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泓月
这是个高质量的综合型问题!
《雍正王朝》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因为剧情的容量有限,交待历史背景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仅从剧情中找答案还不够,必须辅以剧中未交待的史实。
回到问题中来:“康熙有意传位于雍正,为何不早做安排,以致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下面,分为三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废立太子的挫折,使康熙对挑选继位人的判断显得信心不足。
太子胤礽,出自皇后赫舍里,康熙一度以他为荣。早年的太子,性格宽仁、蓬勃向上,如果他能够顺利即位,则名正言顺地履行了汉人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
太子是国本,一个好太子可以使祖宗基业“垂之久远”。同时,一个好太子也可以给康熙“天佑大清”的心理暗示。
清朝是满人统治,终其一朝都纠结于“得位不正”的困扰。如果太子积极有为,康熙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称:大清得位最正,不但前人功名赫赫,而且后人也蒸蒸日上。一个好太子,可以作为“大清得位最正”的旁证。
胤礽出生后不久其母病逝,后因三藩之乱被立为太子,因为失恃和特殊的地位,康熙和他的父子之情特别深厚。太子出阁读书后,康熙制订诸王公大臣对太子行两跪六叩的大礼礼仪,这是将太子的地位标悬于众皇子之上。
以上,说明康熙对胤礽寄予了厚望。后来,太子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性情浮躁,由于错误的积累,康熙对他失去耐心,在康熙四十七年,作出废太子的决定。太子被废以后,先是大阿哥显露出“狼子野心”,他要亲自除掉太子、以解庆父之忧;后来,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和十四阿哥纷纷卷入到夺嫡的明面斗争之中。
在剧中,当剧情进行到这里,康熙彷佛一夜之间衰老了十岁。追究其根子,都是废太子惹出的祸患。
胤礽之于康熙,是希望逾大、失望亦逾大。面对众皇子夺嫡的局面,康熙虽然作出了必要的应对,然而,那个杀伐果断的玄烨却再也看不到了。
当初平三藩,康熙力排众议、矢志推行;后来讨伐葛尔丹,他诱敌深入、两次亲征。再看废太子以后的康熙:锁拿八皇子,旋即释放;降罪十三阿哥,随后开释;废太子不足五个月,自食其言而复立。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因为废太子,康熙方寸大乱!
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在皇位继承的人选上的确属意于胤禛。然而,此时的朝局变得更加复杂,排除了立嫡立长,他只能立贤。他心目中的贤和朝臣们心中的贤在方向上南辕北辙,朝臣们属意于八皇子作为太子,而康熙却很不看好他,并对他实施了打压的手段。
康熙打压八皇子,却不敢行霹雳手段圈禁他,是因为他有着深深的顾虑。其一:在继位人选上面,康熙已经犯过两次明显的错误,这很影响他的自信。对于这次看好的四阿哥,他内心一直犯嘀咕,不能确保选择完全正确;其二:八阿哥的势力彼时已经形成,其罪名不显,如果强行圈禁他,会引发朝局更加动荡。
基于以上,康熙不能旗帜鲜明地支持四阿哥,只能用“敲边鼓”的方式,为他的继位暗中铺路。
第二,囿于游戏规则的限制
胤礽的二次被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明立太子,成为众皇子的众矢之的;另一个是康熙三十七年册封众皇子,并让他们参与军政事务。
康熙是个很善于总结的人,他认为明朝的王爷“食国之禄、不谋国事”,因此被养成废柴。他吸取了这个教训,放出成年皇子参与国事,这也使得他们各自养成势力、与太子分庭抗礼。
康熙的心中认为,让成年皇子参与国事的决定没有错,但明立太子这种方式的弊端很大。
康熙二废太子以后,打定主意不明储,除了当时的局势不利于明立太子,还因为他已经没有再次尝试失败的勇气。于是,他决定遗诏立储。暗储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不管遗诏能否被执行,外界都无从知晓内情,可以避免废立太子的负面影响,保全自己一生的令名。
既然康熙釆用了暗储的方式,他就必须遵守暗储的规则。
暗储、顾名思义,不能暴露意图,否则随之带来明储一般的危害。
另外,暗储之下无太子,皇子觊觎皇位就不能成为罪名。
在剧中,康熙的行事挺遵循暗储规则的:他圈禁四阿哥的拥护者十三阿哥,同时委以四阿哥领侍卫内大臣的重任;他打压八阿哥的同时、提拔八阿哥圈子的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他逼迫八阿哥的支持者佟国维致仕,却仍旧重用八阿哥的支持者马齐。
正是在这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人事变动中,使夺嫡的众皇子从希望中看到迷茫、又从失望中看到了曙光。总之一句话:他们看不透康熙的真正意图,以致不会被逼得铤而走险。这也是康熙朝后期朝局保持基本稳定的原因。
第三,康熙看似“一碗水端平”的举动,其实在为胤禛的继位暗中铺路
- 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在剧中被称为侠王,他在圈禁以前,嫉恶如仇、整治贪官大快大心。这种秉性虽然很接地气,但不见容于官场,再加上他是有名的“十三大胆”,圈禁他有利于磨砺他,也有防止他因为不熟悉官场规则、捅出娄子给四阿哥继位添乱的意味。
- 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这是因为西藏平叛需要一个懂军事、地位尊贵、能够居中指挥蒙古王公和各路人马的皇子。同时,也有离散八王党的另一层含义,毕竟离散亦可作保全的另一种方式。为了提防十四阿哥的异心,四阿哥的门人年羹尧管控了粮道并扼守住回京的咽喉要道。
- 康熙重用马齐,主要在于政务方面,涉及到遗诏的核心机密,马齐仍排除在外。
- 康熙启用隆科多,对他进行几番的敲打,最终把他揉搓得唯遗诏之命是从。
- 夺嫡之争在朝不在野,紫禁城无疑是重中之重,四阿哥领侍卫内大臣的岗位至关重要。
- 真正知悉遗诏内容的唯张廷玉一人,康熙确认他有忠于皇权之心,并对四阿哥甚是认同。
说点诛心的话
康熙摒弃明储而釆用暗储,其实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他对朝局形势的掌控不自信,另一方面他也对自己挑选继位人的眼光不自信。
“啪啪”两声,太子两立两废,打的是脸、疼的是心。
他最爱的皇子是胤礽,而带给他伤害最深的也是胤礽,这种相爱相杀、父子相残,后人唯有扼腕叹息。
康熙晚年,尚书希福纳百多人的塌方式腐败、国库亏空得能够承办汽车拉力赛,不为别的,只因为废太子引发的失落和倦政。
链天绝
错!恰恰是康熙的特别保护才让胤禛顺利继承了帝位。我们回看一下雍正王朝,在康熙传位的那个时候,康熙把所有阿哥全部叫到畅春园软禁起来,这使得八阿哥没法在外调兵,直接用御林军跟九门督军护着胤禛拥立登基,这种保护已经够直接的了,这足以证明康熙对整个朝局的把控还是很十拿十稳的。
其次,我们再联系一下胤礽。为何胤礽会被掀翻在地?就是因为胤礽是太子!这使得他被放到浪尖之上,只要稍微有错便会被揪出来无限放大,最终被罢官夺爵废除太子。比如,胤礽被废虽然有咎由自取淫乱后宫,但是设计使得他被废的主因却是八爷,是八爷设局让胤礽钻的。这一点康熙也是知道的,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防止胤禛被陷害,被设局,只好先把他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最后一点,也就是邬思道曾经提及的,康熙帝王心术。康熙不想他的臣子们卷入党争,得罪胤禛怕胤禛不用他们,拥立胤禛又怕他们居功自傲,所以康熙把这些人一同贬官,就是为了让胤禛即位之后一纸诏书召回这些人,那么胤禛的皇帝会好当得多。
优己
其实在康熙去世前,为雍正能顺利登基已经做了诸多安排。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临去世前,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将后事安排妥当,为的就是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先是免除了包括雍正在内的一众能员干吏的职务,为的让他们避免成为皇子之间的争斗的牺牲品,在新君顺利登基后能够成为肱股之臣,维持朝局稳定;之后又恩威并施的拿下了掌管九门的隆科多,让他坚定的站在自己和新君这一边,拥立新君登基,也解除了京城和皇宫防卫和控制权上的后顾之忧;最后,在临终前又将雍正召了过来,对他进行了交代和叮嘱,更为重要的是,除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将所有的阿哥都召集到了畅春园,这实际上就是将他们都临时性的是拘禁了起来,避免了皇子趁乱串联,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由此可见,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康熙可谓是用心良苦,除了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之外,康熙已经将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康熙始终未将十三爷放出来,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安排的。
首先,康熙这样做是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如果康熙提前将十三爷放了出来,那么原本扑朔迷离的夺嫡局面就会直接变得清晰明了,这个皇位不是四爷的,就会是十三爷的,而四爷,也就是雍正登基的可能性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就会使康熙之前为了保护继位人所作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
毕竟这个时候,隆科多仅仅是暂时安稳住而已,丰台大营还是八爷党手中,更为关键的是,远在西北的十四爷更是掌管了朝廷的十万兵马,满朝的大臣也是支持八阿哥的人居多。在这样的局面下,一旦暴露,引发的将会是更为惨烈的竞争,甚至会发生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情况,到那时,不仅自己心中的继位人无法顺利登基,就连自己都很难得以善终。
因而,康熙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将十三爷放出,这是对于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康熙不放十三爷出来,让雍正独立面对,这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
康熙这样做,也是要看看雍正如何破解当下的困难,调动自身及周围的力量,能够顺利登基,这也是对于雍正的考验,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雍正的皇位才能稳固牢靠,同时,可以从一开始,就在兄弟和大臣面前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保证皇权交接的顺利过渡。
而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康熙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在当时情况下对于雍正反而是不利的局面,毕竟雍正一向以“孤臣”自居,朝中势力单薄,如果这个时候雍正在此时就打破朝中势力分布,尽可能多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一切按照康熙时的政治格局按部就班,那么登基之初统治必然是举步维艰,特别是在京城防务和京畿周边兵力的控制权上,只是雍正一定要稳定在自己手中的。
康熙把十三爷留着让雍正自己放出来,这样他们兄弟之间才能真正的坦诚相待,这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而雍正放出十三爷也是颇费了一番苦心,而被放出来的十三爷马上就控制了丰台大营,带兵勤王护驾,确保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这样对于雍正而言,十三爷是自己主动通过努力放出来的,并且十三爷对自己登基有拥立之功,对于十三爷,毕将充满感激。对于十三爷而言,是被雍正放出来的,本就和雍正关系甚好,再加上这层关系,除了君臣之礼外,还会多一份的感恩戴德。
这样一来一往,就让雍正和十三爷关系更加的亲密,少的是怀疑,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支持,雍正能够依靠、重用十三爷,十三爷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恰恰就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始终不处理八阿哥一众,也是从稳定政局的角度出发。
八爷党在朝中势力庞大,关系盘根错节且支持者众多,如果没有做周密细致的安排,很有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引发朝局动荡。此时八爷党的另外一位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还在西北手握十万大军,一旦处理十四爷带兵回京,必然是兄弟阋墙,康熙自己也不能得到善终。更为重要的是,也是出于保护继位人的目的,康熙处理了八爷党一众,实际上就是明确的说明了要将大位传给雍正,这样对于康熙、对于即将继位的雍正也都是不利的。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康熙,是断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并且,也是没有这个精力去做妥善的处理,他能做的只是尽自己的所能保证雍正顺利登基,剩下的事情就只能交给雍正了。
而作为一代“仁君”,康熙的“仁”也让他没有办法去轻易处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与雍正的那句话“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所以,康熙已经做了他能做的最好安排,至于不处理八阿哥,不放出十三爷,还是处于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由此可见,康熙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继位,也真的是用心良苦呀。
雍亲王府
康熙帝布局失败?
你这个问题简直不要太搞笑了,康熙帝的权谋绝不在邬思道之下,下面我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康熙帝是如何布局,如何传位给雍正帝的!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九子夺嫡了,而夺嫡的最后一刻也是整个夺嫡的高潮。
老四胤禛之所以能顺利即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及身边谋士和武将的全力辅佐之外。还有对手的愚蠢,和队友的神助攻,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皇阿玛康熙帝的全力支持。那么作为清朝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康熙帝做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安排,确保了老四胤禛的顺利即位?
为什么说康熙帝才是全剧谋略最深的人,比邬思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
老四胤禛的顺利即位,离不开康熙帝的运筹帷幄,而这种部署,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在安排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雍正王朝》,会发现,在雍正帝登基之前,该剧就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太子胤礽怎么怎么愚蠢,怎么怎么被众兄弟算计,而康熙帝又是怎么怎么失望。第二件事就是老四胤禛怎么怎么隐忍,怎么怎么同样被众兄弟算计,以及怎么算计众兄弟,康熙帝怎么怎么对他信任等等。
而康熙帝呢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对太子胤礽进行引导和教育,并最终失望。第二件事就是怎么对老四胤禛进行引导和教育,并确保他顺利即位。
都说邬思道是全剧最聪明的人,也是运用谋略最强大之人,其实不然。邬思道的谋略是见不得阳光的,说难听点,都说小人之道,阴险狡诈。而康熙帝用权谋,一向是光明磊落,是见证在阳光之下,是帝王之道。
下面我们就从老四胤禛顺利即位过程中,邬思道的权谋和康熙帝的权谋进行一下对比,孰优孰劣一较便知!
邬思道的权谋,实际上只给一个人服务,那就是老四胤禛,而前期服务的目的是获取康熙帝的圣心,这个方面在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说得很明白:
“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因为他的这种观点,甚至都影响到了佟国维,后来因为刑部冤案一事老八胤禩找到佟国维,佟国维给的解释是: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二、
邬思道后期服务老四胤禛的目的,就完全是夺位了,尤其是“死鹰事件”发生之后,老四胤禛自比李世民,以此来启发邬思道,而邬思道同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十三爷一旦出了牢狱,就算是传位给其他阿哥……”
这就是邬思道给老四胤禛定下的计谋,一旦大位没有传给老四胤禛,那么就起兵,鹿死谁手还不知呢。更重要的是,这场兵变,早在十年前,邬思道就已经在策划了:
“这还是当年我跟十三爷交往的时候,记下的一份名单。”
为什么要记下这份名单呢?
其实在火烧百官行述,以及邬思道派坎儿送太子书信给老八胤禩时,他们就决定牺牲坎儿,牺牲老十三胤祥了。正因为有了这种考虑,才会提前记下名单,不然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找老十三胤祥嘛。
甚至在李卫回京之时,邬思道还用坎儿的死警告他,要让他有自知之明。
其实邬思道的阴险并不仅仅表现在夺位之时,在最早的刑部冤案时,就因为主子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卷铺盖就要走人,哪里管冤案孤魂,哪里管天下苍生,哪里管江山社稷?而且他明知道让老八胤禩追查刑部冤案,会是什么后果,他关心的并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对谁有利。
甚至在雍正帝即位当晚,他还设下了五路人马,以此要挟雍正帝,达到全身而退的目的。即使半隐了,也不安生,为了自己能顺利全隐,不惜牺牲了年羹尧……
这个背后的逻辑,我之前的文章都讲过,这里就不重复分析了,总之邬思道的计谋,大都是见不得阳光的。
那么对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康熙帝的帝王之术,又是如何在阳光下开展的呢?
三、
该剧从一开始,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帝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引导太子胤礽走正路。
老四胤禛南方赈灾进展顺利,太子胤礽却背后说人家坏话,说他的行为不道德,康熙帝虽然厌恶,但是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发作,只能用吃沙琪玛来转移了话题。
追缴户部欠款,康熙帝甚至都默许了太子胤礽卖官,还替几类难缠的人垫交欠款,可惜最终被太子胤礽坏事,康熙帝也无奈地叹气: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再到刑部冤案,康熙帝也是跟张廷玉私下结案,选择相信太子,而去追查老八胤禩。甚至在鹿园碰到太子胤礽跟郑春华鬼混,他也选择了不进去……
但太子胤礽实在是扶不上墙,也让康熙帝明白,有这些兄弟在,太子胤礽不好过。
由于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张廷玉指出太子手谕是假造的,康熙帝将计就计,以举荐新太子为由,想揪出幕后凶手。结果弄巧成拙,太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连老十四胤禵都不惜在大殿前跟老十三胤祥干仗。
从这之后,即使太子胤礽被复立了,也不过是临时的挡箭牌,而康熙帝对老四胤禛的运筹帷幄也正式开始。
之所以,太子胤礽被二次复立,除了让他当挡箭牌以外,还在于康熙帝过于在乎自己的名声。他也不止一次问过张廷玉,如果自己把太子胤礽拿下,后人会怎么看自己。直到他设下计谋,太子胤礽孤注一掷起兵,这时候康熙帝说了这么一句话: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四、
为了让老四胤禛顺利即位,康熙帝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
第一步叫防守:
康熙帝为什么在举荐新太子一事上,突然就提拔了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除了隆科多自己聪明,采取举报六叔佟国维的方式夺得圣心之外,还跟康熙帝的慧眼识珠有关。隆科多一直混得不好,也没有哪个皇子会去跟他套近乎,甚至为了还户部欠款,自己把宝刀都当了。九门提督这个职位,才是守住皇位的关键,因为他只能效忠于皇上,康熙帝此举,就是保证自己的政令能顺利下达。
到了后来康熙帝病重的时候,隆科多还去找六叔问该怎么办,佟国维给的答复是听康熙帝的。康熙帝恩威并施,除了任命隆科多为顾命大臣之外,还给了张廷玉一份处死隆科多的圣旨,对隆科多进行监督。
第二步叫迷惑:
既然要使用迷惑谋略,那么首先就要分清谁才是被迷惑的人,而能选择出这个人才是大学问。
康熙帝用举荐新太子的手段,成功锁定了老八胤禩,再加上之前图里琛汇报的刑部冤案真相,康熙帝给老八胤禩定性为“其心可诛”!
那么他后面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迷惑老八胤禩而定,包括打压田文镜,圈禁老十三胤祥等。瓦解了老四胤禛的实力,给老八胤禩造成老四胤禛被打压的假象,转移注意力。
后来在死鹰事件上,更是不动声色,进一步迷惑老八胤禩,给他将传位给老十四胤禵的错觉。
五、
第三步叫瓦解:
所谓瓦解,就是从敌人内部入手,历代帝王使用该招数可谓屡试不爽,敌人还没打过来,自己内部就先乱了。
为了达到瓦解老八胤禩势力的目的,康熙帝明明被老十四胤禵气晕倒地,醒过来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把他的母亲乌雅氏封为皇贵妃,且把兵部的差使给了老十四胤禵。
更放出谁当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储君的言论,任命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以此瓦解老八胤禩跟老十四胤禵的联盟。而且事实上,他确实也做到了,后来老十四胤禵不听从老八胤禩建议,老八胤禩又用死鹰调换了老十四胤禵的祝寿石。
八爷党严重的内耗,使得成员把炮火都对准了老十四胤禵,却忽略了真正的对手老四胤禛。
第四步叫合围:
合围,其实就是收网,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那么康熙帝能做的就是静等死神的到来。但是在死神到来之前,他还需要做好必要的部署,以使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
老八胤禩和老四胤禛争夺点其实是丰台大营,但在康熙帝看来,最不会出问题的恰是丰台大营。后来邬思道命令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放出老十三胤祥,并去接管丰台大营,只不过是双保险。
如果康熙帝没有定好隆科多这颗棋子,试想一下,老十三胤祥怎么出的城门?丰台大营确实是老八胤禩的人成文运把管,如果隆科多九门戒严,一个纸片都传不到成文运的手中。
即使他想造反,可惜前面没有人领着他,下面没有人支持他,毕竟将士们的家属大都在京城待着呢。后来老八胤禩等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再想出门去指挥,已经晚了,一个图里琛就拦住了他们。
康熙帝的智谋就在这里,有人说,不是还有一个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吗?
他就是一个笑话,大家想一下在公司,谁说的话好使?
那还用问吗,肯定是决定你工资多少的人说话最好使!对于军队来讲,那就是决定你的军需和军饷的人,说话最好使。康熙帝是任命老十四胤禵任大将军王了,可是随带的还有年羹尧的川陕总督。粮草一断,军饷不供,老十四胤禵的大军是人,不是神,毫无回天之力。
所以,康熙帝传位老四胤禛的关键就在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隆科多,而其他人,都走偏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一方面,他自己老了,不好掌控,一旦背气身亡,那就是更玄。自己其实最后安排的很好,客观来说没有险,一方面,张廷玉可以威望压制朝臣。隆科多至关重要,同时有把柄在张廷玉手里,是康熙的口谕。隆科多手握九门,这就是最大的胜算了,另外,丰台大营要是在老八手里,打过来的话估计隆科多抵挡不住,但是放出十三爷就几乎平了。其实康熙最后死时对雍正说的话,让十三当好雍正帮手,就是立即释放的意思。双重保障了。老八差点被锁拿了。
浩浩和汤汤
古代皇帝对于传位看得非常重,选定继承人也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或许有朋友不能理解,当老皇帝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大好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早早公开继承人信息?
因为,一旦确立皇位继承人,就会引发朝局动荡。
自古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没有太子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只有一个权力核心。一切都围绕这个权力核心。当确立了皇太子的时候,朝廷就出现了第二个权力核心,在许多事情上就会出现纷争。
就算是皇太子无心与皇帝争夺权力,但因为皇太子地位的特殊性,自然而然会吸引一帮人为其张目。
原因很简单,一旦确立了皇太子,那么,老皇帝就可以死去了。
其实,不单单是确立皇太子会引发朝局动荡,选立皇后,也是朝廷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
因为选定皇后,就有了皇后一党。一旦皇后生下孩子,那必然会成为太子,成为未来的皇帝。
因此,皇帝与皇后之间,皇帝与皇太子之间,一方面是夫妻,是父子,另一方面也是政敌!并且是最大的政敌。
皇帝手下的那些贪官、奸臣,要的只是皇帝、朝廷的钱财、冠绝,可是,皇后、皇太子想要的却是皇帝的性命!一旦皇帝死了,他们获得的权力将更大。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废掉太子?真是因为太子的错误不能容忍吗?女人的事情其实都不是大事,真正惹怒康熙的,是听闻太子想要发动兵变,想要夺权,想要干掉他!
也正因为有了太子这个前车之鉴,在之后的许多年中,康熙皇帝都绝不立太子。即便有心扶持四阿哥,也没有公开此事。
一方面是因为他要有所提防,毕竟,谁也不知道康熙能且只能当61年的皇帝,他越早公布皇太子人选,对他本人越不利;另一方面,自然是保护四阿哥,昔年太子为何会被废,除了二阿哥本身智商有些欠费,还因为群狼环伺,人人都恨不得他死。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许多时候,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叶之秋
向敬之
《雍正王朝》设计康熙要传位雍正,有点扑朔迷离,是有原因的。
一、后人以史上既定帝王为主人公,要突出其天命所归,又要积极塑造英雄皇帝鲜明形象,故要突出其以能力入选的一面。
二、为了艺术创造的趣味性,不惜加入传奇史料当做依据。剧本突出了康熙属意弘历为隔代明君,而选择了皇四子胤禛。
这一切,都是现代影视剧创作的需要,与真实的历史是明显背离的,但又要捕风捉影而显得险象环生。
一、康熙属意弘历,既见《朝鲜李朝实录》,又见根据乾隆留下的史料修成的《清史稿·高宗本纪》等。这些称康熙六十年才见到弘历第一面,但是影视剧却安排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储前,康熙就对弘历青眼有加。而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于废储前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哪是骑马追随康熙行围的睿智少年。
二、康熙最爱的是废太子胤礽,第二次废储后,决意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康熙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王,统兵西征,潜在地向皇室勋贵、满朝文武显示其为暗定储君。康熙属意老十四,但雍正利用康熙并未公示的疏漏,联合日夜随侍康熙身边的重臣隆科多,阴谋即位。对于老十四的落选,雍正给出一个理由是:康熙为了不让莽撞的胤祯参与储位之争,故而将其调离京城。雍正说老十四是无能之辈,他却忘了康熙命老十四西征,是肩负这一场避免广大领土分割的重任。
历史的安排,明显不同于艺术的虚构。艺术虚构者极口颂扬雍正政绩,少不了对其争议颇多的即位给与得位之正的巧妙设计。
以礼观书
导读:抛开历史史实不说,单就《雍正王朝》的演绎情节而言,康熙皇帝的皇位传承过程安排是康熙皇帝的失败之举还是帝王心术的巅峰表现?这或许是一个仁者见仁,可以拥有好多答案的问题。
不可否认,《雍正王朝》作为演绎和维护雍正皇帝正面形象的历史剧,之所以选择“皇四子胤禛江南募捐”为开剧事件,笔者认为“江南募捐”归来的皇四子胤禛已经被康熙皇帝属意了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只不过碍于当前朝政局势、皇子势力分布,再加上康熙皇帝还需要对皇四子胤禛的执政能力、孤臣精神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和了解,才会刻意将其的皇储身份隐瞒。
对隆科多和年羹尧赋予的“擎天保驾”职能;对皇十三子胤祥予以的刻意打压和磨炼;都是对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的正面积极安排。但同时,康熙皇帝让皇十四子胤禵在关键时期担任手握兵权的大将军王、对势力强大的“八爷党”并未予以打压,却也着实让整个继位过程一波三折、险象环生。
其实,对于皇四子胤禛继位过程的安排,早在“江南募捐”归来,康熙皇帝看到皇四子胤禛的“孤臣”精神以后,就已经开始。
同样在“江南募捐”中立下巨大功劳的皇十三子胤祥,为何得不到康熙皇帝的认可?为何得不到像皇四子胤禛一样的爵位晋封哪怕是口头嘉奖?
康熙皇帝给出的答案有点似是而非:
“因为朕想让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让胤禛做一个“孤臣”,和皇十三子胤祥有什么关系?
因为康熙皇帝明确的知道,当时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虽然是坚定支持太子的“太子党”成员,但胤禛和胤祥之间的兄弟感情、政治关系远远超过和太子胤礽之间的关系。
康熙皇帝明白,胤禛随时都会单独形成一股政治势力,而胤祥就会立马成为胤禛的坚定支持者。和后来将胤祥圈禁十年用以磨炼胤祥的棱角、消除他会犯下大错连累胤禛的可能一样,康熙皇帝对于胤祥的刻意冷落,是出于对胤禛的政治保护,更是想考察下胤禛在孤立无援的前提下,会如何真正展现自己的“孤臣”作为,这是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条件。
另外,如果同时嘉奖和晋升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这无疑会主观提高胤禛对皇位的追求和渴望,肯定会让胤禛生出浮躁,而错误百出;同时,两位皇子同时得到晋升,其余皇子势力集团会立马调转枪头,胤禛就会立马成为众矢之的。
而后,在长达十几年的周密安排和详细考察下,康熙皇帝确认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储身份,并在自己病倒以后,开始了对胤禛继位保驾护航的周密安排。
但是,这里面有三个疑问:
1、皇十三子胤祥对于胤禛的巨大作用,康熙皇帝明明很清楚,为何不在自己病倒以后,将胤祥释放,为胤禛保驾护航?
2、以皇八子胤禩为代表的“八爷党”,势力强大,康熙皇帝病倒以后,为何不对其进行打压和削弱,以保证胤禛能够顺利继承皇位?
3、虽然远在西北,但手中掌握着十多万兵力的皇十四子胤禵乃系当初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康熙皇帝为何不明确对胤禵的打压、处理态度?
有看官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在皇位传承过程中的失误之处甚至失败之举,笔者反倒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帝王心术的巅峰表现。
1、康熙皇帝为什么不在自己病危之际,将圈禁在宗人府的皇十三子胤祥释放,为胤禛“擎天保驾”?
康熙皇帝大寿之际,皇八子胤禩之所以制造“死鹰事件”,并不为嫁祸皇十四子胤禵,而是为了混乱当前政局,好浑水摸鱼。毕竟,只要朝局一乱,谁的势力更大,谁就能更有机会于乱中取胜,登上皇位。
如果康熙皇帝将皇十三子胤祥释放出来,不但会直接表明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储身份,更会给予皇八子胤禩等人对康熙皇帝圣断不公、刻意偏失的口实。胤禛不光会提前成为胤禩等人的攻击对象,朝局也会更加混乱,“八爷党”想要乱中取胜,登上皇位的几率就会更大。
另外,在康熙皇帝传承皇位的过程中,京郊驻防的两大武装力量——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绝对是可以直接决定皇位传承过程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康熙皇帝明知道丰台大营提督陈文运乃系“八爷党”成员,为何不早早的替换?
为的就是稳住胤禩等人,让他们放心当前对军事力量的掌握,而不再另外准备政变力量。
不把胤祥从宗人府放出来,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胤祥一旦被放出来,皇八子胤禩等人肯定会提高对武装力量的关注程度,会加倍注意对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绝对掌握,到时候皇十三子胤祥还能不能出其不意的夺回两大武装力量的控制权,就不好说了!
将胤祥继续圈禁于宗人府,而并不收回皇四子胤禛手中可以将胤祥释放出来的“钦差关防”,为的就是让胤禩等人忽略胤祥的存在,放松对胤祥会出来掌握兵权的警惕,这反倒会让胤祥更轻松 的掌握兵权,为胤禛保驾护航。
2、为何未对皇十四子胤禵做出提前控制?
康熙皇帝并未解除皇十四子胤禵的兵权,和未释放胤祥一样,也是出于上述目的。
康熙皇帝知道“死鹰事件”的幕后主谋就是皇八子胤禩,目的就是在于制造混乱,并于混乱中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
康熙皇帝并未对“死鹰事件”给予具体的态度和处理意见,目的就是稳定朝局,稳定远在西北的胤禵,这样一来,胤禩、胤禵就都没了发动政变的“正当”理由。
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随即将京中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等人解除一切差事,公开表明对两人的不满和不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刻意制造想要将皇位传给胤禵的假象,让胤禵成为胤禩等人必须提防和对付的对象,而让胤禛渔翁得利。
而胤禩那一句:
“老十四远在西北,只算手足之疾;老四坐在京里,他才是心腹大患。”这说明,胤禩虽然将胤禛当成了自己的威胁,但其只是认为胤禛和自己一样,会发动政变,夺走原本应该属于胤禵的皇位。
鉴于胤禩对当前局势的“清醒认识”,用拉拢九门提督隆科多来为自己发动政变增添绝对砝码的积极措施,康熙皇帝又开始了见招拆招。
两道内容截然不同的诏书,就是康熙皇帝用以彻底斩断隆科多和胤禩之间联系,让隆科多坚定站位皇四子胤禛的有效手段。
3、为何未对“八爷党”势力进行打压和控制?
按照皇八子胤禩的话说:
“当务之急是抓住京里的兵权,一是丰台大营,二是要抓住步军统领衙门。丰台大营是我们的人在主事,我想那边不用有什么担心的。最关键的是隆科多,他手里有两万兵马,管着九门,是最厉害的杀手锏。”而且,从隆科多前往向自己六叔佟国维征询政治站位意见的举动来看,隆科多也似乎并未拒绝胤禩等人的拉拢。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康熙皇帝最后对隆科多的绝对有效制约,皇八子胤禩手中几乎掌握了京城和京郊的全部兵力、绝大多数的朝臣势力。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再想打压和削弱“八爷党”的强大势力已经不大可能了。
如果强行对“八爷党”打压,很可能会生出动乱,康熙皇帝甚至连个寿终正寝的机会都会失去。
从武装力量来看,康熙皇帝安排了年羹尧制约胤禵的西北大军;安排了隆科多控制京城防务;更间接安排了胤祥出其不意间控制丰台大营。
从朝臣势力来看,隆科多在被安排站位皇四子胤禛的同时,还被任命为了上书房大臣,和张廷玉这个绝对拥护康熙皇帝决定的老臣一起,于朝臣势力方面为胤禛站位。也就是说,即使马齐在关键时刻依然站位皇八子胤禩,张廷玉和隆科多也会绝对控制决策层,为胤禛顺利继位保驾护航。
有兵权掌握、有朝臣势力支持,康熙皇帝的皇位传承安排可谓滴水不露,帝王心术尽显!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正说清代十二朝
笔者认为:
康熙大帝之所以没有提前转位于雍正,那是因为,当时九子夺嫡让康熙大帝伤痛脑袋,清朝之规定,遗诏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内。
还有就是废太子时间,本因为太子知错就改,康熙大帝希望他能痛定思痛,回心转意,谁知道太子坠落不堪,和母妃私通,是康熙大帝不能容忍的,最后将他软禁起来。
雍正皇帝平时养精蓄锐,不显山露水,比较城府,康熙大帝选择他也是无奈之举 ,只有在弥留之际才选读诏书,一致雍正皇帝上位比较险象环生,大家觉得呢?
啊刚美食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的一生是鞍马操劳的一生,但是他在朝廷官员结党营私和诸皇子夺嫡继位的问题上过于仁慈,因此他也被称为圣祖仁皇帝,但康熙帝的仁慈并没有让诸皇子们消停反而变本加厉的争夺起储君之位。
太子胤礽的两次废立让康熙对太子储君的人选更加的慎重
太子胤礽的第一次被废黜后康熙帝还曾经让大臣们民选太子,其实这不是康熙帝的本意,康熙帝内心之中还是深爱着胤礽的,虽然他犯了错但还是愿意给他机会。然而大臣们公然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做法让他非常的反感也让他意识到了皇子和大臣们结党营私问题的严重,但是仁慈的康熙帝还是不想对这些人痛下杀手,只是将为首的大臣革职以儆效尤。
然而康熙帝的仁慈没有换来诸皇子的感恩,首先太子被复立后没有吸取第一次被废黜的教训收敛自己,而是变本加厉。其次八阿哥胤禩等人也是活跃起来对太子之位也是谋划觊觎,最终太子胤礽在复立2年多后被再次废黜。
康熙帝不立太子是为了保护储君
太子胤礽被废黜后,为了保护未来的继承人康熙帝发明了秘密建储的制度。不公开太子的人选一方面是为了考察各个皇子谁更合适继任,其次是保护这位储君不会成为诸皇子攻击的对象。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后十三阿哥胤祥因受牵连被康熙帝圈禁,直到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黜后他才因腿疾被放了出来。所以说康熙帝对他一直不怎么喜欢加上他身体一直比较差因此一直没被再次启用。
八阿哥党虽然势力庞大但是康熙帝对其厌恶不已
民选太子看起来八阿哥的支持者众多而且其名声在外,但是其结党营私和对太子之位的觊觎遭到了康熙帝的厌恶,因此他就失去了争夺太子位置的机会。而此时的四王爷胤禛却孤身一人韬光养晦积极作为,在康熙帝的心中他才是皇帝的合格人选。
为了不让夺嫡之争变成兄弟残杀,康熙帝始终没有公布太子人选,这也为雍正帝的顺利登机创造了条件。假如康熙帝将四阿哥确立太子,也难保不被诸皇子将其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这样的话对国家而言损失一个合格的储君,这也是康熙帝决不能容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