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杨贵妃的真凶是谁?

奔马155314228


杨贵妃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女子,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她的美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出了她的任性骄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写出了她的爱情……



杨贵妃的一生是神秘而传奇的,臂带玉环而生,到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最后吊死马嵬坡,她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不同寻常的,甚至在她死后,她的故事都没有结束,还有关于她远渡扶桑的传说。



那究竟杀死杨贵妃的真凶是谁呢?是唐明皇吗?不是,唐明皇是爱杨贵妃的,在马嵬坡被太子逼宫,他未能保护住杨贵妃,当时的他,恐怕也没有这个能力了,也许他是自私的,用贵妃的死换来了自己的平安,但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又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真正想要的吗?



是发动兵变的太子及其手下的士兵将领吗?也不是,太子借安史之乱的机会篡位夺权,谋取江山,他们需要给自己找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就是红颜祸国,于是这口锅就扣在了杨贵妃的头上。



那是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吗?好像也不是,他们发动安史之乱,不过是想侵占大唐的万里锦绣河山,似乎在发动兵变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要去杀死杨贵妃。



那杀死杨贵妃的真正凶手是谁呢?就是那个封建社会,那个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一切国家破败的根源,而男人负责书写历史,所以每个朝代的灭亡必定要让女人背锅,像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



杨贵妃的死是身为女人的悲哀,也是整那个时代的悲哀!


涂山夫人


杀死杨贵妃的真凶就是杨玉环自己。我们都知道杨玉环是李冒的妃子,其实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因为耐不住寂寞,放不下歌舞的喜好,抵受不住宫廷的诱惑,好动活泼的性格,吸引了公公李隆基的关注。加上杨玉环本身长得漂亮,两人又有了歌舞共同的兴趣,不知不觉便勾搭在了一起,做出了公媳偷奸的丑事。为了公媳两人长久厮混,李玉环抛夫弃子,假意出家做了道姑,不久便名正言顺的嫁给了公公李隆基,从此就成了杨贵妃。


杨贵妃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姐妹都拉上了李隆基的床。为了杨家的利益,在李隆基耳边卖弄风情,把个不学无术的杨国忠,硬生生拉上了大唐皇朝宰相的宝座。杨国忠为了自家的利益,不惜得罪了满朝的文武大臣,甚至不把太子李亨放在眼里。为了捞钱,杨国忠甚至和安禄山勾勾搭搭,干起了养寇自重的勾当。如果不是杨国忠过于贪婪,也不会逼得安禄山提前发动了安史之乱。到安禄山起兵造反,杨家的财富早已富可敌国。

杨贵妃之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如果不是杨贵妃闹的非要收安禄山做干儿子,对一个胡儿进行洗漱大礼,一个热血方刚,豺狼虎豹的安禄山赤身裸体之下,面对倾国倾城,貌美如花的杨贵妃的这般挑逗,还能不生出非分的想法,就不是安禄山的豺狼本色了。都说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杨贵妃这样的美人,安禄山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女人长得漂亮本身不是女人的错,但是长得漂亮的杨贵妃不知道检点就是杨贵妃的错。


马嵬坡是杨贵妃的归宿,一点都不冤枉,没有公媳偷奸,便没有杨贵妃的存在;没有杨贵妃的出现,就没有安禄山的叛乱;没有安禄山的叛乱,李隆基也不可能带着杨贵妃逃难马嵬坡,李亨就不会带着杨玄礼杀了杨国忠;杀了杨国忠怕杨贵妃秋后算账,就不可能让杨贵妃活下去。最后逼得李隆基不得不下令高力士吊死了杨贵妃。所以杀死杨贵妃的真正凶手就是杨玉环自己。真正应了那句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明上孙山需努力


杨玉环(719~756),即历史上著名的杨贵妃,26岁时嫁给62岁的李隆基为妻。杨玉环为何嫁个老头子呢?

原来李隆基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皇帝有权有势很任性,娶个年轻漂亮的妃子不是问题。另外还有一层特殊关系,那就是杨玉环之前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李隆基于是成了“扒灰老公”。

是不是有点“辣眼睛”呢?这事儿也只能发生在唐代,因为李唐皇帝身上都有突厥血统,胡人对传统道德观念看得很淡,在他们心中这根本不算一回事。

唐玄宗确实很爱杨玉环,可谓“三千宠爱集一身”,“要星星,唐玄宗不给月亮。”杨贵妃想吃荔枝,没问题,唐玄宗专门为她修了一条荔枝道——直接把荔枝从四川陪陵,一天就运到了陕西长安。这速度堪比空运【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到京师】。


▲杨贵妃

杨贵妃受宠并不意外,谁让上帝赋予了她美丽的容颜呢?明眉皓齿、十指芊芊、腰如绵柳、丰乳肥臀,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

但上帝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没有赋予她聪明的头脑,杨贵妃就是一个典型的“胸大无脑”的笨女人。

十年过去了,在她36岁时;在她沐浴爱河时,却被无情赐死在了马嵬坡。

是谁造成了杨贵妃的死亡呢?有人说是唐玄宗,有人说是安禄山,还有人说是杨国忠。我可以告诉亲们,杨贵妃之死的元凶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为何有这样的结论呢?

一、杨贵妃不该招惹安禄山。



▲安禄山

坊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杨贵妃和安禄山的风流韵事。比如杨贵妃收了比她大16岁的安禄山为干儿,并且按照胡人的风俗,在百日时为安禄山举行了“洗儿礼”。(脑补一下26岁的杨玉环为42岁的安禄山洗澡情景)

安禄山做了干儿以后,假借给干娘问安的理由,自由出入杨贵妃的寝宫,二人经常相处一室到天亮,至于干什么,唐玄宗不问,其他人更不问【皇上不急,太监更不急】。

人们传闻,干儿和干娘在华清池洗澡时,安禄山看到杨贵妃雪白的酥胸,禁不住热血澎湃,于是上下其手,由于手脚太重,抓伤了杨贵妃的酥胸。

杨贵妃为了掩饰自己的伤情。扯下一方丝帛围在了前胸。他这一无意识的举动,从此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胸罩”,宫中的妃子、宫女纷纷效仿。

杨贵妃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出于私欲和安禄山眉来眼去。毕竟唐玄宗是60多岁的男人了,力不从心。安禄山却为她带来了别样激情。但杨贵妃所托非良善之辈。


▲华清池

纵观历史上皇贵妃和重臣私通的并不在少数。比如大辽的皇后萧燕燕和她的大臣韩德让,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和大臣审食其。韩德让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审食其成就了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吕后,安禄山成就了杨贵妃什么呢?安禄山成就了杨贵妃的马嵬坡之死。

如此说来,安禄山是真凶?其实这不能怪安禄山,哪个男人能经得住漂亮女人勾引呢?安禄山早就垂涎大唐江山,加上杨贵妃的美色诱惑。天宝14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有道是“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安禄山在双重诱惑下,悍然发动政变,杨贵妃负有主要责任,没有她,也许安禄山就不会造反。

二、杨贵妃应该和杨国忠划清界线。

首先声明一点,杨贵妃和杨国忠不是亲兄妹。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一个远房哥哥(同曾祖兄,即两个人的老爷爷是亲兄弟)。关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杨国忠

现在杨玉环是贵妃,杨国忠把这种关系看的比亲兄妹都近,这很容易理解,杨国忠想攀附杨贵妃。

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于是提拔杨国忠为右丞相。李隆基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用杨国忠来制约宰相李林甫的权力。

于是朝廷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局面,杨国忠联合安禄山来打击李林甫。权力之争向来是残酷的,李林甫最后被二人陷害含冤而死。顺带说一句,安禄山最怕宰相李林甫。也许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的缘故吧!

李林甫死后,安禄山和杨国忠开始了明争暗斗,关键是安禄山根本看不上大草包杨国忠,而杨国忠频频逼安禄山出手。

说实话,不可否认安禄山早有谋反之心。但他从心里还是感激李隆基对他的厚爱。

安禄山心想:“李隆基已经70多岁的人了,还能活多久呢?”他本来打算在李隆基死后再谋反,但是杨国忠却步步紧逼。


▲安禄山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杨玉环,也许杨国忠就不会升得那么快。换言之,杨国忠的上位,都是杨玉环的功劳。杨国忠的上位逼反了安禄山。

三、杨贵妃之死是爱错了人

有人不解,安禄山造反,为什么要逼死杨贵妃呢?

其实这是一个连锁反应。逼反安禄山的外因是杨国忠,而杨国忠的上位,靠的是杨贵妃。

在李隆基带领杨贵妃和儿孙们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路的地方)时,当时杨国忠被一帮吐蕃人围住,吐蕃人向杨国忠讨要路费和食品,兵荒马乱的年月,这些人想回老家去。

与此同时,护卫李隆基逃跑的2000禁卫军士兵多日没吃没喝了。纷纷抱怨道:“如果不是杨国忠逼反安禄山,我们现在京城吃香喝辣的呢!狗日的杨国忠。”


▲杨玉环

就在大家痛骂杨国忠时,有个士兵突然看到杨和一帮吐蕃人拉拉扯扯,于是喊了一嗓子:“杨国忠和吐蕃人联手要造反”。

士兵一听,纷纷向杨射箭。杨国忠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于是拨马就逃。

杨国忠怎能逃出2000士兵的手心?一支冷箭把他射下了马。士兵蜂拥上前,乱刀砍死了杨国忠,这时,将军陈玄礼骑马赶到了。

士兵们首先想到的是:杨国忠被我们杀死了,假如以后杨贵妃找我们算账怎么办?

为了防止秋后算账,士兵和陈玄礼一起找到了唐玄宗,陈玄礼对李隆基说:“士兵们要求诛杀杨贵妃,否则就会造反。”随后,陈玄礼威胁道:“陛下早做决定,否则不仅是大唐江山的问题,陛下的生命有可能不保”。



▲杨玉环

这时高力士也上前劝李隆基杀死杨贵妃。被逼无奈之下,李隆基只好同意了,嘱咐高力士保留杨贵妃全尸。高力士找到杨贵妃并勒死了她。

综上所述,杨贵妃从一开始就错了。错在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了三个奸人——安禄山,杨国忠和李隆基,一个更比一个奸,杨贵妃之死,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所付非人!


秉烛读春秋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文人骚客的才情,即便没有斗酒,也留下诗作千篇。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唐玄宗狼狈西逃。然而众人刚行至马嵬驿时,就发生了兵变。结果以杨国忠为首的外戚惨遭屠戮,就连爱妃杨玉环也不能幸免。


可是,流传于世的文人赋咏与史学家的记述却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距离。因此,最终是谁杀死了杨贵妃,至今还是扑朔迷离。笔者认为,文人都是性情内敛的一类人,敢于说真话,不可能跟着瞎起哄,所以他们的言行可信度很高。

甚至有人说杨贵妃更本就没有死,一是被贬为庶人,流落民间,不知所踪。另一种说法是用人顶替,偷渡出海,辗转到了日本。如果这两个说法属实,这不仅是一个美丽的结局,而且也就不存在杀死杨贵妃凶手一说。但是一千多年以来,认为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既然如此,那么谁是杀死杨贵妃的真凶呢?


一、高力士

如果杨贵妃死于马嵬驿,那么高力士就是亲手将杨贵妃勒死的那个人,《旧唐书》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杨贵妃不死,后患无穷,于是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老泪纵横,与贵妃诀别,别后下令,高力士直接把杨贵妃托入佛室勒死。这样看来真是残忍,但玄宗皇帝为了安抚军心,不得已而为之。

二、乱军

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诗写到:“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另外,诗人张佑也有一句“血埋妃子艳”的诗句,而大诗人温庭筠同样写到:“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诗中的意思很直白,就是说杨贵妃与哥哥杨国忠及杨家所有人都死于乱军之中,由此可以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的血腥与混乱。所以,诗人的观点忧愁而毛骨悚然,风华绝代的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人缢死。

三、自杀

一些有认为杨贵妃的死也有其他可能,比如有人说她是吞金自杀。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著的《马嵬行》一诗。诗中写到: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平生服丹杏,颜色真如故。如果杨贵妃自杀,那么无疑这是最有尊严的一种死法,而历史的真相远比想像中要残酷。

总之,杨贵妃之死与许多人都有关系,安禄山、史思明、唐玄宗、陈玄礼、太子李享、高力士及自家杨氏族人都在间接的影响着杨贵妃的命运。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杀死杨贵妃的真凶是无法逆转的历史。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首诗,是中唐著名大诗人李商隐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做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提到了一个地名,也就是是著名的马嵬坡。

传说杨贵妃就死在这里。

著名的词牌《雨霖铃》,其实源头就是唐玄宗在失去杨贵妃之后前往四川的路上,道路上的雨声和风铃声交相辉映,于是感念杨贵,唐明皇做了雨霖铃曲,由此而名垂后世,成为著名的婉约派词牌,似乎显得唐玄宗很深情,长恨歌里也这样说,但其实,唐玄宗在美人和活着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在正史的记载中,一般也都认为,杨贵妃之死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军队驻扎在马嵬坡之时,由禁军长官陈玄礼主使的军队哗变,最终逼得不得不下令赐死杨贵妃。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风云,在天宝15年6月,此时的安史之乱已经风卷残云般的侵略到了潼关,唐朝著名的大将哥舒翰在潼关大败。

潼关已失,通往长安的门户,也就就此大开,从潼关到长安一路,无险可守,这对安史叛军来说,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而长安失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的唐玄宗,也就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像后世的明朝,在瓦剌入侵时一样,誓死保卫北京城。

或者像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李自成围困北京之时,在煤山自杀,以死殉国,不负祖宗。

另一个选择,像清朝在八国联军包围北京时慈禧一样,率领皇亲国戚仓皇逃跑,把所谓的天下子民留给敌军践踏,任人唾骂。

前者选择坚守,后者选择逃命。前者谓之勇,后者为之怯。前者选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后者选择社稷国门都拱手让人。

当时的唐玄宗已经是60多岁的年纪,哪里还有先天政变时的勇气,哪里还有开元之治时的气魄,早已没有了当年敢于冒险和拼命的勇气,他继续听信当时杨贵妃的宰相哥哥杨国忠之言,于是他选择了“逃跑”。

而正是这一跑,也把老婆给跑死了。

由于当时的皇帝率领的贵妃杨国忠和太子,以及一些重要的皇室成员,仓皇逃走,由于时间紧促,大批的人马要前往四川去避难,路上的口粮就是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最关键的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皇帝都逃跑了,更何况是其他人呢,他们逃到了沿途郡县时,很多本地县令和一些驿站的驿丞都逃跑了。

皇帝就是再唯我独尊,没有人听他指挥,没有人被他操纵,他也只是个光杆司令,那么权威已经大打折扣,而不能保证士兵基本生存权的皇帝,权威将至冰点。

但有些百姓因为皇权至上,在血液里对皇权的崇拜,可能会给皇室贡献出来一些食物,但这些食物也许够皇上吃,都不错了,那些大批保护皇上的官兵们和那些伺候皇上的人,以及跟随皇上的王公大臣们又该怎么办呢?

普通的士兵越来越饿,他们把这种饥饿的原因转化为对逃跑的仇恨,而逃跑又是因为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在很大程度上,和杨国忠甚至和唐玄宗脱离不了联系。

出了宫的皇上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皇上了,更何况皇上已经不能够提供有效让他们生存的东西了,愤怒之下,既然没有食物,那至少要杀个人出出气。

等到大军顶着饥饿,来到了马嵬坡之时。

他们还看见杨国忠,正得意洋洋的,对着吐蕃使者们指点江山,更为关键的是,杨国忠这样的人,靠着自己的妹妹,就能吃的跟皇上一样,可他们这些拼死拼活保卫皇帝的人,都快饿的走不动路了。

这时候的怒气值已经积攒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了。而杨国忠看见士兵们这么萎靡不振,加以体恤,竟然还大加指责他们毫无忠心,没有精神,最终红了眼睛的士兵们,一个个冲上前去家杨国忠,乱拳打死。

可是这些士兵还是会恐惧的,或者说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毕竟骨子里他们依旧是服从的军人,此时他们面两个选择,一是杀了杨国忠也就代表着谋反,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叛军了。

或者是另一种选择,那就是被人安抚下来,认为他们做的对,那就要宣判杨国忠谋反。此时能够稳住他们的,应该就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也就是我们要说的著名的关键人物禁军统领陈玄礼。

陈玄礼思路飞快,他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这个决定就是让皇上为士兵们证名,并且宣判杨国忠谋反,而且还不止如此,为了抚平士兵们害怕被杨贵妃报复的情绪,陈玄礼更是要求唐玄宗在此时将贵妃赐死。

所以最终唐玄宗看到军队的哗变,此时凶险万分,一招不慎,则就可能形成一股无可控制的新的叛军,到时候连自己这个皇上都可能会被这群饥饿的饿狼们,给吞噬掉。

无奈之下,唐玄宗果断赐死贵妃,让高力士杨贵妃并把尸体交给陈玄礼查看,所以此时的杨贵妃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抚平叛乱的牺牲品,杨国忠有没有罪不重要,杨贵妃有没有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士兵们认为他们有罪。

而这些士兵们,可以是保护唐玄宗的死士,也可以是灭掉唐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玄宗如果想让他们继续卖命,那就要让他们代表正义,代表正义的下场就是杨国忠要死,杨贵妃也要死。

所以杨贵妃的死很简单,其实是皇权威望不够了,在唐玄宗逃出宫之后,他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已经被颠覆了,同时正是士兵的饥饿,导致了出气筒杨国忠的死亡,是不满和饥饿的爆发,不是要颠覆大唐,只是需要告诉皇帝陛下,别胡搞了,弟兄们真的很饿。

而正是杨国忠的死亡,如果要显得士兵是对的,是正义的,皇帝陛下就要证明自己幡然醒悟了,那就要使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予以殉葬,表示跟过去决裂:而唐玄宗在同归于尽还是弃车保帅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这其实跟他选择逃离长安没有区别,他从来选择苟延残喘……

所以杨贵妃的死或许是偶然的群体性事件里死于士兵的逼迫,但是放大了说,是在生死关头里被怕死的唐玄宗给放弃了……既然放弃都放弃了,自私本来就是人性,可以理解。

可是就别再说什么深情与爱情,歌颂这些,真的会让人觉得恶心……

杀死杨贵妃肉体的是饥饿和仇恨的士兵,而让杨贵妃心死的,应该是那个胆小的唐玄宗吧,说好了生死与共,你果然大难临头还是英明神武的放弃了我……


历史好奇怪


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长袖善舞,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又会弹琵琶,加上她自入宫以来,从不过问政事,不扰乱朝政,做好一个妃子的本份,让唐玄宗万千宠爱于一身,一直对她宠爱有加。



但是再被宠爱的妃子,也有年老失宠,或者香消玉殒的一天。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时,杨贵妃死于禁卫军哗变。那么问题来了,杀死杨贵妃的真凶是谁?

真凶之大太监高力士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当日逃亡随行的杨贵妃堂兄杨国忠。这杨国忠得以当上宰相,利用的自然是裙带关系,杨国忠当了宰相后,唐朝官吏贪腐严重,民怨四起,在朝堂上又与安绿山针锋相对,安禄山便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虚,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高力士剧照)

逃亡途中担任护卫的禁军如丧家之犬,又饿又渴之下越想越气愤,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领一致认为,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可平息安禄山叛乱,随后群情汹涌,杨国忠被当场砍死。

杀了杨国忠之后陈玄礼等人余怒未消,将矛头指向杨贵妃,他们认为杨国忠的败坏朝政和杨贵妃脱不了关系,便向唐玄宗请求再杀杨贵妃,斩草要除根。唐玄宗被逼无奈,又不忍亲眼目睹贵妃的惨死,便叫大监高力士将贵妃带到附近佛堂梨树下缢死了事。

真凶之禁卫军

杜甫专门为杨贵妃之死作一首《哀江头》:“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的,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

这首诗反映了杨贵妃并不是缢死的,而是为乱军逼宫,死于兵刃之下。不过也不排除诗人杜甫作诗的时侯为了诗句押韵通畅而故意咬文嚼字。

(唐玄宗)

当然也不排除当时形势下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杨国忠死于禁军乱刀之后,唐玄宗当即表态,说杨国忠祸害朝纲自然该死,但是杨贵妃从来没有扰过朝政,想着赦免贵妃。无奈禁军陈玄礼等人继续逼宫,说贵妃是动乱的根源,如果不杀难以稳定军心。这时高力士的向玄宗进谏:“现在安贼动乱未息,禁军护卫又止步不前,为了江山社稷也只不得已而为之了。”于是玄宗便忍痛赐死了杨贵妃,下手的凶手自然是禁军护卫们了。

结语:杨贵妃身为唐玄宗的宠妃,夫妻二人在平安的时侯纵情享乐,以致于荒废了朝政。期间又盲目宠信安绿山、杨国忠之流的佞臣,昏招迭出,让两方势力不断膨胀坐大,最终矛盾尖锐激化,爆发了安绿山之乱。这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典型范本了。其实要说真凶,高力士或是禁军都是假手他人,严格来说,“真凶”其实就是杨贵妃自己。

不管怎么样,杨贵妃香消玉殒是事实,时年三十八岁。她二十二岁开始就做了唐玄宗的贵妃,陪伴他过了十六年没心没肺的快乐时光。最后,这位绝代佳人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玄宗的平安,不得不说一句:唐玄宗命真好!


小刀刀说史


请关注小生,给您分享更多的历史趣闻

安禄山的叛乱

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杨贵妃,在年仅26岁年轻貌美的时候被62岁的李隆基所宠幸。李隆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唐玄宗不惜世人的眼光坚持把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收到后宫,以用来自己的宠幸。

当然了在古代皇帝即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所以就算是自己的儿媳妇也是可以纳入后宫的。这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唐玄宗把这句老话体现得淋漓尽致。若是没有杨贵妃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安禄山的叛乱。

唐玄宗被逼吊死杨贵妃

在安禄山的叛乱中,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逃往马嵬坡,李亨就不会带着杨玄礼杀了杨国忠;杀了杨国忠怕杨贵妃秋后算账,就不可能让杨贵妃活下去。最后逼得李隆基不得不下令高力士吊死了杨贵妃。


其实说到底杨贵妃就是陷入了古代封建社会男人们争权夺势的斗争之中,卷入这个漩涡难以自拔。最后就是落得一个被唐玄宗下令吊死的下场,究根结底就是最原本的唐玄宗和儿媳妇杨贵妃有染,才一步一步发展到最后杨贵妃自己走投无路被吊死的下场。

杨贵妃的一生也实为可悲

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男子们争权夺势的时期,所以也注定了必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或者说是根本原因在于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所导致的,总而言之杨贵妃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更多的是认为历史上的祸端皆由杨贵妃引起。


但实则一个弱女子,且在女性地位十分低下的社会,能发挥影响社会动荡的能力实在是太小了,微不足道的。究其根本还是统治者的治理失策,对整体局势的错误判断所导致的。所以说杨贵妃的一生也是十分可悲的。


小生论历史


女色误国本就没有什么好下场,从实际上来讲,确实是因为将士不满导致了唐玄宗忍痛割爱,似乎唐玄宗只是一个间接的凶手。但是从理论上来讲,杀死杨贵妃的真凶,其实唐玄宗是直接的凶手。


杨贵妃其实是唐玄宗儿子的妻子,但却因为唐玄宗迷恋女色,两人暗度陈仓。即使正史中记载着杨贵妃的出身是有多么的正派,但是也抵挡不住唐玄宗夺人妻子的名声,这是杨贵妃被自缢而死的第一条原因。

公媳乱伦,唐玄宗无形之中就给杨玉环盖上了一个“女色误国”的罪名。就算是后来唐玄宗是因为想要讨好杨玉环,才大肆褒奖其母族中人,可在兢兢业业为国家战死的士兵当中,那也是杨玉环吹得枕边风。这妖姬的罪名,唐玄宗是无法替杨玉环洗脱的。而妖姬能有什么好下场,唐玄宗还不知收敛的大肆宠爱,荔枝加急地往长安送,仿佛害怕天下人不知道似的!


其次,杨玉环母族中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完全威胁不到前朝的政治。但是不知道怎么出现了一个叫做“杨国忠”的人,硬是要将两人的关系扯到兄妹关系上,帮助杨玉环树立背后的势力,以此来搅乱前朝的统治。本来杨玉环只是在后宫之中乌烟瘴气一番,但是唐玄宗为了讨美人一笑,特意将杨国忠封为右丞相,以此来帮助杨贵妃稳定势力。

这般因为一个女子,无任何功名便大肆褒奖娘家人,不仅乱了前朝政治,还寒了天下寒门读书人的心。而士人眼中不会是以为唐玄宗治国无能,而是因为杨贵妃的挑拨离间所以才会颠覆仕途风云,对杨贵妃的怨恨又加上了一层。如此往来,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一切都是他自己做得孽,是唐玄宗将杨贵妃推入不覆之地。


最后,民间多数传言杨贵妃和安禄山的风流趣事。虽然不知是真是假,但是无风不起浪,若是两人之间清清白白,民间又怎么会传出两人的风流韵事。而安史之乱的爆发点正是安禄山,而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牵扯的何止是千丝万缕,杨贵妃是将自己作到了万人逼死的境地。

所以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唐玄宗一个人,身为帝王,却因为女子的容貌而耽误朝政,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将盛唐转入了中唐;身为丈夫,却无能为力保护妻子,只因为将士们要谋反,为了稳定军心,却将一介女子推出平息众怒,如此懦弱而又廉价的感情,只适合存在于奢华的宫闱之中,怎么又谈得上真正的宠爱呢?

所以,无论是安禄山谋反间接害死杨贵妃,还是因为将士们对唐朝死心将怒气撒到杨国忠身上,间接逼死杨贵妃。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唐玄宗,帝王宠爱都是一个笑话,不牵涉利益一切都好说,但凡是牵涉到切身利益的,受死的还不是女人。唐玄宗有何面目啼哭,是他自己将杨玉环一步一步的逼死。


小镇月明


因李隆基所致,在四川剑阁杨贵妃为重振朝纲而甘愿自缢。上吊死的。


nn901212


公元734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将15岁的杨玉环赐给了儿子李瑁。公元745年,唐玄宗竟然将儿媳霸占为媳妇。

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年过60,而杨玉环正直生理需求旺盛的年纪,所以她肯定是不愿意嫁给唐玄宗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甚至有野史传闻,杨玉环嫁给李隆基后,其实还是经常和李瑁私通,来解决生理需求,而且两人曾是夫妻,感情很好,所以私交甚密。当然这只是传闻,可信度不高。


公元756年,唐玄宗带着残兵一路向西南逃去,躲避“安史之乱”,就在马嵬坡时,士兵不走了,要求杀了杨贵妃。唐玄宗当然是不愿意,但是为了能行军,他不得不下令处死杨贵妃。

那么害死杨贵妃的真凶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天下大乱的锅要杨贵妃背呢?

其实害死杨贵妃的主要有两个人。

第一个就是杨贵妃第二任丈夫唐玄宗,如果不是唐玄宗起了色心,那么杨贵妃安安心心地做着自己的王妃,她和李瑁二人伉俪情深,生活十分美好。

唐玄宗拆散了杨贵妃,却又不能真正保护杨贵妃。作为女人,杨贵妃想尽心思讨好丈夫是没有错的,至于荒废朝政,那是唐玄宗自己的事。“安史之乱”的祸根是唐玄宗,最终却要杨贵妃来做这个“背锅侠”。


第二个就是杨贵妃自己,讨好丈夫也有不同的手段,比如长孙无忧,她就是用协助的手段来讨得丈夫的欢心。而杨贵妃却让唐玄宗,开始沉迷酒色,无心朝政。

再者,杨贵妃其实并没有做一个安分的好妻子,古代后宫不得干政,可是当时的杨贵妃可没有少干政。杨贵妃在李隆基面前为自己的哥哥杨国忠说话,让杨国忠一路升官。她还为干儿子安禄山撑腰,让安禄山势力不断壮大。

杨贵妃之死,一方面是李隆基造成的,是李隆基让杨贵妃卷进了乱世纷争。另外一方面,杨贵妃身为贵妃,不辅助君王,反而错误诱导君王,干预朝政,重用自己身边的人,这才激起众人愤怒。所以杨贵妃本人,也应该为自己的死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