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住这“三时”,人生便是晴天

《菜根谭》中有言:“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意思是:闲暇时不让时光轻易流过,忙的时候自然会用得着;平静时不让心灵空虚,遇到变化自然能应付自如;无人知晓时不做邪恶阴暗的事,大庭广众之下自然会受到尊敬。

我们生活总是在两种状态中交替进行,安闲和紧张、宁静和动荡、困苦和幸福,它们总是相互联系,就像韬光可以养晦,厚积可以薄发,苦尽方可甘来。

对于每个人来说,在“闲时”“静时”“无人知晓时”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姿态,决定了生命的厚度。

守得住这“三时”,人生便是晴天

1

闲中不放过

“闲”是“忙”之余,是暂时不安排工作的时间。

闲时所作的事,却并不是闲事。

有时候,在闲暇之时做的轻松小事,在忙碌时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有一回,他视察战船的制造进展,发现地上到处都是木屑和竹头。于是他命人将这些残料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后来新年,荆州大雪,除雪后路面湿滑,陶侃吩咐将旧年的木屑拿出,洒在路上,立时解决了百姓、官员出行的难题。

陶侃死后,大将恒温外出征战,发现战船用的竹钉不够,这时有人想起陶侃储存下来的竹头,竹钉问题也得以解决。

《朱子家训》中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礼记·中庸》也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闲时可以早做准备的事情有很多:

多跑步运动,身体就健康了;多读经典作品,思想就睿智了;多关心爱人孩子,家庭就和谐了;多留意生活,日出日落,拂面风,当头月,世界也就温柔了。

守得住这“三时”,人生便是晴天

2

静中不落空

“静”指的是一种状态:心里闲适自然,暂时无需行动。

在安静时不能耽于空想,思无益之事,应学会放松自我,调整情绪;这样,到行动时便能果断执行,应付自如。

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艺术精湛,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墨虾》意境淳厚,天趣横生。他本人更以长寿著称。

他总结自己的作画之道、长寿秘诀,就是:不耽于空想。

他自述每天都必须学习,为的是能让自己不断思考问题。但是,在闲适安静时,他不会空想,他宁愿不动脑不费神,适度放空自己,调整情绪,养精蓄锐。这样,他自然能落笔有神。

杨绛先生曾颇为严厉地告诫青年:“你想的太多,读书太少。”

《论语》中“子绝四”也有“毋意”。

意就是臆,臆想,空想,胡思乱想。

一旦落入这种状态,心如何还能平静,人如何还能自如?

生活中,当我们处于平静,便试着放松自己:躺在阳光下,好好睡一觉;和爱人孩子说说话,做做游戏;散散步,理一理情绪和手头上的事情,等等。

俗话说:一静一动。

行动时的效益,取决于闲静时的神养。

守得住这“三时”,人生便是晴天

3

暗中不欺隐

“暗”指的是自己独处的时候。

在无人知晓的时候也谨慎身口意行,不做亏心事,光明磊落。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在独处之时也不欺骗自己的心。

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还是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亦或是元代许衡的“不食无主之梨”。

无一不体现出一种对内心道德的坚守,对良心坦荡的敬畏。

晚清名臣曾国藩,非常喜欢书法,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有一个县令投其所好,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

曾国藩爱不释手,但在仔细欣赏后,他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县令。并说:“我年过五十,还能看到宋代淳化阁贴的祖本,是我的福气,但我不能留下。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下:“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无人监督,没人约束,却也能坚守本心,不为利益所诱惑。

曾国藩能成一番伟业,被后世称作“千古第一完人”,和他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是分不开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做一些违心的事,即使内心有一番挣扎,也一笔带过,说到底,“无人知晓情形下的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守得住这“三时”,人生便是晴天

4

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暗中不欺隐。

平心而论,人在“闲时”“静时”“无人知晓时”的时间,并不比在“忙中”“动中”“明中”的时间少。

这时,正是努力精进,修行自我,为人生增值的最好时候。

愿你我都能守得住这“三时”,迎来生命的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