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通用機槍MG34,造成二戰德國機槍型號混亂

一戰結束後,各交戰國召開了著名的巴黎和會,這次會議與其說是和談會議,不如說是大家商量著如何扼殺德國,會議結果對德軍的軍事力量進行了極大的限制,其中在機槍方面,德國禁止研發生產重機槍,為了規避這條條約,德國設計製造了MG34通用機槍,不過從某種程度來說MG34並不是第一款通用機槍。

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通用機槍MG34,造成二戰德國機槍型號混亂

MG34通用機槍


重機槍概念的變化

關於輕重機槍的劃分,目前比較認可的是以槍支口徑為劃分標準,但是在一戰時期,當時各國廣泛採用的馬克沁機槍、“土豆挖掘機”、哈奇開斯等機槍子彈口徑普遍為6.5、7.62等中口徑,區分輕重的指標是機槍是否具備重型槍架,能否進行持續不斷的火力掃射,也就是說哪怕是6.5毫米口徑的馬克沁也屬於重機槍範疇。

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通用機槍MG34,造成二戰德國機槍型號混亂

柯爾特M1895土豆挖掘機

直到通用機槍出現後,大口徑如12.7毫米機槍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戰場上,這時輕重機槍的劃分才逐步轉變為口徑之分。

MG34機槍的問世

在MG34機槍問世之前,德軍手中只有一戰留下的一些帶有水冷套筒的老式機槍,如MG08等。如何在滿足實際需求又不觸犯條約的情況下研發新的機槍,這成為一個擺在設計師面前的難題,這個時候北方小國丹麥為德國設計師指明瞭方向。

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通用機槍MG34,造成二戰德國機槍型號混亂

MG34通用輕機槍

1890年丹麥設計了一款麥德森輕機槍,該機槍本身並沒有什麼十分突出的地方,反倒是後來丹麥為其研發的軟式三腳架引起了德國人的注意,該腳架能夠輔助射手進行平順的掃射,比起用機槍自帶的兩腳架要穩定得多,而且對空射擊也很靠譜,完全可以取代部分重機槍的任務,唯一的缺陷就是採用彈匣供彈,火力持續不夠。

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通用機槍MG34,造成二戰德國機槍型號混亂

麥德森輕機槍

有了軟式三腳架這個基礎,德國在1934年推出了MG34通用機槍,其實用性比麥德森輕機槍強得多,因此普遍認為它是通用機槍的鼻祖。該機槍一經推出就受到部隊的青睞,德軍以機槍為基礎構建了基層步兵單位的火力體系。

德軍混亂的機槍體系

儘管MG34通用機槍如此優異,但是生產加工卻很難,使用49千克的鋼材進行切削才能獲得12.1千克重的機槍,製造工藝複雜,週期長。到二戰開戰時德軍只在一線部隊裝備較多MG34機槍,大量的二線部隊和二等部隊裝備的仍然是MG08、MG15等機槍,並且將大量繳獲的其他型號機槍裝備到部隊。

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通用機槍MG34,造成二戰德國機槍型號混亂

MG42通用機槍

為了降低後勤壓力,德國一般在作戰部隊中裝備MG34機槍,在一些二線部隊、預備役或者佔領軍內裝備五花八門的機槍,例如在法國的軍隊就大量使用繳獲的武器。

不過MG34本身數量不足,而且散熱不好故障率較高,一線部隊仍然有相當大的數量缺口。在參考了波蘭機槍的設計之後,德國推出了簡化版的MG42通用機槍,生產速度總算提升了不少,據統計在二戰結束前,德國總共生產了約30萬支MG34和70萬支MG42,乍一看數量不少,但對於二戰如此規模的大戰,數量遠遠不夠,從二戰開始到二戰結束,德軍中都充斥著數量不低的其他各種型號機槍,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德軍一直沒有向他國盟軍提供機槍援助,哪怕是眼睜睜看著意大利軍隊抱著彈板供彈機槍也不肯割愛,實在是德軍自己的機槍都不夠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