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會被康熙帝凌遲處死?

提到耿精忠,相信許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會停留在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的參與者、吳三桂的幫兇形象上。其實在三藩之亂時,耿精忠的舉動遠遠不止幫助吳三桂反清這麼簡單。

準確來說,在叛亂當中,耿精忠先是反清的主力軍。他聯合吳三桂、尚之信、鄭經,形成了對清廷的巨大威脅。後來,見事不妙的他又降清,成了平叛的巨大助力。

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會被康熙帝凌遲處死?

對於耿精忠,康熙帝一直採取著積極招降的政策,為此還多次派人前往談判。終於在康熙十五年(1676),領地不斷淪陷,眾叛親離的耿精忠選擇了投降。

為了彌補自己謀反的重罪,耿精忠積極參與了討伐尚之信、鄭經的戰爭,並立下不少功勞。即使如此,康熙二十一年(1682)時皇帝還是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那麼,耿精忠雖然造反,但他已經反正了,為何還被朝廷處以凌遲之刑呢?

崇禎十七年(1644),也就是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的這一年,耿精忠出生於遼東蓋州衛,他的父親耿仲明本是大將毛文龍手下的參將,在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後,耿仲明便投靠了努爾哈赤,還被編入了漢軍正黃旗,可謂是待遇優厚。順治帝即位後,耿仲明跟隨攝政王多爾袞的兵馬入關,並在南征北戰中積累了不小的功勳。

順治六年(1649),耿仲明被封為靖南王,而他死後,其子耿繼茂繼承了爵位,耿繼茂沒多久也去世,耿精忠便成為了新任的靖南王。清朝統一之初,為了更好的管理南方,便派了三位漢人將領到南方駐守,也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隨著政權的鞏固,這三大藩王從助力變成了威脅,於是康熙帝果斷下旨撤藩,準備將權力收歸中央。

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會被康熙帝凌遲處死?

當時,南方的三大藩王習慣了在各自的封地當封疆大吏,自然是不願意輕易叫出權力,三藩之亂也就由此爆發。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宣佈支持吳三桂的起兵,在福建厲兵秣馬,並殺害清廷派駐的官員,表明了與清開戰的堅定態度。

而這,也引出了清廷在其投降後仍將其凌遲的第一個原因:恢復明制。

為了迅速拉攏當地的百姓,耿精忠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並下令在自己境內的百姓都剪掉辮子,換回漢人的服飾衣冠。這樣的舉動很快得到了遺民們的支持,但卻也令清廷為之震怒。

清人信任耿家,將其封王,但耿精忠卻公然宣佈復明,這顯然是對清廷的一次打臉。這樣的舉動也讓康熙帝認為耿精忠內心有復明想法,難保日後不會作亂。

第二點,便是耿精忠沒能抓住機會。

耿精忠造反後,清廷一面派兵鎮壓,一面派使者勸降。據《清史稿》記載:"仍遣郎中周襄緒偕精忠護衛陳嘉猷齎敕招撫"。

耿精忠為了表示反叛決心,將清廷的使者盡數收押,這顯然是一種十分無禮的行為,也是在向清人表示自己意志堅定。可沒能及時投降,卻成為了康熙帝心中耿精忠的一大罪狀,所以儘管之後耿精忠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投降,但為時已晚。

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會被康熙帝凌遲處死?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耿精忠賊心不死。

倘若耿精忠只是意圖恢復明制,還在叛亂時堅決不降導致清廷損兵折將、大費周章。那麼即使他被判重刑,也不至於是凌遲這種將身上的肉用小刀一片片割下的殘忍酷刑。

最終使得康熙帝痛下殺手的,還是康熙十九年(1680)來自耿精忠部下的一封告密信。

上次造反時,耿精忠體驗了唯我獨尊的快感。自那之後,他久久不能自拔,即使是投降後還暗中謀劃著再次起事。然而正所謂"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耿精忠的密謀終於還是被部下發現並檢舉。

因為耿精忠有著"前科",且野心不小,朝廷對此十分重視,便在當年將耿精忠召入京城,並革去王爵、交付有司審理。

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會被康熙帝凌遲處死?

康熙二十年(1681),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被清軍擊敗,三藩之亂宣告結束。而平叛的結束,也正是算賬的開始。

史書記載,第二年正月,大學士納蘭明珠上書道:"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

於是,康熙帝便以"降後尚蓄逆謀"的理由將耿精忠定罪,並"磔於市",也就是送到菜市口凌遲處死。

戴罪立功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會被康熙帝凌遲處死?

耿精忠本就因為復明、謀反等事給康熙留下了壞印象。而他卻怙惡不悛,暗中仍要謀劃謀逆,於是最終被判處了凌遲酷刑。

說到底,得罪了君王,並想要威脅其皇權,這在古代都是大逆不道的惡行。耿精忠敢這麼做,就應該承受帶來的相應後果。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蹤旅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