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历史一书生


燕王朱棣起兵之前,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抗拒朱允文的军队,于是便撺掇了几位兄弟与他一起造反,其中就有九王之一的宁王朱权,他手底下的由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战斗力更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朱棣也是看重了朱权的这支部队,才主动向宁王抛去了橄榄枝。朱权开始并没有答应,朱棣便暗中使计,重金收买贪婪的朵颜三卫,并趁着朱权无防范之心,逼迫朱权与其合作,骑虎难下的朱权只得与朱棣合作。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不过朱棣成功夺取天下后,就翻脸不认人,不仅没有奖赏朱权,反倒在天下采取削藩政策,功臣朱权也没有幸免。朱棣即帝位后,朱权请求改封南方。当他想要苏州时,朱棣就对他说:“苏州属于畿内。”当他要求钱塘时,燕王则说:“先皇将它赐给五弟,终无结果。建文帝无道,在钱塘封其弟为王,也未能享受。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可见朱棣在事成以后就翻脸不认人,朱权最后只能改封南昌。朱权在南昌以后,朱棣对他也是不放心,派人暗中观察他,朱权为了明哲保身,终日在房间内弹琴读书。朱棣也没有对他进行迫害。

后来朱权经历了两朝皇帝,期间他也向朝廷表达了他的不满,不过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终他也是自然死亡,没有遭到什么迫害。但他的后代因造反而被诛杀。


历史百家争鸣


燕王朱棣可以说是跟朱元璋在各方面都很像的一个人。所以最后当他的侄子朱允炆要削蕃的时候,朱棣是宁死不屈啊,最后就起兵造反了。

不但自己反了,为了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看上了宁王朱权手上的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的朱棣更是亲身入虎穴,胁迫着宁王和自己一起造反了。

那么在江山还没有夺取成功的时候,朱棣对于朱权的允诺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到时候得了天下,我们兄弟分之。

朱权这方面还是看的很透彻的,早就看穿了朱棣的心肝脾肺肾,所以压根也就没打算自己能享福。只希望自己的分封能够不要太差劲了。

等到革命成功之后,朱棣似乎已经忘记了和朱权分治天下的许诺。而当朱权选择封地的时候,苏州,常州这样的好地方都被朱棣想尽办法给拒绝了,最终被安排到南昌。更可气的是,朱权被分到南昌也就算了,偏偏连个像样的王府都没有了,朱棣一声令下,把南昌过去的布政使衙门分给了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朱权在南昌落地生根,家里添丁生女,一些子孙甚至不得已要出去住。

更可悲的是,朱棣对自己这个弟弟的能力非常了解,知道他文韬武略,很是精通。于是“关怀备至”,朱权的“王府”周围长期有着大量锦衣卫明盯暗视,搞得朱权胆战心惊,每日里以弹琴吹箫为乐,甚至结交文人墨客,一心扑在炼丹养生的闲杂事业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逾规。

还好宁王活着的时间不短,不但熬死了朱棣,还有他的儿子,孙子,直到七十多岁才去世,可谓善终了。


阿庆还是阿庆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后朱权就被封为宁王,朱权后来也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朱姓藩王,他有甲兵八万,同时所属的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为了加强皇权,于是就施行削藩。然而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当时宁王朱权很有实力,朱棣为了能更好的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于是就胁迫宁王一起起事,同时又为了安抚和拉拢宁王。又对朱权许下诺言。

那燕王朱棣事成之后,曾被胁迫的宁王最终结局如何呢?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后,并没有实现对宁王朱权的诺言,同时还对宁王多加猜忌。朱权无奈,也只好专注于道教、戏剧、文学方面。虽然他最后没有遭到杀害,但他多少也很压抑。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败了建文帝。之后朱棣就登基为帝,是为永乐帝,宁王朱权请求改封南方。

当时朱权要去苏州,朱棣说苏州属于畿内。当朱权要去钱塘时,朱棣又说那地方早已经赐给了他人。可见当时朱棣对朱权是很忌惮和猜忌的。

最终朱权改封南昌。后来有人就说朱权使用巫术,同时还诽谤他人,朱棣于是进入派人审查,但是却没有证据,故而朱棣也停止了追查。


虽然这次朱权没有遭到处罚,但朱权也知道他当时的处境,为了避免朱棣的猜忌,所以他之后就专注于文学等方面。

故地朱权在朱棣时期,他没有遭到杀害。

后来朱权在明仁宗时期,他就上书说南昌不是他的封国,希望可以改封。而明仁宗则说,朱权是从永乐帝那里受封南昌的,并且已经二十余年,不是封国,那是什么?

之后的朱权只好更加专注于道教、戏剧、文学方面。朱权多才多艺,精研经子、星历、医卜、黄老之学。同时他在戏曲方面也颇有成就。而且朱权还精通道教,修养极高。不仅如此,朱权还精于茶道,他将饮茶心得写成《茶谱》,这对茶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


中孚鉴


小玥来回答:

建文帝上台削藩,朱棣就策划“清君侧·靖难之役”,第一个拉拢的对象就是藩王中“善谋”的宁王。朱棣让朱权在郊外送他,结果让被他收买了的“朵颜三卫”给抓住了,朱棣许诺宁王“事成之后天下二分”,胁迫宁王与他一起去打天下。



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似乎没宁王朱权什么事儿了,把朱权封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江西,那个地方在明朝很荒凉。不久,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害人,并且诽谤别人,成祖命人秘密查访,未获证据,于是停止追查此事。此事后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朱棣在位期间,朱权未遭祸患。


小玥历史


朱权,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古代皇帝果然高潮似母猪)封宁王,封地为今内蒙古宁城,朱权为带兵藩王,带有兵甲八万,手下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朱权本人更以善于谋略著称,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鞠躬尽瘁,皇孙朱允文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对他的叔叔们进行削蕃(削蕃没错,但是建文帝没有汉武帝的能力)导致燕王朱棣起兵“清君侧”
起兵后朱棣十分明白自己面对朝廷大军处于劣势,就起歪心思了,环顾一周后,这个手握八万甲兵,下辖精锐蒙古骑兵朵颜三卫的朱权自然就被朱棣善意的“关注”了

与此同时的朱允文也害怕朱权投向朱棣,马上要求主权回京(估计过去就被软禁),朱权也不傻,自然明白这北京一去绝对就回不来了,然后就跟不给面子,没去!

朱允文一看,哎哟,我正找借口想弄你呢,你自己给借口送来了,没说的,盘他,派遣吴高进攻永平,朱棣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心花怒放,哟喂,好机会啊,马上带兵营救,吴高退兵,朱棣抄小路直驱大宁,还编出来个“穷蹙”的借口,说是前来求救,朱棣进城后立刻嚎啕大哭,痛斥“皇帝身边,有坏人啊”我起兵那也是逼不得已啊,所以请老弟你写份奏章向咱那个皇帝侄子谢罪,朱权也没多想,不就是个奏章嘛,分分钟给你搞定,然后四哥你看咱哥俩多日不见,你可得多住几天,咱哥俩好好叙叙旧啊,朱棣感动到立刻将北平精锐部队埋伏在大宁城外,然后让北平官兵入城勾结三卫首领与大宁守军,玩了几天后朱棣告辞离去,朱权到城外送行,这时候于燕王军队勾结的三卫骑兵一拥而上,夺大宁城,朱权也被朱棣绑架,朱棣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和朱权说:欧豆豆哟,等哥成事以后,哥和你平分天下。

等到朱棣登基后,朱权找到朱棣:哥啊,平分天下我就不要了,你把苏州给我当封地就行了。朱棣一口回绝:苏州是幾内,不行!朱权又要求改封钱塘,好哥哥朱棣:不行!你看那个建州,重庆,荆州,东昌都不错,你随意选一个吧。朱权内心是崩溃的,可能说了一句:四哥看着给吧,朱棣:好弟弟,南昌,你得了

在南昌的朱权也知道自己的好哥哥朱棣绝对是比朱允文还狠的角色,为了自保成天弹琴钓鱼,不过曾有人号发朱权用巫术害人,朱棣也秘密查访,但是没找到证据,所以朱棣一朝,朱权并没有遭遇祸患。并且一直活到正统十三年


反叛者的盾牌


这里说的宁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名叫朱权,生母为杨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

朱权的藩地在大宁,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宁城县一带。洪武二十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在这里筑城,做为北征的基地。随后,朱元璋在大宁设置北平行都司,下设营州五屯卫。洪武二十二年,又把大宁周边划分出来朵颜三卫,隶属于大宁。

洪武二十六年,年轻的朱权正式进驻大宁,后来几次率军出塞,表现不错。

建文帝登基,着手削藩。朱权抗命,结果被夺去王府的三护卫。此后,朱棣前往大宁,用计胁迫宁王加入自己的阵营,并控制了大宁的强大兵力。

朱权很有文采,帮助朱棣写了不少檄文,朱棣也曾经许诺,夺得天下之后,他会与朱权平分。但登基之后,朱棣便不提此事,而且把北平行都司从大宁迁往保定,很糊涂地把大宁一带分给了朵颜三卫。

朱权很识趣,知道四哥不放心再让自己回到大宁,主动提出改封到南方。永乐元年被改封到南昌,但很快就有传言说他诽谤、巫蛊,这些指责当然都是无影的事,但也很难自证清白。

朱权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凶险,为了避嫌,他给自己建造了一处精舍,题为“神隐”,自号臞仙、涵虚子臞仙,每日里鼓琴读书。整个永乐年间,朱权都很低调老实。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代,朱权开始摆老资格,但基本上没有出格。

闲适的生活,让朱权的寿命比较长,最终死在明英宗正统十三年,谥号献,世称宁献王。

朱权一生写了不少书,有《神隐志》《汉唐秘史》《文谱》《诗谱》《茶谱》等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卷本的《茶谱》,又名《臞仙茶谱》,新意不多,但可以帮助后人了解明初茶事的概貌。

朱权死后,由孙子朱奠培继承宁王的爵位。朱奠培的孙子就是有名的朱宸濠,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反叛,被王守仁平叛。朱宸濠被俘,明武宗下令将其处死,宁王也被除藩。


于左


燕王朱棣朱元璋的四子,宁王朱权朱元璋十七子,当时因为朱棣的侄子,朱允炆要削弱所有王的实力和权力,叔叔燕王朱棣首当其冲,当时的的燕王朱棣实力算是很大的,因为早年一直打仗,手下兵多将广,

但是皇帝朱允炆还是把燕王朱棣逼的没有办法,燕王朱棣无力与皇帝朱允炆对抗,所以燕王朱棣想到了自己的十七弟,若肯帮助对抗侄子皇帝朱允炆,成功了就平分天下,就这样宁王朱权相信了燕王朱棣的话,朱权的八万大军在加上燕王朱棣的大军,对自己侄子朱允炆高低之失,

1402年攻破南京,侄子朱允炆逃跑啦,到现在都没有任何记载跑那去啦,后燕王朱棣登基做了皇帝,

至于自己的那个合伙的十七弟,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也就不会在巴结他啦,但毕竟是亲弟又帮了自己,就给了他几个地方让他挑,宁王朱权知道哥哥朱棣让自己选的地方没有一个好的,





就说我还是回到我的一开地方居住吧,不求别的,但朱棣还是没有同意,朱权只好在哥哥朱棣给选的地方挑了一个、南昌,就这样还是王过起了无忧的生活,但是朱棣办完了所有的事情,就又想起了弟弟朱权,又削弱了一番在加上迫害,最终没有了什么特权,但命还有,生活不如以前,但还是可以,就这样慢慢的过完了一生,还算善终,


太累了艰难的活着


宁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出生在洪武十年。

朱棣出生于战争时期,朱权出生时王朝已经建立。但是和朱棣一样的是,朱权也是一个好学且有才能的人。

朱元璋虑到了朱权的才能,于是将一个军事重地大宁作为了朱权的封地,并且加封他为宁王。

宁王朱权15岁时,离开京城前往大宁就藩。

大宁地处内蒙古,东边是辽西边境,西边是大明的门户宣府,可以说比朱棣的封地北平还要重要。

老谋深算的朱棣很早就注意到了宁王的人马,在发起“靖难之役”时就绑架胁迫宁王,让他跟着一起造反,并说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不过这只是一句空话,当上皇帝的朱棣发现,自己的成功给其他藩王带来了可怕的示范,为了保住皇位,他也要进行削蕃。

朱权也不指望能和朱棣当初共分天下的承诺,只是希望朱棣可以把自己改封到苏州。

但最后,朱棣将他改封到了南昌,到了仁宗时期,朱权再次提起该换封地,但还是失败了。

小心谨慎的朱权深怕惹来杀身之祸,只好在南昌读书养性,把心思放在道教、文学、戏剧,写有有许多著作,他也是有名的道教学者,修养很高。

朱权一直活到了到正统十三年去世,享年76岁。




fun车


朱元璋一生中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燕王朱棣排行老四,而宁王朱权则是第十七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死前,他的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了,其实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时,应该是他最年长的儿子了。


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因不满侄子建文帝的削藩,于是以“靖难”为名,发动了一场战役,即靖难之役。

在朱棣与建文帝对抗之时,当时年仅21岁的宁王朱权显的十分重要,因为朱权拥有不俗的实力,他的站队对两军格局导向是有影响的,朱棣自己就曾说道:“大宁(宁王藩地在今内蒙古赤峰)军队十分剽悍,若为我所用,便大事可成!”建文帝也是十分害怕朱权去帮朱棣,在靖难之役没多久就想着派人去召他回京。


朱权此人自幼聪慧,十三岁就被封为宁王,十五岁前往内蒙封地就任。他的封地大致在今内蒙古、河北、辽东一带,与朱棣的封地接壤。朱权拥兵八万,骑兵均是骁勇善战,多次曾与蒙古在塞外作战。因为离的近,加上部队战斗力强,朱棣相当想得到朱权这个助力。

于是朱棣在起兵后,乘着当时打退江阴侯吴高之际,从刘家口抄小路一路赶去朱权藩地大宁,诈称打不过向其求救。朱棣当时独自骑马进入大宁城,并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身形并茂的向朱权诉说自己是起兵是无奈之举,来这的目地是求他上书起草奏章前去南京谢罪。


朱权对这个哥哥表现出来的遭遇表示很心疼,对朱棣真诚相待,完全没有防备,孰不知朱棣已经在大宁城附近埋伏下了自己的精兵,城里的守军也被收买了一部分,于是朱棣在走时乘着朱权到城郊为自己饯行之际,挟持了朱权,朱棣对其许诺,事成之后,两人平分天下。不过朱棣登基后,并没有遵守当时的诺言。

朱权请求改封到南方做王,以颐养天年。当他选苏州、钱塘做封地之时,都被朱棣给找理由婉言拒绝了,于是朱权最终选了南昌,临走时朱棣曾亲自写诗为其送行。

不过在南昌当王不久,就有人状告朱权用巫术害人,朱棣于是派人查访,但因没有证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以后,朱权更加谨慎小心,他建造了一书斋,整天在其间读书写字以陶冶情操,偶尔也会弹弹琴,总之远离朝堂。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依旧谨而慎言,在南昌受封二十多年,多次申明南昌并非他的封国。


明宣宗时期,朱权已是元老,慢慢的没有了以前那种谨慎小心,开始有些放纵了,他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的灌城乡土田封赏给他,又说自己是宗室不应该确定品级,令明宣宗有些不悦。不过朱权立马反应过来了,知道自己言语有失,没过多久就上书谢罪。

之后的日子朱权整日与文人往来,写文作诗,自号月瞿仙,还编纂了不少书籍,在音乐、茶道等诸多领域都有不小的建树。公元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70岁,朱权最终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夏目历史君


朱棣胁迫宁王起兵是看上了当时宁王手里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这是内附的蒙古骑兵,是明朝以厚饷喂饱的一支雇佣军,朱元璋封藩后归宁王所辖,朱棣单身独骑以金钱和利益买通了这支部队,宁王也无可奈何的随之起兵,在“靖难之役”中借用的三千骑兵成为“靖难军”的骨干,尽显游牧民族的凶悍、来去如风,狂飙突进的的战斗作风,屡建奇功。朱棣登基后,把宁王封往江西,也是远调架空的意思,而朵颜三卫就名正言顺的得到了现在内蒙古以东赤峰一带的土地。明朝末年,满鞑崛起,通过战争和联姻手段吞并蒙古各部,按满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蒙八旗。朵颜三卫在1636年被编为喀喇沁旗,满清建立过程中,喀喇沁部随着爱新觉罗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朵颜三卫这个明朝的雇佣军,最终成了满清的帮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