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俺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

谢雄枝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慷慨苍凉,开豪放词之先声,但真正豪放词派开宗的,还是要算在苏东坡头上。

宋词

词这一文学体裁,始于唐,比如李白的《忆秦娥》、温庭筠的《望江南》;兴于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李煜,其次是冯延巳;兴于两宋,代表词人一大把,就不举例了,故而称宋词。

宋词在创作风格上,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就是我爱你,我想你,我们亲个嘴儿吧;豪放派的风格是老子要干死小日本。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大家不要抬杠。

词在诞生之初,天然就比诗低一个级别,称为诗余。诗言志,词言情,曹操就说了“歌以咏志”,歌就是诗歌,心中有伟大的理想抱负,那就写诗,唐朝进士科要考作诗,壮士出征要作诗,朋友送别要作诗,只有李白这种自带仙气的人,写诗之余,顺手填首词,抒抒情。

直到晚唐五代时期,填词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算是一个过渡吧。温庭筠算是文人词成熟的标志,但这时期的词,依然是儿女情长居多,直到李后主亡国后,为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词中也可以有家国情怀,所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果没有亡国,想必李后主还在和小周后“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范仲淹·豪放词派的先声

到北宋出了个范仲淹。

人们都说书生误国,但范文正公绝不是一个柔弱书生,他更像是一个战士,太平天下,就安安心心当个官,写诗填词,这是最好的时代;一旦天下有变,老爷子披上战甲就冲上前线了。

当他踏上征程,卫国戍边的那些年,看着异域风情、残阳如血,因保家卫国而慷慨、因战士浴血而苍凉,于是写下了许多可以和盛唐边塞诗媲美的边塞词,这些词风格豪放苍凉,感情强烈,为豪放词呐喊出了第一声。

但只有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那时候,词坛的流量担当是柳永,谁要不会唱两句柳永词,就像十多年前不会唱周杰伦一样,同学们会觉得你不合群,是个乡巴佬。(抱歉我实在不知道周杰伦之后还有谁达到了这种高度,只好举10多年前的例子了)

那时候,文坛盟主是欧阳修,盟主大人的词,读起来婉约,但婉约之中蕴含着豪放的味道,叶嘉莹先生说他把沉重悲慨隐含在表面的遣玩之中,使其词有豪放之气。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词的豪放与婉约,是在于作者内心所想表达的意义,而非字面看到的风花雪月。

豪放派

范仲淹开了豪放词派的先声,欧阳修在暗中默默地豪放着,基础已经打好了,只等一个人站出来,大笔一挥,把这栋豪放的高楼盖起来。

这个人叫苏轼。

苏东坡绝对是豪放词史上最激进的人,我估摸北宋文风改革让苏轼对词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婉约词并非不好,但如果只有这一派,未免单调,苏轼在范仲淹的回音将消未消的时候,又嗷了一嗓子。

因为苏轼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人们正式使用“豪放”一词来品评诗词文章,从此,豪放词派真正开始站住脚了,不说与柳永等婉约词人分庭抗礼,至少也能分一杯羹。

豪放词派的顶峰

苏轼开宗立派,但这一派远远没有达到顶峰,毕竟柳永等人影响太大,北宋百姓生活也还不错,没有那么多需要豪放的事情。

这也未见得不是好事,大家都好好生活着,婉约着,豪放的事交给苏轼这样的人去玩票,留下经典之声就行了,谁不愿意好好活着呢?

金兵不愿意让大宋好好活着,于是靖康之耻发生了,这一来,国家陷入战乱,还是那句老话,国家不幸诗家幸,留给婉约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爱国文人们更需要豪放之声,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痛恨,对亡国的哀痛。

所以豪放词派在靖康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

我们在回头看两宋词,你就会发现,北宋婉约派居多,南宋多为豪放词,辛弃疾执牛耳,后面还有陆游、朱敦儒等爱国文人。

有他们在,中国人的气节就不会消亡。



也可自话


只能说范仲淹开创边塞词豪放之风。宋词分“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首属苏轼,还有辛弃疾、范仲淹等。“婉约派”代表人物首属想来应是柳永,还有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今江苏)。自幼好学,常持辅弼天下之大志,以刚正不阿闻名当世。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一生均在锐意革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皇祐四年在赴任颖州途中病故,谥号“文正”。其词赋风格深沉壮阔,一扫唐末五代艳丽词风,开创“边塞词豪放”之词风,格调刚劲明快。

《渔家傲•秋思》又名《吴门柳》、《荆溪咏》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长烟落日”,想来是化用唐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尽塞外风光之壮阔。

赏析:反复吟咏这首词,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夹带些许伤感。且在悲凉,伤感的氛围中,激荡着悲壮的英雄气概。情调悲壮,情感激烈炙热,在战火纷飞“舍小家,卫大家”戍国卫边的氛围中升腾起“烟火气”小情怀,征战在外谁不思乡恋家啊,有种战争悲壮主义。

全词从“大”着眼,“大视野”:“塞下秋景异”,一个“异”字生动传神,真是“一言胜千语”。战火重燃,大雁早早地南飞了;风声、战马嘶鸣声、战鼓号角声、羌管声等夹杂着;峻岭万重;长烟弥漫;落日西沉;座座孤城………。近乎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寥廓苍凉,萧瑟荒僻的边塞鸟瞰图。充满萧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跃然眼前。

“大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满溢卫国思乡恋家情怀;“燕然未勒”,抗敌大业未成,建功立业心愿未了,国不安何以家为;“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与年轻俊俏兵士均纷纷落泪,可见战事时间跨度之久,持续之长。将老迟暮还在戍边征战,不得返乡颐养天年;兵少,也不能与妻儿团圆。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悲泣落泪呢。是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也是对老百姓凄苦生活的控诉,更是对朝廷当政者治国理政昏庸无能的愤懑。是“忧”,是“怨”,更是“愤愤不平”。“忧”之“忧国忧民”,“怨”之“怨国怨朝”,“愤愤不平”之“军备失策,治国治军无序”。


词人视野开阔,词笔雄浑。“有情有景,有声有画”:情—“忧,怨,恨”“思乡恋家,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尽早与亲人团聚”。

景—“城孤,嶂绕 ,烟笼,日昏”。

声—“羌声忧,雁声悲,角声衰,边声冷(风声、马鸣等)”。

画—“霜雪遍地,冰寒彻骨,画面开阔苍凉,生动鲜明”。

仰视俯视交叉,远视近观相融。塞外风光与江南静美对比。雁赋人情人思,大雁也排斥塞外满目萧条与战火重燃造成的城池满目疮痍,早早飞回南方去了。可是戍边的将士呢,不得不坚守边塞之苦寒之地。酒浸人怀,“一杯浊酒”怎能消除浓重的乡愁啊,遣词用语雄浑有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情中有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此词慷慨悲凉,写尽塞外边寒苦地的萧瑟凄凉生活艰辛。把为国戍边的将士抵御外敌,英勇作战,想报国立功的壮烈大情怀与思乡恋家的柔软小情怀交织在一起。是范仲淹亲身戍边实际经历感受之作,气势宏大,一扫唐末五代“花间派”靡媚无骨之气。欧阳修曾誉称之为“穷塞外之词”,可见本词《渔家傲•秋思》开创边塞词豪放之风一点也不为过。


一朵芙蓉著秋雨


个人认为不是。提起豪放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苏轼,认为他是开创了豪放派的人物,但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要早于苏轼不少,《渔家傲.秋思》为何没有被称为豪放词的开宗呢?


①:严格来说,《渔家傲》并不是最早的豪放词

在范仲淹之前,还有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他的一首《八声甘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渐霜风欺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样的气势算不算豪迈?但是柳永却是因为写婉约诗而出名的,就像一个故事中所讲的那样: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柳永虽然写下了《八声甘州》,但也不过是在众多婉约诗词中换了一个口味儿而已,代表不了什么。论影响力,他的婉约诗更大。

那么在柳永之前还有没有豪放词的存在呢?当然有。最著名的词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李煜,他写过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这首词与他其它的词作风格大相迥异,首句开篇即见气势。这首词乃是他的亡国之作。

再往前推,还有很多虽不出名但是写过豪放风格词作的人,就像晚唐五代的牛峤的《定西番》、鹿虔扆的《临江仙》,他们的作品也都有豪放的影子。

②:没有形成独立的派系

上面所说的那些人,所写的作品明明早于苏轼,为何他们没有被称为豪放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像柳永一样,没有形成独立的派系。

打个比方,有一个小说作家连着写了十几篇小说,感觉写的审美疲劳了,突然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散文,难道说他从此就是一个散文家了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偶尔换换口味儿而已。

而苏轼则是属于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的人物,他不仅会换口味儿,而且会坚持这个口味儿。他不会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就不写了,他还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虽然总体上来看苏轼的豪放词占他全词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他已经将这种风格定型了。在给朋友的信《与鲜于子骏书》中就这样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可见苏轼自己都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柳永的词风,自成一家了。

而像柳永、李煜、范仲淹、牛峤等人虽然有过豪放风格的作品,但那也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

结论:范仲淹的豪放作品太少,无法突破禁锢,也就无法形成新的系统,自然称不上是豪放派的创始。而且在其之前,也有很多写过豪放词的人,所以《渔家傲.秋思》算不上豪放词的开宗。


潮打的空城


范仲淹的《渔家傲》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这首词描写了优美的塞外风光,让人心中为之向往。范仲淹在宋仁宗康定元年的时候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任知延州,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守边。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驻守边疆的日子很辛苦,对他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日子。范仲淹在这首词中描写了边地秋天的景象。手边的将士们具有破敌立功的决心,对家乡有着无限的思念。整首词苍凉凄切。描写了军中的夜晚景象。景中含情,富有典型意义。

范仲淹的这首词意境深远,格调悲壮,词风奇骏,对以后的词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词中的塞下在哪里呢?这里代指的就是边疆。

这首词的意境很美:塞下的风景格外凄凉,南去衡阳的大雁毫无眷恋。各种声音混着在四面想起。峰峦重叠着绵延千里,暮霭笼罩着紧紧关闭的孤城。请远离家乡的人喝杯浊酒,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归期未定。羌管悠扬寒霜布满大地。战士们都因为想家而失眠了,白头将军和士兵都留下了眼泪。

范仲淹是古代一位很完美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位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范仲淹幼年丧父,他具有远大志向,大中祥符八年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他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诗词中的阳光雨露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豪放词是北宋豪放派自创的一种释放诗人情怀的诗词体裁。

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豪放派这一名字,是北宋诗文的革新派作家王安石、苏轼、苏辙用“豪放”一词撰文评诗,而叫响起来的。首先用“豪放”词评词的就是苏轼。

豪放词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分为预备期(初期),奠基期,鼎盛期和延续期。预备期就是北宋早期范仲淹写的词《渔家傲·秋思》(又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发出了豪放词之先声,是预备阶段。

这首词《渔家傲·秋思》,作于北宋1040至1043年期间。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这就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这首词就是范仲淹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词具有豪放词的特征。体现了作者渴求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将军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又暗喻了对宋王朝重内轻外的政策不满。词中的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情怀,构成了将军与征夫们又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种强烈的报国情殇与苏轼《密州出猎》词没有什么两样!“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不过,苏轼这首词写的更加豪放,气势恢宏,使豪放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虽然苏轼提出“豪放”词,但是,豪放词先声是范仲淹,他应该是豪放词的开宗者。因为,范仲淹之前没有类似于豪放派的词作,只有范仲淹的这首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写这首《渔家傲·秋思》词时,王安石和苏轼年龄还小,他们是后来豪放词的奠基者,并达到鼎盛期,进而,使宋代的豪放词延续到今天。


言者青青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抒发的是苍凉悲壮的感情,意境开阔,具有明显的豪放风格。这样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有明显影响。

《渔家傲•秋思》未必是豪放词的开宗

在范仲淹之前,我们也能见到许多具有豪放风格词。

比范仲淹稍早一点柳永,他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八声甘州》,也有豪放之气: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个人漂泊的愁苦心情,但是上阕描写的景物苍茫辽阔,秋天“苒苒物华休”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也是自然的规律,辽阔的景,加上深沉的情,颇具豪放风格。

其中的名句”渐霜风凄紧,关何冷落,残照当楼。”,根据赵令畴《侯鲭录》记载,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也就是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

比柳永还早的李煜,也有这样风格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阕开头句,“四十年来”,“三千里地”,景物壮阔,也挺豪迈。后面的霄汉也是大气的。

可见,在范仲淹之前,也有不少诗歌具有豪放的风格。说《渔家傲•秋思》是豪放派的开宗是不准确的。

但是,《渔家傲•秋思》和前面两人不同的是,词中除了个人的悲伤,还有为国奉献的豪情,这是之前没有见到过的。

范仲淹之后,苏轼和辛弃疾都写了许多表达为国为民奉献的词作,因此才说范仲淹对这两个人影响大。

为关家国皆豪放

一个人的情感,如果是个人情感,我们把它叫做“儿女私情”,如果是关于国家民族的情感,当然就叫“豪情”。当然如果是个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比如建功立业的,也可以叫做豪情。

按照中国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审美标准,你如果要抒发豪情,写一个眼前的小景也容纳不下呀。所以,基本上“”为关家国皆豪放”。


烟花三月09


豪放词通常指的是宋词的一种流派,和它对应的是婉约词。


豪放词的特点就是大气恢弘,气度非凡,视野宽阔,联想丰富,用词夸张,不拘一格,直抒胸臆,大多表达家国情怀。而婉约词,语言清秀,含蓄委婉,表达个人内心或男女之情较多。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范仲淹的这首词,看看它属于那种类型: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strong>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strong>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层峦叠嶂的山峰作为背景,高耸险峻,战火的硝烟和徐徐坠落的太阳,一长一圆,加上孤单单的塞外之城,苍茫悲凉。给人既大气,又悲壮之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更是道出了将士离家万里之远,归去遥遥无期,只能用一杯浊酒寄托思家念亲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画面感极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白发苍苍的将军,更看到了将士们流下的一行行热泪,一瞬间,触动心灵,潸然泪下。

很显然,这首词完全符合豪放派的特点,寄情于苍凉之景、瑟瑟之声,抒怀于白发落泪之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当属经典的豪放词一首。


那么,它是豪放词的开宗吗?


所谓开宗,必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我们看看范仲淹之前,是否已经有人开始运用这种手法来写词呢?


范仲淹之前,最著名的词人,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李煜比范仲淹大60多岁,李煜去世之时,范仲淹还未出生,应当说是范仲淹的前辈了。但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婉约胜过豪放。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词人柳永,更是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秦观、李清照等人不仅风格婉约,而且同属范仲淹的后辈。


苏轼、辛弃疾等词人风格豪迈,多书写家国情怀,堪称豪放派的成熟和巅峰,但他们都属于范仲淹的晚辈。


细细想来,似乎在豪放词的开宗人选上,还真没有与范仲淹相抗衡的。


以上就是初一未来的回答,欢迎点赞,关注,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初一未来


是北宋词人范仲俺创作的。词中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描写了塞下秋天的风景的独特,一幅荒凉,孤寂,悲凉,萧条,悲切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内忧外患的北宋境况。一只大雁,一杯老酒,渲染了边 塞的将士壮志未酬及思乡之情盎然在词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秋季丰收的季节,词人只能抱着功不能成,名不能就的情怀,借酒烧愁,愁上愁,万里之外盼君归。忧国,忧民,念家,,,,,


一帆风顺jxh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豪放词?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视野广阔,气象恢宏雄迈,境界宏大,不拘格律、语言汪洋恣意、慷慨激昂。

豪放作为一种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从中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

北宋早期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可谓是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是豪放词的预备阶段。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很容易理解,大致意思是说: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因此,说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开豪放词先宗是完全可以的,并不过分。


付敏敏


第一个大量创作豪放词並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