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說:“言語道斷,一說就錯。”是什麼意思?

指尖情話13921


讓這句話高攀一下吧,它的意思似乎是指“道可道,非常道”。我認為,老子用這句話來表達一個基本原則,即實體存在的唯一性原則。所謂一說就錯,其中錯是差錯、對不上號、有差別、不一致的意思,而說則是表達、指示、命名、對應的意思。所謂的道,作為天地間最大最高級的存在,其當然是唯一的,其就是在那兒,在那兒的那個“道”。至於你想去表達它,或者描述它,你的表達、描述,也就是命名、指示或者對應等等的手段,所展示的它,絕對不是“道”本身!最多算得上是名義的、影像的或者符號的而已。


郭城3點14壹伍玖


這句話的後面四個字一說就錯是現代人常用的詞語,不存在不理解,前面的“言語道斷”是一句佛家用語。

這句話出自《瓔珞經》原文是“言語道段,心行處滅”意思就是:天道或者道理不能用言語來形容,也不能用內心的思考來理解。這說的有點叫人摸不著頭腦,道理難道不都是人通過思考,然後用語言來表達麼?可見佛家的一些語言就是通過逆向思維來提升所謂經道的神秘和層次,這樣做也暗含了佛家一往宣揚的,要入佛門,必須六根清淨,不能超脫世俗,不能進得佛門。

那麼《瓔珞經》又是一部怎麼樣的經書呢?實際講了一個不信佛的怎麼樣才能信,首先要承認因果論,因果論是建立道德的一個堤壩,要相信自己有慧根,要相信有來世,並相信三生三世,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然後住在佛家,要戒。總之《瓔珞經》講以:十波羅夷為攝律儀戒的一部經書。

那麼天道中的丁元英是怎麼說出這麼一句話的?

丁元英是在車裡跟芮小丹說的這句話,他是要勸芮小丹辭去刑警的工作,但是他說我不能給你講為什麼要辭去,只是說:你應該辭職,請注意我說的是應該,不是我希望,只要你一分鐘是警察,那你這一分鐘就必須要履行警察的天職,你就沒有避險的權利,但是國家機器不缺少一個遲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會應該多一個有非常作用的人才。這個不是通俗的英雄主義和通俗的平等意識所能理解的價值。

然而芮小丹的答覆是:你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嘲諷了,我就應該是我,為什麼你非得讓我不是我。

丁元英: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芮小丹:那就是不可知,不能知,那就別知了。

丁元英:果然是言語道段、一說就錯。

為什麼說他給芮小丹講了這麼多,芮小丹不同意他的看法,那是因為兩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一樣,芮小丹是一個輕易可以踏入佛門的人,她內心善良,對生死不在乎,應該是佛門所要求的條件,她都具備,丁元英以一個世俗的眼光來看待芮小丹的這份工作,顯然是徒勞。他的那些道理,的確不能說。說了也沒用。

所以說“言語道斷,一說就錯”實際就是對於一件事不能來用言語去說道理,因為各人的理解是有差別的,你的道理只能藏在你心裡。


種草影視


言語道斷,一說就錯。這裡面含的是一個“悟”字。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言語,表達不了內心的萬分之一。

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文化屬性不同,所處外在環境不同,對事物看法也不同。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道,即道法自然。

芮小丹說: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來。

這是她悟出來的,不是丁元英說給她聽的。

別人說的,永遠不是你的。只有你自己體悟,才會有所獲得。

言語說出來的道,不是言者想表達的道,也不是聽者所理解的道。

要悟。

所以丁元英說: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

所以王陽明開創心學一派,來自於龍場悟道。

所以六祖慧能目不識丁,卻能悟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些,都是在講悟。

言語道斷,一說就錯。言語有限,所以要言傳身教。所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所以我囉哩囉嗦,也不知道說明白沒有。

還是請您自己去悟吧。


張磊1413


道,即規律。規律,有N層深度,但是再深的理解,都不是道。

如果用人言去講道的時候,你就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去訴說。

而無論你怎麼理解,怎會會說,終究都只是一種理解的角度,一種理解的層次,一旦言出就有了一個視角。

這個視角,就不是真正的道,而是你“說的道”。如果說說者即使明確告訴你了,這只是一個“指向或者借代”,但是畢竟限於說的人的理解與領悟,以及聽的人的理解與視角。

終究不是那個道了。

這也許是老子那個:道,可道,非常道。

一說,就破了。

這也是當年禪宗中的那種道理。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事惹塵埃!

道,本來就不是一個可說的“物”,當然不說也就沒有什麼錯(塵埃)。

然而,你視之為可以說的(一個可以描述的物時),你也就只能落於神秀的“時時勤拂拭”,那是一種自我覺察的提醒,然而,終究不是那個道。

真正的道,不可言,你只可自我領悟之後,“啊”一聲之後自我醒悟,所有的訴說都讓自己無從說起,而那聽的人也終究因自己不能領悟,只會誤解。

如有些人的回答一樣,你所不能理解領悟,你憑藉自己的理解判斷去說“對,或者錯”,這本來就是一種個人的解讀,並不代表這個問題真實答案背後的那個本質。

我所說的,不也是一派胡言亂語嘛😂

悟者自悟,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行者自行。

——————

補充一點,有人會認為“道”就成了玄學、迷信,實際上這與科學並不衝突。

科學的求真,是講究可驗證,而所有的科學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理論,並不是真實。

比如,光速,我們定義的光速就是光真正的速度嗎?當然不是!

無論你小數點後面多少位,隨著技術的進步都可以更加精確。

比如牛頓三大定律,萬有引力是正確的嗎?當然不是絕對的,一個是精確性問題,一個是大天體之間的引力問題,這個正確是有條件。

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是,不影響我們總之解決現實的問題。

但是,這些科學的東西,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體系,有用有價值的體系,在整條件下正確即可,不能強求絕對正確。

而且,絕對的正確,又是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呢?

————

道,是為了讓人理解,人人都有“道理”,然而這種道理只是理解世界的角度。

科學如此,人亦如此。

明白於此,你就不會偏執於自己的理解,就很容易包容一切存在,就能夠心胸坦蕩流淌自然。

就問題本身亦是如此,我們並非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是看到世界有更多的理解角度,我們可以透過他人的視角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因為,世界的樣子,有無數個,並非自己心中的才是真的。


辯明事理火火烽


如果一個學生告訴你:“題目的答案是無法表述的,說出來的答案一定是錯的”,你會怎麼評價他?

“學渣!”老師會毫不猶豫下這樣的結論。

不僅如此,老師會判斷這個學生要麼道德敗壞耍滑施奸,要麼腦子有問題。

古人中的騙子明明不知道自然之道,卻喜歡用故弄玄虛的方式玩這種語言技巧,竟然唬住了我們的祖先,以至於我們喪失了探索自然的動力,逐步淪落為一個落後的民族。

今天居然還有人相信或鼓吹這一套,他們完全無視現代科學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或許,這些人學不會現代的科學知識,只能靠這種邏輯上自相矛盾的說辭來自欺欺人。

這類人非壞即傻!

人類探索自然之道是一個艱苦卓絕的工作,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我們一步步付出努力,就像我們電子行業,通訊行業的進步,絕不是那些弱智靠嘴上掛一個不知所云的“道”字就能解決的。

自然之道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是可以逐步被人類掌握的。

繼續沉湎於古人的謬誤,會讓我們停止進步。

醒一醒吧!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o


海明威說過:我們用兩年學說話,卻用一輩子學閉嘴。這句話和丁元英所說的“言語道斷,一說就錯”有異曲同工之妙。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與橋樑,我們從生下來就習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談情說愛,交流感情。有的言論轉化為文字作為載體,記載下來傳承著文化和思想。比如論語和佛經,都是老師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越過千年,直面聖賢們坐而論道的盛況。

無論我們說的是中文還是英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語通過交流或翻譯,基本可以明白彼此的意思,但有些思想卻受到語言和文字的限制,無法準確的表達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比如我說:我喜歡一個人。你以為我喜歡一個姑娘呢還是喜歡一個人自己待著呢?還比如一位美國人說: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stop demonstrating on campus.通常翻譯為高年級的學生在示威,校方在校園要求他們停止示威,或者譯為高年級學生在示威,校方要求他們停止在校園中示威但可在其他地方示威。這句話一共有六種解釋,就不再贅述了。



論語中也有這個問題。開篇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上學時老師解釋為有朋友從遠道而來,很高興呀!可你仔細想想,一位至聖先師,上來就說這麼一句話,是不是有點膚淺呢?我聽說朋友遠道而來也不一定高興,關係好的還可以,關係一般的朋友來了,又搭時間又得請他吃飯,真是嫌麻煩。那麼孔老先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個遠字就很關鍵,指的不僅是路途遙遠,還應該包括時間的遙遠。歷經千年之後,我們讀到老先生的文章,不但學習認可,還身體力行,您說孔老先生能不為有這麼多朋友感到高興嗎?



佛經裡的文字就更有意思了。當年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之後,唐太宗親自安排宰相房玄齡負責挑選高僧,在大雁塔等地組織了一個約三千人的翻譯團隊共同協作,才完成了七十五部佛經的編譯工作。由於佛法深奧,晦澀難懂,為了不改佛陀本意,玄奘大師對翻譯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一、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佛之秘密語不翻,如心經最後的咒語。二、含有多重意思的字詞不翻,如薄伽梵因兼具以下六義,即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三、沒有的東西不翻,如淨淨樹、閻浮提等,中國無此木也無此地,故只保留原音。四、過去已翻譯的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自從東漢以來,歷代譯經者皆採用此音譯,故保留前人規式。五、能生善、敬意者不翻,如般若譯為智慧,菩提薩陀譯為覺者後,會給人感覺輕淺。為讓人心生敬畏,故只音譯。

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字對於思想的表達來說,還存在缺陷,尤其是當語境、語氣發生變化之時,更會產生誤解。所以古人論道立言都非常謹慎。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最後他還說一個字沒有說過,這不是謙虛,重要的是嚴謹,佛祖生怕因為語言文字在流傳過程中產生歧義,讓後人因學習佛法卻走入邪魔外道。



天道里的丁元英,是位一隻腳踩在佛家門檻上的人,畢竟有一定的見識修為,故說言語道斷、一說就錯。我們也應該記住這句話,謹言慎行,對任何人、任何事不要輕易下結論,因為你不是別人,不瞭解當時的環境和複雜的局面,信息不完整。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所有的事情也會隨著起變化,明明看好的事兒,突然就變壞了,我們不是有個成語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講的就是這個福禍相依的道理。

最後再說一句,海明威說的用一生學會閉嘴很正確,人這一輩子永遠都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件事兒是千古不變的。


盛世南迦


這句話出處應該是,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1.因為話語者往往參雜著主觀意識,其經驗不一定帶有普遍性。

2.語言表達過程中會缺失很多細節,而人因各自的經歷不同,解讀相同的語言在理解上也會可能不同。

所以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用語言教導,而是用當頭棒喝,參話頭等等方式。

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大雨快停


這是佛家用語,《仁王經》中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這裡我們需要正確的斷好句,這樣才能解讀出句中的含義,正確的斷法應該是這樣的: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或者是: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這樣一斷句,意思就出來了,“心行處”是我們的思維所能活動到的處所,“言語道”是指我們的語言所能表達的範圍。

也就是說,我們的想象力到了這個地方,走不動了,想象不出來了,言語呢?到了這個地方,也超出了極限,表達不出來了。

所以“心行處滅”,也就是佛經裡經常提到的“不可思”的意思,而“言語道斷”也就是“不可說”,或者“不可議”的意思。

結合起來,也就是“不可思議”,這個東西,我們無法想象出來,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後面講“同真際,等法性”,這是說佛陀在菩提樹下七天悟道,他所悟到的那個東西,是無法用語言表達,也無法想象,所以佛陀只能把求證的方法告訴我們,而我們要根據這個方法實際的去求證,等我們親身證到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到底是什麼了。


澡雪堂主談國學


言辭話語所能表達的最難理解的東西,就是術!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知識,可以或不可以掌握的各種能力,理解或不能理解的現在存在的哲學思維。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一招一式!

術之上,方為道!道是規則,其無處不在!

官場裡有為官之道,這個道,即使如張居正王陽明也無法說的清道的明,否則他們的弟子應是青出於藍!他們能教下來的,不過是關於某一件事的應對方法,也就是一招一式。

西醫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某種病症新的治療方法,可是他們卻無法知道確切的原因,就連個最簡單的感冒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發現到,手術是好的最簡單直接的治療方案,哪裡有病就切哪裡,這就是醫學裡的一招一式,不去考慮其因!在這點上,古老的中醫,那位推斷出醫學之本源的人,才是悟道者!但是這位先生,也沒有能夠將醫學之道傳下來,只留下了人體穴位延伸的針灸與五行理論延伸的治療基礎,後來的名醫們(李時珍張仲景)之流,都是在這兩套招式上有了更好的應用!這也就是,為何中醫越來越難以進步!有術無道,止與術!!!

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目前最深奧難解的一些公認是哲學,佛學,其實還有道學!可是,如果我告訴你,你所看到的符合邏輯的一切言論全都是術呢?如果我告訴你,這三門學問都是摸到了道德門檻的人,想用言語文字表達出來,卻發現不可能呢???

哲學體系裡,第一人,真正悟到了“道”的人,應是蘇格拉底。他經常說:“我是個無知的人,我什麼都不知道!”其弟子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是採取得蘇格拉底與人對話的方式來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其實《理想國》也什麼都沒說,全篇廣泛採用的蘇格拉底不斷質疑對手,卻自己沒有最終結論的形式!《理想國》被後世質疑內容是柏拉圖杜撰,但卻沒有人去質疑這個交流方式確實符合蘇格拉底!因為他真的是這樣子,他進去了“道”的門檻,思維之道,後世哲學家再無一人可超越蘇格拉底!因為他們都是在努力得出結論,而邏輯之道,本就無止無境,是不會有最終結論的!

佛學,毫無疑問的第一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而釋迦一生沒有留書,沒有留經典!至於金剛經,是其弟子在釋迦滅度後憑藉記憶複述的釋迦與須菩提的對話!其間內容難免有誤,最符合“道”的一句,應該是“凡所有相,皆為虛妄!”我非佛門中人,不敢妄言!但是,不立文字,應是釋迦本意,畢竟,他走後,佛教經典大量面世!!!“道”是沒法用文字表述的,釋迦所悟,是解脫之道!

至於道學,是被廣泛忽視的一門學問!學名為道,起因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是老子被迫留下,老子是道家思想體系第一人,道家與道教沒有關係,道教祖師應是東漢末年的張道陵,而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道家思想被忽視,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更高,他們領悟的是天道,超過了人的思維,超過了人的慾望,達到了“上帝視角”!對,就是“上帝視角”!!!補充一點,道家思想是斷代傳承,老子沒有開宗立派,沒有收弟子,莊子應是道家第二人,他們之間差了100多年,然後三國時期,有一位龐德公,可算道家思想傳承者!應是再無其他,荀子也不行!

說了好多,回頭一看,我寫的囉哩囉嗦,你們看的茫無頭緒。

總結下,道說不清,講不明!但是,現有的知識體系全都是“術”的層次,只有其本源進去了“道”的門檻!如理想國,金剛經,道德經,還有文字沒有一點點流傳下來的其他的!

言語,一旦想要表述和“道”相關的,想表述說不清,想要聽的聽不懂。表述者,一旦想要表達自己所體悟的,就會發現對方懂得不是自己想表達的,要麼是自己表達錯了,要麼是對方理解錯了………

《理想國》表現出來的,是蘇格拉底根本就不去表述“邏輯之道”,他只質疑想表現出來的人;

《金剛經》表現出來的,是釋迦牟尼告訴別人“相信自己的內心體悟!”這才是唯心主義的本質吧?

《道德經》表現出來的,是老子所講“道可道,非常道!”是有的人會看到“上善若水”,是有的人會看到“大象無形”!

“變化永恆”“水火不同”“善惡一體”也都是道的一部分,誰又能說的清呢?


流浪地球之上


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這也是佛家至高禪機所在,人有貪,嗔,痴三業障,也同受三罪之苦,所以佛家修行受比三戒,認為這樣更能夠有利於修行,更為接近理解佛教的奧義!其中的嗔!指的多為言行造成的厭惡和怨恨!所以多數高僧在回答疑問的時候,說的都是藏有禪機的話或以物啟示,以避免觸口舌之快而生業障!

天道里的這就話,說明丁元英對於儒,釋,道三家的涉獵是有深度的,知道依道而行,言多必失!又用佛語啟化!短短兩句話,看起來沒說,其實一切都已經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