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

问心问得几回真


前言:题主所说的桥段应该是发生在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期间。但并未言明《雍正王朝》是原著还是电视剧,本文选取的是电视剧,因何特此说明?原著与电视剧在体裁上不同,还有现实上的考量,从原著的文字,落实到电视剧,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甚至是剧情上的结局。故加以说明,否则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

张廷玉何人

张廷玉是汉人,内阁大臣。在《雍正王朝》里面戏份不重,但每一次都是危机时刻,有点收拾残局,力挽狂澜,深受康熙、雍正的信任。有点类似于漫画《圣斗士》里面的魔铃,每一次星矢被按在地上摩擦,总会出现魔铃鼓励的画面,然后星矢满血复活,重新掌控局面。

危机公关组长

危机公关组长,当然这个称谓也不是乱说的。危机危机,是危险+机会。张廷玉在几次处理康熙、雍正危机中,信任不断累积。

危机1:在张五哥替任季安顶包一事曝光后,康熙责令八阿哥严查。不想八阿哥狼子野心,假传圣旨,突审取得太子党羽孙国兴口供,连夜交给康熙,以此打击太子。康熙将口供交给张廷玉,商量对策,张廷玉当着面,将口供烧了,声称不知道有此折子。 完全是出于大局考虑,一旦此事外泄,会引起对太子的不满,到时又满城风雨,更重要的是上升到废黜太子的层面,便是动摇国本了。所以康熙说明白他的苦心,也没怪罪他。 危机 2:康熙撞破太子与郑春华的“出轨”,导致了第一次废黜太子。“国本“”动摇,引发了众位皇子的暗中发力。其中,十三阿哥与十四阿哥,竟然在皇宫之内,因口角发生斗殴。但康熙却处置了八阿哥。十四阿哥不服,当面对撞康熙,最后气得康熙拔刀相向。这时候张廷玉一句:“小杖受,大杖逃”,连忙让侍卫将十四阿哥拉走,避免了康熙一气之下杀了十四阿哥,落得“弑子”的名声。

危机3:太子第二次被废,相信康熙心里面是滴血的。但外部争夺储君的形式,波谲云诡,暗流涌动。康熙选择了张廷玉作为“遗嘱执行人”,为雍正顺利继位,保驾护航,可以看出张廷玉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从大局出发

如此,张廷玉是康熙肚子里的“蛔虫”,深知康熙所想。张廷玉选择胤礽原因有二:

1、于私,康熙对太子感情深厚。太子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原本是孝庄为拉拢索尼家族,以此抗衡跋扈的鳌拜,形成的“政治婚姻”。康熙与赫舍里年纪尚幼,两小无猜般共同成长,感情甚笃。

但赫舍里难产而死,康熙将对赫舍里的爱全部转化为对太子的爱,以致过于溺爱。第一次废黜太子之前,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的不法行为,只是选择性失明。哪怕是第一次废黜了太子,康熙心中也是难以割舍,更重要的是这次风波的始作俑者是大阿哥,是其使用魇镇之术,导致太子行为失常。另太子调兵手谕是人模仿的字迹,非太子所为。


2、于公,突然废除太子,康熙给打个措手不及。太子是康熙按照接班人的规格来培养的,也就是说从胤礽满周岁便被册封为太子,一直到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胤礽已经做了快40年太子了,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资深太子”。哪怕是太子种种不法行为,康熙也觉得无伤大雅,断没有产生废黜太子的想法。哪怕在张五哥替任季安顶包一事曝光后,康熙对张廷玉说:怕是朕儿子的病也是好不了了。“怕”表明康熙才刚刚有“废黜太子”的想法,但没下决心,还存有一丝侥幸。

其次,既然是废黜了太子,康熙对于新太子也有个考察期,虽说“知子莫若父”,但只能说众位皇子都是优秀的演员,隐藏了意图,打扮成另外一副模样,康熙也不是完全知晓情况,“儿大不由父”啊。所以康熙也在观察,也在犹豫人选。

结局:

太子虚悬,新太子人选一时难产,引起众位皇子的明争暗斗。张廷玉从大局出发,替康熙考虑,选择了推举原太子胤礽,或许也是对这次风波最好的化解。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张廷玉敢举荐,主要是康熙给他的背后撑腰,有了康熙的问话,才有了张廷玉的举荐。

热河巡猎,太子胤仍与母妃郑春华私通,被康熙撞见,再加上前些时候追缴国库欠款,太子卖官鬻爵,被康熙抓了个正着。刑部死囚案,多年来太子掌管的刑部更是污秽不堪,为了谋财居然制造了大清建立以来70年的冤案。康熙废太子之心愈来愈强。

紧接着十四阿哥胤禵模仿太子笔记,让凌统调兵围攻热河行宫。当天夜里太子被废,而主张要替康熙杀死太子的大阿哥被夺去一切爵位,永久圈禁宗人府。十三阿哥也被太子连累也被关入了理藩院。康熙于是下了圣旨,让在京官员和地方二品以上的官吏一同举荐新太子。



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八成以上的官员都举荐八阿哥胤禩,当朝首辅佟国维更是居中联络。八阿哥结党营私严重威胁到了康熙的地位,再加上之前八阿哥在审问肖国兴的时候假传圣旨,要把太子整倒。八阿哥心不轨,居心不良,为了登上皇位不择手段,被康熙意识到其心可诛。所以断不能让让八阿哥当上了新太子,自己可能将来传位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唐玄宗,被逼退位。

康熙就在朝堂上直接就问你们中你们中难道就没有举荐废太子胤仍?这时候谨慎的张廷玉拿出了折子,说微臣举荐的是废太子。整部《雍正王朝》里边张廷玉的谨慎和永远与康熙步调一致,深得皇帝信任。所以张廷玉也没有,直接就先上奏折举荐废太子,而是等康熙发问的时候才拿出了自己的奏折。张廷玉在尚书房的时候,应该就意识到百官一同举荐八阿哥为新太子,这必然被康熙担心。而解决这个方法的手段就是复立新太子胤仍让他和八阿哥内斗,然后让康熙心中的继任者,坐收渔翁之利。


张廷玉举荐新太子并不在敢与不敢,而是他的谨慎,并且他揣测到了帝王心术,而且永远都有康熙作为自己的后台。


红雨说历史


要讲明白这件事,还得从八大山庄被围事件说起,在这次事件中康熙帝明明发现了调兵手谕是假的,但是选择的隐忍不发。

可是在这次事件中,老十胤誐明明是跟老八胤禩一伙的,可是面对太子胤礽的铁杆跟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他为什么第一个蹦出来反对呢?

张廷玉又是怎么跟康熙帝合伙骗大家的?

一、老十胤誐蠢吗?

在剧中,很多观众不能理解,老八胤禩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愿意跟老十胤誐这么个蠢货在一起呢?

其实不然,康熙帝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没有一个是傻子,之所以老十胤誐显得有点蠢了。完全是因为对手太强,再有就是自己读书少,格局不够高!

其实早在老四胤禛接下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老十胤誐就明白了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的为人了,之所以还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自己的实力最弱呢?

而且虽然老十胤誐是一个直性子,是一个有点楞的皇子,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坏。

还是追缴户部欠款的那次,因为老九胤禟不肯借钱给他,让他着实尴尬,本来他想到了一个修戏台的机会。毕竟这玩意水分大,报销起来好报销,还能把花的钱用到了给康熙帝看戏的上面,其实跟老三的修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老四胤禛的态度让他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最后被逼无奈的他到大街上卖家当,不要以为他这是给老四胤禛难堪,其实是给老八胤禩难堪,所以得知消息的老八胤禩急匆匆跑过去阻止了他。

面对康熙帝的询问,老十胤誐着实动了一番脑子,决不能让康熙帝看出这次卖家当是跟老九胤禟预谋的事,不然,这次真的不好脱身,所以他才以自己读书少,读书多的还欠钱呢,我就是读书少,脑子笨,才想到这个愚蠢的方法。

其实也是表明自己没有心机的,这才让康熙帝对他放松了警惕,只是简单地处罚了他半年监禁。

那么在热河狩猎后,面对康熙帝要圈禁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老十胤誐要跳出来反对呢?

二、调兵手谕(一)

这段剧情,其实所有的争斗都是围绕着假传太子调兵手谕开展的:

这张手谕是出自老十四胤禵,当他拿出来给老八胤禩看的时候,老八胤禩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不行,这太危险了,我不能让你去冒这个风险!”

这也是老八胤禩的聪明之处,一方面为什么这张调兵手谕太危险呢?

肯定这里面有漏洞啊,以康熙帝的睿智,铁定会发现问题的,而且后来张廷玉提醒康熙帝时,他确实发现了问题。

其次,这封调兵手谕拿出来后,真正冒风险的人是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可以一推二净,关键是这个风险如果成功了,收获太诱人了。

岂不知老十四胤禵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要打击的人可比老八胤禩想的要多得多!

首先这道手谕明着就是指向太子胤礽的,带兵造反这是大罪,完全可以撤掉太子胤礽。

其次指向老大胤禔,利用他急于上位的心态,这件事一旦发生,他会第一个跳出来灭太子,当然,随后他也会被干掉!更重要的是,如果把这封手谕给老大,他再去告密,最后康熙帝发现手谕是假的,他就是跳进黄河也不好洗清,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康熙帝骂他是蠢猪的原因!

第三个指向是老十三胤祥,因为老十四胤禵在模仿笔迹的时候,突出了老十三胤祥的笔迹。这样故意留下破绽,一旦康熙帝查出来问题,那么老十三胤祥是跑不掉了,连带跑不掉的还有老四胤禛,毕竟他俩是一伙的啊!

三、调兵手谕(二)

果然,张廷玉指出这张调兵手谕可能是假的,康熙帝也赶紧拿过来看,这一看,就发现了问题,首先被怀疑的就是老十三胤祥。

所以张廷玉拿着这张手谕出来,先问的就是老十三胤祥:

“奉旨,问十三阿哥胤祥的话!”

当问到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要跟太子胤礽在一起的时,老十三胤祥说的是发现太子胤礽失常……

太子胤礽为什么会失常呢?

这里面的水就太深了:

这里我们都知道了,太子胤礽是假装疯癫,不要以为是老大魇镇的作用,那玩意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效果。太子胤礽显然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没有办法,只能装疯卖傻,企图逃过这一劫。

从后来张廷玉又重新举荐太子胤礽来看,这个消息很可能就是张廷玉散播出去的,毕竟调兵刚刚开始,康熙帝就把所有皇子拉到了自己身边看着。知道这件事的除了张五哥时刻不离康熙帝身边,还有就是图里琛和张廷玉,显然张廷玉的嫌疑最大。

也就是说张廷玉利用调兵防控之际,跟太子胤礽取得了联系,并获知这张手谕是假的,于是给太子胤礽出了一个自保之道。

后来又跟康熙帝联合上演了一出戏,那就是举荐新太子,从而最终揪出了这件事的幕后凶手,随后太子胤礽被废的目的达到,又恢复了太子胤礽的名份。

四、十阿哥

面对张廷玉的询问,老十三胤祥显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并不知道调兵的事。

随后被关……

这时候老十胤誐突然蹦出来替老十三胤祥求情:

“张中堂,请转奏皇上,我胤誐素来和老十三过不去,但说他调兵谋反,我不信!”

其实老十胤誐尺度拿捏的正到位,时间也把握的刚刚好,虽然表面上是说给张廷玉听,其实康熙帝在里面听得一清二楚,不然刚才也不会隔着门发话让带老十三胤祥走。

因为老八和老十四对望了一眼,也就表明他们的计谋失败了,康熙帝已经识破了手谕是假的,现在就在查谁才是幕后凶手。

而老十胤誐先蹦出来,就是为了首先洗脱罪名,表明这件事跟我毫无关系,我读书少,就是一个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而且还能给康熙帝留下一个讲义气,有兄弟情的人。

后来老十三跟老十四打架时,这个老十还踢了老十三一脚,由此可见,他这次求情,完全是自保。

老四胤禛一看,老十洗脱了罪名,马上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自己也不知道什么调兵之事。

随后所有的皇子都求情了,当然,有一个没有,那就是大阿哥胤禔……

咳,真是一头蠢猪啊,怪不得后来同样被圈禁,连一盆炭火康熙帝都不赏给他!

而张廷玉之所以后来又重新举荐太子胤礽,就是因为,他知道,太子胤礽是冤枉的,这次举荐新太子,本身就是引蛇出洞之计,这个计策只有老四胤禛看出来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张廷玉举荐胤礽为新太子发生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在得知太子与郑春华私通后,雷霆大怒,立即下诏废了太子。

除了太子的老师以及部分党羽,所有人对这件事情都平静接受,毕竟以太子的才学人望,被废是迟早的事,更有八爷党翘首以待,静候新太子上位。

所以当康熙下诏,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人选的时候,以佟国维马奇为代表的百官,上下串联,举荐八阿哥,力求一战功成。

而张廷玉却默默退出联名,并私下给康熙上了一道密诏。

他推荐的是废太子。

平心而论,张廷玉这么做有些不厚道,人家的事情都告诉你,你却偷偷上密诏,内容还与大家的意见南辕北辙。

如此特立独行,想干嘛?

张廷玉却另有打算,倒不是因为他未卜先知,而是比起那些咋咋呼呼的百官,更加了解康熙的心意。

康熙是一代圣主,做大事从来都是乾纲独断,立太子关系大清朝的国运,怎么可能像举荐普通官员一样让百官来做决定。

而老八在群臣心目中的人望康熙一清二楚,如果真的想传位与他,哪里用到百官推荐,直接给就可以了。

摆明是在钓鱼!

拿老八钓鱼,老八肯定不是康熙中意的继承人。

那么是谁?

谁也不知道,康熙也在犹豫!

在别人看来,废太子不过是把继承权从一个皇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皇子,但对一个父亲来说,无疑是把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彻底否定。

做这个决定很难,但凡有一点希望, 他也不愿意这么做。

而且太子一旦被废,后半生将十分凄惨,太子是他与皇后唯一的孩子,他不忍心这么做。

张廷玉敏锐的捕捉到了康熙的犹豫,所以他迎合上意,密诏推举废太子,看似愚蠢,实则精明无比。

什么是忠诚?忠于皇帝才是最大的忠诚!至于江山社稷,千秋功业,那是皇帝的事情,做臣子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张廷玉这样做当然有一定的风险,最直接的就是得罪以佟国维为首的百官,其次如果押宝不重,有可能被康熙彻底冷落。

如何选择是个问题。

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中说到的那样:人在避免一种不利的时候,难免会遭到另一种不利,但是谨慎在于能够认识到各种不利的性质,进而选择害处最少的作为最佳的途径。

如果张廷玉选择和佟国维他们一起,不仅押宝错误,还会落个朋党的罪名;押宝太子看似不合常理,至少给人感觉有情有义,过河不拆桥。

两相比较,当然是太子更好。

当然,也许在康熙心目中另有合适人选,但这个时候另立山头,无疑更加授人以柄,无论康熙还是百官都是无法接受的,与其标新立异,不如愚忠更加实在。

不能不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太高了。

佟国维自诩官场老手,比之张廷玉差了好几个八爷。

他低估了康熙对立储的戒心,也低估了康熙作为一个父亲做选择的两难,他的思维依旧停留在入关前满人强者居之的老派做法。

只要囤积足够的官员联名上书,纵然是皇帝,也只能乖乖就范,何况明面上看皇帝是很中意八爷的。

他们忘记了:君子不党,天心难测。

如果皇帝这么容易给你参透了,那还能是一代圣祖。





日慕乡关


押宝下注,如果知道庄家底牌,岂有不中之理?《雍正王朝》中,康熙如同庄家,张廷玉时刻待在庄家身边,又深喑帝王心术,对庄家的底牌一清二楚。下注胤礽,张廷玉也是看准了才出手。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先知先觉,就要掌握足够充分的信息。离信息源越近,掌握的信息越具体,看到的问题也更全面,反之,则是雾里看花。

“刑部冤案”结案时,康熙与张廷玉有过一段对话,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胤礽的感情。那种情况下,张廷玉肯定能够察觉,康熙对太子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

在热河时,局势晦暗不明,康熙废掉太子并不完全是因为胤礽不争气,也有人从中作梗,康熙的主要目的是:

一、引蛇出洞。给所有皇子制造夺嫡的希望,让别有用心之人露出尾巴;

二、稳住局势。让那些准备剑走偏锋的皇子,收敛一下。康熙借着废太子也是在间接提醒别人,我今天能废掉胤礽,改天也能废掉亲王贝勒。

整个废太子的过程,张廷玉都亲身经历,而且还是他提醒康熙,太子的调兵手谕有问题。因此,康熙废胤礽的苦衷,张廷玉是能够体谅的。

康熙没有明着查,而是让子弹先飞一会。回京后,康熙下旨议立新太子,也是为了进一步引出坑太子的幕后主谋——胤禩。坑太子之人,夺嫡之心最强,用心也是最险恶的,在议立新太子时的活动也会最积极。胤禩导演“八王大”,拉拢百官,逐渐浮出水面。

康熙眼看胤禩做大,也开始发出信号,释放胤祥。在热河关押胤祥时,康熙就明确说出仅仅是因为他出言不逊,但认可了胤祥的忠孝。胤祥那时还是胤礽的人,释放胤祥约等于帮胤礽洗白,也是帮胤礽寻支持生力量。不管是关押还是释放胤祥,张廷玉都在现场。康熙这步棋的用意,张廷玉太清楚了。既然摸准了康熙的心思,跟着走就行了。

胤禩如同一只小龙虾,大红之日就是大悲之时,张廷玉跟着他混没前途,跟着康熙才能屹立不倒

从议立新太子的牌面来看,胤禩确实是头版头条。但最热的人也是风口浪尖之人,还特别容易引火烧身,这主要是由于:

一、热到一定程度,容易吸引他人抱团取暖,从而树大根深,成为朝廷力量的一极。一旦势力强大到威胁皇权,不管是谁,都会吃不饱兜着走。胤禩风头正劲,在朝野呼风唤雨,康熙断不会容他继续发展下去。

二、胤禩在上热门的过程中,如同某些上市公司,存在暗箱操作。他的所谓业绩,都是表面现象。对于这种人,监管层迟早会强行让其退出。这个时候投资胤禩,别说升官发财,保本都不容易,稍微不慎就成了一颗被收割的韭菜。

以张廷玉为官多年的洞察力以及掌握的信息,不会察觉不到胤禩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与其说张廷玉举荐胤礽,不如说他是支持康熙。

在议举新太子的朝会上,康熙一上来没有明确表态立谁,但他的言行举止已经透露出对胤禩的不以为然。他拿着举荐胤禩的联名奏折,用力地摆放到写着“八”字的那堆折子,整个朝会的气氛都变了,在场的臣子基本也明白了圣意。其他人已经上折子表过态了,即使明白圣意也没法更改,但张廷玉还未表态,康熙此举只会更加坚定他举荐胤礽的信心。

当康熙与佟国维、马齐过招,将胤礽摆上台面时,也就告诉了所有人,胤礽的价格即将上升。如果说其他人满仓胤禩被套住了,没有多余筹码调仓,那空仓的张廷玉筹码还在,他没有任何理由不满仓出击胤礽。

支持胤禩的臣子虽然多,但说话的只有佟国维、马齐,康熙气势上压倒他俩,就相当于扳倒了八爷党。康熙问有没有人举荐胤礽,明摆着是在为自己找帮手。张廷玉此刻拿出支持胤礽的奏折,如同一场及时雨,在康熙最需要时站出来支持康熙。

秋媚说:就圣意与形势而言,胤礽都将复出,何况胤礽只是“病”了,未到无药可救的境地。张廷玉离大领导很近,又是许多事件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了解行情,更容易作出正确取舍。


秋媚读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上书房大臣张廷玉能够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大秘,得到康熙的绝对信任和重用,绝不是“浪得虚名”。若论对康熙的心思以及朝政格局的揣摩分析和判断的水平,朝廷上下仅张廷玉一人而已,当然四阿哥胤禛府上也有一位,就是四阿哥胤禛的师爷,世外高人邬思道。

张廷玉密折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的事情,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黜太子赢礽,并诏告天下,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时候。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康熙下诏公开推举新太子并且表态:谁得的票多我就立谁当太子,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均有资格举荐一名新太子。

康熙的这个决定,让其他皇子们很兴奋,太子终于倒了,太子之位终于空出来了,接下来就看谁的本事大,谁能够得到更多的选票了。皇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但是当众皇子环顾四周的时候,才发现其实高兴的太早了,最应该高兴的其实只有八阿哥胤禩一人而已,其他的皇子们和势力强大,实力雄厚的八阿哥胤禩相比,基本上都没有胜出的可能。

八阿哥胤禩在朝廷内外的声望很高,广得贤名,人称“八贤王”,同时八阿哥胤禩的拥护者的数量也是在诸皇子当中排名第一,围绕在八阿哥周围的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三个皇子在内的涵盖朝廷六部众多皇亲国戚和朝廷大臣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八爷党”,这个“八爷党”就是八阿哥胤禩的政治资本。就是在太子在位之时,八爷党的势力也是可以和太子党抗衡的。

皇子们看清楚了这个形式之后,大多数都泄了气:康熙“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旨意,似乎是给八阿哥胤禩“量身定做”的一样,如果以选票论输赢,八阿哥胤禩的选票十有八九应该是最多的。

这似乎是一个“一边倒”的局面,而且是朝廷上下几乎公认的一边倒的局面。

八阿哥胤禩也感到了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稳操胜券,八阿哥胤禩也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安排,采取了一系列步骤,目的很明确:不惜代价拿下这次的“太子选举”。八阿哥胤禩似乎是志在必得。

八阿哥胤禩除了紧锣密鼓的联络支持自己的朝廷官员投票,还在自己的府中上演了一出“江湖术士”的“八王大”和“王上加白”的所谓“天意”的把戏,同时,他加大力度争取到了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的支持,在佟国维的居中联络之下,八阿哥胤禩的支持率一路飙升,在上书房那个摆放太子选票的文案上,推举八阿哥胤禩的折子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

但是,张廷玉却在这个八阿哥胤禩的优势十分明显,朝廷上下几乎都认定八阿哥胤禩会成为新太子的情况下,给康熙上了一道密折,保举废太子赢礽为新太子(保举复立赢礽为太子),这的确是需要非常敏锐和冷静的洞察力和果敢担当的胆量才敢做出的决定。当然,除了张廷玉,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也给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草拟好了保举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的奏折。

张廷玉为什么会这样有把握的知道康熙的真正目的是“复立太子”呢?他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呢?

其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预兆的,只不过对于这些预兆的反应,有的迟钝,有的视而不见,有的看到了但已经晚了。

上书房大臣马齐属于反应迟钝,八阿哥胤禩属于视而不见,而佟国维反应过来就已经晚了。

只有张廷玉的注意力是一直集中在康熙的一举一动上,并且在对各种细节进行分析之后,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首先,太子第一次被废,在张廷玉看来的确是过于“轻率和操切”,并不是康熙“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其实是太子胤礽本人和诸皇子共同把康熙逼到了必须做出废黜太子的决定的。

太子胤礽的一系列失德,失政,以及贪腐和胆大妄为,让康熙对太子越来越失望,在热河行宫,太子赢礽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被康熙逮个正着,紧接着就出现了太子调兵的手谕,和凌普率两千兵丁开赴热河“护驾”,这个时候的局面已经是十分的错综复杂,康熙也只有“乾刚独断”,停止太子印信并囚禁太子和与太子一起失踪一夜的十三阿哥胤祥,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来安抚众皇子。

对于太子调兵谋反,张廷玉的态度是“不相信”,在他的提示下,康熙头脑也开始冷静,并对太子调兵造反产生怀疑。而大阿哥胤褆建议康熙杀了废太子胤礽,以及三阿哥当着康熙的面揭发大阿哥胤褆对太子长期行“魇镇之事”,让康熙愤怒至极,他终身圈禁大阿哥,怒斥“揭发”的三阿哥,这个时候,康熙对太子的“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已经缓解很多。但是“天子一言驷马难追”,回到京城之后康熙还是下旨废黜了太子,但此时康熙对太子胤礽已经没有多大的仇恨了。

康熙的这个变化,张廷玉是看在眼里的,其实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康熙还没有找好替代的人选的时候,仓促的行事,这个基本的背景,康熙后来是自己也认账的。

张廷玉保举废太子胤礽的第二个细节上的判断,是对康熙在太子的师傅王掞在朝堂之上为太子辩护而骂遍诸皇子和上书房大臣,甚至指责康熙“不教而诛”的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康熙从热河行宫回京,在迎接的百官当中,特意将太子胤礽的师父王掞请到自己身边共同乘车辇进城,这个举动很有深意,如果康熙依然记恨甚至是极端厌恶太子赢礽,那么康熙对太子的师傅最起码的态度是“冷淡和漠视”,太子无德无能,他的师傅应该是难辞其咎才对。

康熙的这个举动,张廷玉是看在眼里,结合康熙对大阿哥胤褆的绝情的“终身圈禁”处罚和对本来是“立下功劳”的三阿哥胤祉的痛斥,康熙在太子师傅王掞面前表现出来的姿态,其实是想向群臣释放一个他和太子之间关系趋于缓和的信号。

但是,王掞在朝堂之上的慷慨陈词,骂遍皇子和上书房大臣,进而几乎是斥责康熙对太子“不教而诛”,为太子叫屈,指责康熙对“战战兢兢”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不公平”。

王掞咆哮朝堂,指责皇上,甚至是以“准备好了棺材”向康熙叫板,本来这应该是要受到康熙严惩不怠,但是康熙竟然只是“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严加看管,如果出什么意外,就把他的儿子千刀万剐”这样的处理,其背后其实是康熙认同了或者是部分认同了王掞的看法,太子胤礽被众皇子不怀好意的包围,陷害,甚至是魇镇,而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保护和调教好太子。

而接下来康熙的几个很反常的举动,应该说是让张廷玉坚定了“保举废太子复立”的决心,他相信自己对康熙的真实意思的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

第一,康熙在上书房,对文案上高高的一摞举荐八阿哥胤禩的奏折几乎是“视而不见”,但对地方的政务奏折却很感兴趣,这其实已经是比较反常的事情。推举新太子是关系到江山社稷传承的大事,但康熙的态度似乎是“事不关己”。

第二,在处理八阿哥胤禩上报给康熙亲自处置的那个“蛊惑人心”的江湖术士的时候,康熙的那句:江湖术士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因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张廷玉听到之后的表情就是“不可思议”,张廷玉很清楚,笃信儒学的康熙,最厌恶所谓的“怪力乱神”。康熙的话应该是“言不由衷”。

第三,康熙在看到了朝廷上下一边倒的支持八阿哥胤禩当太子的局面之后,毫无征兆的下旨释放了因为受废太子牵连而被囚禁十三阿哥胤祥,这其实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信号,这说明康熙已经几乎完全原谅了太子赢礽,但康熙不愿意明说,他还是想看看究竟有没有聪明人能够领会自己的意思,其实他最希望的是上书房的三位大臣都能领会他的意思,所以当隆科多问康熙,释放十三阿哥胤祥总是要有一个理由吧?康熙的回答几乎就是刻意回怼:朕想儿子了,行吗?

张廷玉几乎是确认,康熙从回到京城一直到释放十三阿哥胤祥所释放信号,就是“复立太子”。废黜太子只是他给太子胤礽的一个“严重的警告”,在他相信这个“警告”已经有了作用,同时也通过这个事情看清了各位阿哥的充分表演之后,他的打算就是“复立太子”,因为和干了三十年的太子赢礽相比,那个人气极旺的八阿哥胤禩似乎是更加的危险。

张廷玉做出保举废太子复立的选择,其实还有一层意思,这个意思康熙在张廷玉的折子里看明白了,那就是张廷玉在折子里说的“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既给了废太子面子,也给了康熙台阶。所以,康熙很高兴:张廷玉的书读的好啊!好就好在没有忘了圣贤之道!

所以,张廷玉选择保举废太子复立,并不是在“赌博”,而是真正的在准确理智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正确和睿智的选择。


步武堂


“心思缜密张廷玉,明哲保身大智慧”,张廷玉身为一代名臣,三朝元老重臣(康熙、雍正、乾隆),倾尽毕生之精力,呕吐余生之心血,尽数倾注于大清朝建设当中,如此大智如愚之人竟然在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仍然极力举荐,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其余人身上,恐怕没有人会蠢到如此地步,此情此状,也许只有他张廷玉能做出来。回过头来再说,张廷玉此人性情耿直但也城府极深,如此之心思缜密之人能够力排众议、鲜于常人地举荐胤礽自然有其说法……

众所周知,开创清朝“皇太子”(储君)制度的便是康熙帝,康熙的初心是为了防止皇位争夺、宫廷内斗,谁知道在亲设胤礽为皇太子之后,猫腻端倪更才是层出不穷。说起皇太子胤礽,此人的确不堪重任,屡屡辜负他父皇的好心好意。第一次被废:当时康熙皇帝破例将次子胤礽升为储君太子之位,奈何其不知安分守己、图恩上进,反倒以太子之名开始联合大臣索额图培养自身势力,最终倒也成了气候,没过多久,竟然明目张胆地在康熙帝眼皮子底下培养出了“太子党”,这可是让康熙气儿不打一处来,如果不加以惩戒,恐怕会对康熙造成威胁,于是康熙忍痛废了他;第二次被废:康熙不忍直视被废之后的胤礽,于是便二次起立太子。但是重新被册封为皇太子的胤礽仍然是秉性难移、死不悔改,虽然没有再步拉帮结派的前尘,但是却私通了郑春华,这可是犯下了宗族伦理之罪啊。于是康熙帝在“孰不可忍”一下,再次废了他。

在此背景之下,张廷玉仍然坚持自己看法,在万难之下依然选择了举荐胤礽!

其一:众人皆醉我独醒

历史上的康熙的确是两次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这在历史上可是别无他例的!但是胤礽却连续两次都伤了康熙的心,这足足证明胤礽此人的确是个无能之辈!那为何乾刚独断的康熙帝二次复立太子呢?究其根本还是“子凭母贵”,康熙帝生前极其喜爱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又因为孝诚仁皇后在生育胤礽时难产而死,所以说康熙帝为了回报孝诚仁皇后,所以才大施仁恩宽厚于胤礽,奈何朽木不可雕也!但是即便胤礽二次被废,康熙帝却仍然对其有包容之心。张廷玉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斗胆举荐胤礽再为太子的。

其二:九子夺嫡祸患兮

依据当时的情形,宫中皇子大致分为三派。一派是“太子派”、一派是“四阿哥派”、势力最强的莫属“八阿哥派”了,九子夺嫡、争相竞争甚是残酷。在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帝面对太子之位空缺,随即便在朝堂之上向文武百官征求储君人选的意见。其实康熙帝的此行为,目的不是寻求储君,而是为了寻找真正已成党派的祸端。恰巧,大智若愚的张廷玉也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但是身为国之重臣,张廷玉为了避免九子夺嫡、清朝大乱之后果,果断地举荐胤礽为太子,因为张廷玉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九子夺嫡对清朝国泰民安的危害。

综上所述,太子胤礽是无能,但是面对当时九子夺嫡的局面,张廷玉一方面站在康熙帝的角度,另一方面又基于清朝统治这一点上,实堪为这一代名臣!


历史课课代表


1.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原本是孝庄为拉拢索尼家族,形成的“政治婚姻”。但康熙与赫舍里感情甚笃,赫舍里难产英年早逝后, 康熙将对赫舍里的深情全部转化为对太子的浓郁的爱。第一次废黜了太子,康熙痛彻心扉,情感上难以割舍。而废黜太子的始作俑者是大阿哥,他自有邪术,导致太子行为失常。还有调兵手谕是别人模仿所为,康熙知道不是太子手迹,康熙想查个水落石出。这一切张廷玉心知肚明。

2.胤礽满周岁便被册封为太子,康熙一直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到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胤礽在太子职位上已经做了近40年。夜长则梦多,节外必生枝,日积月累,太子有了违反规矩甚至不法的行为,康熙也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动过废黜太子的念头。在张五哥顶替任季安一事中,康熙对张廷玉也只轻描淡写:“怕是朕儿子的病也是好不了啦”。由此看出康熙的矛盾心理,他此时对太子仍有幻想,还存有一丝侥幸。

3.张廷玉洞若观火,心明如镜,他深知康熙立新太子是要引蛇出洞,弄清谁在陷害太子。 结果是老八及其势力被打压,朝廷大洗牌,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被罢免,隆科多则成为九门提督,康熙调整了朝廷势力,这点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张早看的一清二楚了。

张廷玉在康熙身边多年,对康熙是有研究的,他知道这次立太子不是选接班人,更明白谁当太子不是推荐人决定的。 所以张廷玉审时度势,懂得这次康熙立太子是针对朝廷混乱局面的重新布局!且康熙对太子并没有彻底失望,因而老张保举废太子胤禛复出,很符合康熙的心理与时局要求。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在举荐新太子的朝会上问有没有人举荐二阿哥胤礽,张廷玉递上奏折,说他保举的就是胤礽。康熙看完奏折后连声说好:



康熙:“张廷玉的书读的好哇!好就好在时刻不忘圣人的忠恕之道,与人为善!好就好在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不像有些人趋红踩黑,见风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自己的禄位。”


康熙对张廷玉的评价多高!而张廷玉敢于保举废太子,心里确实是装着江山社稷,所以他才能与康熙保持步调一致!

胤礽失德被废,在新太子没选出来之前,明面上还是需要一位储君,以安百官,以安民心,以安众皇子。但这个新太子康熙心里没底,还在考量。这时,不管是真心想给胤礽改过机会,还是需要明面上暂时的太子,胤礽都是最佳人选,以安朝局!

康熙在看张廷玉荐章之前说了这样一段话:“太子被废,有些事情你们知道,有些事情你们不知道,但有一条,朕可以明白告诉你们,我大清江山绝对不能交给无德之人,这样一来,太子的位置空出来了,你们中间难免就有人成为新太子,将来也就是我大清的皇帝,这个新太子是谁,朕心里没底,但这个人一定要有德。朕要说明一下,废黜太子是朕独断专行,事先没和你们商量。这有个原因,①是朕当时驻跸热河,事起肘腋之间,许多情形晦暗不明,为天下想,为列祖列宗想,也不应乾纲独断。②是当时胤礽的荒诞不经实在是叫人不可忍,也不可解……″



康熙这段话的意意思很明白:①是江山一定要交给有德之人。构陷太子的人能算有德吗?②当时废黜太子是自己欠考虑,没有想到是有人搞阴谋构陷太子。③太子的荒诞不经都是因有人着意陷害。

总之,康熙要选有德之人,为了大清列祖列宗,为了江山社稷,康熙必须慎重的要选出一位真正合格的储君,在这个新储君没选定之前,为了安定朝局,杜绝诸皇子的非分之想,废太子胤礽就是最佳人选!


张珽玉与康熙想到一处,才有这个荐章!


寻桂子


1、第一次废太子是康熙和张廷玉定下的“引蛇出洞”之计。

太子胤礽多次的不作为使康熙失望至极,尤其是在热河八大山庄发现太子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更是让康熙气愤,但是和“太子调兵手谕是别人模仿的”这件事情比起来,都算不得什么了。

有人假冒太子手谕调兵围困八大山庄却是凶险异常,如果康熙不是调度有方,及时解决了这件事情,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故。

康熙和张廷玉定下了利用“百官举荐新太子”的事找出幕后黑手的计策,因为在这件事情上面获得最大利益的人就是幕后的黑手。

2、推翻百官举荐结果,保护康熙心中的储君人选。

果然通过百官举荐的结果来看,八阿哥的势力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胤禩是幕后黑手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康熙通过否定百官的推荐结果,打击了八爷的势力,因为一些摇摆不定的人通过这件事情可能不会再支持八爷。

否决了八爷就要再推举一人,如果这个时候将康熙心中真正的人选推出来,肯定会成为八爷党下一个攻击和陷害的对象。

所以此时将太子胤礽再次推出来就可以转移八爷党的视线,保护将来真正的储君人选。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张廷玉和康熙一起制定的,这个时候张廷玉就是“抛砖引玉”的人,由张廷玉提出复立胤礽为“太子”,正好让康熙顺势答应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