“蠶食六國”,“遠交近攻”等策略,最終使秦國得以統一六國。
歡迎下方評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簡而言之:在秦國待不下去了。
一、一朝天子一朝臣。
張儀在秦惠文王手下時,如魚得水,靠著一張嘴,到處搞陰謀詭計,把東方六國玩弄於股掌之中;他最大的功勞,是把六里地說成六百里地、騙的楚國與齊國斷交。這兩大東方強國鬧掰,標誌著東方六國合縱的失敗,秦國的連橫策略佔據了上風。
張儀做出了傑出貢獻,秦王也投桃報李,封張儀為武信君。君臣之間無比和諧,堪比後世的劉備諸葛亮。
但當秦惠文王駕鶴西去,秦武王繼位後,張儀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這位新任大佬在做太子時,就看張儀非常不順眼,分分鐘想挑他的刺。
作為一個外來戶,被老大列入了黑名單,張儀哪還敢在秦國待著?
二、同僚的排斥
秦國朝廷各位文臣武將,也早就對張儀忍無可忍了:老子們辛辛苦苦、踏踏實實、流血又流汗,為秦國多年打拼,還比不上你張儀到各國公費旅遊,晃上幾圈,動動嘴皮子就能封君!東方各國怕你,不還是因為秦國的實力?這些實力是我們拼出來的,跟你張儀有幾毛錢關係?
呸!活我們幹,好處你拿,休想。
於是,秦武王繼位後,“群臣多毀短之”,大臣們都跟秦王說張儀的壞話。
張儀何等機靈,他可不想像商鞅那樣被分屍,趕緊跑路先!
正史漫談
張儀,幫助秦國進行“連橫”策略,最終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使得秦國的勝算大了許多。張儀可以說勞苦功高,他既然有才,又如此為秦國奔波,必然還是能夠得到秦王的信任的,秦惠文王對張儀也的確如此。然而,他的兒子秦武王卻並非如此,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在此期間,他就把張儀趕出了秦國,這是為何?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1.張儀連橫
張儀本是魏國人,而在孫臏幫助齊國大敗魏軍之後,魏國自然失勢,但是秦國卻越發強大起來,引起了山東六國的恐慌。為了打壓秦國,不讓它出頭,六國聯合起來結成聯盟,合力對抗秦國,這就是著名的“合縱”。只是,這樣的結盟很鬆散,有個嘴皮子利索的政客來一說,指不定就瓦解了,畢竟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自然會趨利避害。
張儀原本在魏國窮困的時候跑去楚國,但是也沒有出路,他來到秦國,憑藉口才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成為秦國相國。那個時候,六國正在進行合縱,還派出聯軍和秦國打了一仗,然而前面說過,這樣的利益聯盟很鬆散,經不住秦國的反擊。之後,張儀開始了自己的連橫計劃,到其他各國去遊說,把他們都拆散,秦國的贏面就更大了。
2.秦惠文王對張儀
張儀與蘇秦同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蘇秦面對張儀自愧不如,後來又想辦法讓張儀來投奔他,結果,張儀腦子裡同窗相見的感人場面沒有,舊交的幫扶也沒有,反而被蘇秦故意羞辱了一把。張儀心裡自然不爽快,那時候蘇秦在趙國,張儀就想,其他國家之中也只有秦國能夠與趙國抗衡,抱著這樣的目的,他來到了秦國。
而來到秦國之後,秦惠文王也不可能平白無就信任他。秦國佔領了魏國的蒲陽,但是張儀勸說秦王把蒲陽歸還,並且讓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同時還勸說魏王,看人家秦國對魏國這麼好,您可不要不懂禮數啊。因此,魏國將上郡十五縣和少梁送給秦國,用來答謝秦惠文王,也正是因此,張儀被任命為秦國相國,也得到了秦王的信任。
3.張儀離開秦國
至於張儀為什麼後來被趕出秦國,原因之一,就是新的秦王,也就是秦武王,他一點也不喜歡張儀。張儀的存在,讓從國外來的客卿地位上升,反而損害了秦國自己的人才利益,兩方之間自然一有機會就會互懟,而秦武王時期,秦國本國貴族的勢頭壓倒了國外,張儀能說上話的機會自然就不多,政敵的打壓,秦王的厭惡,自然也就沒辦法再立足。
不過,張儀最終還是自己離開的,其他諸侯國知道他和秦武王合不來,連橫破裂,恢復了合縱。他知道齊王特別想殺了他,如果他去了魏國,齊國必定會把矛頭對準魏國,如此一來,秦國的危機就會暫時緩解,秦武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將他送往魏國。然而張儀又派使者去告訴齊王真相,齊王撤兵,又解了魏國的危難。看來張儀這樣的人,的確是沒有忠心的。
靜逸堂堂主
張儀最後離開秦國不過是為了保命脫身或者是死得不要太難看。
他的伯樂以及靠山秦惠文王去世了
在張儀為秦國遊說諸國連橫之策,滿載而歸還未到咸陽,秦惠文王就去了,支持他喜歡她的人沒有了。太子秦武王嬴蕩繼位,這位嬴蕩先生非常好武,也非常強壯,他身邊包圍著一群肌肉男。
他做什麼都想用拳頭說話,而張儀相反,喜歡什麼都用嘴說,他是瞧不起張儀這樣的人,他想創造一個武夫統治集團,所以張儀知道自己是得不到重用的,所以他開始考慮離秦之策。
秦國內各大臣的排擠,各諸侯國的落井下石
張儀大才啊,我們都知道能忽悠一群人的叫大忽悠,能忽悠一個之君的叫了不起的大忽悠,能忽悠一群國君的叫了不起的外交家。張子就是這樣的人。
但在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後,妒忌張儀的大臣們開始編排他,說他言而無信,出賣國家,不堪重用。這時候各諸侯國知道秦武王並不愛重張儀,翻臉不認開始背叛連橫政策,恢復合縱聯盟。甚至齊國還打算出兵討伐張儀。
張儀藉此機會讓秦武王禍水東引,送他去魏國,以他為餌讓齊攻魏,秦國可以趁機攻韓得三川之地。張儀到魏國後,齊國果然打來了,他借楚使之口說出他與秦武王的約定,齊退兵。最後齊未攻魏,秦也未得三川之地。
☞
張儀劇照~看到這裡淚目
但最後如願張儀脫身秦國,好好的活了一年。
小總結
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逼死商鞅,秦武王逼走張儀,就連後來合縱家蘇秦也未有好歸宿。果然伴君如伴虎,想想如果我是張儀,早在被誣偷和氏璧時就命喪黃泉了。
舌頭於我只是幫助吃飯的工具,於張子乃是理想和抱負,慚愧。
妙趣歷史
張儀後來為什麼離開秦國?回答這個問題要先了解一下張儀,他本是魏國人,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縱橫術即合縱與連橫,合縱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一個強國,連橫是個一個強國與敵對集團的一個或幾個結成一個或多個聯盟,達到瓦解對方,各個擊破的目的 )。
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張儀遊說列國返回秦國時,秦惠王逝世,秦武王即位,這位新任秦王早年就對張儀不滿,即位後朝中大臣便開始對張儀說三道四,對他提出的“連橫”策略也紛紛背叛,張儀害怕長此下去自己會被殺害,便想了一個計策離開秦國,於是他面奏秦王:“為了秦國著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聽說齊王特別憎恨我,只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討伐它。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秦武王覺得張儀說的很有道理,就這樣讓張儀離開了秦國,自己也順利的避開了禍患。
後來,張儀來到魏國,一年後死於魏國。
秦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漢朝劉向說: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可見,張儀離開秦國也是秦國的一大損失!
折角歷史k
張儀師從鬼谷子,作為首創“連橫”的外交家,他成功的用他的外交策略將六國“合眾”謀取秦國的計謀得以瓦解。作為秦國的大功臣,那麼為什麼張儀還要離開秦國。
(張儀劇照)
張儀何許人?
張儀是魏國人,從鬼谷子那裡學成所歸後,心想著實現心中包袱,於是第一站他跑到楚國宰相那裡想謀取個一官半職。可誰想再一次跟楚相喝酒後被冤枉成盜竊賊。張儀被荊條打得體無完膚,渾身上下就像一條被人割成小菱形塊塊的松鼠桂魚,張著大嘴,疼得叫不出聲來。
據«史記»記載: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通過這個事,張儀覺得沒臉在楚國呆了,於是跑到秦國。但是當政的是秦惠文王,求賢如渴。通過父輩秦孝公採用商鞅變法取得的成績,一直想擴大秦國版圖。因為宗親跟商鞅的私怨,於是殺了商鞅。而張儀出現在秦國的地界上時,當時秦國正被六國密謀吞併。所以張儀施展抱負的時候到了。
張儀被秦惠文王重用
當得知其餘六國想謀取秦國,秦惠文王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這個時候張儀提出“連橫”的策略,對於遠離秦國的國家放下姿態,希望合作,就這樣從內部瓦解六國的聯盟。 結果確實正如張儀所預料的,秦國的危機解除了,所以張儀得到了重用。所以在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得到的信任是足夠多的。
(秦惠文王劇照)
為何張儀要離開秦國呢?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當秦惠文王去世後,他的兒子秦武王繼位。秦武王痴迷於力量,頭腦簡單,非常看不起那些耍嘴皮子的文弱書生,所以自然也就看不起張儀,雖然最後自己舉鼎的時候被砸重傷,不治身亡這是後話了。他處處刁難張儀,這個時候群臣見到君王都要拿張儀開刀了,紛紛落井下石,恨不得秦武王立刻治他的罪。這個時候張儀覺得如果再呆在秦國肯定會有生命危險,於是就跟秦武王提議,他想去魏國。因為齊國非常痛恨張儀,所以肯定會攻打魏國,到時候秦國就可以功齊了。
(秦武王劇照)
秦武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當張儀到了魏國後,齊國果然攻打魏國,用的藉口還真是因為張儀。於是張儀面見魏王告知其中原委並告訴魏王有策略讓齊國退兵。
據«資治通鑑»記載: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齊王乃解兵還。最後齊國退兵了,張儀也被魏王拜為丞相,上任一年後得病去世。
張儀一介布衣,能遇到秦惠文王,遇見明主,施展所學,是一種幸運。但是遇到秦武王,因為文武矛盾,君臣不和,只能說他時運不濟。
歷史每日說
1.嘴巴惹的禍。
禍從口出,張儀在擔任秦惠王相國時,採取連橫之策,去往齊、楚、燕、趙、韓等國遊說君王,可以說非常成功。在秦國如日中天,被封為武信侯。那麼這時候在秦國妒忌他的人肯定非常多,因為嘴巴很厲害,在秦國及其他國家得罪的人也很多。
2.靠山倒了
秦惠王死後,張儀的老靠山沒有了,沒有了大王的支持,張儀在秦朝被人排擠。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本來就是帶兵打仗的人,不喜歡張儀的策略。覺得那個國家不聽,幹就完了。
所以張儀在秦惠王死後才會用計謀到魏國去當相國。
這裡歷史獨好
口舌之利,難堪大用
佩六國相印的蘇秦死的也不甚光彩,說白了其實就是因為這些人就靠一張嘴,短時間內能榮華富貴,但是不可能長久
張儀還算是個明白人,當然不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