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成績好靠家長逼的,初中還會好嗎?

XXZ5511


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是兩個既相互銜接又有較大差異的不同階段。家長要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做好對孩子的適當教育。只靠一時逼迫得來的成績,是靠不住的。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為初中及以後階段打基礎的。基礎打好了,孩子進入初中後,再根據初中的特點予以科學指導和幫助,才能讓孩子在初中階段健康發展和全面提高,為走向成年做好鋪墊。。

小學階段家長需要做好的工作大致有以下幾項:

1.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決定了孩子積極的學習精神,能使孩子增強探索精神,調動和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興趣包括課業學習興趣和課業外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要靠家長引導,不能靠逼迫,更不能只看分數成績。無論學習成績好壞,家長都要給孩子講清楚學習的重要性,講清楚學習是有其規律可循的,只要找到規律,再加上勤奮努力,就一定會不斷進步,關鍵是要喜歡上學習。孩子有了興趣,喜歡上學習,就有了提高學習成績的內動力和後勁,有了積極探索問題答案的精神和主觀能動性,為以後難度更大的學習階段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課業學習興趣可以直接提升課業學習成績,課業外學習興趣既可以間接提升課業學習成績,又能夠開闊孩子視野,拓寬孩子知識面,全面提高孩子綜合素質和能力。

培養孩子課業學習興趣,讓孩子喜歡上課業學習,就要在對孩子正常學習的輔導中,經常聯繫生活實際,讓孩子在聯繫實際生活的啟發、頓悟中培養起課業學習興趣,避免枯燥死板的學習。

課業外學習興趣培養,由於孩子年幼,不懂得喜歡什麼,需要家長帶孩子廣泛接觸不同的事物,在接觸中,孩子會慢慢知道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家長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強迫,應當幫助孩子自己找到喜歡的東西,並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如琴棋書畫、體育舞蹈、茶藝美食等等。

2.培養孩子的習慣。家長除了培養孩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外,重點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小學是孩子真正開始以學習為主的學習階段,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孩子順利完成學校學習生涯的良好開端。

學習習慣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上課認真聽講和獨立閱讀思考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學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經常配合老師培養孩子認真聽課的習慣,這兩條比較容易做好。孩子獨立閱讀思考習慣,愛上讀書的習慣,這是優秀學生共同的特點,這個習慣的養成,更要家長費時費心配合,共同促成孩子達成目標。具體有以下兩點家長需要切實注意配合:

首先,家長一定要有正確認識,十分重視孩子習慣養成教育,在心靈深處時時惦記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再者,要捨得休息時間、娛樂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如果孩子閱讀思考時,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同樣也讀書學習,或者在不影響孩子閱讀思考的前提下,忙碌一些工作、家務。切不可做娛樂消遣一類的事情,如果這樣,家長的負面榜樣會消蝕掉孩子正在養成的喜歡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和內動力。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在孩子人生習慣養成的關口,做孩子正面學習的榜樣。

3.培養孩子陽光向上的性格。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家庭環境、氛圍和人際關係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父母關係融洽,家庭氛圍民主和諧,孩子就容易形成陽光向上的心態,願意傾聽和溝通,良好性格在不知不覺中就自然形成。因此,有幾點父母不可不自律:一是不要把工作上的壞情緒帶回家裡;二是父母感情糾葛、意見紛爭等因素不可影響到孩子;三是對孩子不可“放養”:讓祖輩代管,或顧保姆監管。一定要捨得時間精力陪伴孩子,陪伴讀書學習,穩定孩子心態;陪伴外出活動,開闊孩子視野,增長孩子多方面才幹能力。

小學基礎打好了,孩子學習興趣濃厚,良好習慣穩定,陽光向上性格形成,即便孩子一時成績不特別突出,但是孩子已經為今後的學習階段儲備了充分的實力和後勁,進入初中階段,面對學習內容增多、負擔加重以及學習難度增強,孩子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抗壓能力。

進入初中階段,孩子將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困難,一是學習科目增多,負擔加重,難度加強,方法複雜;二是孩子身心開始步入青春萌動期,會遇到許多矛盾的問題。這些新情況,是家長需要預先研究、準備預案的新課題。

解決孩子課業學習困難問題。一是家長有輔導能力的,應及時給予排憂解難,並加強學習方法指導,特別是學習流程指導,如提前預習、找出疑惑、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大膽提問、積極討論、及時複習、完成作業、再次進入新課預習,循環往復;家長沒有輔導能力的,要鼓勵孩子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不恥下問,珍惜上課時間,提高課堂聽課效率,掌握科學學習方法。

解決孩子青春萌動期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存在那些問題,比如,獨立和依賴的矛盾,孩子自覺已經長大,很想獨立行事,但又缺乏生活經驗,不得不依賴父母;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孩子自己懷有對未來的期望,但隨著認識的開闊,現實又不像期望的一樣;自負和自卑的矛盾,遇到表揚則表現出自負,遇到批評則表現出自卑;溝通和封閉的矛盾,期望與人溝通,又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心中的某些秘密,特別是父母老師。

針對以上矛盾問題,家長需要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引導、疏導孩子存在的問題。

1.家長榜樣影響,身教重於言教。家長應繼續小學階段做孩子榜樣的傳統,增強正能量,杜絕負能量,讓孩子從自己身上受到良好的啟迪和影響。

2.尊重孩子期望獨立的訴求,尊重孩子人格,對於不合理的部分,循循善誘,說服引導。

3.滿足孩子合理需要,不切家庭條件實際和社會價值觀的訴求,應予拒絕,但應當耐心說服,力戒簡單粗暴。

4.鼓勵孩子正當交往,引導孩子不斷明辨真假、是非、善惡、美醜,把不當念頭和行為扼殺在萌芽之中。

初中階段是孩子邁向成人旅途的關鍵時期,認真把握機遇期,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讓孩子順利度過初中階段,健康走向成年。






王邈逾


我是個高中教師,雖然沒有教教過小學和初中,但恰好我校是完校,既有初中又有高中,而且恰好我做過十年的初、高中德育工作(目前只做高中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我的孩子目前正在小學,所以,這個問題,我應該有一點點發言權。

小學、初中、高中學的不完全是一個體系。以數學學習現象為例,小學五年級以前,學的是古典數學,比如雞兔同籠等問題,相對來說,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五年級以後,開始接觸方程,但生活中的問題依然較多,比如追擊問題,相遇問題,烙餅問題。到了初中,完全是近代數學,尤其是初三,開始接觸平面直角座標系,但也是相對基礎,只是翻來覆去學習拋物線而已。到了高中就厲害了,數學非常抽象,除了排列組合外,其他基本上和生活知識關係無關,什麼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函數等等等等。有的孩子從小學過度到初中好像毫不費力,但是到了高中,突然就蒙圈了,如傷仲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來中考分數有高有低,但一次考試可能就會翻盤了,高的變低了,低的變高了。這個情況的出現是什麼原因呢?有的家長也問我,小學時數學學的挺好啊,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原因在於,個體的生理、心理、情商、智商、逆商發展不平衡,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個人際遇也不盡相同,所以導致了後天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千差萬別的情況。所以,小學時被逼迫著學習挺好,也可能隨著初中課業量的增大,家長忙於工作(恰好初中生的家長在35-40之間),導致孩子成績就不好。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學習已經養成了好習慣,能多聽多想多學,對學習興趣有了提高,能進行自主學習。

當然,我說了,個體的差別看似不大,其實非常大。比如以我剛剛畢業的學生為例,三年前,有的學生中考成績還不錯,但高考就非常一般,原因是初三時,家長花錢補課一年,到高中後,問題嚴重了,孩子嚴重依賴補課,不補課就不會,補了課,也有可能不會,也就是說,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沒了,不會預習,聽課,複習了。而有的學生,中考成績非常一般,但是這個孩子因為某個際遇,就像開竅一般,突然掌握了學習方法,再加上一定的刻苦學習,成績蹭蹭往上漲,最後還考上了一本。

所以,個人覺得,給孩子寬鬆的環境,給孩子成長的時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有良好的家庭生態和人際關係,偶爾再給孩子點小挫折,孩子該成長還是會成長的。當然最重要的,孩子的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也得想開,畢竟,你當時生孩子時,只希望他健康快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孩子都上清華北大,但捫心自問,我們自己去了麼?


艾瑞onlyyou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小學成績好靠家長逼出來的,那麼這樣的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成績還會好嗎?我作為教師,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成績不一定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是在孩子的小學階段,只是為了成績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喪失自我學習能力。

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小時候鄰居家有三個孩子,在孩子的小學階段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要求特別嚴格,也就如題主所說,逼迫孩子們學習,只要孩子們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就可能對他們進行體罰。在小學時,三個孩子確實在父母的逼迫下成績不錯,一直名列前茅,但當這三個孩子到了初中以後,雖然還是很用功的學習,學習成績卻變得一般。而當初父母沒有逼迫學習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習知識有了全新的認知,自我學習能力很強,這樣的孩子後來都考上了較好的大學。而當初鄰家的三個孩子直到他們上完高中成績還是平平庸庸,最後只考取了專科。

二是小學被逼迫學習的孩子,上了初中後自我學習的能力差,成績不一定會好。

在小學階段逼迫孩子學習,只為考個好成績,長期以往會讓孩子對於學習產生壓力。由於孩子還小,對於父母的逼迫他們不敢反抗,所以即使自己不喜歡還是一直硬著頭皮去學習。但是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會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有可能對學習產生厭惡的心理。當孩子心裡有這種念頭,其實已經沒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動力。當他們讀初中的時候隨著課程增多,課本的內容變得複雜,而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不強時,相應的成績也就不會好到哪裡去。

所以,希望有孩子的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不要一味的只注重成績逼迫孩子學習,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壓力,這樣短期可能有好的成績,但長遠開說一點好處也沒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身邊很多小時候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長大依舊學習很刻苦,但成績卻很一般的重要原因。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我是村官阿麗,歡迎大家關注!


教育前行者


我想結合我的經歷,來談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上小學的時候成績還算不錯,這裡的不錯只能說我們的小學太小了,我們一個班才17個人,而且僅僅一個班。當上到五年級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開始合併學校,合併之後,我們班人數變成了58人,同樣一個班。這時候我的成績中等。

過一年後升入初中,初一,成績中等。初二,成績班級靠後。初三,這一年真的是有人墮落,有人開始真正努力的時候。很幸運 ,我是努力的那個。每天五點起床學習,晚上半夜睡覺。180天時間。等到參加中考的時候,也許是幸運,自己考上了重點高中。

所有人很詫異,因為他們的成績在小學,初一,初二的時候都很好,突然初三跟不上了。

原因很簡單,學習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初三最重要的時候,誰都不可以鬆懈。

現在孩子在小學,只要學習成績能跟的上,不嚴重偏科就可以。

到了初中,才是真正見分曉的時候,但是千萬要讓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然到時候真的誰都沒用。



爾Lv網課


我認為,小學成績好靠家長逼的,初中成績未必會好,因為,小學的時候一直家長在一旁逼,小朋友的還沒有反抗的能力,到了初中家長在去逼孩子學習,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是在孩子的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厭煩的情緒。所以我個人認為從小學就要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家長逼著學習而是讓孩子愛上學習,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習慣養成了家長不逼,孩子都自覺,這樣不管到多大,只要孩子愛學,學習成績都不會太差。





果果同學錄


到了初中,數理化升級,有些孩子(尤其男孩)的邏輯思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在學習上優勢立顯,而靠家長督導式成長的孩子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因為在初中,大多數學習好的孩子,都會自主的進行學習,並且能夠在學習中找到學習興趣,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自學及學習能力,這是靠家長督促學習的學生所不具備的,也是最為欠缺的。


奔跑吧A狼


嗯,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老師來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小學成績好是家長逼迫的,初中是否還會好?這樣跟你說吧,小學和初中的知識點都不會太難,很多小孩子平時成績很差,在期末考的前一週,由於家長的強抓,小孩子的成績馬上就是80多90多。到了初中之後,發現這樣抓的效果就不會很好。就說明初中的知識點相對來說比小學生要難一點。現在的孩子,沒有幾個是比較笨的。大部分孩子都很聰明。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家長強抓一下還成績都會起來。到了初中,就未必了。學習其實是一個馬拉松的長跑比賽,你不僅要在前面跑得快,更重要的是你的堅持。

如果你小學強抓它,讓小孩子的基礎比較紮實,那麼到了初中來說相對來說會更加簡單一點。小孩子的成績可能也會更加好一點。不管是在小學還是初中,該抓的時候建議你一定要抓。不能等到成績差了再來抓,特別是像英語這樣的課程。如果你小學英語不好,初中又要想好起來,小孩子都沒有興趣呢。我遇到很多補習的孩子就是這樣,小學英語就是考六七十分。到了初中也就剛剛及格。這樣的孩子,如果你要他英語一下考到90多分,非常非常難。又有很多家長非常急,覺得學習很簡單,一下兩下就可以學好。但是對於這種語言類的學科,英語這樣的是不可能的。英語的話首先要單詞,單詞記不住什麼都是空的。然後很多小孩子他就不願意去背單詞,所以說導致後面英語就會一直很差。

我的建議就是小學能抓儘量抓,初中之後能抓你也儘量抓。你把這個馬拉松從頭到尾跑完。這個馬拉松不是小學,也不是初中兒,至少學到高中。


私人教育


小學和初中差別還是很大的,小學最多才考語、數、英三科,且孩子這時候還小都比較聽話容易管教,如果這時候都要去逼著學習那說明就不是很愛學習或平時學習習慣不好的。初中就不一樣了,不但科目多了,現還很多地方搞綜合素質評價,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果小學的基礎不好這時候就會感覺學習有些吃力了,也有的孩子小學成績很好上初中就跟不上了,也有上小學成績一般上初中成績就很好的,這時候有的孩子又進入了青春判逆期難管,如果再去逼就可能適得其反了。所以平時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基本的按時完成作業,上學不遲到不早退,做好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和做筆記,如果能做到這些孩子的成績一般不會差!


湘南阿蘭


被家長逼出來的學霸,一般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好成績的追求由外在力量使然轉為內在動力使然,即“積行成習,積習成性”。長期維持一種節奏和狀態的學習和好成績,這種學習行為會慢慢變成習慣,習慣最終可能會成為性格的一部分。另外,長期的好成績也會培養出孩子作為好學生的一種自尊感,具體表現為:不甘落後,較強的好勝心,自我期許較高等。

第二種,學習行為和好成績始終停留在外在力量使然的狀態,也就是問題中的“逼迫”行為。具體表現為:家長一直的施壓教育和陪讀,導致孩子一直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狀態。由於孩子主觀學習動能的欠缺,來自父母高期望值下的外在監督和壓力一旦消失,孩子的學習動能也可能會喪失殆盡,孩子的行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大學中見到過不少這樣的“自暴自棄、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的孩子,包括名校的學生。這種孩子,一般都屬於內在學習動能匱乏、自我要求較低的孩子。

回到這個問題,根據我的觀察,小學階段成績好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父母積極作為的結果,極少出於內在動能和強烈的興趣而學習的案例。由於在小學階段,知識比較簡單,父母作為的空間相對很大,因此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中,父母的因素非常關鍵。但是到了初中,知識體系日趨複雜,父母可作為的空間大大降低,這就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會出現分野。

一種學霸依舊的孩子,往往是真學霸,有較強的學習內生動能,目標明確,自律性高,日常學習中主要靠自己去悟,也有一部分孩子會藉助輔導班柺杖,父母開始從孩子學習中的主導者轉向旁觀者角色。

還有一種孩子,也能維續不錯的成績,但內生動力不夠,依然需要家長監督和陪讀,比如我自己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我從孩子初一一直陪讀到初二,現在才開始慢慢放手。

如果孩子自生內生動力不足,家長的監督和陪讀又沒有跟上,那麼,這樣的孩子到了初中成績就會經歷一個比較大的下滑。一句話,孩子越往高年級走,父母可作為的空間越小,孩子的自律性就越重要。

基於以上,孩子升入初中,如果孩子自覺性不夠,建議父母不可輕易放手,陪讀和監督依然是必要的手段。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小學成績好靠家長逼的,初中還會好嗎?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你的學習沒有從外在的逼迫變成內在的需要,你的成績遲早會往下掉!

小學的東西相對容易,孩子們比的其實不是智力而是學習習慣,只要學習習慣不差,或者在家長逼迫下,孩子基本能按老師要求的去做,那孩子的成績一般都不會差到哪裡。

但上了初中,學習的科目多了,難度也加大了,老師的教學方法也變了,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方法,或在家長的逼迫下學習,成績遲早是要往下掉的。

首先說說學習科目的變化。小學的主要科目是三門,而初中一下會增到七門,每個學科想要學好,都需要付出想當的代價。不要說家長再逼迫著學習,恐怕不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最終也會影響學習效果。

有人說,那我就把時間都集中到幾門主課上去學,但你別忘了,將來中考可是要全面考察的,同時,一些小學科不打好基礎,還會直接影響到高中的進一步學習。

其次,學習這個事情有它的特殊性,主動學和被動學完全是兩個效果。被動學是往腦子裡灌,既然是“灌”,就存在個接受不接受或接受多少的問題。

而主動學,則是調動自己的一切主觀能動性,盡全力去往腦子裡裝,兩種學習態度,效果自然不一樣。

再次,你要清楚,小學學習好,不等於初中、高中還能學習好。他們之間有一定聯繫,但肯定不是必然聯繫。

小學時學習好,初中有可能繼續好,但肯定不是必然學習好。到了初中能否仍然保持學習好,要取決於許多因素。

小學的基礎知識打的紮實,的確是一個有利的要素,但僅憑這點是無法保證後面的學習仍能保持優秀的。

最後,再補充一點,學習不要寄希望於僥倖。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習,都需要踏踏實實的付出相應的努力,把希望寄託在以往的成績上既不切實際,也毫無意義!

最後再強調一遍,只有踏踏實實付出努力的人,才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願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