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被慈禧软禁后,慈禧为什么不废掉光绪自己称帝?

星球趣闻


慈禧曾经想过废掉光绪,另立新帝,至于慈禧自己有没有想过自己称帝,目前没有任何史料有关的蛛丝马迹。

光绪虽然是慈禧的外甥,但毕竟不是亲身骨肉,在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缓和了,慈禧为了自己的利益,称光绪不能生育,立了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这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等时机成熟,废帝立新。

然而清朝与中国历代王朝都有所不同,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皇室已经无法自己做主了,不过要顾及地方大员的态度,还要顾及各国列强的态度。

慈禧于是让荣禄去探探各地各国的态度,没想到各国列强不支持,并且地方封疆大吏也不支持,各国列强回复道:你们换皇帝是你们的自己的事,我们承不承认那就再说了。李鸿章直言不讳骂道荣禄说大逆不道,祸国殃民,警告荣禄朝廷任意妄为会引起中国内战。随后慈禧立的大阿哥溥儁,认为自己板凳坐稳了,得意忘形,目无法纪,让慈禧非常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只能作罢,后来慈禧来说也想明白了,换不换光绪,对自己的权力没有影响,为何非要冒那么大风险去换了光绪呢?至于她自己为什么不称帝,原因也是一样,清朝根基稳固,改朝换代风险太大,地方不支持,国外不支持,只要他自己手握大权即可,后来有人误传各国要支持光绪废掉慈禧,这才是慈禧的底线,于是这个老太婆做个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向全世界宣战。


曹老师xixi


慈禧太后的时代处于清朝末期处于封建社会的衰弱时期,内忧外患,她要是称帝估计有要考虑下影响。


虽然慈禧太后执政高达四十七年,但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很难打破枷锁称帝,毕竟像武则天那样的女皇帝在历史上独一无二。

慈禧太后的生涯可谓励志,她从嫔妃做到懿贵人,再从懿贵人升到懿贵妃,最后到圣母皇太后的高位。但是她就算有政治手腕儿,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农民起义不断,慈禧太后能维持局面已经筋疲力尽了,哪里还有心思称帝,更何况还要打破重重障碍,打破严酷的宫里的规定和伦理纲常。这是不太现实的。


光绪皇帝已经被其牢牢控制,只是傀儡皇帝罢了,慈禧太后对这种局面已经很满意了,她也不想冒风险去做个女皇帝。


更何况慈禧太后的权力比当年武则天有过之无不及,她用寿山石刻的“慈禧太后御览之宝”印玺将所谓皇帝的印玺早就比下去了。

所以拥有绝对实权的慈禧太后没必要称帝,也不愿冒风险称帝,望题主采纳,谢谢🙏


好玩儿的历史小段子


慈禧太后有雄心,有手段,其掌权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公元1861,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杀了八个顾命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这一格局持续到1884年,此时的慈禧并非独掌大权,二是与人分享权力。

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从此,慈禧说一不二。

所以慈禧真正彻底掌握大权,是从1884年开始,到1908年结束,一共持续了24年!在这24年之中,慈禧最好的一次称帝机会就是在“戊戌政变”之后,帝党势力被绞杀一空,光绪皇帝被软禁,那么,慈禧为何不称帝做女皇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程朱理学的思想阻挠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等级之间的隔绝是非常严重的,这种秩序非常严格,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宋代之后又一次的下落,并且理学这一新的思想体系出现,在它之后便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封建礼教系统。清初统治者入关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清朝统治者希望借助汉族传统学术思想来巩固统治,康熙帝曾说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康熙在位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正统。雍正、乾隆均遵循了康熙的作法。雍正顺应三教并流的趋势,以儒释道相互补充。乾隆认为,程朱理学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统治者扶持的统治思想理学当然不仅仅存活在庙堂之上,更渗透进了人民群众的日程生活,为诸如烈女传、节孝坊、忠义故事等等,无一不是理学思想的底层体现。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在社会中极为流行。因此,这种轻视女子的社会风气便成为了慈禧太后登基称帝的最大舆论和心理障碍。

二、西方列强的阻挠

西方列强的势力对我国的干扰越来越大,不仅如此,国内各地人民反抗清廷的斗争也越来越多。大清朝廷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掌权的慈禧既要镇压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又要满心讨好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假如慈禧要称帝,可能维系清政府最后的一根稻草也要被压断。

三,慈禧自身的政治态度

从慈禧整个政治生涯来看,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个贪图安稳舒适的统治者,只要能不大权旁落,自己并不想冲在政治的第一线。回顾一下慈禧在己亥建储时,妄图用大阿哥溥俊代替光绪,此举遭到列强坚决抵制,其面对列强的逼迫,也多以逃跑跟求和为主,她没有武则天的手腕,也没有武则天的魄力,如果自己称帝,阻力也该可想而知,她无法面对士民官绅的压力,她求得是安稳,是一己私欲的个人利益。

所以,总得来说,慈禧不称帝是正统理学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是四面狼烟,诸强环视的政治环境,更主要的是自己求稳、求和政治手段和软弱的政治态度。


历来都会意


想要废掉光绪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自己称帝,那就更困难了。

从清朝的时代背景来说,女性称帝太过困难

话说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应该是武则天了,然而我们应该知道,武则天称帝时的种种困难,手段有多强烈,结果晚年依然悲催。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武则天能够称帝还是因为是在唐朝那个时代,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从唐朝女性的坦胸露乳装来看,唐代时期女性并未受到严重的压迫,女性参与到政治中的事例比比皆是。

唐朝再早些年的北魏时期,因为女性干预政治,北魏前期竟然采取了立子杀母的制度,就是因为太后干政实在是太普遍了。

到宋代之后,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压迫束缚女性的条条框框增多,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得到最大强化,明朝时期还有几个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基本很少有能到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水平,最多也就是干政。

到清朝时期女性想要垂帘听政已经有些困难了,就更别提称帝了,清朝时期在政治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一个是孝庄,一个是慈禧,孝庄是皇太极的妻子,皇太极死后其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孝庄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孝庄在顺治朝和康熙朝都没有垂帘听政,皇太极死后是多尔衮为摄政王主政军国大事,而顺治死的时候,任命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也就是说,名声如孝庄者,都未能垂帘听政,可见在清代时期女性参政有多困难。

这里面要说的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慈禧死后,隆裕皇后成为太后,刚开始隆裕也想学慈禧垂帘听政,但是当时的摄政王载沣就对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直接让隆裕打消了这个念头。

慈禧垂帘听政这一路也十分不容易

可以说,慈禧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把持朝政的女人,但是这一路走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慈禧选秀入宫嫁给咸丰后,在咸丰六年为咸丰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慈禧以母以子贵被封为懿贵妃,但是咸丰真正的皇后是慈安,慈禧能够有如此殊荣,那还是慈安性格比较好,容得下他。

咸丰皇帝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两大事件后,心力交瘁,体弱多病,后来竟然沉迷戏剧,不理政务,因为慈禧善于书写,咸丰皇帝就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

这是慈禧能够参与到政治当中来的先决条件,清朝之前的皇帝大部分身体都比较好,因为劳逸结合,像乾隆能活到88岁,咸丰明显是有点虚的,这才有了慈禧干政。

因为咸丰皇帝身体不好,又只有载淳这一个儿子,当时载淳岁数很小,咸丰在热河去世的时候只能选择载淳,1861年咸丰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

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子少母壮”的现象,据说当时的大臣肃顺曾经劝咸丰学习汉武帝“立子杀母”,立载淳的时候把慈禧带走。

当时咸丰没有下得去手,咸丰本身就优柔寡断,他压根就不是那种能狠下心的人,他又害怕顾命八大臣欺负他儿子和老婆,就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贵妃代管)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来一个顾命八大臣和太后垂帘听政相结合并且相互制约的体制。

结果就是,顾命八大臣想要夺了两宫太后的权,两宫太后联合被排挤的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干掉顾命八大臣,形成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独特政治体制。

在这一时期,慈禧太后也并未掌管全部政权,因为同治是慈禧的儿子,加上慈安不喜欢参政,所以慈禧有了较大的权力,但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过多的依赖恭亲王奕䜣。

慈禧最后把持朝政是这样一个过程,1875年同治去世,慈禧立她的侄子(也是外甥)的光绪为帝,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因为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失利,慈禧以此为借口罢免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是为甲申易枢,从此开启了慈禧独裁的统治。

光绪是慈禧亲自选出来的皇帝,又为何要囚禁他

针对慈禧垂帘听政,很多大臣是不满意的,尤其随着光绪皇帝长大,朝臣要求慈禧归政的呼声是越来越高,当时慈禧也不得不名义上让光绪亲政,而自己改为训政来把持朝政。

因为独揽大权,慈禧变得穷奢极欲,洋务运动也哑然熄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到1894年发动了对清政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因为军备停步不前遭到惨败。

这是慈禧独裁后面对的最大的危机,在这里面也能够看到慈禧为与光绪争权而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局面,比如光绪为了让慈禧归政,挪用大量军费给慈禧修园子,尤其光绪的老师更是不给海军拨军费,以打击作为后党的李鸿章。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年轻的光绪皇帝深感耻辱,因此发誓要变法图强,当时慈禧并不反对,1898年戊戌变法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然而光绪皇帝遇人不淑,维新变法的幕后操纵者康有为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家,尽管很多变法措施能够使得清朝变化,但是其中想要借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骗取政权是着实是乱臣贼子的做法。

当时维新派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围园猎后来勤王,慈禧察觉后开始对维新派人士进行镇压,光绪皇帝也因此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慈禧想要废除光绪,间接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囚禁光绪后,再次垂帘听政,当时慈禧是有废了光绪的打算的,当时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都鼓动慈禧,1900年慈禧召集王公大臣决定立端郡王载漪次子溥儁【jùn】为大阿哥,也就是皇储,并且预定在庚子年的时候让光绪帝退位让给溥儁,此举遭到列强的强烈反对,慈禧也被迫停止了这个废立计划。

所以,别说是自己称帝了,就是废个光绪都如此困难,无法完成。

但是这件事最后引发慈禧的仇外情绪,后来就有了借助义和团的势力来打击西方列强的想法,结果最终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

可以说,在清政府晚年本来就已经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因为皇位传承的问题,更是削弱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想做皇帝的女人是难上加难,综上,慈禧能在清朝这样的体制中把持朝政这么多年,也当真是挺不容易的。


史论纵横


慈禧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其实是不敢!

1.中国几千年传统和儒家礼教影响,女人称帝是一种悖逆,天下可以讨伐的,武则天最后也是还朝于李唐。


2.晚清王朝已经衰落,如果慈禧称帝,国家就会动荡,兵戎相见,为了安定更有利于统治,慈禧也不敢称帝。

3.内忧:满汉矛盾、农民起义导致清朝统治摇摇欲坠。而在当时,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对慈禧没有威胁,实权早已掌握在自己手中,称帝已经没有意义了。

4.外患:外国侵略和外国对光绪的同情。国外的力量如英国等对于光绪皇帝是抱有同情态度的,据说慈禧曾向废掉光绪皇帝,但是由于欧洲各国的反对才作罢,而这也是慈禧担心的。



历史小昆虫


你这问题问的,她直接废掉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当皇帝不更好吗?当时的制度制约和满洲贵族势力约束,她有那个胆量和实力称帝吗?如果不是恭亲王奕盺支持和鼎力相助,她甚至连垂帘听政都办不到!

清朝不是唐朝,女人的地位本来就很低,慈禧太后如果不是雷霆手段,想要夺得最好统治权还真不容易!

况且当时奕盺已经被她赶出了权力中心,她身边能用的,能控制住朝局政坛的找不着了!谁能支持她?那帮拥有军队的汉臣吗?他们会认同一个女皇帝吗?不可能的!


正说清代十二朝


戊戌年间,光绪皇帝支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学习西方,实行“新政”,想要掌握真正的国家大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镇压和阻挠,戊戌六君子因此断头丧命,光绪皇帝被囚禁十年。为什么慈禧不直接废掉光绪皇帝之位呢?她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维新变法失败后不久,皇宫里流传着皇上病入膏肓的风言风语。让人想不通的是,皇帝年纪轻轻怎么就突然病了?其实是被囚禁在了瀛台。一直以来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傀儡皇帝突然要夺取自己手中的权力,慈禧当然怒火中烧,想要杀掉光绪,重新寻找一枚听话的棋子。

慈禧对外宣称,光绪病重,卧床不起。实则将其软禁,就连光绪身边的太监,都是太后安排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此时的的光绪皇帝虽然仍享有皇帝之名,却早已丧失了皇帝的权利和尊严。对于有异心的棋子,慈禧太后想扔掉也是意料之中。

散布皇帝病重消息后,慈禧将三岁的溥仪立为皇储,名义上是为同治皇帝立嗣。同治是咸丰皇帝和慈禧的儿子,英年早逝。光绪是同治的堂弟,他过继给咸丰为子后当了皇帝,也就是说为去世的咸丰皇帝立嗣。如今光绪未去世就为同治立嗣,摆明了慈禧对光绪杀心已起。

慈禧太后之所以留着光绪的性命,只是软禁他,是因为有些人她惹不起。

一方面,慈禧太后只有争权夺利的野心,却没有强军治国的本领。后宫干政在历史上一直是大忌,之前光绪乖乖听话做傀儡之时,自己垂帘听政已经引起了诸多大臣不满了。要是直接废掉光绪皇帝之位,自己直接掌管朝政肯定是行不通。

另一方面,光绪曾在维新期间鼓励报刊勇敢揭露时弊,当时的局势报刊大都支持维新派,反对慈禧。罢黜消息一传出来,一时间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上海电报总办联合上海绅商市民,立志进谏组织慈禧废黜。

列强的反对,是慈禧不敢杀掉光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清政府外强中干,一切事务都由洋人说了算。罢黜光绪皇帝之位,列强显然是不同意的。戊戌变法期间,西方各国都支持光绪。他们需要光绪皇帝建立一个更开明的政府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当获悉光绪“患重病”的消息后,列强一再要求觐见,尤其是英法两国,试图摸清皇帝病重的真伪,派西医进宫为光绪皇帝诊病。慈禧太后不得不顾及列强的态度,迫于无奈只好放弃除掉光绪的心思。

列强表示,中国皇帝只认光绪,愤怒的慈禧老太太只好指望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于是有了名义上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无奈义和团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充分的准备,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八国联军入侵紫禁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由此签订。慈禧太后仓皇而逃。

后人提及慈禧太后,总是贬多于褒,这也无可厚非。她,视权如命,发动政变,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在国家与个人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个人利益!一个不知道励精图治,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妇人领导的政府不灭亡才奇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