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偷同学东西”,面对老师的指责,这位妈妈的做法真高级

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应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这是原则问题,绝对不可以让步,会狠狠的教育孩子一通,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的话,那么打孩子一顿也在所不惜。

“你家孩子偷同学东西”,面对老师的指责,这位妈妈的做法真高级

当然家长想要通过打骂的方式来对孩子起到震慑作用,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显然另外一位妈妈温和的做法,更能够让孩子接受,也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的自尊。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妈妈教育孩子的一个小故事,这个4岁的宝宝是幼儿园中班的一个小朋友。有一天幼儿园老师突然给这个妈妈打电话,让这位妈妈立刻到幼儿园来一趟,妈妈到了幼儿园之后。

幼儿园老师非常尴尬的跟这位妈妈说:“你家的孩子偷了同学的东西。”

这位妈妈当时就愣住了,他不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偷别人东西,所以就问老师,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老师告诉这位妈妈,他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从家里拿来了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插画。很多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包括这位妈妈的孩子,中午吃完饭以后,这个从家里带书来的小朋友,说书不见了。

然后老师调取了班里的监控,发现正是这位妈妈家的孩子把书拿走了。

听到这里这位妈妈大致的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他让自己的孩子向老师和那位丢书的小朋友道歉,因为毕竟是自己的“不小心”给老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也让那个小朋友不开心。

“你家孩子偷同学东西”,面对老师的指责,这位妈妈的做法真高级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这位妈妈都没有提到孩子偷书的事情。回到家以后,这位妈妈问孩子为什么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把别人的书拿走?

孩子说:“这本书里面有非常漂亮的图画,他想带回来给妈妈看一下。”

听完孩子的解释,妈妈觉得特别感动,这位妈妈告诉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妈妈并没有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偷东西”的标签,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道比打孩子一顿高级多少倍。

丹尼尔J.西格尔在《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说过,“管教”的前提是理解和共情,只有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理性的引导。

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孩子来说,他的意识终并没有“偷”这个概念,当他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他只是想要去观赏,或者想要把玩,他连物权意识都没有建立,又何谈把什么东西占为己有呢?

所以当孩子出现错拿别人东西的情况,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没有物品的所属权意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3~6岁甚至9岁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常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旋转的。

孩子经常会分不清楚哪件东西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哪件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东西只分为两类,一类是我喜欢的,另一类是我不喜欢的。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对孩子的物权意识进行锻炼和提高。

在《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就给众位妈妈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需要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拿去义卖,当嗯哼表现出不愿意的时候,霍思燕并没有强迫儿子,反而告诉儿子: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你家孩子偷同学东西”,面对老师的指责,这位妈妈的做法真高级

1.想要让孩子有物权意识

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处理方式,这样孩子才能够明白,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的区别就是自己有没有权利去处理。

2.控制不住想要得到某一件物品

当孩子稍微大一点了以后,物权意识比较完善了,但是仍然出现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那家长就要考虑到是不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在作祟。

很多孩子如果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就会通过通或者拿的方式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

如果孩子是这一种情况的话,家长就要反思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过于严苛?

或者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物质匮乏的状态里,家长要知道孩子有一些正常的物质需求是很自然的。只要孩子提出的是正当的要求,家长有选择的进行满足,会让孩子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你家孩子偷同学东西”,面对老师的指责,这位妈妈的做法真高级

孩子小的时候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样只会让孩子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并且帮助孩子去克服某种心理上的障碍,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