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奶瓶VS主義


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明君得代表人物,魏徵是中國古代賢臣的代表人物,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共同鑄就了聖堂時期。魏徵鐵面無私,剛正不阿,被李世民稱為是一面鏡子,可以端正一個人的品行,如果按照慣例,這樣的功臣會安度晚年,名垂千史。倒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魏徵死後的三天,李世民就讓人砸了他的墓碑,魏徵究竟有什麼罪李世民竟然要這樣對他?



一,推薦之人參與太子皇位爭奪,由此引禍上身

史書上有記載,當時侯君集和杜正倫都是由魏徵秘密推薦的,可誰曾想到這兩個人竟然參與了皇家爭奪皇位的漩渦當中,尤其是侯君集,更是明目張膽的形事,直接參與了皇位爭奪。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欣慰能力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兄弟的天賦異稟,更加襯托他一無是處,他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唄廢除,所以他聯合侯君集策劃謀反,結果東窗事發,事情暴露,太子被流放邊疆,魏徵則因此惹禍上身。

二,讓李世民顏面掃地,行為威脅到了皇家地位

魏徵曾把一些有關於和李世民吵架過程的資料給了褚遂良,這樣的行徑就意味著將自己趾高氣昂的姿態展現給眾人,讓皇帝顏面掃地。而他這樣做,也讓世人看到了他覲見的目的,皇帝之所以能夠讓天下國泰民安,有一半的功勞是他魏徵的。如果從李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完全是引火上身,威脅到了皇家的地位。

三,李世民注重君臣有義,後悔之後重立新碑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最看中就是君臣之間的坦誠相待了,魏徵的一系列做法,都違背了這一原則,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的底線。不僅插手皇權相爭,還公然為自己歌功頌德,這些行為都是不忠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皇家的權威,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不能夠接受的。不過,在砸了魏徵的墓碑之後,不久他就後悔了,又重新立了一個墓碑,也算是對魏徵的彌補。


以史正衣冠


魏徵其實沒有被鞭屍,是被推倒了墓碑但是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推到墓碑?

其實魏徵死後李世民還是很痛惜的。相反最開始沒有推倒墓碑而是親自給魏徵寫碑文。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於魏徵的重視。至於推到墓碑那是之後的事情。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二 記載 魏徵去世後,“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太子舉哀西華堂。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陪葬昭陵。將葬,其妻裴辭曰:"徵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徵志。"見許,乃用素車,白布幨帷,無塗車、芻靈。帝登苑西樓,望哭盡哀。晉王奉詔致祭。帝作文於碑,遂書之。又賜家封戶九百……

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在魏徵死後還是很可惜的。還給了文官中一個很高的諡號文貞。但是為什麼會被推倒墓碑?這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杜正論漏洩禁中語,以及侯君集謀反。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可以說魏徵是受到了牽連。第二個就是魏徵把自己前前後後所有的諫言交給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這個可以說是想踩著李世民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但是這樣有欺君的嫌疑。於是李世民發怒便推了自己給魏徵寫的墓碑。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魏徵為何被李世民砸碑,這二位不是一直關係融洽,傳為一時佳話嗎?為何魏徵剛死,唐太宗就翻臉了?

  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論處,但凡與侯君集有關聯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徵生前,曾經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懷疑魏徵早就與侯君集有關聯,對魏徵心生不滿。

  其二,魏徵將自己寫給唐太宗的奏章給史官褚遂良看。

  身為大臣,本應當揚君父之善,隱君父之惡。

  像三國時期著名的謀主荀攸,一生建議無數,可是,流傳於世的寥寥無幾。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厲害,卻不知道他為什麼那麼厲害。荀攸在去世前,將所有自己寫得奏章全部焚燬,將所有功勞都歸於曹操。曹操得知,大為感動。

  魏徵不但將自己的奏章留下來,並且拿給史官看,這是要幹什麼?這是要宣揚魏徵本人多麼厲害!自然,也就會暴露唐太宗種種不好。

  因此,唐太宗覺得魏徵這個人不地道,有違兩人一直的默契,故此將石碑砸掉。

  事實上,唐太宗沒有做錯,畢竟,他與魏徵之間所謂的納諫與進諫,更多的是一場戲。兩人都是妥妥的影帝,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仁君美名,一個借納諫,贏得了千古直臣美名。

  清朝文豪袁枚評價魏徵: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徵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徵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

  在袁枚看來,魏徵性情絕非民間傳說的那般耿介,人家是個百分百的聰明人。唐太宗是故意寬容魏徵,魏徵也是故意刁難、欺負唐太宗。大家都在演戲,還演得挺好,瞞過了大多數人。


葉之秋


答:這是一道悟空問答題,出題的是網友,我負責回答,我的回答沒有題目,請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說我沒有歷史常識,亂起題目。

出題的網友說“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沒有錯,《舊唐書·魏徵傳》裡確實記載有李世民說的一段話,大意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說魏徵“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這就不符合歷史了——砸墓碑的事有,但不是“死後三天”乾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是“死後三天”,不是“死後三天”,不是“死後三天”!

魏徵病死於貞觀十六年(642),當時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親自撰寫碑文,並在碑石上書丹。

此外,還下旨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李世民砸魏徵墓碑的事,發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謀亂事敗之後。

魏徵是侯君集的同黨,他在未死之前曾經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計聽言從,拔杜正倫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則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哪承想,這兩人無法無天,居然與太子李承乾密謀反!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徵不是侯君集的同黨,他也難辭薦人失當之責。

李世民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讓李世民最終忍無可忍,做出毀碑不冷靜行為的是,魏徵訕君賣直!

魏徵此人極有心計,這許多年來,但凡他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並且在死前交給了史官褚遂良,懇求他錄之國史。

魏徵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因明擺著:為自己博取身後好名聲。

意思是說,貞觀之治的得來,並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名叫魏徵的能臣太厲害了。

魏徵這麼做,妥妥的是在壓李世民抬自己。

老實說,太過分了。

李世民通過褚遂良核證了此事,一下子沒控制住情緒,對已入黃土的魏徵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

不過,貞觀十八年初,李世民東征高麗失利,突然想起魏徵勸自己不要輕易用兵的話,有些後悔,回朝後下令重加賞賜,撫慰魏徵家人,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並派人去祭奠魏徵,將魏徵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終吧。


覃仕勇說史


李世民與魏徵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一位是明主,一位是賢臣。史書記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其中的“人”就是指魏徵。可見其在李世民心裡的地位無可替代。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非常痛惜,還親自為他寫碑文,並封諡號“文貞”。至於推到墓碑那是之後的事了。

舉薦失算,受到牽連

李世民剛即位時,魏徵就伴隨左右,他的直言不諱與經天緯地之才,李世民非常受用,無一不接納,因此他向李世民推薦的人,都會被採用。然而百密一疏,魏徵生前曾舉薦過兩人,後來都犯了事。杜正論和侯君集都在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受到了牽連。雖然魏徵已故,卻也難辭其咎。

“欺君”留好名聲

魏徵一生給李世民的諫言無數,李世民對其也是感激不盡,然而魏徵卻為了自己留個好名聲,將所有的諫言盡數交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得知後,覺得魏徵此舉具有欺君的行為。

正因為這兩件事作為導火索,李世民一怒之下便砸了魏徵的墓碑。


陸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意思是魏徵就是他的銅鏡。那麼,李世民為什麼在魏徵死後砸了他的墓碑呢?我想原因有四點:

一:太子李承乾勾結侯君集謀反

這是最主要的一點,魏徵是太子的老師,而太子卻大逆不道謀反了,說他教導無方是最輕的,更嚴重的是他舉薦的侯君集和杜正倫也參與了謀反,李世民就有理由懷疑魏徵結黨營私,圖謀不軌。

二:左右史官

魏徵曾經拿自己記錄的和李世民之間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詞,給史官褚遂良作為寫史的參考,這樣做暴露了他極強的功利心和虛榮心,李世民知道後非常震怒,魏徵左右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

三:壓抑越久,反彈越高

魏徵長期和頻繁的進諫,讓李世民感覺非常壓抑,李世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張、喜好和遠大的理想,魏徵卻屢屢干涉。難怪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後對長孫皇后說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幸虧長孫皇后非常賢德明理,及時勸慰了李世民。把皇帝逼到這般境地,魏徵確實太過了。

四:李世民晚年昏聵

一代明君李世民到了晚年非常昏聵,驕奢淫逸貪戀美色,甚至學秦始皇開始做長生不老之夢,信任方士遍尋丹藥。這時的李世民對魏徵自然非常厭惡,一找到藉口就要加倍懲罰。

其實魏徵只是一片綠葉,他讓李世民這朵紅花更加芬芳燦爛;魏徵也只是一個擺設,作用是讓李世民這個明君的形象更加光彩奪目。


未鳴讀史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魏徵剛去世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為其撰寫碑文,並留下了千古名句: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可見魏徵的去世還是很令李世民痛心的,也說明魏徵在他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可是,為什麼三天後李世民卻砸了魏徵的墓碑呢?而且還取消了魏徵長子和自己女兒的婚事,難道魏徵犯了什麼大罪不成?

魏徵之於李世民,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李世民也是忠心耿耿、盡心盡力,一門心思為了大唐的事業鞠躬盡瘁。李世民一開始還是很欣賞魏徵的直言不諱,時間久了,對於魏徵的直諫李世民漸漸覺得越來越不舒服。甚至產生了想除掉魏徵的念頭,然而理智最終還是戰勝了情感。後來,魏徵病死,李世民還追認其為司空,諡“文貞”,而且還因此而停朝5天。

後來,侯君集、杜正倫二人捲入了太子謀反之案,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流放。由於這兩個人都是魏徵舉薦給李世民的人才,而且還說他們都有宰相之才。這也難怪李世民會懷疑魏徵是和侯君集、杜正倫他們是一夥的。接著,李世民又知道了魏徵將進諫之事,也就是和唐太宗吵架的過程告訴了史官褚遂良。這事同樣也令唐太宗不滿,魏徵有貶低皇帝以抬高自己形象的嫌疑。李世民一生氣,於是便取消了魏徵長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並且還搗毀了魏徵的墓碑。

在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並取勝後,為了樹立自己與魏徵二人是明君與諍臣之典範,也是為了給了自己一個臺階,於是感嘆說:若魏徵在,我不至如此狼狽。於是重新為魏徵立碑,並以少牢之禮祭祀之。敢如此打自己臉的人,我想歷史上唯有李世民一人吧!


大史官


以魏徵為銅鏡,這麼虛假,這麼勉強,這麼冠冕堂皇的話你也信。身為皇帝,身邊有個人天天橫挑鼻子豎挑眼,有時還跑到寢宮干涉私生活,還得裝做很高興的樣子,心裡能不悶氣嗎?砸墓碑就是出一口惡氣。

魏徵經常跑到寢宮上諫

在李世民心裡,魏徵就像剛出爐烤紅薯,拿著燙手,丟掉就失去充飢的美味 。

魏徵精明強幹,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但魏徵又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以直言敢諫著稱,李世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國家強盛壯大離不了他,恨的稍有不當,魏徵便不顧觸犯龍顏,在大殿上直接指出來,還有很多次正當李世民和皇宮嬪妃嗨皮時,魏徵竟然跑到寢宮指責其不當行為。魏徵擔任宰相期間,有記錄的上諫多達兩百多次。

貞觀十年,李世民最寵愛的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李世民對她魂牽夢縈,食不甘味,為了緩解朝思暮想之苦,在宮中搭了個高臺子,終日扶欄眺望皇后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瞻仰。李世民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能看清,魏徵回答很乾脆:“看不見。”李世民有點急,用手指著說:“昭陵就在那啊,怎麼看不見呢?”魏徵回答說“以為陛下看獻陵呢!” “獻陵”是李世民父親李淵的陵墓,魏徵提醒李世民:你連生養你的父親都能忘掉,怎麼一個女人就放不下呢!李世民我知錯就改,忍痛拆掉了這個臺子。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崇尚奢靡、縱慾誤事、暱小人疏君子、沉迷遊獵、無事興兵、加重徭役等錯誤做法,點明瞭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提醒皇帝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後,對他說:“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還賞賜魏徵黃金十斤、良馬二匹。

魏徵多次上諫李世民,勸其善始善終。沒想到自己差點沒能善始善終。

死前推薦的人是水貨

魏徵在去世前,秘密向李世民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頂替他的宰相位置,沒想到兩人太不爭氣,都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篡位謀反,杜正倫被罷官,侯君集被斬首。李世民認為魏徵晚節不保,結黨營私;另外李世民聽說魏徵把他向皇帝上諫的文書送給史官諸遂良記錄,李世民認為他在暗箱操作歷史記錄,不顧皇帝的龍顏,為自己博取身後的好名聲。一時生氣,砸了魏徵的墓碑,出了口惡氣。

後來李世民冷靜下來,覺得這事做的有點過分,會影響自己虛心納諫的好聲名,大臣們對這事也有看法,於是在貞觀十九年又重新為魏徵樹碑,恢復其家族的待遇。

與其他皇帝相比,李世民有起碼的道德底線,算是一個好皇帝。


聾王異史


唐太宗是歷史上出名的有道明君,在魏徵的輔佐下開闢了“貞觀之治”,使大唐出現了盛世太平。魏徵生前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作為自己的鏡子。後世的君臣們都把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看作是歷代賢君名臣的楷模。當年魏徵身為丞相的時候,不斷的給李世民提建議,糾正李世民的錯誤,而且很多時候就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指責李世民,讓李世民下不來臺。在魏徵活著的時候,一直相安無事,而且唐太宗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魏徵的兒子,主動結成了親家。當時丞相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感動非常傷心。唐太宗李世民當著滿朝文武官員的面,寫出了“廢朝五日”,而且親筆為魏徵題寫了他的墓碑上的碑文,選擇為魏徵厚葬。但是就在魏徵屍骨未寒時,唐太宗居然出乎意料,直接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約,這還不算,他一怒之下親自帶人親手去砸了魏徵的墓碑。李世民為什麼要砸魏徵的墓碑呢?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據凌亂的史料,大概有幾點:一是舉薦人才不當。魏徵生前曾大力舉薦杜正倫以及侯君集等人,後因為一些不堪的事情,接連落馬。特別是侯君集因為滅高昌國居功自傲,私自奪取寶物而被抓進大牢。二是侯君集慫恿太子李承乾謀反而被處死,全家都被流放。魏徵在李世民的要求下給太子當太子太傅,這件事其實跟魏徵沒有一點關係,但是侯君集當初是魏徵舉薦的。在魏徵得罪的大臣添油加醋下,拐個彎兒就搭上關係了。三是私傳君臣對話。魏徵曾經把自己和李世民的對話拿給史官楮逐良作為參考,李世民懷疑魏徵是利用皇帝的身份,好讓自己名留千古。

四是魏徵過多幹預李世民的私生活。魏徵比李世民大20歲,在思想上有代溝,肯定會產生很大的衝突。魏徵感覺自己的意見都是好的,但是他忽略了李世民的想法,畢竟李世民他也是一個血氣方剛,也有七情六慾,李世民是皇帝,管束太嚴,李世民心裡有反感。李世民自己擁有一些愛好,包括理想和私生活,以及自己主張,都遭到了魏徵的反對和阻攔,自己根本沒有做主的權利,這讓李世民感覺到非常不舒服。有一次,李世民還當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徵:你等著吧,早晚有一天眹非殺了你這個鄉巴佬不可,你讓我如此的難堪,讓我如此下不來臺。魏徵感覺給李世民最好的建議,卻非常過火。他的所謂建議,都在李世民的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讓李世民感覺壓抑反感的。因為很多時候皇帝的話說了不算,還必須得聽臣子的,你讓皇帝情何以堪,總會有一天會爆發的,而且會像火山一樣噴發。

以上這些原因成為魏徵死後,李世民砸碑得導火索。所以李世民自己帶著人去砸魏徵得墓碑,而且還在他的墳前大罵他,最後他感到出了這口惡氣。總得來說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千古明君,也有自己的情緒失控,判斷失誤的時候。後人會包容這個好皇帝!


海納百川233699882


魏徵在隋朝的時候,是武陽郡的一名官吏,武陽郡的郡丞叫元寶藏,響應瓦崗寨,所有的書信都是魏徵所寫。此時的瓦崗寨的頭領叫李密,他看這個書信寫得特別有水平,就召見了李密。

大業十四年,王世充多次被李密打敗,但是魏徵卻很清楚,雖然李密多次打敗了王世充,但是最後肯定會被王世充所打敗。

果然,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將李密打敗,魏徵就隨李密投奔了唐李淵。九月,魏徵被竇建德所俘虜。武德四年,李世民打敗王世充,魏徵再次投奔了李唐,這次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但他素知道魏徵的能力的,不計前嫌,赦免並且起用了魏徵。

貞觀元年,李世民稱帝,魏徵成為尚書左丞,他經常召見魏徵討論得失,魏徵經常勸誡李世民,而李世民基本都接受了。

貞觀七年,魏徵成為侍中,掌管門下省,侍中是宰相。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說,貞觀以前,跟我征戰天下的是房玄齡,貞觀以後,以國事為重,勸諫、頂撞我,糾正我的人只有魏徵一個人,這兩個是名臣,李世民還把隨身的佩刀送給他們。

貞觀十三年,魏徵向李世民上《十漸不克終疏》,提出李世民的十條過錯,李世民很誠懇的接受,然後贈魏徵十兩黃金和兩匹馬。

貞觀十六年,因為李世民寵幸魏王李泰,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李世民會廢掉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就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打消天下人的疑慮。魏徵推說有病,李世民跟他說,沒事,不影響。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廢朝五日,並且下令厚葬魏徵,並且親手給魏徵寫了碑文,李世民說:魏徵是他的的一面鏡子,如今這個鏡子沒了。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排在第三位。

後來,太子李承乾與侯君集造反,杜正倫也受到牽連,而魏徵以前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與杜正倫這兩人當宰相,李世民就懷疑魏徵與侯君集有牽連,其實這個也好理解,畢竟魏徵也做過李承乾的太子太師。

李世民之前是詔將女兒衡山公主(長孫皇后之女),嫁給魏徵的長子,而如今,李世民直接將這個婚約給取消了,而且將魏徵的碑文給砸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徵高句麗,回師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魏徵,嘆息說:如果魏徵在,肯定會勸我不要徵高句麗的,於是又重新給魏徵立了碑文。

由此可見,李世民砸了魏徵的碑文還是跟李承乾、侯君集有關,他覺得李侯兩人的造反,魏徵脫不了干係,又想起,自己稱帝十幾年來,魏徵對自己的勸諫,李世民越想越氣,就把魏徵的碑文給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