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五皇子很有实力,为何没有参与夺嫡?

钰眀


胤祺这人过于敦厚,康熙帝怎么可能放心把权柄交给他,同样是“仁德”一词,对于君主、臣子、君子、百姓,其意义是不一样的。虽然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但如果一个皇帝过分宽仁的话,对于国家而言未必就是幸事,甚至有可能引来灭顶之灾。

胤祺敦厚到什么程度呢?无论在潜邸还是后来登基,胤禛对胤祺非常放心,雍正十年胤祺去世,雍正十二年,皇帝为其立碑,赞其曰:“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大家对雍正帝的性子都很了解,您想吧。

一个人装相,装一时一会儿可以,如果能装一辈子,那只能说他的本性,本就是“秉性和平”,因为康熙帝在世的时候也夸过老五“心性善良,为人敦厚。”

请注意:很多作者都把胤祺的抚养人写作孝庄太后,现实情况不是这样,这涉及一个基本常识,对于顺治来说,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后,那么对于康熙来说就是太皇太后,而康熙帝说过“五阿哥养于皇太后宫中。”,这个问题绝不存在任何歧义,胤祺是仁宪皇太后抚养成人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看她孤苦可怜,顺治帝喜欢董鄂妃,一直不待见她,所以仁宪皇太后一辈子也没有自己的孩子,更没有体会到女人升级为母亲的那种快乐,于是康熙帝才把胤祺交由她抚养。

入关后,尤其老一辈满洲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作为孝庄的侄孙女,他和孝庄一样,对汉学有一定抵触,所以在太后那里,胤祺学业问题并没有到位,以至于九岁了,满蒙语尚可,但是汉文水平和诸多兄弟比那就差得太远了,而作为少数民族的皇族中人,要想统治众多汉人,不精通汉人文化是不行的,这是胤祺的短板。

随康熙亲征,怎么说呢,那些都是虚的,不讲也罢,只说他这个性子就是不爱争斗的主儿。

打个比方,他对皇太后和康熙都很孝顺,皇太后病重,康熙帝也会亲自照顾以尽孝心,胤祺知道康熙天天忙到什么程度,所以想让康熙帝不必为此过度操劳,大概意思就是,我自幼就受皇太后祖母恩养,她病了,我绝对能对得起她的恩养好生侍奉,您的身体也有小病,皇太后这边我自己就能照料。当然,康熙帝没同意,他一直以未在父母膝下承欢为终生缺憾,尽孝心的事儿,康熙帝是不让代劳的,但胤祺的孝心,康熙明白。

胤祺属于紧密围绕在康熙身边的人,比如,伴驾出征噶尔丹,比如康熙帝病重的时候,他对康熙帝的照顾,所以在复立胤礽的时候,胤祺受封亲王,而再废太子的时候,胤祺也出过力,他眼里只有父亲、皇帝,没有参与什么党争,但他却不是个对兄弟手足心狠手辣的人,否则在九子夺嫡的那段时期,再怎么装也装不像的。

比如康熙帝要拿下胤禩,胤禵所谓的参言担保,其实按当时那种状况来说就是硬怼,否则康熙也不会抽刀想要剁了他,事后康熙也是后悔、后怕,真把胤禵砍了就麻烦了,所以一再安抚胤禵,当然,康熙帝还忘不了一个人,那就是胤祺,当时就是胤祺抱住他的大腿恳求绕过老十四一命的,其实有胤祺什么事,他都不参合储君争夺的,完全就是兄弟之情。

至于实力,他还真没什么实力,无论是自身还身外,都没啥,他也根本没有那种欲望,论才华比不上胤祉吧,论出身他能比胤礽?康熙最疼爱的胤礽都被搞得不要不要的,何况他了。论装相他不如胤禛,论党羽他也没法和八爷党抗衡,论打仗跟着遛遛弯还成,但是真打可没戏,当然,胤禵也没戏,所谓的大将军王听着好听,实权和部队调度的大权还在康熙手里并远程调度。

还是那句话,最终没有参与的原因还是他自己,他本人没有那种欲望和野心,对皇太后好,对康熙尽孝,为兄弟挡刀,这都是大家看得见的,他的脾气性格也做不出结党这种事来,简单说,他自己就不愿意夺嫡,你怎么让他夺嫡呢?在你看来是萨其马,而在他眼中也不过就是块饽饽而已。


古今通史


康熙皇帝的皇五子胤祺,实际上实力是非常出众的,在所有康熙皇子中,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

康熙皇帝的皇五子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与参与了“九子夺嫡”的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同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

在康熙所有的三十五个儿子中,胤祺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具备着加较强的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胤祺的出身并不卑贱。

胤祺的生母是康熙的“四妃”之一的郭络罗氏,按照“惠宜德荣”的排序,其地位是要高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和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的,并且宜妃郭络罗氏是康熙非常宠爱的妃子。

从出身上来说,尽管胤祺的出身比不上太子胤礽和十阿哥胤䄉,但是比起出身卑贱的八阿哥胤禩、庶妃所生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其他年幼的阿哥们,还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

其次,胤祺受到康熙的器重,再加上他自己有功,被康熙封为和硕恒亲王。

胤祺非常受到康熙的重视,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胤祺成为为数不多的随同康熙一并前往征讨的皇子,还有一位就是大阿哥胤褆。在这期间,胤祺就开始统领正黄旗大营兵马征战,积累了一定的功勋。

在这之后,胤祺也非常出色完成了康熙交给的其他差事,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被康熙册封为“和硕恒亲王”,同时受封还有胤祺的两位哥哥,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而胤祺也是仅有的在康熙朝时期就获封亲王爵位的三位康熙皇子之一。

再次,也是胤祺最具优势之处,便是胤祺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长大的。

按照清朝后宫的规矩,品阶较低的后妃生育的皇子自己是没有资格抚养的,需要交给其他品阶较高的妃子来抚养皇子,例如,雍正出生的时候,其生母德妃乌雅氏品阶较低,康熙就是将其安排给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由自己的生母抚养长大,他的养母是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

胤祺也不是由自己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是抚养长大,而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长大的。孝庄太后在后宫中的地位那是无人可及的,由孝庄太后抚养,并且孝庄对其是宠爱有加,非常的喜欢,这也让胤祺自己的身份瞬间高了很多。

所以,正是具备了这些优势,让胤祺在康熙所有的皇子当中,也算是出类拔萃,身份和实力都非常出众的。

胤祺并没有参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性格问题。

康熙对于胤祺的评价是“心性甚善,为人淳厚”,就连日后的雍正皇帝都称其为“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造成胤祺性格如此亲和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来自于抚养他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此时年氏已高,早已性情和蔼,不问政事,开始安享晚年,而孝庄太后自从皇太极去世后开始就一直潜心礼佛,这些都影响着年幼的胤祺,这也使其的性格更加类似于孝庄太后。

而另一方面,孝庄太后亲手促成了康熙与索尼的孙女,康熙的结发妻子、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联姻,他更喜欢也更希望的是太子胤礽继承皇位,也就不会对其灌输夺嫡争位的思想,这就使得胤祺从小就心性平和。

在“无情最是帝王家”的皇室家族,善良与仁德往往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和劣势,也将很难在激烈斗争的宫廷中安身和立足,所以胤祺索性就退出了皇位的争夺。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胤祺在所有康熙的皇子中,汉化程度并不高,文化层次也比较低,可以说是半个“文盲”的存在。

不得不说,这也与孝庄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孝庄太后来自于科尔沁蒙古,精通是满文和蒙文,对于汉文掌握并不好,而在抚养胤祺的九年岁月中,孝庄太后也是只教其满蒙文字和文化,使得胤祺在此期间对于汉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相对于从小就接受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教育的康熙其他皇子,在文化程度上,胤祺确实是出在了下风。

而这一点也将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政务处理等方面,因而成为了胤祺的一个重要的劣势所在。

正是因为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胤祺在雍正继位后得到了优待,最终也是得以善终。

胤祺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使其没有成为雍正的政敌而遭到清算和报复,相反,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位弟弟给予了足够的尊崇和器重。

雍正不仅保留了胤祺和硕恒亲王的爵位,还对其委以其他差事,就连被雍正赶出宫的康熙妃子,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雍正也是交代给胤祺照看。

雍正十年(1732年),五十四岁的胤祺因病去世,雍正为其上谥号为“温”,胤祺也算是寿终正寝。

而雍正对于胤祺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可是没有如此的尊重。雍正刚一即位就将九阿哥胤禟发配到了西北大营之中。随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将胤禟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名字也改为了“塞思黑”,可以说受到了最为残酷的惩罚。

相比较于自己的弟弟胤禟,胤祺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雍亲王府


康熙皇帝的第五子胤祺,其母为康熙皇帝宜妃郭络罗氏,和老九胤禟是亲兄弟。郭络罗氏生胤祺的时候,因为还不具有抚养资格,故,胤祺交由其祖母抚养,即康熙父亲福临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抚养。

很多人搞错了,在回答的时候弄成了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认为胤祺是由孝庄文皇后抚养的,这不对。孝庄文皇后是胤祺的曾祖母,康熙皇帝的祖母,而孝惠章皇后是福临的妃子,是孝庄文皇后的儿媳妇(还是侄孙子)。

胤祺与胤禛在爵位上同时受封,康熙三十七年封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封和硕恒亲王。康熙三十五年远征噶尔丹的时候,胤祺领正黄旗大营,正黄旗是上三旗之首,可见康熙皇帝当时是很器重胤祺的。

胤祺小的时候一直住在孝惠章皇后的宫中,到9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习过汉文。大家知道,福临是入主中原后满清第一个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皇室主要文字和语言皆为满文,不像康熙皇帝后来满汉通知。胤祺从小心气平和性情善良,给人以"心性甚善,为人淳厚"的印象。

孝惠章皇后虽然不是康熙皇帝的生母,但是她和康熙皇帝的感情却一直很要好,康熙皇帝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病重的时候,康熙年迈多病还去看望她。

孝惠章皇后一生中,有64年是在皇宫中度过,她虽然身居深宫,但从不干涉朝廷政事。故,可以从这些情况了解到,胤祺在孝惠章皇后身边长大,对于政治并不上心。

胤祺在性格上是个老好人,这种性格其实不适合于残酷的夺嫡斗争,除了受到孝惠章皇后的影响,性格也是其没有参与夺嫡的重要因素。

雍正即位之后,胤祺因资助逃犯银子70两被雍正皇帝罚俸三年,雍正五年,胤祺被夺爵。雍正十年去世。


青灯问史


胤祺确实有实力。

康熙三十五年,胤祺随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封爵,胤祺便同胤禛、胤祐、胤禩一起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七年第一废黜太子前后,胤祺又同胤祉、胤禛一道被封为亲王。



由此可见,胤祺的起点是很高的,至少不逊于四阿哥胤禛,而且远强于“八贤王”胤禩。可以说如果胤祺参与夺嫡,胜算肯定会很大,但为何他始终没有参与夺嫡呢?

第一,胤祺从小就被交给孝庄太后抚养。在孝庄太后的影响下,胤祺养成了忠厚、老实、平和、真诚的性格品质,对皇子之间的倾轧和争夺看的很淡,以至主动远离。加之胤礽早早就被定下了太子之位,孝庄太后一直以来对他的灌输也是服从既有的君臣关系,并努力辅佐太子治国理政。



第二,胤祺九岁才开始接触过汉语,导致其汉化程度不高,无法熟练运用汉语处理朝政。因为清初宫廷普遍汉化程度不高,前朝由于有汉臣的参与,汉化程度尚可,而在后宫大家基本上说的都是满语和蒙语。胤祺自小就生活在孝庄太后身边,长期接触的是蒙语和满语,汉文功底相当一般,具体办差没问题,但处理朝政批阅奏折就有些困难了。

第三,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平定噶尔丹之时,胤祺面部遭到创伤,并留下了伤疤,通俗来说就是破相了。历来选择皇帝都是以最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尤其身体上不能有任何残疾和缺陷。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个别一些身体有缺陷的皇帝,他们在执政过程中就显得不够自信。康熙作为清朝历史上的圣君,对继承人的要求也更高,胤祺虽然很优秀,但缺陷也很明显,所以也就没有入了康熙的法眼。



当然,胤祺没有加入夺嫡行列,对他来说有失必有得。他虽然没有当上万人敬仰的皇帝,但在血雨腥风的雍正朝却保住了一世平安。雍正帝铁腕治国,将兄弟们纷纷一网打尽,但唯独没有动胤祺一根汗毛,他也得以平安地度过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达摩说


寡人,寡德之人,是皇帝自己的谦称,但谁又说不是孤家寡人的简称呢。不是好演员,恐怕当不上皇帝,不容易在勾心斗角的环境下生存。而胤祺也是个好“演员”,靠得不是演技,是与世无争的天性。

地位高贵

胤祺生母郭络罗氏,在康熙二十年,册封的惠、宜、德、荣四妃中列第二。彼时,康熙似乎克妻,两任皇后都逝世。事实上,康熙三位皇后都在位不久,一位难产(太子生母),两位册封后不久病逝;只有雍正生母幸免,因她是追封的。

如此四妃之上,仅有温僖贵妃(胤䄉生母)。加上打小由皇太后抚养的加持,在竞争皇位上,除了太子,胤祺的地位甚至要高于胤䄉。康熙四十八年,胤祺与三阿哥、四阿哥便被康熙一同册封为亲王。

才智一般

因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系蒙古人,汉学素养相当有限,也影响到了胤祺这方面的教育,史书记载胤祺9岁尚未开始读汉书,这在很重视汉学教育的康熙皇子,是不多见的。

孝顺的康熙出于对皇太后的尊敬,也未过多干预,也决定了胤祺的教育,汉化程度滞后于其他皇子。以致于胤祺,在众大臣读解汉文经典时,望字兴叹,康熙只好令其读,一篇满文圆场。之后为锻炼胤祺,康熙亲征噶尔丹,让其率领正黄旗,只不过胤祺在此次战斗,脸上被敌箭所伤,破了相。所谓的“率领”不必看的太重,年纪轻轻,被圈养在京城,军事才能能有多少斤两,可想而知,不过是名义上的率领。可见胤祺文的一般,武的也有限。

性情善良

胤祺深受祖母皇太后的影响,性情善良,心平气和。康熙评价其:心性甚善,为人淳厚。雍正也称其:秉性和平。与人为善,兄弟中没人感觉到他有夺嫡之心,拥有好人缘。对长辈很孝顺,康熙晚年因废黜太子,备受打击,胤祺与三阿哥,在床前陪侍。皇太后(康熙嫡母,非生母)病重之时,念康熙年老且处在废黜太子打击中,提出代康熙照料祖母的请求,只不过被孝顺的康熙拒绝。祖母去世后,胤祺与康熙一样,悲伤程度超过了其他皇子。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时,康熙斥责八阿哥企图太子之位,十四阿哥出面为其说情。康熙怒不可遏,拔出佩刀,要杀十四阿哥。吓傻当场的人,只有胤祺死死抱住康熙的腿,结束了这场风波,避免了康熙落得“弑子”之名。

经受考验

雍正继位,一方面迫于形势,一方面出于多疑的性格,对有实力的皇子进行削弱。世人都评价三阿胤祉有点冤,人家只是个学者。但有时存在本身便是威胁,加上对雍正有怨言,圈禁至死。


是时,雍正令胤祺为获罪的,一母所出的亲兄弟胤禟改名“塞思黑”,意为粗率狂谬,卑污无耻之徒。雍正这招是一石二鸟,又是打击又是考验,对于胤祺、胤禟这个亲兄弟有点残忍。但凡此次出点纰漏,估计胤祺就得步三阿哥后尘了。此外其生母因在康熙葬礼上,无视排序,走在雍正生母之前,受到雍正处理。但最终胤祺过关了,没有受到雍正打击,平稳度过余生。

后记:

原本情同手足的兄弟,慢慢灌输争储意识,变成势如水火的斗争,看谁都可疑,造成人格上的撕裂。从这点上看,是“无情最是帝王家”成立的。还好胤祺天性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在波谲云诡的夺嫡斗争中,在没有了兄弟情之下,安全过完此生。不幸中之万幸。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胤祺的能力和背景都非常强大,不输任何一个参与夺嫡的皇子。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是九阿哥胤禟的亲哥哥。从小是由孝庄带大的,比苏麻喇姑带大的十二阿哥胤祹还不一样。


实际上几乎康熙朝甚至雍正朝的重大事件,胤祺都和其他皇子一样都经历了,而且都有胤祺的身影。晋封多罗贝勒、晋封亲王、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礽两次被废、托合齐案受赏、雍正解决政敌,给胤禩胤禟起名,都有胤祺的身影。


根据清朝《圣祖仁皇帝实录》,在康熙35年征噶尔丹时,命太子胤礽监国,一到八阿哥随军出征。大阿哥胤禔最大打先锋;八阿哥胤禩最小跟随康熙坐镇中军;其他阿哥各领一旗大营随征。四阿哥胤禛率领的是正红旗大营,而五阿哥胤祺率领的就是正黄旗大营。

但是有三点制约了胤祺的参与夺嫡。

首先,胤祺的性格不适合夺嫡。

胤祺“心性甚善,为人淳厚”。这个和孝庄的功劳分不开,事实上由于胤礽名分早定,所以在培养其他皇子方面,康熙也好孝庄也罢,考虑的更多的是,倾向于将皇子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五好青年,目的是为了帮助胤礽,拱卫好大清江山。孝庄和苏麻喇姑带大的皇子,在道德和人品上都是非常高的,也都是有资格有能力参与夺嫡,但都未参与夺嫡的。


胤祺的人品甚至是得到雍正认可的。雍正10年(1732年)胤祺死的时候,雍正给的谥号是“温”。隔了两年,雍正想起这个弟弟,还命人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其次,胤祺的汉化程度相对其他皇子不是很高。


我们看《康熙王朝》孝庄似乎都是说的汉语,其实不然,入关以后,清朝的后宫说汉语的并不多,而蒙语和满语才是主流。胤祺在9岁出阁读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汉语。所以弓马骑射胤祺没得说,但是写文章,看奏折。对于胤祺来说,至少没有胤禛和胤禩顺利。

再次,胤祺在康熙35年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中流矢破相,脸上留下了疤痕。

康熙虽然对胤祺恩宠有加,但是在二废胤礽之后,为什么没有把选嫡目光落在胤祺身上,这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大清继承人的仪表那是重大的面子工程,不容有闪失。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为什么要刻意忽略胤祺?


炒米认为主要是这个人物的个性特色不太突出。他参与了几乎其他角色都参与过的重要历史事件,但是个性并不鲜明。他的角色主要被胤祉和胤祥这两个角色分掉了。而且他的存在也不符合胤禛和其他皇子间产生“空档”,他的能力与背景可以说和胤禛不分上下,会影响观众关注点。


炒米视角


康熙的五皇子就是胤祺,貌似历史存在感不强,既没有参与残酷的九子夺嫡,也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一生平平淡淡而来,平平淡淡退场。

其实胤祺实力并不弱,与其他皇子比较起来,他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他的这一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也多亏没有使用,否则他也不可能独得善终。



什么优势呢?胤祺是由孝庄太后抚养长大的,这算不算得天独厚的优势呢?

要知道,孝庄太后在康熙朝中影响力是无人可比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撼动的,这是一个有智慧有心机有能力的女人,她不仅顺利扶持康熙继承大统,还帮助他处理朝政多年。后来虽然退居幕后,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胤祺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宜妃身份地位并不高,但康熙比较宠幸她,宜妃不仅生了五阿哥胤祺,还生了九阿哥。



按照大清惯例,地位低的妃子需要将皇子交给品阶高的妃子抚养,宜妃品阶不高,没有资格抚养五阿哥。这时候,孝庄闲着无聊,就要求康熙把五皇子交给她带,康熙很高兴也很放心,奶奶带孙子这是再好不过了。

宜妃后来又生了九阿哥,这个孩子就由她亲自抚养了,因为比她品阶高的皇妃都有皇子抚养了。

晚年的孝庄太后就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她笃信佛教,佛教讲究一切随缘,与世无争,孝庄十分虔诚,烧香拜佛诵经等从未间断过。在孝庄太后潜移默化的影响,五阿哥性格变得不温不火,淡泊名利。



孝庄太后是个传统女人,她认为祖宗规矩不可违背,她坚决支持立嫡长子制度,认为这是天命所归,所以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她是坚决支持的。在抚养五阿哥过程中,自然把这种观念灌输给了五阿哥,告诉五阿哥皇位是胤礽的,他不该心存妄想。

五阿哥至始至终没有参与九子夺嫡,既没有培植党羽,也没有觊觎皇位,始终保持中立。

五阿哥的结局非常好,雍正对他很不错,封他做了王,他的儿女们也都有很好的安排。

五阿哥的弟弟九阿哥就没这么幸运了,他是宜妃亲自带大的,亲妈带的孩子,少不了娇惯任性。



九阿哥长大后,虽然才学满腹,能力出众,但性格直来直去,不懂拐弯抹角,这在复杂的皇宫中环境中非常吃亏。

九阿哥后来加入八阿哥的阵营,八阿哥失势后,又支持十四阿哥,四阿哥雍正继位后,最为痛恨的就是处处与他为敌的九阿哥了。

九阿哥的结局非常惨,被雍正逼的改了姓名,最终被幽禁而死。


一半秋色


康熙晚年众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搅得乌烟瘴气,其中有九人分为四派:太子党、大阿哥党、皇四子党和皇八子党,史称九子夺嫡。不过,大家在关注字眼的时候,很容易忽视一个问题:除了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外,别的皇子在做什么呢?

在康熙年长的子嗣中,五皇子胤祺也颇为引人注意。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是宜妃郭络罗氏所生,与九皇子胤禟是同胞兄弟。不过,胤祺并没有跟着生母长大,而是交由康熙孝惠皇太后抚养。由于孝惠皇太后为人固执,重满蒙而轻汉,加之其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使得胤祺这个孩子,接受到的教育远不及其他皇子。

按照孝惠皇太后的要求,胤祺几乎只学满语和蒙语,是按照满人的那一套来进行教育,十分排斥汉化。可是,清朝入关后,不可避免的与汉人接触,而且势必会发生汉化,否则便无法调和满汉关系和维持自己的统治。康熙朝时,许多皇子都在学习汉人文化,可胤祺却如同固步自封,导致其文化水平选不及其他兄弟。

当胤祺和其他兄弟到一起后,显得非常“呆萌”。康熙二十六年时,众皇子奉命读解经文,接受康熙的考核。结果,九岁的胤祺竟不及七岁的胤禩,对汉文典籍一窍不通,最后憋得满脸通红,只好读写了篇满文草草了事。

不过,即便胤祺的文化水平低,但在骑射上倒并不逊色。康熙三十五年时,胤祺还同康熙一并上了战场,两年后又被康熙封为贝勒。当时,一并受封的还有四皇子胤禛、七皇子胤祐和八皇子胤禩。可以说,在康熙三十七年时,胤祺的地位倒也不比胤禛、胤禩差,也是很具有竞争力的。

然而,在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中,胤祺倒也做过一件颇为引人瞩目的事情: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禩结党行径暴露,康熙要锁拿胤禩,结果胤禵冲撞了康熙,引得康熙拔出佩刀要斩杀胤禵。关键时刻,胤祺突然抱住康熙双腿,以解救胤禵。

不过,历史上的胤祺,自此之后倒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了。前文提及,胤祺虽与胤禟是同胞兄弟,但两人自幼没有一同成长,如同胤禛和胤禵一般,虽同父同母,却感情不深。所以,当胤禟加入皇八子党参与夺嫡时,胤祺并没有跟他们站在一起。另外,由于胤祺自知文化水平不及其他兄弟,在骑射方面虽然不差,也不及胤祥和胤禵,并不具备竞争力,故而显得相对“低调”。

也正因如此,胤祺并未与胤禛发生对立,在雍正打压政敌时,胤祺反而没有被殃及。当然,历史上的胤祺到底有没有过夺嫡的想法,已经很难讲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随着皇祖母长大的孩子,虽然身份尊贵,却根本不具备担任储君的资质和能力。


夕阳下的晚枫


大清和硕恒温亲王,爱新觉罗·胤祺(公元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

康熙序齿第五子,母宜妃郭络罗氏所出,同母弟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

首先这个话题就是个假命题,如果胤祺真的很有实力,那么他就不会不去夺嫡,事实上,在某看来,九子夺嫡乃是后人称呼上去的,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皇太子的时候,十四阿哥以上的所有人应该都是或多或少的参与进去了,一直到康熙晚年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参与的方式不够明显,所以五七十二这三人就被人忽略了。

胤祺自幼养育在嫡祖母孝惠章皇后膝下,除了皇太子以外,养育他的人身份是天下最尊贵的两个女人之一(当时他老子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尚在),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的。

但是历史总是后来人总结的,康熙当年并没有想过晚年会出现那种恶劣的角逐大戏,太子名分早定,五阿哥养在皇太后宫里,完全是为了给这位寂寞一辈子的嫡母一个安慰和关怀。

然后孝惠章皇太后本人是蒙古族,并且思想上也是接近保守的,胤祺是受她教育影响,不仅汉语不通之外,本人的性格也是厚重的。

胤祺在康熙年间很受重用,第一次分封诸子封了贝勒,第二次分封诸子封了亲王,要知道十三阿哥到康熙死都只是一个光头阿哥,这一点爵位上是不落任何人的。

如果说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祺没有幻想过我是不信的,但是他想过之后衡量自己的实力,自然就会开始放弃。

无他

康熙对于继承人的要求几乎是完美的,除废太子之外,他没有第二个选择。所以他只好选择了在某一领域内非常突出的人继承帝位。

胤祺秉性平和,年齿长,二废太子后一直以来和胤祉胤禛同是皇阿玛的重要助手,但是康熙的儿子们都是特别的优秀!有非常突出的领域。康熙晚年,活跃的皇子只有十四以上的十个!(六、十一早死,大、二囚禁)。

论武:无有能出诚亲王者

然诚亲王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也是个怪人,严肃的来说,不识大体,不看局势,实际上他是老康最看重的孩子之一。

雍亲王:眼光敏锐,权衡果敢,遇事敢于承担,不拘小节,早年性格暴躁,但一直修佛改善了很多。

淳郡王:除四哥外,论书法无有能出其右,腿据说有残疾,早年也是个暴躁青年,一点就燃,雍正登基后磨平了很多。

八贝勒:论收买人心、造势的手段,无有能出其右者,然而目的太明显,眼光太炽热,触动了老康的逆鳞。

恒亲王胤祺放在这些个阿哥当中,文不是第一,武不是第一,谋略不是第一,果敢不是第一,气概不是第一。

康熙自然没有选择他!

在某看来,与其叫九子夺嫡,不如叫九个孩子给爹演戏求奖励,爹高兴哪个就给哪个发糖吃!孩子在爹面前只有被选择和被安排,毫无反抗的力量。


载洛


话说康熙老爷子皇子众多,众皇子为争夺皇位可谓各显身手,号称“九龙夺嫡”。按说老五实力不弱,不应该没参与才对,可真实的历史还真没参与,怎么回事呢?


清康熙帝第五子 爱新觉罗·胤祺(1679-1732),母亲是宜嫔郭络罗氏(电视剧里的宜妃原型)和老九胤禟是亲兄弟。康熙十八年出生,很小就被孝庄太后接过去抚养,据说是因为孝庄太后喜欢这个孩子的醇厚性格。


二月河的小说和后来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都可以把老五忽略,按说这老五在众皇子中可谓背景深厚,成年后也表现出了相当的能力,不应该不参与夺嫡,多数人比较的认可的原因:性格使然,为人乐善平和,权利欲低。因为清朝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康熙老爷子对老五评价是“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皇帝也称赞他:“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个人觉得还有一些深层次原因:

一是自幼在孝庄太后身边长大,受孝庄教育影响比较深刻,孝庄晚年不再参与朝政,专心理佛,和善亲厚,而且孝庄比较支持嫡出的太子,因此在教导老五时就有所灌输,几乎没什么政治抱负和野心。


二是在局外观察比较透彻,对局势了然于胸,康熙晚年的清朝积弊已深,自己上位不宜一定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所以不愿意争。


三是确实性情醇厚,不愿看到兄弟相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