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是什么意思?

指尖情话13921


让这句话高攀一下吧,它的意思似乎是指“道可道,非常道”。我认为,老子用这句话来表达一个基本原则,即实体存在的唯一性原则。所谓一说就错,其中错是差错、对不上号、有差别、不一致的意思,而说则是表达、指示、命名、对应的意思。所谓的道,作为天地间最大最高级的存在,其当然是唯一的,其就是在那儿,在那儿的那个“道”。至于你想去表达它,或者描述它,你的表达、描述,也就是命名、指示或者对应等等的手段,所展示的它,绝对不是“道”本身!最多算得上是名义的、影像的或者符号的而已。


郭城3点14壹伍玖


这句话的后面四个字一说就错是现代人常用的词语,不存在不理解,前面的“言语道断”是一句佛家用语。

这句话出自《璎珞经》原文是“言语道段,心行处灭”意思就是:天道或者道理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也不能用内心的思考来理解。这说的有点叫人摸不着头脑,道理难道不都是人通过思考,然后用语言来表达么?可见佛家的一些语言就是通过逆向思维来提升所谓经道的神秘和层次,这样做也暗含了佛家一往宣扬的,要入佛门,必须六根清净,不能超脱世俗,不能进得佛门。

那么《璎珞经》又是一部怎么样的经书呢?实际讲了一个不信佛的怎么样才能信,首先要承认因果论,因果论是建立道德的一个堤坝,要相信自己有慧根,要相信有来世,并相信三生三世,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然后住在佛家,要戒。总之《璎珞经》讲以:十波罗夷为摄律仪戒的一部经书。

那么天道中的丁元英是怎么说出这么一句话的?

丁元英是在车里跟芮小丹说的这句话,他是要劝芮小丹辞去刑警的工作,但是他说我不能给你讲为什么要辞去,只是说:你应该辞职,请注意我说的是应该,不是我希望,只要你一分钟是警察,那你这一分钟就必须要履行警察的天职,你就没有避险的权利,但是国家机器不缺少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用的人才。这个不是通俗的英雄主义和通俗的平等意识所能理解的价值。

然而芮小丹的答复是:你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嘲讽了,我就应该是我,为什么你非得让我不是我。

丁元英: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芮小丹:那就是不可知,不能知,那就别知了。

丁元英:果然是言语道段、一说就错。

为什么说他给芮小丹讲了这么多,芮小丹不同意他的看法,那是因为两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芮小丹是一个轻易可以踏入佛门的人,她内心善良,对生死不在乎,应该是佛门所要求的条件,她都具备,丁元英以一个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芮小丹的这份工作,显然是徒劳。他的那些道理,的确不能说。说了也没用。

所以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实际就是对于一件事不能来用言语去说道理,因为各人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你的道理只能藏在你心里。


种草影视


言语道断,一说就错。这里面含的是一个“悟”字。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言语,表达不了内心的万分之一。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文化属性不同,所处外在环境不同,对事物看法也不同。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道,即道法自然。

芮小丹说: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是她悟出来的,不是丁元英说给她听的。

别人说的,永远不是你的。只有你自己体悟,才会有所获得。

言语说出来的道,不是言者想表达的道,也不是听者所理解的道。

要悟。

所以丁元英说: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所以王阳明开创心学一派,来自于龙场悟道。

所以六祖慧能目不识丁,却能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些,都是在讲悟。

言语道断,一说就错。言语有限,所以要言传身教。所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所以我啰哩啰嗦,也不知道说明白没有。

还是请您自己去悟吧。


张磊1413


道,即规律。规律,有N层深度,但是再深的理解,都不是道。

如果用人言去讲道的时候,你就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去诉说。

而无论你怎么理解,怎会会说,终究都只是一种理解的角度,一种理解的层次,一旦言出就有了一个视角。

这个视角,就不是真正的道,而是你“说的道”。如果说说者即使明确告诉你了,这只是一个“指向或者借代”,但是毕竟限于说的人的理解与领悟,以及听的人的理解与视角。

终究不是那个道了。

这也许是老子那个:道,可道,非常道。

一说,就破了。

这也是当年禅宗中的那种道理。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事惹尘埃!

道,本来就不是一个可说的“物”,当然不说也就没有什么错(尘埃)。

然而,你视之为可以说的(一个可以描述的物时),你也就只能落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那是一种自我觉察的提醒,然而,终究不是那个道。

真正的道,不可言,你只可自我领悟之后,“啊”一声之后自我醒悟,所有的诉说都让自己无从说起,而那听的人也终究因自己不能领悟,只会误解。

如有些人的回答一样,你所不能理解领悟,你凭借自己的理解判断去说“对,或者错”,这本来就是一种个人的解读,并不代表这个问题真实答案背后的那个本质。

我所说的,不也是一派胡言乱语嘛😂

悟者自悟,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行者自行。

——————

补充一点,有人会认为“道”就成了玄学、迷信,实际上这与科学并不冲突。

科学的求真,是讲究可验证,而所有的科学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理论,并不是真实。

比如,光速,我们定义的光速就是光真正的速度吗?当然不是!

无论你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随着技术的进步都可以更加精确。

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绝对的,一个是精确性问题,一个是大天体之间的引力问题,这个正确是有条件。

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是,不影响我们总之解决现实的问题。

但是,这些科学的东西,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体系,有用有价值的体系,在整条件下正确即可,不能强求绝对正确。

而且,绝对的正确,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

————

道,是为了让人理解,人人都有“道理”,然而这种道理只是理解世界的角度。

科学如此,人亦如此。

明白于此,你就不会偏执于自己的理解,就很容易包容一切存在,就能够心胸坦荡流淌自然。

就问题本身亦是如此,我们并非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看到世界有更多的理解角度,我们可以透过他人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因为,世界的样子,有无数个,并非自己心中的才是真的。


辩明事理火火烽


如果一个学生告诉你:“题目的答案是无法表述的,说出来的答案一定是错的”,你会怎么评价他?

“学渣!”老师会毫不犹豫下这样的结论。

不仅如此,老师会判断这个学生要么道德败坏耍滑施奸,要么脑子有问题。

古人中的骗子明明不知道自然之道,却喜欢用故弄玄虚的方式玩这种语言技巧,竟然唬住了我们的祖先,以至于我们丧失了探索自然的动力,逐步沦落为一个落后的民族。

今天居然还有人相信或鼓吹这一套,他们完全无视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或许,这些人学不会现代的科学知识,只能靠这种逻辑上自相矛盾的说辞来自欺欺人。

这类人非坏即傻!

人类探索自然之道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一步步付出努力,就像我们电子行业,通讯行业的进步,绝不是那些弱智靠嘴上挂一个不知所云的“道”字就能解决的。

自然之道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是可以逐步被人类掌握的。

继续沉湎于古人的谬误,会让我们停止进步。

醒一醒吧!


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o


海明威说过:我们用两年学说话,却用一辈子学闭嘴。这句话和丁元英所说的“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与桥梁,我们从生下来就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谈情说爱,交流感情。有的言论转化为文字作为载体,记载下来传承着文化和思想。比如论语和佛经,都是老师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越过千年,直面圣贤们坐而论道的盛况。

无论我们说的是中文还是英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通过交流或翻译,基本可以明白彼此的意思,但有些思想却受到语言和文字的限制,无法准确的表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比如我说:我喜欢一个人。你以为我喜欢一个姑娘呢还是喜欢一个人自己待着呢?还比如一位美国人说: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stop demonstrating on campus.通常翻译为高年级的学生在示威,校方在校园要求他们停止示威,或者译为高年级学生在示威,校方要求他们停止在校园中示威但可在其他地方示威。这句话一共有六种解释,就不再赘述了。



论语中也有这个问题。开篇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上学时老师解释为有朋友从远道而来,很高兴呀!可你仔细想想,一位至圣先师,上来就说这么一句话,是不是有点肤浅呢?我听说朋友远道而来也不一定高兴,关系好的还可以,关系一般的朋友来了,又搭时间又得请他吃饭,真是嫌麻烦。那么孔老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远字就很关键,指的不仅是路途遥远,还应该包括时间的遥远。历经千年之后,我们读到老先生的文章,不但学习认可,还身体力行,您说孔老先生能不为有这么多朋友感到高兴吗?



佛经里的文字就更有意思了。当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唐太宗亲自安排宰相房玄龄负责挑选高僧,在大雁塔等地组织了一个约三千人的翻译团队共同协作,才完成了七十五部佛经的编译工作。由于佛法深奥,晦涩难懂,为了不改佛陀本意,玄奘大师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如心经最后的咒语。二、含有多重意思的字词不翻,如薄伽梵因兼具以下六义,即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三、没有的东西不翻,如净净树、阎浮提等,中国无此木也无此地,故只保留原音。四、过去已翻译的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五、能生善、敬意者不翻,如般若译为智慧,菩提萨陀译为觉者后,会给人感觉轻浅。为让人心生敬畏,故只音译。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字对于思想的表达来说,还存在缺陷,尤其是当语境、语气发生变化之时,更会产生误解。所以古人论道立言都非常谨慎。佛陀说法四十多年,最后他还说一个字没有说过,这不是谦虚,重要的是严谨,佛祖生怕因为语言文字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歧义,让后人因学习佛法却走入邪魔外道。



天道里的丁元英,是位一只脚踩在佛家门槛上的人,毕竟有一定的见识修为,故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我们也应该记住这句话,谨言慎行,对任何人、任何事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你不是别人,不了解当时的环境和复杂的局面,信息不完整。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所有的事情也会随着起变化,明明看好的事儿,突然就变坏了,我们不是有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讲的就是这个福祸相依的道理。

最后再说一句,海明威说的用一生学会闭嘴很正确,人这一辈子永远都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件事儿是千古不变的。


盛世南迦


这句话出处应该是,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1.因为话语者往往参杂着主观意识,其经验不一定带有普遍性。

2.语言表达过程中会缺失很多细节,而人因各自的经历不同,解读相同的语言在理解上也会可能不同。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用语言教导,而是用当头棒喝,参话头等等方式。

个人浅见,不喜勿喷


大雨快停


这是佛家用语,《仁王经》中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这里我们需要正确的断好句,这样才能解读出句中的含义,正确的断法应该是这样的: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或者是:

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

这样一断句,意思就出来了,“心行处”是我们的思维所能活动到的处所,“言语道”是指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

也就是说,我们的想象力到了这个地方,走不动了,想象不出来了,言语呢?到了这个地方,也超出了极限,表达不出来了。

所以“心行处灭”,也就是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不可思”的意思,而“言语道断”也就是“不可说”,或者“不可议”的意思。

结合起来,也就是“不可思议”,这个东西,我们无法想象出来,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讲“同真际,等法性”,这是说佛陀在菩提树下七天悟道,他所悟到的那个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法想象,所以佛陀只能把求证的方法告诉我们,而我们要根据这个方法实际的去求证,等我们亲身证到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了。


澡雪堂主谈国学


言辞话语所能表达的最难理解的东西,就是术!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知识,可以或不可以掌握的各种能力,理解或不能理解的现在存在的哲学思维。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一招一式!

术之上,方为道!道是规则,其无处不在!

官场里有为官之道,这个道,即使如张居正王阳明也无法说的清道的明,否则他们的弟子应是青出于蓝!他们能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某一件事的应对方法,也就是一招一式。

西医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某种病症新的治疗方法,可是他们却无法知道确切的原因,就连个最简单的感冒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发现到,手术是好的最简单直接的治疗方案,哪里有病就切哪里,这就是医学里的一招一式,不去考虑其因!在这点上,古老的中医,那位推断出医学之本源的人,才是悟道者!但是这位先生,也没有能够将医学之道传下来,只留下了人体穴位延伸的针灸与五行理论延伸的治疗基础,后来的名医们(李时珍张仲景)之流,都是在这两套招式上有了更好的应用!这也就是,为何中医越来越难以进步!有术无道,止与术!!!

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目前最深奥难解的一些公认是哲学,佛学,其实还有道学!可是,如果我告诉你,你所看到的符合逻辑的一切言论全都是术呢?如果我告诉你,这三门学问都是摸到了道德门槛的人,想用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却发现不可能呢???

哲学体系里,第一人,真正悟到了“道”的人,应是苏格拉底。他经常说:“我是个无知的人,我什么都不知道!”其弟子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是采取得苏格拉底与人对话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其实《理想国》也什么都没说,全篇广泛采用的苏格拉底不断质疑对手,却自己没有最终结论的形式!《理想国》被后世质疑内容是柏拉图杜撰,但却没有人去质疑这个交流方式确实符合苏格拉底!因为他真的是这样子,他进去了“道”的门槛,思维之道,后世哲学家再无一人可超越苏格拉底!因为他们都是在努力得出结论,而逻辑之道,本就无止无境,是不会有最终结论的!

佛学,毫无疑问的第一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而释迦一生没有留书,没有留经典!至于金刚经,是其弟子在释迦灭度后凭借记忆复述的释迦与须菩提的对话!其间内容难免有误,最符合“道”的一句,应该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我非佛门中人,不敢妄言!但是,不立文字,应是释迦本意,毕竟,他走后,佛教经典大量面世!!!“道”是没法用文字表述的,释迦所悟,是解脱之道!

至于道学,是被广泛忽视的一门学问!学名为道,起因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是老子被迫留下,老子是道家思想体系第一人,道家与道教没有关系,道教祖师应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而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道家思想被忽视,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更高,他们领悟的是天道,超过了人的思维,超过了人的欲望,达到了“上帝视角”!对,就是“上帝视角”!!!补充一点,道家思想是断代传承,老子没有开宗立派,没有收弟子,庄子应是道家第二人,他们之间差了100多年,然后三国时期,有一位庞德公,可算道家思想传承者!应是再无其他,荀子也不行!

说了好多,回头一看,我写的啰哩啰嗦,你们看的茫无头绪。

总结下,道说不清,讲不明!但是,现有的知识体系全都是“术”的层次,只有其本源进去了“道”的门槛!如理想国,金刚经,道德经,还有文字没有一点点流传下来的其他的!

言语,一旦想要表述和“道”相关的,想表述说不清,想要听的听不懂。表述者,一旦想要表达自己所体悟的,就会发现对方懂得不是自己想表达的,要么是自己表达错了,要么是对方理解错了………

《理想国》表现出来的,是苏格拉底根本就不去表述“逻辑之道”,他只质疑想表现出来的人;

《金刚经》表现出来的,是释迦牟尼告诉别人“相信自己的内心体悟!”这才是唯心主义的本质吧?

《道德经》表现出来的,是老子所讲“道可道,非常道!”是有的人会看到“上善若水”,是有的人会看到“大象无形”!

“变化永恒”“水火不同”“善恶一体”也都是道的一部分,谁又能说的清呢?


流浪地球之上


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这也是佛家至高禅机所在,人有贪,嗔,痴三业障,也同受三罪之苦,所以佛家修行受比三戒,认为这样更能够有利于修行,更为接近理解佛教的奥义!其中的嗔!指的多为言行造成的厌恶和怨恨!所以多数高僧在回答疑问的时候,说的都是藏有禅机的话或以物启示,以避免触口舌之快而生业障!

天道里的这就话,说明丁元英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涉猎是有深度的,知道依道而行,言多必失!又用佛语启化!短短两句话,看起来没说,其实一切都已经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