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一壶老酒敬人生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并殚精竭力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本想着把这大好河山交给嫡长子朱标,谁知道,那小子没有福分消受这美好人生,先他而去。痛苦中的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让皇孙朱允炆接了自己的班。

至于朱元璋的这个选择,历史上和诸多看客也都有些疑问:他为什么就选择了当时才21岁的隔代人,而没有把皇位传给和自己一样有着丰富战争经验和能力、年富力强的朱棣呢?让我们来认真剖析一下。

朱允炆真的不是第一顺位人

朱元璋开辟大明江山对于皇位传承,他继续遵循“嫡长子”即位的基本原则,同时确定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渐次补充规定。顺着这条线,我们来梳理一下谁才是“法定”继承人?

首先朱元璋的第一顺位人应该是儿辈而非孙辈,朱元璋直接跳过儿辈直达孙辈这本就不符合规矩。因为朱标是牺牲在太子位上,一天皇帝爷没当,朱允炆压根就不在选择之列;如果朱标是死在皇帝岗位上,朱允炆继位那是天经地义,毫无争议。

那么谁才最有资格继承呢?先看看马皇后在朱元璋死后还有没有嫡子,历史上关于此事的记载有点乱,众说纷纭,我们先来看看。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而明朝汪宗元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

上述无非两个结论,其一就是马皇后不能生育,一个儿子也没有,那么按照这个结论,就得遵循“无嫡立长”,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不在世,朱棣就是庶长子了;其二,马皇后有嫡,五个或两个,不过巧合的是,朱棣都是首选。

综上所述,朱元璋走时,无论嫡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均为诸王之首,他应该是继位第一人选,这也是为什么他登基后将建文帝直接抹去,延续朱元璋洪武年号的原因了。

朱允炆继位是朱元璋的暮年决策

朱棣明明就是摆在面前的接班人,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录用”,不按套路出牌,转而把大馅饼给了孙子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悲痛万分,已经监国理政的太子就这样没了,自己的算盘一下子乱子。他觉得对朱标有愧疚,同时又十分喜欢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恻隐之心加上朱允炆已经成年且颇有仁君之气,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候选人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事能力无可挑剔,但他也知道这小子狠毒甚至有些残暴,他想有一个太子朱标一样的仁义君王来治理天下。因为朱元璋明白,打江山的活他已经干完了,接着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继位者得有学问、得有仁治天下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继续打打杀杀、弄得民不聊生的暴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权威至高无上,他的心思和朱允炆的能力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也跟着投朱允炆的票。比如,朱元璋曾询问刘三吾:

“皇长孙幼,立燕王为储,如何?”刘三吾说:“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就这样朱元璋的决策在一言九鼎之上又追加了民意,所以朱允炆接班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古今说史


关于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有这样一个故事。

本来,朱元璋老早就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可他六十五岁的时候,朱标突然病死了。

那么,往下立谁为太子好呢?

按照封建礼法,有两个人合适,其一是二儿子朱樉,其一是孙子朱允炆。

但朱元璋对这两个人选都不大满意。

朱摤太残暴,扰民。

朱允炆太仁慈,缺少帝王气质。

朱元璋最中意的是四儿子朱棣。可是,立朱棣与礼制不符,也容易引起兄弟争位。朱元璋犹豫不决,便找来夏煜和蒋献商量。

夏煜建议说:"要不这样,明天在朝庭上我奏请立燕王为太子,看看大臣们的态度,皇上再做决定。"

朱元璋同意了。

次日早朝,朱元璋提出立太子的问题,要大家发表意见。

群臣都知道朱元璋喜怒无常,轻易不敢开口。

夏煜开口说话,他先从各个方面盛赞燕王朱棣,最后提出立朱棣为太子。有十几个大臣附合他。

凉国公蓝玉表示反对。原来,朱棣扫清漠北残元势力,人们认为朱棣比篮玉强。蓝玉不服气。他提议立朱允炆为太子。

朝堂上,蓝玉部下武将人数多,都响应他。

朱元璋看到这情形,感到立朱允炆有利于明朝的稳定,便当庭做出了决定:立朱允炆为太子。

事情就这样定了。

后来,朱允炆登基,一切很顺利,也得到了文武群臣的拥护。可是,他听信齐泰黄子澄,在削藩一事上操之过急,激怒了燕王朱棣,也给了朱棣发兵的借口,故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被推翻,朱棣成了大明皇帝。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太清醒了,也太没辙了。

老朱知道,马上皇帝开疆拓土可以,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就很难做到了。

起码他的儿子里,没有这样的人。

朱棣夺位之后,成就了丰功伟业,但百姓的日子其实不好过!

所以老朱的儿子中,能冲锋陷阵横刀立马的,一抓一大把,但能施仁政,安百姓,兴白业的,只有温和仁厚的长子朱标。

但朱标去世太早,也太急,朱元璋没辙了。

放眼看去,儿子们不是如狼似虎,就是混混加窝囊废。

屌丝逆袭的老朱,放心把江山交给谁呢?

只能看孙子辈儿了。

朱允文,朱标的儿子,长短大小正合适。就他吧。

否则,换你是老朱,你能咋办?




辣评历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抑郁而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就在同年,朱元璋就立朱标长子(其实是次子,长子早夭)朱允炆为皇太孙,由此下一任接班人正式确立。

为何朱元璋跳过那些勇武的儿子,直接选择了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皇长孙呢?原因有三:

一、符合礼法

明朝是严格执行嫡长子制度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按照制度,嫡长子去世后,第二顺位的继承人就是嫡长孙,其次才是嫡次子,至于庶出的还得往后排,有法可依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爱屋及乌

对于皇太子朱标,朱元璋是十分满意的。老朱刚猛治国,杀戮无数,但他不想让后代也这样,继承人理应是个仁君,而朱标完全具有仁君的潜质。早前朱标生病期间,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可见朱允炆同样很仁孝,这令朱元璋满意。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3、以正视听

就在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元璋直接立皇长孙为皇太孙,也是给众多儿子一个信号:谁也别打主意,好好的当藩王。这个时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都很出色,为了稳住局面,朱元璋必须当断则断,如果次子成为皇太子,那么难免其他皇子也会觊觎此位,只要皇太子死亡,而其后的历史也证明,次子、三子都在洪武年间相继去世,如果按照顺序列太子,难免引起战乱(其实最后也没有避免)。

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加快了清洗功臣的步伐,就为了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还让这些叔叔们拱卫皇权,怕他们造反,给与的军队还不算多,真是机关算尽啊。可惜天命不在朱允炆,其实以朱棣的实力是无法撼动朱允炆的江山的,无奈出了内奸,那真的是没办法了。


黑水布衣


苛政猛于虎,终明太祖一身智勇双全大气磅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深知功臣良将品行端泥。他诛杀功勋是为了拨剌安定身后事,致所以立朱标为太子是因为朱标是嫡岀长子乃马皇后的宠子,太子仁孝贤明大义凛然,且有威望日隆必成大器,但天不甲年太子仅盛年而逝令太祖忧思难安。立太子子为皇太孙实乃误国昏庸之举,若早立燕王朱棣怎会有四年后的靖难之乱。可见护犊之心偏离天下大义,朱允文类与其父朱标,但有差之千里,优柔寡断更多,无贤明仁德之明,被齐黄等众大臣鼓惑削蕃弱侯必为天下众宗氏蕃王而忌讳,因此一己之私护孙偏私形同于将甘柴放于烈火上待起惊天烈火。






94310417小云


公元1392年,朱元璋栽培多年的继承人朱标病死,老朱十分伤心,随后他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直接忽略儿子们,将孙子朱允炆立为储君,可以说是创下了历史的先例,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朱元璋做出了这个决定呢?

出于对长子的弥补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承载了朱元璋全部的希望,如今他却英年早逝,出于对朱标的思念和弥补,朱元璋决定从他的儿子中选出继承人,而朱允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朱允炆自小聪明伶俐,深得爷爷的喜爱。在父亲病逝之前,朱允炆又在病榻前悉心地照料朱标,可谓孝心十足。朱元璋也正是看中了这点,才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

天下人需要仁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就大开杀戒,疯狂铲除开国功臣,屠杀贪官污吏,为的就是清除皇权的障碍,为后世子孙奠定万世的基业。

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明白屠杀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手段,天下更需要的是一位仁君,儿子们跟随自己征战沙场,崇尚武力,他们上位之后很可能又延续残暴的统治;而朱允炆善良仁慈,必定可以善待百姓,使天下大治。

为了避免内乱

朱元璋迅速地将朱允炆确定为继承人,主要也是为了避免大明王朝发生内乱。

太子朱标坐镇东宫多年,朝中大臣们都支持太子,如果贸然改立其他儿子为储君,不仅有违先前分封他们为藩王的旨意,还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此时顺水推舟,立朱允炆为储君,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朱允炆是小妾吕氏所生,也就是说,朱允炆是庶出的孙子,而朱棣是庶出的儿子,按辈份来说,朱棣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这只能说是朱元璋偏心了。

朱元璋这样的操作也给朱允炆带来了后患。朱允炆在上位之后,因为自己庶出的身份,所以急于削藩,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这才惹怒了朱棣,导致后来发生了靖难之役。可惜了,历史没有如果。


逍遥侃历史


朱元璋当皇帝的过程是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他是从社会最底层的人,通过起义逆袭成为皇帝的。

其实早在朱元璋之前,历史上也有一个像朱元璋这样差不多经历的皇帝,他也是从社会底层,逆袭成皇帝的人。

这个人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可以说他们两个的经历都是差不多少的,所以,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他有很多制度都是在效仿的刘邦。

毕竟刘邦建立的大汉江山延续了四百多年,可以说自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能够延续四百年的王朝还是不多的。

其它王朝顶多也就是延续三百多年。

不得不说汉朝能够延续四百多年,确实是有可取之处的。

因此朱元璋要想刘邦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使用刘邦的那一套制度,让自己的大明江山也延续四百多年。

汉代的时候皇位的继承人选是嫡长子,朱元璋也是把自己的接班人定位了嫡长子,可是,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的嫡长子也就是朱标,竟然死在了他的前面。

白发人送了黑发人,这让朱元璋痛心不已。

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有动摇过,这个皇位到底是传给儿子呢,还是传给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

最后,他还是决定传给孙子,因为若是朱标不死的话,皇位本来就是属于在他这一支血脉里传下去。

所以,这个根基是不能动摇的。

这就是为何朱元璋选择自己的孙子继承皇位,而不是选择儿子的主要原因。

还有就是,朱元璋也效仿刘邦把自己的儿子封为了王,而且他们都可以豢养军队。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儿子也是可以帮助他的孙子朱允炆,守护他们家的大明江山的。

在朱元璋看来,他的所有的儿子,根本都不可能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想要自己当皇帝的。

毕竟刘邦的后代当中,有要想造反的,但是,都没有一个能够造反成功的。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的。

再说了中央的军队真的是太过于强大了,地方诸侯王的军队,是不可能和中央相抵抗的。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他还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

这就是为何他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孙子,而不是儿子的原因。


史学达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确是老糊涂了,在糊涂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说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有才能,实在难以恭维这种说法,朱允炆的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压根就入不了朱元璋的法眼。

<strong>

01身经百战的朱元璋,连朱棣都看不上,能看上朱允炆?

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的时候,已经是1392年,距离朱元璋去世,仅仅只有6年时间。而太子朱标是在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的同一年去世,可见朱元璋并没有做多少考虑。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5岁高龄,因为太子朱标病逝,伤心过度,难免会做出一些糊涂事情来。如果说1380年,胡惟庸案子爆发,是朱元璋为了消灭宰相这个职位的话,那么1393年蓝玉案子的出现,就是朱元璋在为朱允炆清除障碍

那么为什么要清除掉蓝玉这些功臣呢?只有一个原因,朱元璋认为朱允炆镇不住他们。既然朱允炆镇不住这些旧臣,朱元璋何必还非得让朱允炆继位呢?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明史》

我认为朱元璋在后期也十分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他有这么多儿子,哪一个不能继承皇位呢?让孙子继位是无可厚非,可是孙子的能力摆在那里,难道果真是要把大明王朝往火坑里推吗?

这些儿子里,让朱元璋最放心的,当然是燕王朱棣。因为朱棣的军事能力很强悍,1396年的北伐就是朱棣作为主帅大败北元。

所以说朱棣这样的孩子做皇帝,才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可惜朱元璋已经选择了朱允炆,如果后来后悔换掉的话,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今后不管是哪位皇子上台,朱允炆都不可能有好下场。出于对孙子的怜悯以及对死去长子的怀念,朱元璋也就将错就错了。既然错了就要弥补错误,诛杀这些功臣,其实就是在弥补朱元璋当时选择继承人的错误。

02朱允炆日后的表现,也证明朱元璋的确错了。

不是说朱允炆不能做皇帝,也不是说他没有做皇帝的能力。在太平时候,朱允炆完全有能力做一个好皇帝。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以后,明朝太平吗?远远没有达到太平的时候。明朝开国几乎跟汉朝一模一样,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和各地方的官员混杂在一起治理地方,总归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因为朱元璋的私心,导致朱允炆注定是个不能太平的皇帝。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所有儿子都能够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至少都能够享受皇帝的待遇。比如说赋税、军队、百姓这些,诸侯王们都应该拥有。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明史》

所以这就等于是把难题留给后人了,他自己把儿子们都安置好了,后人的事情他一点也不会去管的。

朱允炆上台以后,面临的第一件要事,那就是削藩。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臣子敢说削藩的,可是朱元璋一死,这些人全都蹦出来了。

因为大家都读历史,只有朱元璋不读历史,他不知道诸侯王们造反是多么危害国家的一件事。也没有大臣敢跟朱元璋说明白这件事的利害关系。

所以事情全都抛给了朱允炆,明知道朱允炆能力不行,还把这么大的一个问题抛给他,这又是老朱的一个失误。朱允炆削藩的表现,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怕,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几乎就是要把天下诸侯王都联合起来对付朝廷。这一定是黄子澄这些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的人想出来的主意。

03朱元璋晚年杀戮太盛,侧面证明了他逐渐糊涂了。

朱元璋的确嗜杀成性,可是在朱标死之前,他所有的杀戮,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高层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说胡惟庸的案子,杀了3万多人,这是什么概念?没有什么变态的目的,恐怕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干吧?

撤除宰相成为了朱元璋认为最对的一件事,宋朝的相权,几乎架空了皇权,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君主立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其实宋朝要是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惜朱元璋一波3万人的操作,将前面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夜回到了大汉王朝建国时的落后模样。

不得不说,朱元璋撤除宰相,是有真知灼见的,这对维护皇权是有很大好处的。可问题是,没了宰相岂不是要累死皇帝?朱元璋说我体力好,累就累点。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可是你的子孙也能跟你一样牛吗?当然不能,所以撤除宰相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选择,明朝中后期那些首辅大臣,其实跟宰相没什么分别。

在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再杀人,可就有点过分了。几乎是逢贪官就杀,有一个统计,朱元璋一辈子杀了15万名贪官污吏,其中一大半,就是在朱标死后杀掉的。

贪官的确可恨,可是杀了这么多贪官,谁来做事呢?难道这15万人里面,就没个轻重缓急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晚年的确糊涂了,杀人杀出了惯性。那么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嫡长子继承制,酿成了多少政治危机?

明面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当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才会选择朱允炆。

可是朱元璋没有想过,历史上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到底出了多少麻烦事儿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玄武门事变。

  1. 李世民之所以要杀了哥哥李建成,就是因为李渊一味地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分明比李建成更加优秀,为什么就是不选他做皇帝呢?李世民心里很不能理解,所以酿成了如此惨案。

  2. 刘邦晚年的时候,的确打算改立赵王刘如意做皇帝,可是经不住嫡长子继承制的禁锢,最终在各方面压力之下,选择刘盈做皇帝。那么西汉的下场呢?吕后专权,吕氏家族乱政,一时间老刘家差点被吕后给灭了种。

嫡长子继承制的可行性真的还存在吗?我们看清朝,他们就完全不认可嫡长子继承制,从一开始到灭亡,基本上没有哪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所以清朝的皇族高层中,很少出现政变的情况。

朱元璋一味地坚持朱允炆做皇帝,那就是被嫡长子继承制给禁锢了。其实他应该跳出来,好好看看自己的这些儿子。儿子登基,其他儿子们会不会互相残杀,这要看登基之人的水平。可是孙子登基,儿子们一定会找孙子麻烦。


江湖小晓生


的确依照当时明朝的实际情况而言,朱元璋传位给年幼的朱允炆,很容易引发诸王的不满,必生一些不必要事端。当然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直接跳过儿子们传位给朱允炆就国家层面而言,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何还执意要传位于朱允炆呢?


第一点、对朱标的愧疚要在朱允炆身上弥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标的早逝与朱元璋有直接关系。朱元璋历来杀伐果断,在马皇后病逝更是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宽厚的朱标是不忍心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劝谏朱元璋。但在朱元璋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朱标,为了子孙后代能坐稳皇位而不受这些骄兵悍将的胁迫。宽厚仁慈的朱标并不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最终抑郁成疾,早早的便病逝了,朱元璋后来也明白过来了,出于对朱标的愧疚,只能在孙儿朱允炆身上弥补回来。


第二点、就江山社稷稳固而言

如果是只是因为对朱标的愧疚,还不能成为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理由。朱标如果还活着可能就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其身为嫡长子且性情仁厚,朱家的诸位兄弟没有一个不服朱标的。但,朱标一死,剩余的诸位皇子个个心存想法,朱元璋无论选择哪一位儿子,都会造成他们兄弟间的不和。

另一方面,诸王各个手握兵权,其中属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最甚至,如此一来在自己死后大明江山必将被自己的儿子们搅的天翻地覆,为了杜绝这种状况发生。朱元璋想的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诸位皇子一个都没得到,或许心里都平衡一点,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都得不到才是真正的公平,所以朱允炆就这样以皇孙身份继承大统。



但是朱元璋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解决了兄弟相争的局面,却也带来了“叔侄相争”,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泉下有知又作何感想?


像素说


趣谈答案:因为朱元璋实行的是立嫡立长原则,而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下,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

明朝的皇子继承顺序

明朝的皇子继承顺序和清朝的皇子继承顺序很不一样,不一样点之一就是朱元璋为了减少内斗,指明了谁来当皇帝,谁不能来当皇帝。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朱元璋有一妻一妾,而且这个正妻生出一个大胖小子,那么好,这个大胖小子就来当皇帝,其他的人表现再优秀也不能当皇帝。

同样的道理,如果朱元璋有一妻一妾,而这个妾像生出了大胖小子,在之后,这个妻才生出大胖小子,也是由这个妻生出来的大胖小子来当皇帝,而那个妾生出来的大胖小子不能当皇帝。

如果皇帝的妻子没有生出儿子来,只是生女儿,而皇帝的众多小妾当中有一个人优先生出了大胖小子,那么这个大胖小子来当皇帝,其他的人不能当皇帝。

啰里啰嗦一大堆

这样讲有点麻烦,大家听起来有些复杂,我们单纯的拿这个历史事件来说,那就是朱标能够当皇帝,朱棣不能够当皇帝。

而朱标已经死去了,那么需要在朱标的兄弟中找出最年长的那一个人来当皇帝。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朱元璋是让朱标的儿子来当皇帝,为什么呢?

因为朱元璋已经默认朱标当过皇帝了,当着当着当死了,所以需要从朱标的孩子当中挑选出一个人来当皇帝。

这就是爱

我们总是说爱屋及乌和恨屋及乌,就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大儿子是非常的疼爱的。

疼爱到什么地步呢,疼爱到为了自己的大胖儿子导致其他的孩子们都厌恶自己,朱元璋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这一系列的继承制度是由朱元璋提出来的,而自己提出来的制度自己不遵守,就很容易落下口舌。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大胖儿子,也是该拼的拼了,该做的做了,剩下的一切就只能看朱朱允炆的造化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