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道理很简单,司马懿主动出击打不赢诸葛亮,所以只能采取“拖延时间”、“消耗粮食”、“以逸待劳”、“伺机而动”的战略,以时间换取空间及最终的胜利。

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仅一州之地,偏安一隅,拥有百姓不足一百万人,军队十万人,官吏四万人。




司马懿所代表的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十三州中曹魏独占九州,拥有人口四百余万,军队四十余万,数倍于诸葛所代表的蜀汉势力。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一场以弱打强,以地方对抗中国,以一州对九州力量悬殊的战争,但诸葛亮的北伐始终占据着战场上的进攻势态,这真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官渡之战袁绍强,曹操弱,战争是由袁绍发起的,而袁绍军始终保持着进攻势态;赤壁之战曹操强,刘备和孙权弱,战争是由曹操发起,而曹操军始终保持着进攻势态,只有实力强才能在战争中保持进攻姿势。

而以弱势之力却在战争中以进攻势态,历来很是很少的,而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势之力而采取进攻势态北伐,唯一的原因就是诸葛亮以个人能力弥补了实力的弱势。比如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就是以弱胜强,完全凭借强大的个人能力,以弱势实力采取进攻姿态。



回到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来,司马懿不敢主动出战的根本原因就是打不赢诸葛亮,因为他们两人第一次交战时,司马懿被打得大败,原本就很讳忌诸葛亮,现在更是畏蜀如畏虎了。

诸葛亮北伐一共有五次,第一次到第三次时,曹魏关中地区的总指挥是曹真,当时司马懿是都督荆州诸军事,也就是荆州地区军事总指挥,相当于荆州战区司令,直到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曹真去世,司马懿才被曹睿空运到关中前线担任总指挥,于是才有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也就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称为卤城之战,此战,诸葛亮先是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种的麦子,然后与司马懿对峙,也许是司马懿对诸葛亮早有耳闻,司马懿率领优势兵力的魏军与诸葛亮对峙,却没有主动进攻,而是紧跟诸葛亮大军,寻找机会。

最终,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不惜自陷绝境,让魏军断绝粮道及退路,让所有破绽露给司马懿,也要引诱司马懿与诸葛亮主力对决,司马懿始终不敢决战,手下的将领都在背地里议论司马懿畏蜀如畏虎,到最后,司马懿终于沉不气了,最终结果就是司马懿大败,被斩首三千甲士,角弩、玄盔大量丢弃。



此战,诸葛亮还斩杀了魏国三朝名将张郃,这种恐怖的战绩,让司马懿胆战心惊,此战过后,无论诸葛亮使用何种诱敌之计,司马懿一概不出战。

如果司马懿有把握主动取胜的话,他肯定会主动进攻诸葛亮的,正因为司马懿没有一丝能赢诸葛亮的把握,所以司马懿只能采取“拖延时间”、“消耗粮食”、“以逸待劳”、“伺机而动”的战略。



这是司马懿的风格吗?明显不是。看看司马懿如何平定孟达之乱的,八天急行军从宛城赶到新城,全程1200里路,司马懿只用了八天,趁孟达毫无防备,然后迅速攻占新城,斩杀孟达,这是标准的快、狠、稳,这才是司马懿的风格。

还有司马懿平定辽东之战,三个月出发,三个月平定,三个月回军,行军迅速,攻城迅速,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迅速击破辽东,并且筑京观显示战功,这就是快、狠、稳,这才是司马懿的风格。



还有司马懿在荆州和淮南前线抵御东吴军队的时候,也都是主动出击,积极攻城,从来没有像对战诸葛亮这样,采取消极对峙的策略,为什么司马懿会这样?

就是因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无论是论计谋还是论战略,司马懿都比诸葛亮差了一点,但也就是仅仅比诸葛亮差,比其他人还是强了不少。



如果司马懿能够凭借谋略和战术主动出击打败诸葛亮的话,他早就用了,如用他斩杀孟达和平定辽东那样速战速决,可是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只能用其他办法了,比如消耗战。

消耗战是一种被动的消极防御,最终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击败敌人,于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只能运用消耗战进行防御诸葛亮,因为司马懿没有别的办法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第五次北伐的军中,对手司马懿不战,又利用地形消耗时间与粮食,诸葛亮纵有鬼神之才,也无可奈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算是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都不敢追,因为他怕跟张郃一样,命丧于追击诸葛亮的路上,这难道不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司马懿,三国时期的一位顶尖人物,站在三国人物榜中的顶端,与武庙十哲的诸葛亮分庭抗礼,他是唯一一个能在诸葛亮手下挺住的人。

提到三国自然绕不开一本小说——《三国演义》,在其广泛的传播之下,或许司马懿成了一个城府极深的阴谋家。

其实只要仔细的静下心来,看看司马懿的战绩,你就会惊讶的发现,自司马懿出道以来,战辽东,取孟达,平淮南,还有荆州大败诸葛瑾,大大小小的战役,司马懿的战绩是全胜。

只是在面对武庙十哲的诸葛亮后,司马懿才开始有了败绩,并且采取了“龟缩防守”的战术,顶住了诸葛亮的攻击,直到诸葛亮仙逝。那么,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从未失败的司马懿要采取坚守的策略呢?

司马懿的处境决定

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他走的最对的一步棋就是压对了曹丕这个宝。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司马懿时刻提防,本来想在自己走的时候带走司马懿,结果阴差阳错的留下了他一条命。

司马懿和曹丕在一起,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一切得益于曹丕称帝前争储时司马懿“出力甚厚”。曹丕的能力不足以与曹操相比,但是并不弱,至少拿捏当时的司马懿绰绰有余。

司马懿蛰伏于曹丕身边,像一只暗中观察猎物的豹子,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不过老天似乎不想给他这个机会,曹丕死后,曹睿上位,继承了曹操与曹丕一贯作风的曹睿,对司马懿的防备一刻都没有停止,司马懿无言,喜忧不行于色,他知道,曹睿的时代也不属于他,他还要等待才行,在这段期间,司马懿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想要一展宏图,非手中有兵权而不可也!

当司马懿想到这里,他的眼睛瞟过了掌管军权的三个巨头——曹真、曹休、夏侯尚。这三位堪称曹魏的三个支柱,只是瞟了一眼,司马懿便收回了目光,他无奈的选择继续韬光养晦,以待天时。

让司马懿无奈的正是这三个人,太强,而且都不待见他,在政治层面,他显得势单力孤,胜算太低,而司马懿恰巧是一个从不做低胜算事情的人。但是,他还是对三人进行了分析和了解,毕竟他要有所准备,当时机来时,一击制胜!

当时,曹休守东线,曹真守西线,夏侯尚守南线。三人都是一方军事巨头,其中以曹真为尊,曹休次之,夏侯尚再次。司马懿在等,等待一个机会,那就是他们三人之中,有一人出问题。这个机会很快被司马懿等到,三人中实力最弱的夏侯尚,因为自己的小妾死去居然郁郁而终。

司马懿等到这个机会,如猎豹出击,又如苍鹰俯冲,他成功的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并且牢牢抓在手里。此时的曹睿尽管对司马懿非常忌惮,但是迫于形势,还是任命司马懿接替了夏侯尚的职务,防守南线。

此时的曹真对司马懿极为不满,只是司马懿小心翼翼,不落半点口实于曹真,惴惴度日。随后曹休石亭之败,羞愧而死。曹真最终熬不过司马懿,先走一步。这一刻司马懿几乎笑出了声来,毕竟他的障碍,全都被他给熬死了。

曹睿先是给了司马懿兵权,这次又选择让司马懿接替曹真防守西线,与诸葛亮对垒。走到这一步,司马懿的目标前还剩下一个绊脚石,那就是张郃。张郃一直在曹真手下做事,威望极高,是曹魏名将,有他在,司马懿难搞出什么大名堂来。于是,张郃战死,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司马懿的计也未可知。

总之,司马懿在隐忍多年以后,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兵权,站在曹魏的权利顶端。只是他在曹魏的处境并不完美,因为曹氏的族人,对他司马懿一个个都虎视眈眈,就等司马懿一步走错,将他挫骨扬灰。

所以,司马懿不能溃败,亦不能完胜。他司马懿深知,完胜诸葛亮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就要守住底线,不溃败即可,这样他就有价值,曹氏家族就不得不利用他,更不敢加害于他。

司马懿不可能赢诸葛亮

这一点,主要表达两层含义,一个是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如诸葛亮;另一个是司马懿即使能打过诸葛亮也不敢赢。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如诸葛亮

司马懿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战绩是全胜,只有遇到诸葛亮之后,才有了败绩,从此司马懿患上了“惧诸葛亮综合症”,再也不主动出击找诸葛亮打仗了。

为什么全胜战绩的司马懿遇到了诸葛亮却如此不堪一击呢?要知道,曹魏的人口数高达430多万,拥有兵力40余万,而蜀汉的人口数只有90多万,兵力更是只有9万余。以强攻弱,为何被诸葛亮压着打?难道真如大家传说的那样,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话了吗?当然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或许比他的政治才能要弱,那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实在是太强了,而他“弱”一些的军事才能与其他人比较,还是极强的存在。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是得到了肯定的,他是唯一一位没能一统天下却入选“武庙十哲”的人,历朝历代都没有将诸葛亮移除“武庙十哲”,这足以证明,几乎历史上所有的朝代都认为,蜀汉的失败“非孔明之过,乃不得其时也。”

“武庙十哲”都是些什么人呢?武庙的主神是姜子牙,其余人分列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从这个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武庙十哲”,其实就是古代的“战神”、“兵仙”,随便拿出一个来,那都是同时期无敌的存在,诸葛亮位列其中,足可以证明其武功之高,决不在白起、韩信之下,这样的军事能力,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也就并不奇怪了。以强击弱而固守,也并不羞耻。毕竟,司马懿战不赢诸葛亮在他的意料之中,不被诸葛亮打的溃败才是其战略目的。

司马懿即使能打过诸葛亮也不敢赢

刨除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提,假设司马懿可以轻松打败诸葛亮,其实司马懿也并不敢打赢诸葛亮。因为,司马懿一旦打赢诸葛亮,曹魏集团势必下一步要入川,如此一来,司马懿将转守为攻,而蜀地易守难攻,他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而他失败的时候,则曹氏家族就会对他动手,将他剪除出军权之外。因为诸葛亮采取守势,元气大伤的话,也就无法再进行北伐,司马懿也就失去了钳制诸葛亮的作用。

即便司马懿入川之战顺利,拿下蜀汉,立下不世之功,那么他功高震主,最终也难逃一死。想要霸占蜀地,自立为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具体可以参考钟会之败。


所以,司马懿无论如何不能赢了诸葛亮,既然如此,他选择坚守的策略就再正确不过了。对于当时的司马懿而言,能够抗住诸葛亮的进攻,保持现有局势,才是对司马懿最有利的情况。



野史日记


司马懿很清醒,他知道不应该主动出战。

司马懿也很厉害,他能料敌于先、精心准备,确保自己“想不出战,就可以不出战”。

打不过

如果轻轻松松就打得过的话,上去直接推了蜀汉就可以,没必要废太多话!

问题是:打不过。

司马懿接手对诸葛亮的防御,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

初次见面,诸葛亮就给“新人”司马懿狠狠地来了两刀。

卤城之战,初来乍到的司马懿敖不过踊跃请战的手下众将,下令进攻诸葛亮。

结果,一战下来,魏军损失惨重!诸葛亮缴获魏军甲首三千级,角弩三千一百张,玄鐺五千!

没办法,龟缩吧!

等到诸葛亮退军的时候,总可以追击了吧!

木门一战,名将张郃被杀!

直接进攻打不过,追击的时候又中埋伏,看来,魏军此时进攻蜀军,把握不大!

看来,经过几次北伐的磨砺,长期的整训,蜀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打也可以

可以不急着打,主要在于司马懿有两点优势。

1、守得住。

经过诸葛亮的悉心操练,蜀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野战能力已经十分强悍。但是,蜀军的攻坚能力薄弱。

因此,魏军只要保持坚守,蜀军也攻不过。

2、蜀军粮草困难。

经过几次交手,蜀军的软肋也被魏军摸透了:粮草不济。

在司马懿接手对诸葛亮作战前,魏国朝廷还有人和天子说:没必要安排司马懿去了。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没有粮食!我们把附近的麦子割了,他自然就撤了!

这种“不搭理诸葛亮”的思想是极为消极、危险的,但是,也说明,魏国上上下下都看出了诸葛亮缺粮,不能持久!

我攻不下你,你也攻不动我,耗时间你也耗不过我,我为什么不能坚守耗你呢?

但是,战争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如果不能预判形势,精心准备,一旦被诸葛亮“攻其必救”,司马懿想要坚守不出也是办不到的!

守在了点子上!

所以,还要守在点子上!先卡住位置!

第四次北伐期间,初来乍到的司马懿就有点进退失据,结果被诸葛亮步步领先,十分狼狈。

第四次北伐结束后,魏军对蜀军下次北伐的动向进行了分析。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是个明白人,前几次北伐攻坚不利,以后肯定求野战,因此,一定会出陇东!

因此,司马懿利用休战期,提前做了准备!

当诸葛亮出兵武功后,司马懿又采纳郭淮的建议,先出手占据北原,使诸葛亮无法向西机动,隔绝陇道。

没办法,诸葛亮只得返回五丈原,跟司马懿耗了起来。

正因为司马懿算准了诸葛亮的动向,先一步下手,守在点子上,才确保了自己可以安安稳稳地推行龟缩大法!

充分准备!

当然,如果认为不需要司马懿出马,蜀军就完全没有取胜的希望,那就大错特错了!

诸葛亮是一个务实的军事家,最后一次北伐时,他似乎找到了解决粮草问题的办法:在五丈原屯田,以为久驻之基!

诸葛亮对粮草十分自信,他和姜维说:司马懿不就是吃定我们粮草困难吗?我现在分兵屯田,又以木牛流马辅助运粮,我们不但不怕粮草不济,还会越来越强!我们现在久驻此地,以待其变!

诸葛亮没有说大话!

诸葛亮退兵后,洛阳闹灾,司马懿把蜀军在五丈原屯田留下的余粮分发给洛阳居民,解决了粮食问题!洛阳人民纷纷把司马懿视为菩萨!

因此,如果放任诸葛亮随心所欲,魏军也是扛不住的!

诸葛亮“以待其变”,不是空想。

当时,陇右地区缺粮,粮食依赖关中输送。由于战线已经推至渭水,魏军粮运难度将大大增加!

当然,诸葛亮也等不到他期待中的变化了!

司马懿早早就开始在陇右附近大力开垦、发展农业。

因此,司马懿得以从容与诸葛亮耗了下去!一直耗到——诸葛亮死去。

找到对敌方略,很重要;但找到实现战略的方法,更重要!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因为三国演义上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战最精彩,所以现在跟多网友认为司马懿属于乌龟流的大师,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综合司马懿一生的战绩,他是一个攻击性的大师,而不是防守型的。

司马懿第一次给曹操提出建议是曹操讨伐张鲁时候,司马懿建议曹操趁刘备立足不稳拿下蜀中,却被曹操以人苦于不足,既得陇复望蜀而否定,但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司马懿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是在曹丕死后孙权趁丧攻魏,这一仗司马懿干脆利落的打退孙权,打败诸葛瑾,斩杀吴国先锋张霸。其余两次最有名的战斗就是寻日破孟达和白日破辽东,我们看到司马懿将他的攻击性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是在对阵诸葛亮时候他的风格变了,为什么?其实司马懿这时候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直接对决实际上只有两次,那就是公元231年和234年的诸葛亮两次北伐,还有一次没碰上面的,就是230年曹真伐蜀,这次司马懿从新城沿汉沔溯流而上,遇雨班师。所以231年的诸葛亮北伐是两大名将第一次较量,这一次双方在试探中是展开了一场对攻的,很遗憾,司马懿败了,比较惨,诸葛亮获得了甲首三千的第一滴血,更是在粮尽退军路上斩杀了魏国名将张合,更惨的是司马懿患上了诸葛亮恐惧症。

然而司马懿还是有他自己的优势的,他很清醒,更大的优势是他后面有个强大的魏国,所以在234年的第二次对决中他学乖了,将他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他以前并没有展现什么善守的天赋,但是大概能者无所不能吧!他这次选用了乌龟流战法,而且很坚定,宁愿穿女人衣服也不出战,终于诸葛亮耗不住把自己耗死了。但是司马懿的诸葛恐惧症依然没有治好,被杨仪一个返旗鸣鼓给吓跑了。

其实可见的是司马懿选择防守是迫不得已的,因为打不过,失败了可能会后果很严重,但魏国国力强大,耗下去对自己有利。就个人才能而言,很明显诸葛亮还是胜利一筹了。


困兽88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撑控了朝政,为了复兴汉室,他始终没有打消北伐曹魏的决心,在公元234年的春天,诸葛亮重整军队再次从斜谷出发北伐曹魏,带领军队在五丈原扎营。此时:魏国主帅司马懿也带军队扎营在诸葛亮对面,形成对峙局面。可是诸葛亮怎样激战,司马懿总是不出战。诸葛亮知道:如不速战的话,拖下去粮草供不上来,还采取送一身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可是:司马懿总不出战。

我认为司马懿不出战有二个原因,一:当时曹魏的对手并不是蜀汉,而是东吳,东吴更强大,对于蜀汉只要守住西线逼诸葛亮退兵回蜀即可。二:就是司马懿为了保持自己的大权撑,只要蜀汉诸葛亮不死就是对魏国算是个强大的敌人,而要对付诸葛亮只有自己。所以司马懿这层考虑才不出战,使诸葛亮忧死在五丈原。

当时曹魏来说:对敌战争并不是单纯的战场对决,而是更重要的政治延续,使国家更平稳更强大。



诚心走天下2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因为两个人的性格不同。诸葛亮就曾经说过: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而司马懿却说过: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

由此可见,两人的用兵方法颇有不同。司马懿这句话让我想起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似乎和司马懿的用兵有些相同之处。都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己方实力。既然打不过,那我就防守,如果不能防守,那我就跑,这又不丢人!难道天底下只有投降和战死吗?可见司马懿这人很看得开。



他心里很明白,在军事方面,他是不如诸葛亮,这他自己都承认过。既然我打不过诸葛亮,那我就高挂免战牌,我就不打,你能咋地!甚至诸葛亮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服,司马懿也不为所动,不仅如此,而且还穿上沾沾自喜。司马懿可真能忍,不过话说回来,成大事者,忍是学的。

当然了,司马懿也不是一直避战不出的,有时候他发现了战机,就会主动出击,毕竟有利己方的时候,傻瓜才不出。只不过多次都是诸葛亮留下的计谋,结果总是大败而归。于是司马懿学乖了,他变得越来越谨慎。只不过他的谨慎是有道理的。



诸葛亮再厉害,他始终是在魏国境内作战,粮草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六次北伐当中,有两次就因为粮草的愿意被迫撤兵。司马懿就是学会了拖,我不打,我等着粮草不济,然后主动撤兵。在司马懿看来,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于是乎,诸葛亮六次北伐皆无疾而终。而司马懿却是活的好好的,你说气人不气人。


青史回声


三国时期,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总取守势,为何?

一,自愧不如。司马懿有先见之明,自从跟随曹操东讨西伐,亲身经历过诸葛亮的厉害,故不敢用兵。

二,以逸待劳。诸葛亮伐魏,须出祁山进兵,路途艰难,长途跋涉,司马懿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待蜀兵粮草不继,后退时再追击。

三,诸葛亮计谋多端,神出鬼没,司马懿恐一出兵就会中计而大败,故总采用守势为上。


丛中笑6603


大国对小国,用势不用力。

所谓势,根据自己的优点,敌人的缺点进行战略部署,用自己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弱点,敌人自然不战自退。

所谓力,战场角力,在战场上厮杀,运用战争决定胜负,而战争中充满偶然性,胜负难料。

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就是大国对小国,所以司马懿很聪明的选择用势,而没有简单的用力。诸葛亮北伐,带领大军远征,后勤补给是关键,而蜀道难,自古就是一条很难行走的道路,将粮食运输到军前就更加不容易。

蜀汉军队出川,运送时消耗就要达到总粮食的一半,而且蜀汉只有益州之地,本来就比较贫穷,能提供的军粮本来不多,加上路上消耗的粮食,经常会造成前线粮食不足,这是诸葛亮的弱点,所以诸葛亮会为了偷粮食打仗。

司马懿所处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自己所驻守城池,兵力消耗本就比蜀军少,加上魏国的实力比蜀国强很多,后援粮草可以不断的提供给前线,基本不会担心缺少粮食的情况。

双方的处境一分析自然明了,司马懿只要据守不出,诸葛亮定然不能长久耗着,一旦持久战打响,诸葛亮军队就会面临粮草不济的现状,最后只有灰溜溜的退兵回汉中。

这就是司马懿用势不用力的结果,若是司马懿率军出去与诸葛亮决战,则胜负难料,而且无论胜败对自己都是深渊。诸葛亮胜利了,则意味着司马懿失败,那么诸葛亮就有直接占据雍凉的可能;若是司马懿胜利了,一旦诸葛亮被杀,“狡兔死、走狗烹”,他的日子又不好过了。

司马懿采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与诸葛亮的交战,逼迫诸葛亮退兵,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上上策。


帝国烽火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征伐中原,司马懿作为中原大将,却始终深沟高垒,为何?

诸葛亮,字孔明,蜀国丞相。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计谋第一人,在人们心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记得小时候有一首歌谣:鲁肃三步一计,周瑜一步一计,诸葛亮一步三计。可见,诸葛亮智慧远在众人之上。

司马懿,魏国都督。此人深有谋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在诸葛亮六次征伐魏国期间,司马懿作为都督,每次都率兵抵抗蜀兵。

司马懿虽然很佩服诸葛亮,但开始时并不是很服诸葛亮!所以,魏、蜀两国交战初期,司马懿总是出兵正面与诸葛亮交锋,但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司马懿终于得到了一个结论:与诸葛亮正面对抗,那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记得有一次,蜀兵撒退后,过了几天,司马懿才知道。司马懿仰天长叹:孔明有鬼神不测之机,吾不如也!

所以,在以后的战斗中,司马懿总是高挂免战牌,不出迎战!不管诸葛亮怎样羞辱他,他也不为所动。有一次,诸葛亮派人送一套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意指司马懿是女人,不是男子汉,不敢正面迎战。司马懿不以为耻,竟然把女人的衣服穿起来,反而向来使问起诸葛亮的生活起居。可见,司马懿的机谋也是十分深远!

最后,由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诸葛亮、司马懿的较量才结束。


wddfc


司马懿乃三国一流谋略家,战略家。他明白战争的实质,即力量的角逐。在与诸葛亮几次对垒中,虽然是诸葛亮小有胜数,但改变不了整个战略的势态。

特别是在五丈原对垒中,诸葛亮为求速战,给司马懿送来几套女人衣服,故意羞辱他,逼他出战。可司马懿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纳。并通过来使,向诸葛亮问好,打听诸葛亮饮食及工作情况,心中明白,对付蜀汉,无须征战,一个"耗"字,一个"拖"字,不战即可屈人之兵,只有坚守,诸葛亮因后勤供应及天气状况,必定退兵。

所以真正高明的是司马懿。只要魏国坚守,稳住战略一线,继续发展实力,灭掉东吴及西蜀,指日可待。最后,历史按照司马懿的规划,终于灭了南方的东吴西蜀,统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