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俺的《漁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詞的開宗嗎?為什麼?

謝雄枝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慷慨蒼涼,開豪放詞之先聲,但真正豪放詞派開宗的,還是要算在蘇東坡頭上。

宋詞

詞這一文學體裁,始於唐,比如李白的《憶秦娥》、溫庭筠的《望江南》;興於五代,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李煜,其次是馮延巳;興於兩宋,代表詞人一大把,就不舉例了,故而稱宋詞。

宋詞在創作風格上,分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風格就是我愛你,我想你,我們親個嘴兒吧;豪放派的風格是老子要乾死小日本。

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大家不要抬槓。

詞在誕生之初,天然就比詩低一個級別,稱為詩餘。詩言志,詞言情,曹操就說了“歌以詠志”,歌就是詩歌,心中有偉大的理想抱負,那就寫詩,唐朝進士科要考作詩,壯士出征要作詩,朋友送別要作詩,只有李白這種自帶仙氣的人,寫詩之餘,順手填首詞,抒抒情。

直到晚唐五代時期,填詞的人才漸漸多了起來,算是一個過渡吧。溫庭筠算是文人詞成熟的標誌,但這時期的詞,依然是兒女情長居多,直到李後主亡國後,為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人們突然發現,原來詞中也可以有家國情懷,所以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如果沒有亡國,想必李後主還在和小周後“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范仲淹·豪放詞派的先聲

到北宋出了個范仲淹。

人們都說書生誤國,但范文正公絕不是一個柔弱書生,他更像是一個戰士,太平天下,就安安心心當個官,寫詩填詞,這是最好的時代;一旦天下有變,老爺子披上戰甲就衝上前線了。

當他踏上征程,衛國戍邊的那些年,看著異域風情、殘陽如血,因保家衛國而慷慨、因戰士浴血而蒼涼,於是寫下了許多可以和盛唐邊塞詩媲美的邊塞詞,這些詞風格豪放蒼涼,感情強烈,為豪放詞吶喊出了第一聲。

但只有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那時候,詞壇的流量擔當是柳永,誰要不會唱兩句柳永詞,就像十多年前不會唱周杰倫一樣,同學們會覺得你不合群,是個鄉巴佬。(抱歉我實在不知道周杰倫之後還有誰達到了這種高度,只好舉10多年前的例子了)

那時候,文壇盟主是歐陽修,盟主大人的詞,讀起來婉約,但婉約之中蘊含著豪放的味道,葉嘉瑩先生說他把沉重悲慨隱含在表面的遣玩之中,使其詞有豪放之氣。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詞的豪放與婉約,是在於作者內心所想表達的意義,而非字面看到的風花雪月。

豪放派

范仲淹開了豪放詞派的先聲,歐陽修在暗中默默地豪放著,基礎已經打好了,只等一個人站出來,大筆一揮,把這棟豪放的高樓蓋起來。

這個人叫蘇軾。

蘇東坡絕對是豪放詞史上最激進的人,我估摸北宋文風改革讓蘇軾對詞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婉約詞並非不好,但如果只有這一派,未免單調,蘇軾在范仲淹的迴音將消未消的時候,又嗷了一嗓子。

因為蘇軾在文壇的巨大影響力和號召力,人們正式使用“豪放”一詞來品評詩詞文章,從此,豪放詞派真正開始站住腳了,不說與柳永等婉約詞人分庭抗禮,至少也能分一杯羹。

豪放詞派的頂峰

蘇軾開宗立派,但這一派遠遠沒有達到頂峰,畢竟柳永等人影響太大,北宋百姓生活也還不錯,沒有那麼多需要豪放的事情。

這也未見得不是好事,大家都好好生活著,婉約著,豪放的事交給蘇軾這樣的人去玩票,留下經典之聲就行了,誰不願意好好活著呢?

金兵不願意讓大宋好好活著,於是靖康之恥發生了,這一來,國家陷入戰亂,還是那句老話,國家不幸詩家幸,留給婉約派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愛國文人們更需要豪放之聲,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對戰爭的痛恨,對亡國的哀痛。

所以豪放詞派在靖康之後,得到了大力發展。

我們在回頭看兩宋詞,你就會發現,北宋婉約派居多,南宋多為豪放詞,辛棄疾執牛耳,後面還有陸游、朱敦儒等愛國文人。

有他們在,中國人的氣節就不會消亡。



也可自話


只能說范仲淹開創邊塞詞豪放之風。宋詞分“豪放派”與“婉約派”。“豪放派”代表人物首屬蘇軾,還有辛棄疾、范仲淹等。“婉約派”代表人物首屬想來應是柳永,還有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

《漁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蘇州吳縣(今江蘇)。自幼好學,常持輔弼天下之大志,以剛正不阿聞名當世。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一生均在銳意革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皇祐四年在赴任穎州途中病故,諡號“文正”。其詞賦風格深沉壯闊,一掃唐末五代豔麗詞風,開創“邊塞詞豪放”之詞風,格調剛勁明快。

《漁家傲•秋思》又名《吳門柳》、《荊溪詠》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長煙落日”,想來是化用唐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盡塞外風光之壯闊。

賞析:反覆吟詠這首詞,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夾帶些許傷感。且在悲涼,傷感的氛圍中,激盪著悲壯的英雄氣概。情調悲壯,情感激烈炙熱,在戰火紛飛“舍小家,衛大家”戍國衛邊的氛圍中升騰起“煙火氣”小情懷,征戰在外誰不思鄉戀家啊,有種戰爭悲壯主義。

全詞從“大”著眼,“大視野”:“塞下秋景異”,一個“異”字生動傳神,真是“一言勝千語”。戰火重燃,大雁早早地南飛了;風聲、戰馬嘶鳴聲、戰鼓號角聲、羌管聲等夾雜著;峻嶺萬重;長煙瀰漫;落日西沉;座座孤城………。近乎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寥廓蒼涼,蕭瑟荒僻的邊塞鳥瞰圖。充滿蕭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躍然眼前。

“大情懷”:“濁酒一杯家萬里”,滿溢衛國思鄉戀家情懷;“燕然未勒”,抗敵大業未成,建功立業心願未了,國不安何以家為;“將軍白髮征夫淚”,白髮蒼蒼的老將軍與年輕俊俏兵士均紛紛落淚,可見戰事時間跨度之久,持續之長。將老遲暮還在戍邊征戰,不得返鄉頤養天年;兵少,也不能與妻兒團圓。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悲泣落淚呢。是對國家安全的憂慮,也是對老百姓悽苦生活的控訴,更是對朝廷當政者治國理政昏庸無能的憤懣。是“憂”,是“怨”,更是“憤憤不平”。“憂”之“憂國憂民”,“怨”之“怨國怨朝”,“憤憤不平”之“軍備失策,治國治軍無序”。


詞人視野開闊,詞筆雄渾。“有情有景,有聲有畫”:情—“憂,怨,恨”“思鄉戀家,渴望建功立業,衣錦還鄉儘早與親人團聚”。

景—“城孤,嶂繞 ,煙籠,日昏”。

聲—“羌聲憂,雁聲悲,角聲衰,邊聲冷(風聲、馬鳴等)”。

畫—“霜雪遍地,冰寒徹骨,畫面開闊蒼涼,生動鮮明”。

仰視俯視交叉,遠視近觀相融。塞外風光與江南靜美對比。雁賦人情人思,大雁也排斥塞外滿目蕭條與戰火重燃造成的城池滿目瘡痍,早早飛回南方去了。可是戍邊的將士呢,不得不堅守邊塞之苦寒之地。酒浸人懷,“一杯濁酒”怎能消除濃重的鄉愁啊,遣詞用語雄渾有力。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情中有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結合。此詞慷慨悲涼,寫盡塞外邊寒苦地的蕭瑟淒涼生活艱辛。把為國戍邊的將士抵禦外敵,英勇作戰,想報國立功的壯烈大情懷與思鄉戀家的柔軟小情懷交織在一起。是范仲淹親身戍邊實際經歷感受之作,氣勢宏大,一掃唐末五代“花間派”靡媚無骨之氣。歐陽修曾譽稱之為“窮塞外之詞”,可見本詞《漁家傲•秋思》開創邊塞詞豪放之風一點也不為過。


一朵芙蓉著秋雨


個人認為不是。提起豪放詞,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蘇軾,認為他是開創了豪放派的人物,但是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要早於蘇軾不少,《漁家傲.秋思》為何沒有被稱為豪放詞的開宗呢?


①:嚴格來說,《漁家傲》並不是最早的豪放詞

在范仲淹之前,還有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他的一首《八聲甘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漸霜風欺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這樣的氣勢算不算豪邁?但是柳永卻是因為寫婉約詩而出名的,就像一個故事中所講的那樣:

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

柳永雖然寫下了《八聲甘州》,但也不過是在眾多婉約詩詞中換了一個口味兒而已,代表不了什麼。論影響力,他的婉約詩更大。

那麼在柳永之前還有沒有豪放詞的存在呢?當然有。最著名的詞人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李煜,他寫過一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這首詞與他其它的詞作風格大相迥異,首句開篇即見氣勢。這首詞乃是他的亡國之作。

再往前推,還有很多雖不出名但是寫過豪放風格詞作的人,就像晚唐五代的牛嶠的《定西番》、鹿虔扆的《臨江仙》,他們的作品也都有豪放的影子。

②:沒有形成獨立的派系

上面所說的那些人,所寫的作品明明早於蘇軾,為何他們沒有被稱為豪放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像柳永一樣,沒有形成獨立的派系。

打個比方,有一個小說作家連著寫了十幾篇小說,感覺寫的審美疲勞了,突然心血來潮寫了一篇散文,難道說他從此就是一個散文家了嗎?當然不是。他只是偶爾換換口味兒而已。

而蘇軾則是屬於將這種風格發揚光大的人物,他不僅會換口味兒,而且會堅持這個口味兒。他不會寫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獵》之後就不寫了,他還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下了《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雖然總體上來看蘇軾的豪放詞佔他全詞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他已經將這種風格定型了。在給朋友的信《與鮮于子駿書》中就這樣寫道: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可見蘇軾自己都認為自己的作品已經脫離了柳永的詞風,自成一家了。

而像柳永、李煜、范仲淹、牛嶠等人雖然有過豪放風格的作品,但那也不過是一時興起而已。

結論:范仲淹的豪放作品太少,無法突破禁錮,也就無法形成新的系統,自然稱不上是豪放派的創始。而且在其之前,也有很多寫過豪放詞的人,所以《漁家傲.秋思》算不上豪放詞的開宗。


潮打的空城


范仲淹的《漁家傲》是豪放詞的代表作品,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這首詞描寫了優美的塞外風光,讓人心中為之嚮往。范仲淹在宋仁宗康定元年的時候擔任陝西經略副使兼任知延州,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守邊。

漁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駐守邊疆的日子很辛苦,對他來說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日子。范仲淹在這首詞中描寫了邊地秋天的景象。手邊的將士們具有破敵立功的決心,對家鄉有著無限的思念。整首詞蒼涼悽切。描寫了軍中的夜晚景象。景中含情,富有典型意義。

范仲淹的這首詞意境深遠,格調悲壯,詞風奇駿,對以後的詞風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詞中的塞下在哪裡呢?這裡代指的就是邊疆。

這首詞的意境很美:塞下的風景格外淒涼,南去衡陽的大雁毫無眷戀。各種聲音混著在四面想起。峰巒重疊著綿延千里,暮靄籠罩著緊緊關閉的孤城。請遠離家鄉的人喝杯濁酒,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所以歸期未定。羌管悠揚寒霜佈滿大地。戰士們都因為想家而失眠了,白頭將軍和士兵都留下了眼淚。

范仲淹是古代一位很完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位道德楷模,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范仲淹幼年喪父,他具有遠大志向,大中祥符八年苦讀及第,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謫。他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豪放詞是北宋豪放派自創的一種釋放詩人情懷的詩詞體裁。

豪放派,形成於中國宋代的詞學流派。豪放派這一名字,是北宋詩文的革新派作家王安石、蘇軾、蘇轍用“豪放”一詞撰文評詩,而叫響起來的。首先用“豪放”詞評詞的就是蘇軾。

豪放詞有一個產生與發展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分為預備期(初期),奠基期,鼎盛期和延續期。預備期就是北宋早期范仲淹寫的詞《漁家傲·秋思》(又名《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這首詞發出了豪放詞之先聲,是預備階段。

這首詞《漁家傲·秋思》,作於北宋1040至1043年期間。當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鎮守西北邊疆,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 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這就是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正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這首詞就是范仲淹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這首詞具有豪放詞的特徵。體現了作者渴求為封建體制下受壓抑個體的心靈解放。“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了將軍英雄氣概和征夫的艱苦生活,又暗喻了對宋王朝重內輕外的政策不滿。詞中的愛國熱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的情懷,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們又思鄉,又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這種強烈的報國情殤與蘇軾《密州出獵》詞沒有什麼兩樣!“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只不過,蘇軾這首詞寫的更加豪放,氣勢恢宏,使豪放詞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雖然蘇軾提出“豪放”詞,但是,豪放詞先聲是范仲淹,他應該是豪放詞的開宗者。因為,范仲淹之前沒有類似於豪放派的詞作,只有范仲淹的這首詞《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寫這首《漁家傲·秋思》詞時,王安石和蘇軾年齡還小,他們是後來豪放詞的奠基者,並達到鼎盛期,進而,使宋代的豪放詞延續到今天。


言者青青


漁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抒發的是蒼涼悲壯的感情,意境開闊,具有明顯的豪放風格。這樣的風格對後來的蘇軾和辛棄疾都有明顯影響。

《漁家傲•秋思》未必是豪放詞的開宗

在范仲淹之前,我們也能見到許多具有豪放風格詞。

比范仲淹稍早一點柳永,他是婉約詞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八聲甘州》,也有豪放之氣: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這首詞雖然寫的是個人漂泊的愁苦心情,但是上闋描寫的景物蒼茫遼闊,秋天“苒苒物華休”表達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無奈也是自然的規律,遼闊的景,加上深沉的情,頗具豪放風格。

其中的名句”漸霜風悽緊,關何冷落,殘照當樓。”,根據趙令疇《侯鯖錄》記載,一向鄙視柳永的蘇軾也讚歎“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也就是說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壯闊大。

比柳永還早的李煜,也有這樣風格的詞: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上闋開頭句,“四十年來”,“三千里地”,景物壯闊,也挺豪邁。後面的霄漢也是大氣的。

可見,在范仲淹之前,也有不少詩歌具有豪放的風格。說《漁家傲•秋思》是豪放派的開宗是不準確的。

但是,《漁家傲•秋思》和前面兩人不同的是,詞中除了個人的悲傷,還有為國奉獻的豪情,這是之前沒有見到過的。

范仲淹之後,蘇軾和辛棄疾都寫了許多表達為國為民奉獻的詞作,因此才說范仲淹對這兩個人影響大。

為關家國皆豪放

一個人的情感,如果是個人情感,我們把它叫做“兒女私情”,如果是關於國家民族的情感,當然就叫“豪情”。當然如果是個人遠大的理想抱負,比如建功立業的,也可以叫做豪情。

按照中國古詩“寫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審美標準,你如果要抒發豪情,寫一個眼前的小景也容納不下呀。所以,基本上“”為關家國皆豪放”。


煙花三月09


豪放詞通常指的是宋詞的一種流派,和它對應的是婉約詞。


豪放詞的特點就是大氣恢弘,氣度非凡,視野寬闊,聯想豐富,用詞誇張,不拘一格,直抒胸臆,大多表達家國情懷。而婉約詞,語言清秀,含蓄委婉,表達個人內心或男女之情較多。


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范仲淹的這首詞,看看它屬於那種類型: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strong>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strong>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層巒疊嶂的山峰作為背景,高聳險峻,戰火的硝煙和徐徐墜落的太陽,一長一圓,加上孤單單的塞外之城,蒼茫悲涼。給人既大氣,又悲壯之感。“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更是道出了將士離家萬里之遠,歸去遙遙無期,只能用一杯濁酒寄託思家念親之情。“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畫面感極強,彷彿讓我們看到了白髮蒼蒼的將軍,更看到了將士們流下的一行行熱淚,一瞬間,觸動心靈,潸然淚下。

很顯然,這首詞完全符合豪放派的特點,寄情於蒼涼之景、瑟瑟之聲,抒懷於白髮落淚之人,蕩氣迴腸,感人至深。當屬經典的豪放詞一首。


那麼,它是豪放詞的開宗嗎?


所謂開宗,必是前無古人,後啟來者。我們看看范仲淹之前,是否已經有人開始運用這種手法來寫詞呢?


范仲淹之前,最著名的詞人,當屬南唐後主李煜了,李煜比范仲淹大60多歲,李煜去世之時,范仲淹還未出生,應當說是范仲淹的前輩了。但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婉約勝過豪放。

與范仲淹同時代的詞人柳永,更是被稱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而秦觀、李清照等人不僅風格婉約,而且同屬范仲淹的後輩。


蘇軾、辛棄疾等詞人風格豪邁,多書寫家國情懷,堪稱豪放派的成熟和巔峰,但他們都屬於范仲淹的晚輩。


細細想來,似乎在豪放詞的開宗人選上,還真沒有與范仲淹相抗衡的。


以上就是初一未來的回答,歡迎點贊,關注,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初一未來


是北宋詞人範仲俺創作的。詞中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描寫了塞下秋天的風景的獨特,一幅荒涼,孤寂,悲涼,蕭條,悲切圖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內憂外患的北宋境況。一隻大雁,一杯老酒,渲染了邊 塞的將士壯志未酬及思鄉之情盎然在詞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詞中秋季豐收的季節,詞人只能抱著功不能成,名不能就的情懷,借酒燒愁,愁上愁,萬里之外盼君歸。憂國,憂民,念家,,,,,


一帆風順jxh


首先要清楚什麼是豪放詞?

豪放詞的特點大體是:視野廣闊,氣象恢宏雄邁,境界宏大,不拘格律、語言汪洋恣意、慷慨激昂。

豪放作為一種文學風格,見於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楊廷芝解釋豪放為“豪邁放縱”,“豪則我有可蓋乎世,放則物無可羈乎我”(《詩品淺解》)。從中可見,豪放的作品當氣度超拔,不受羈束。

北宋早期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可謂是發豪放詞之先聲,可稱是豪放詞的預備階段。

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很容易理解,大致意思是說: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下眼淚。

這首詞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這首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因此,說范仲淹《漁家傲•秋思》這首詞開豪放詞先宗是完全可以的,並不過分。


付敏敏


第一個大量創作豪放詞並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後遂相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