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把孩子當作“外人”以後,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曉安說教育

你有沒有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被氣到咆哮的情況?你有沒有在催孩子趕緊上床睡覺,孩子卻自顧自玩耍,而自己忍不住河東獅吼的情況?很多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往往忍耐到最後底線崩塌就開始吼叫或者責罵孩子。

自從把孩子當作“外人”以後,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朋友是個中學老師,他說教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比教自己的孩子省心。在輔導自己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看到他走神、開小差或者一個簡單的問題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差,總是忍不住催促,“你快點兒”、“你又在胡思亂想啥”、“看題,看題”、“這個題剛剛才不是講過了嗎,思路是一樣的,你怎麼回事”……

我就問他,“那你是怎麼輔導你的學生的”?他回想了一下說,“這道題聽懂了嗎,和剛才那道題思路相似,你再好好想想”、“沒關係,老師再給你講一遍”。我說你發現了嗎,你給自己孩子講題和給別人講題時的語氣是不一樣的。

自從把孩子當作“外人”以後,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經我這麼一提醒,他恍然大悟說,是呀,我好像對學生會比較溫柔,會考慮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但是面對我家孩子,我潛意識裡就認為他是我的,自己的孩子怎麼說都行,沒有在意他們的感受。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作為家長總喜歡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孩子們心裡也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家長。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總是不把自己當外人,我們作為孩子的親人,所做的每件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教他做題想讓他學習好,催他早定睡覺希望他休息好,嘮叨他多喝水希望他能健康……但是正是因為我們太關心他們了,反而適得其反,甚至引起孩子反感反叛。在孩子的眼中別人家家長好是因為他們會被尊重理解,而面對自己家長總是被催促責怪。同理,我們面對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會溫柔,因為你知道他是外人,你得尊重他、考慮他的感受。

自從把孩子當作“外人”以後,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可以試著把孩子當做外人對待。具體要怎麼做呢?

一、給予孩子尊重

雖然是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孩子並不是我們的所有品,他們都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們需要得到尊重。我們經常責怪、催促,表面上是為他好,其實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試著把他當外人對待,讓他感受到被尊重。這樣可以很好的維持親子關係。


自從把孩子當作“外人”以後,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二、學會放手讓他獨立

畢竟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他們長大成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家長不妨早一點放手,不要對孩子盯得太緊。試著引導他們學著自立,學著規劃自己的生活。很多父母總喜歡為孩子包辦所有事,所以一手把孩子培養成了“媽寶孩”。這對孩子無疑是百害而無益的。


自從把孩子當作“外人”以後,孩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三、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父母經常著急上火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總是不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計劃進行,一旦秩序被打亂,父母就很容易生氣。比如規定九點必須上床睡覺,孩子不聽就會感到生氣,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但是生活是孩子自己的,我們與其給他安排好一切,不如把主動權還給他,讓他來做決定,而你提出適當的建議就好了。

你們家有沒有出現過這些情況呢?都是如何解決的?留言給我們,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