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三仙


聊斋志异之——三仙

图咏 定是胡芦有夙因,不然遇合抑何神。文章出自仙人笔,得意秋闱第一人。

从前有个书生要去金陵(今南京)赶考,途中经过安徽宿迁县。他先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安顿完毕便上街游逛。

路上他遇到了本地的三个秀才。互相打过招呼后,他发觉这三个秀才谈吐不俗,超逸旷达。于是书生便买来了酒菜,请他们到自己投宿的旅店去聚谈。三个秀才欣然答应了。

到了旅店后,三个秀才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其中一个叫介秋衡,一个叫常丰林,另一个叫麻西池。

酒菜摆上,四个人高谈阔论,开怀痛饮,十分投机,非常快乐。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四个人一直喝到天黑。

酒席上,那个叫介秋衡的说:“我们还没有尽东道主之谊,先叨扰客人一顿丰盛的酒宴,实在于理不当。我们住的地方距离这里不远,就请贵客前去那里住宿吧!”常、麻二人也站了起身,拉着书生,叫上仆人一块前去。

到了县城北山,书生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座院子,门口绕着一道清溪。走进院子,看见房屋十分干净整齐。三个秀才喊小童掌上灯,又叫人安排下书生的随从。

麻西池说:“以往我们都是以文会友,吟诗作赋的。现在考期临近了,不能浪费了今夜。我有个主意,咱们拟四道题目,用抓阉的办法,每人抓一个,做完文章后方可喝酒。”大家都赞同,分别拟了个题目。写在纸上,放到桌子上,每人抓一个后就在案几上构思写作。

二更还没完,四个人都已经脱稿,互相传换着品评文章。书生读了三个秀才写的文章,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草草地抄了下来,藏到怀里。

这时,主人拿出好酒,用大杯劝客。书生不觉大醉。主人便领他到另一座院子里住下。书生醉得来不及脱鞋,穿着衣服倒头便睡着了。

第二天,书生一觉醒来,红日高照,四下一看并没有什么房屋,也不见人。自己和仆人睡在山谷里,心中大惊。看见旁边有个深洞,水从洞里缓缓流出,惊讶得不知怎么办好。

秀才 看看怀里,三篇文章都在。下山询问当地人,才知道那个洞叫“三仙洞”。洞中有蟹、蛇和蛤蟆三种仙物,最灵验,他们经常出洞游逛,人们往往会碰到他们。

后来书生进了考场,发现试卷上有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都是三仙写过的,书生已经烂熟于心,照写不误。

过了几天发榜了,书生高中了解元。

【老老葛说】

中国自隋代开始,用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除了战乱等动荡时期外一直没有废止,现在的高校招生、招收公务员,还都在用考试制度。几千年来考试制度都受到批评,但是比起靠关系、靠金钱,这种选拔方法相对还是公平的。当然,考试中试题泄漏、评判不公正也一直影响着它的公正性。故事中的这个书生就是靠三个精怪帮忙,考中了解元的。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则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接下去是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只要考中举人,读书人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这就叫“学而优则仕”。故事中书生中了解元,就能当国家干部了。

故事中有三个精怪:第一位是蟹精“介秋衡”,“介”——介意;“秋”——秋天;“衡”——秤。蟹很在意秋天被捉去称分量。第二位是蛇精“常丰林”,蛇经常喜欢在草木丰盛的丛林中栖息。第三位是蛤蟆精“麻西池”,“麻”——蛤蟆谐音,在西边的池塘安家。看来蒲松龄先生给它们起名字时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三个精怪出身微贱,但是品行不差。因为受了书生的热情招待,又相交甚好,它们知书达理,礼尚往来。有助人之意,无害人之心。巧妙地泄露了考题。这不能怪它们,要怪就怪科考的管理人员。

聊斋志异之——三仙

【原文】《三仙》《聊斋志异》三会本 卷十一 第三十二篇

一士人赴试金陵,经宿迁,遇三秀才,谈论超旷,遂与沽酒款洽。各表姓字:一介秋衡,一常丰林,一麻西池。纵饮甚乐,不觉日暮。介曰:“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常、麻并起捉裾,唤仆相将俱去。至邑北山,忽睹庭院,门绕清流。既入,舍宇清洁。呼童张灯,又命安置从人。麻曰:“昔日以文会友,今场期伊迩,不可虚此良夜。请拟四题,命阄各拈其一,文成方饮。”众从之。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

二更未尽,皆已脱稿,迭相传视。秀才读三作,深为倾倒,草录而怀藏之。主人进良酝,巨杯促釂,不觉醺醉。主人乃导客就别院寝。客醉不暇解履,和衣而卧。及醒,红日已高,四顾并无院宇,主仆卧山谷中。大骇。见傍有一洞,水涓涓流,自讶迷惘。视怀中,则三作俱存。下问土人,始知为“三仙洞”。盖洞中有蟹、蛇、虾蟆三物,最灵,时出游,往往见之。士人入闱,三题即仙作,以是擢解。

聊斋志异之——三仙

聊斋志异之——三仙

聊斋志异之——三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