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内有五分之一阿拉伯人,他们为什么可以和犹太人和睦相处?

史壳郎先生


很简单,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当年宋朝甚至联合蒙古夹攻宿敌女真,没有永恒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关系。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作为主体的国家,但是犹太人还是只占以色列总人口的75%,其国内还有超过180万人是阿拉伯人。众所周知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向来敌对,但是以色列境内阿拉伯人却相安无事生活了多年。


第一,宗教影响深远

中东地区,无论是先进开放的犹太人还是保守的阿拉伯人,宗教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而巴勒斯坦地区是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

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在世界上很少有其他民族信奉。以色列的阿拉伯人虽然也信奉伊斯兰教,但并非主体的逊尼派或者什叶派,而是伊斯兰教中一个非常弱小的分支——德鲁兹派。千百年前,德鲁兹派就是被什叶派、逊尼派联合绞杀而不断退缩到了巴勒斯坦地区。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仍旧,以色列德鲁兹派阿拉伯人认为,想要生存还是要依靠朋友。如今以色列军队中,有大量德鲁兹派信仰的阿拉伯人。

第二,现实生存的因素

以色列是中东唯一的发达强国,在以色列没有建立之前,巴勒斯坦地区是中东最蛮荒落后的地区之一。而以色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建国以后,发展成为了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的一个地域强国。

在中东地区,综合排名最好的10所大学竟然有7所都位于以色列,而且前4名被以色列包揽。以色列经济发达,生活水平优越,自然吸引了大量阿拉伯人主动投诚。

更重要的是,犹太人虽然在世界上流亡了上千年,但是与莎士比亚剧本中自私贪婪的犹太人形象完全不同,以色列人是非常宽和的。以色列社会并没有对阿拉伯裔进行过歧视,这也是阿拉伯人能够在以色列与犹太人和平共处数十年的重要原因。


澹奕


目前以色列全国人口大约860万,其中阿拉伯人口总量高达180万,占到以色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人大体上能够和犹太人和睦共处,而且阿拉伯人跟犹太人一样深爱自己的国家。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阿拉伯人一起)

其实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并不必然会水火不容,他们之间只是有很多的矛盾暂时无法得到很好的协调。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之所以痛恨犹太人,这是因为犹太人在阿拉伯人居住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新建立的以色列还一步步侵占了更多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把大量阿拉伯人赶出了自己的家园。

以色列的建立让很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离失所,也许因为这些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往往比较恶劣,于是他们很容易把不满发泄到以色列的头上,巴以两国也因此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和解。

(以色列土地变化图)

然而以色列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活条件却存在天壤之别。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样拥有以色列国籍,他们在以色列工作,享受以色列的高福利和高工资待遇。事实上以色列的建立对这些阿拉伯人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们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实际上非常认同自己的国家,他们大多数都以自己作为以色列人而感到自豪,他们和犹太人一样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斗。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以色列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它充分保障了自己国内阿拉伯人的权利,以色列政府并没有歧视阿拉伯人或者对他们进行压迫。

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一样都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同时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也受到以色列法律尊重,他们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宗教节日放假。这一系列的政策都表明,以色列籍阿拉伯人作为以色列的一份子,他们的权利得到了以色列政府的充分保障。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一起植树)


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并不注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不能和睦相处,并且阿拉伯人也并不必然要痛恨以色列。其实很多时候民众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国家由哪个民族主导,他们只是渴望自己拥有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如果以色列能够允许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加入以色列国籍并且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估计那些阿拉伯人也就不再反对以色列,他们会非常乐意成为以色列的一份子。


李姓先生


据2017年的统计,以色列人口868万,其中犹太人约占74.8%,包括从欧美、俄罗斯和伊拉克等中东国家移民回到以色列的各种肤色的犹太人。而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约占20%,大部分居住在以色列北部拿撒勒、海法等城市以及南部边远农村。而这些以色列阿拉伯人也不尽相同。


以色列20%的阿拉伯人,他们拥有以色列的身份证和护照,作为以色列的公民,从政治和法律上享有同以色列犹太人基本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拥有以色列国民保险,可以参选议员,可以免签进入欧洲等国家。但是,阿拉伯人不需要服兵役。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他们同周边阿拉伯人兄弟相残,另一方面这在无形中也造成了区别于以色列犹太人的歧视。但是依旧有很多阿拉伯人加入军队。

很多犹太人在招聘的时候会注明由于安全因素,只招收服兵役的人。这就合理的将以色列阿拉伯人排除在外,这在犹太人聚集的城市经常发生。所以一般以色列阿拉伯人只会在自己成长的城市或者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寻找工作。除了一些比较特色的专业,只有类似于特拉维夫这种大城市才有就业岗位。


虽然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受到歧视,但是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今天已经越来越认同自己的以色列国民身份。这其中依旧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聚集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有一半是伊斯兰德鲁兹派教徒,这个教派是伊斯兰教的少数派,在历史上也常遭受逊尼派跟什叶派的打击。正是这样一层身份让这一部分的阿拉伯人跟其他阿拉伯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这一部分的历史渊源让很多阿拉伯民众对待以色犹太人不是那么的反感,对待自己的其他兄弟阿拉伯人也不是那么的亲近。如今很多阿拉伯人认同以色列,但是不认同以色列为犹太国家。

其二:以色列是个民主国家。以色列犹太人大部分是从欧美、俄罗斯等地迁过来的犹太人,他们将欧美的民主制度也带过来了。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权利较为广泛,他们可以投票、参选,加入以色列的政治。如今以色列议员拥有10个阿拉伯人席位,很多阿拉伯人也在以色列政府担任过很多职位。




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一样,也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之一。在如今的以色列学校,很多阿拉伯人跟犹太人一起上学的场景,大多数阿拉伯人都在上学。

其三:以色列经济发展水平比巴勒斯坦高很多。如今以色列的人均GDP高达4万美元。可以说是中东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是巴勒斯坦的数十倍。这也让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愿意与犹太人和睦相处。毕竟有这么好的条件,谁会喜欢生活在动乱不断,贫穷的地方。就如同中国俗语所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以色列的生活更加安逸,富裕,也成为很多以色列阿拉伯人选择留在以色列的原因。


藤树先生


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的内心的矛盾——反对与向往!希望巴勒斯坦能够独立建国,又对强大的以色列表现出无比向往!

以色列拥有将近800万人口,其中阿拉伯人占了20%,也就是占到了以色列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他们成为以色列公民被称为和平公民,而在同一片蓝天下,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之间流血不断,这部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相处如何呢?

目前来看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相处都很好,并没有想象中矛盾,以色列国家里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处,而且生活得也相当不错!并没有大家想象的不可调和的世仇矛盾!

这些阿拉伯裔的和平公民与激进的巴勒斯坦(哈马斯)有着根本的不同。激进的巴勒斯坦人(哈马斯)主要集中在加沙地区,而这个地区也是经常发生流血事件的地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的集中区!

有一个很有趣的矛盾现象,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他们也支持早期的阿拉法特和后来的阿巴斯。但是,当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考虑将1967年吞并的部分耶路撒冷土地归还巴勒斯坦作为和谈条件时,申请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猛然增加了一倍。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分和平公民的阿拉伯人内心的矛盾和对以色列这个强大国家的向往,一方面他们希望巴勒斯坦能够建国,但是以色列强大的实力摆在那里,他们又希望向强者靠拢,生活在强者的保护之下,能够享受到更好生活,不希望生活在动荡的国土上,也希望享受宁静的生活!


狼烟火燎


只有脱离了一丝难教愚昧狭隘的环境,才会发现世界这么美好。中国在元朝以前是没有回族这个民族的。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和汉族通婚的后代,建国后新设这个民族。有很多甚至是因为奔着民族优惠政策汉改回的。在中国大地是从来没有长着黄皮肤汉人脸不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只有这个逆子在头条抖音碎碎念阿拉伯一丝难是他妈的同胞。

最好笑这个教区域排斥敌视性最强,甚至自己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也是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狭隘的教意使这个教民智愚昧,成为了全世界的毒瘤,到处不受人待见。

真主希望你们过的是阿富汗那样单纯洁净的的生活,希望你们加入阿富汗,放弃中国国籍。一丝难教意是不许看电影,不许听音乐,不许上网的。别一天到晚在中国装洋狗子🐶,恶心人。

图片这就是他们的教意。英雄,科技什么都不要信仰。帮助你的是坏人,想收买你。一丝难教意没有事实证明的逻辑,只有狭隘洗脑的尊真主。这样的教意能开民智才怪,能促进生产力才怪,能和人和睦相处才怪。

试问,在以色列开了眼界开了民智的阿拉伯人,甚至穆斯林,只要他们遵守以色列法律法规,日子过得幸福,他还有什么埋怨的?当然,以色列对于穆斯林的底线是要遵纪守法,而不是民族优待政策,不会纵容他们胡作非为。这样自然就会内部稳定和谐相处。中国如果想要民族团结,民族优惠政策可以,但是不能因为是少数民族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慢慢他们就会觉得高人一等,嚣张跋扈,反而同居不同心。



limeizhubao


以色列国内的140万阿拉伯人被中东地区其他阿拉伯人称为“阿奸”。其实他们在以色列国内日子也不好过,两头受气,根本不存在什么“和睦相处”的说法。

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人都集中住在阿拉伯人为主的地区,主要住在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以色列10个最穷的城区有8个是阿拉伯人区,孩子上学也是和犹太人分开的。

这些人大多是在中东战争中土地被以色列吞并后留下来的巴勒斯坦人。虽然有些有以色列国籍,但是他们还是自称阿拉伯人或者巴勒斯坦人;还有不少至今拒绝接受以色列国籍。对这些人来说,以色列地区一直是他们祖先就定居的家,他们的生活是被以色列复国主义者毁灭的。他们支持以色列内外的反以色列复国主义运动。2001年他们曾经期望通过“拒绝参与大选投票”来做出和平抗争,结果导致照顾巴勒斯坦人利益的中间派惨败,极右派领导人沙龙上台。这些阿拉伯人的日子更苦。

在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战争中,以色列政府全力保护犹太人居民区,但是对阿拉伯人聚居地带不闻不问。2006年,以色列把西岸一小块地带划为巴勒斯坦自治地区,随后宣布,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可以搬到自治区去住,或者留下来宣誓效忠以色列,取得以色列国籍。

这样的生活算和睦相处吗?


梅丝露


全世界都知道,以色列是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可是这个国家里有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你知道吗?


以色列拥有将近800多万人口,这里面阿拉伯人就有170多万,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还多。由于阿拉伯人是多妻制度,因此出生率很高,他们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会上升。

这些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享有和犹太人一样的公民权利。而且,以色列议会中也有阿拉伯裔的议员,他们也依法参与国家管理。

这些阿拉伯人跟犹太人不说和睦相处,但至少是相安无事的。 您一定会觉得奇怪,这两个民族不是死敌吗?为什么还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呢?

其中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在以色列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是穆斯林教派中的少数派。

这180多万阿拉伯人中,有100多万是伊斯兰教德鲁兹教派的,这德鲁兹派是穆斯林中的一个分支,他们信仰的教义不同,被伊斯兰几个大的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所不容。

伊斯兰教派纷争由来已久,甚至一言不合就开打。不同教派的穆斯林互相之间视做仇敌。作为少数派的德鲁兹派阿拉伯人,既然在教派争斗中占不到便宜,建国后以色列人又不为难他们,这里又是他们祖辈居住的家园,所以就乐得个清净,世世代代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也像犹太人一样爱以色列。 这些阿拉伯人爱国吗?他们的国家认可程度也很高,因为以色列军队里每年都有阿拉伯人参军。 当然,国家认同之所以能够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色列国内安定、富裕环境。

巴勒斯坦地区什么状态,你看看每天的国际新闻就知道了。一说起巴勒斯坦,首先想到的就是动荡不安,中东火药桶。相比之下,以色列国内要安全得多。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让他们走也不会走。


以色列国家富裕也是他们能在这里生活的重要原因。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富有的国家,把沙特、阿联酋这些土豪国家还要甩下一节,人均国民总产值4万多美元,和巴勒斯坦比是天上人间。

虽然这里的阿拉伯人跟犹太人的生活水平相比之下差一些,但仅仅是能享受的福利待遇也非常有吸引力了。

所以,当时任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内阁打算以土地去换和平,把部分土地归还巴勒斯坦时,申请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却突然多了起来。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色列民族和睦相处是历届政府的基本国策。因为犹太民族曾经尝尽了被歧视被迫害的苦,不能再把自己当年承受的一切再强加给其他民族。以色列宪法明文规定:以色列公民,无论宗教、国籍或祖籍,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当然,这只是一个现代国家最起码的义务,而不是什么恩赐。阿拉伯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他们有权在这里生活,天经地义。 话说回来,虽然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安居乐业,可他们也祈祷巴勒斯坦和平。如果有一天巴勒斯坦建国了,结束了战乱和动荡,也还是有不少阿拉伯人回到祖国的。


小约翰


以色列公民不全是犹太人,阿拉伯人也不全是穆斯林。以色列的社会同样是多元化的,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政党和议员,目前在以色列议会中占有十个席位,以色列阿拉伯人也能担任各种政府职位(当然,摩萨德等敏感部门除外)。而且,就算是犹太人或者阿拉伯穆斯林,大部分也都是比较世俗的老百姓,没有特别极端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情绪。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长翅膀的猪》。

写的就是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一个穆斯林渔夫贾法尔意外得到一只黑猪,高兴坏了(犹太人和穆斯林都不吃猪肉,所以猪在此地区是极度罕见的珍品),想高价卖掉,发了一笔横财,结果被以色列的俄罗斯移民伊莲娜要求要用这头猪做种猪下崽(俄罗斯移民的犹太人竟然想办养猪场)。


在剧中,贾法尔的妻子虽然对驻扎在窗外的以色列士兵挺反感,但是不妨碍他们一起看肥皂剧。当贾法尔得知自己被恐怖分子选中要当自杀人弹,第一反应也是“逃跑”。最后带着同样被恐怖分子盯上的伊莲娜和一个孤儿,两个民族,四个人一头猪,漂流出海,逃亡成功。

这部电影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广受好评,毕竟,大多数的以色列或者巴勒斯坦人都是主要考虑“穿衣吃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穆斯林,并不是咱们想象中的,一听到“圣战”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疯子。

所以,咱们回到话题上,从近现代看,以色列本来就是占的阿拉伯人的土地,所以驱逐不干净的,被同化了成顺民的阿拉伯人大概占了四分之的人口。这些阿拉伯人大多保持着伊斯兰信仰,少部分是天主教徒(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地,所以天主教也很有市场)。此外,留在以色列的穆斯林多是从什叶派分化出来的德鲁兹派,跟周边巴勒斯坦地区的逊尼派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谈的上有祖宗八代的仇恨。

历史上,德鲁兹派备受周边其他派系穆斯林的欺凌杀戮,非常凄惨。倒是以色列建国后,德鲁兹派才享受到了公民待遇。加上德鲁兹派非常世俗,没有狂热的宗教情结,也总被穆斯林世界定义为——需要打压甚至消灭的“异教徒”。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犹太人与德鲁兹人都因宗教问题,在历史上饱受压迫,相同的经历和“有民无国”的凄凉让他们对主流阿拉伯林世界有了同仇敌忾的感觉。加之,在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早期,德鲁兹人也曾给过他们很多帮助,算是大恩人。

虽然,世俗化的德鲁兹人在宗教和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激进的要求,但毕竟还是穆斯林,所以在阿以冲突的前期,德鲁兹人一直默默的保持中立。

随着以色列越做越大,加上以色列的国家认同教育和诸多的优惠政策,很多德鲁兹年轻人开始加入以军,随后又成立了德鲁兹营,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在许多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源头可以追溯到1956年,以色列与埃及陷入军备竞赛,双方剑拔弩张,以色列面临着“战败即亡国”的危险。此时,以色列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不缺装备,更不缺经费(财阀+全球犹太人募捐),唯独缺少兵源。

德鲁兹人这时简直是雪中送炭,主动向国会递交申请,要求全民义务兵制度适用于德鲁兹青年。这一请求正是以色列求之不得的。之后的数次中东战争表明,德鲁兹人的国家忠诚度极高,战斗力强悍,至此,德鲁兹人通过主动服兵役,顺利融入了以色列。

在以色列,德鲁兹人和犹太人享有同等的军事权力和义务。

下图,2013年,德鲁兹人军官加桑·埃利安被任命为以色列最精锐的王牌军—戈兰旅旅长(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曾任该旅旅长,这个职位,可以说是通向权力的捷径)

以色列政府的德鲁兹高官。

也就是说,以色列德鲁兹人和犹太人一样,有义务按照以色列的兵役法服兵役。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义务”。要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权力,一种基于信任而产生的权力。而且还是以后升学、就业、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通行证。

以色列是彻底的全民义务兵役制,法律规定,无论男女,年满18岁都需要服现役,服完现役后需服预备役男三年,女两年。但这个只是对于犹太人和德鲁兹人而言的,不包括其他阿拉伯穆斯林或者阿拉伯天主教徒。

不过,除了德鲁兹人以外,以色列军中还有少部分阿拉伯人志愿军。因为是个人行为,他们参军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最主要的还是“物质”上的考量。

阿拉伯人参军就意味着他们接受这个国家,所以,以色列特别注重对阿拉伯适龄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和物质刺激。而且犹太人和穆斯林的生活习惯相近,吃饭做一锅就行,不像咱们,还得单独搞个“回民小灶”。

退役的阿拉伯军人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宅基地甚至进入军政界走上领导岗位。阿拉伯青年常这样说:国家利用我3年,而我却可以利用国家一辈子。毕竟,宗教信仰还是代替不了穿衣吃饭,物质诱惑最管用。

这里多说一句,虽然法律规定以色列的犹太公民无论男女都要依法服兵役,但犹太教中极端正统派哈拉迪姆却享有“豁免权”。他们的特征是男的穿黑衣戴黑帽,大胡子,鬓角达拉两缕头发;女的包头巾,穿长裙,不能露胳膊露腿。男尊女卑,女的就是生育工具,男的是循环“唱经”播放器。他们终日研读圣经旧约,摇头晃脑的唱经祷告,只从事人口生产,拒绝任何物质生产,全靠国家补贴为生。正统犹太教家庭出生率极高,是普通以色列人的三到四倍,每家都会生10个左右的小孩,有的甚至到了20个。尽管目前正统犹太教众只有约70万,占以色列人口的10%,但在学龄儿童中,已占到21%。预计20年后,正统犹太人口将占到以色列全部人口的20%左右。

这些未来的犹太壮丁的人生规划就是——成年后白天唱经,晚上育种,不用服兵役,没有任何物质产出,自己的一大家子人全靠以色列纳税人的钱做津贴过日子;反倒是德鲁兹人和其他阿拉伯人在保家卫国.........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真的敬佩犹太人,不让阿拉伯人服兵役是为了不让他们兄弟残杀,其实是保护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也可以服兵役,多担任文职和后勤工作,不让他们上前线面对自已的同胞兄弟,互相仇杀。其实阿拉伯人内部细分的话有好多部落,他们各自的差异也很大,唯一共同点就是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内又有很多教派,巴勒斯坦人无非是利用宗教和民族把整个阿拉伯人都绑在了一起,其他他们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

阿拉伯人只是一个总的称谓,各种派系部落林立,其实他们还没有民族和国家部识,而犹太人则有很高的民族意识。一盘散沙和铁板一块,两者一斗高低立见!这,就是以色列称霸中东的原因。即使中东没有以色列存在,老穆们自相残杀也是毫不手软,中东一样没和平!这世界有老穆就注定有动乱!到法国法国乱,到了德国德国乱!以色列对阿拉伯人进行了全方位攻击,军事、外交,同化、间谍、都发挥到极致,是有历以来唯一无所不用其极侵略策略,也是未来世界各国包括所有大国仿效的楷模。

当初刚建国时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数据看看。多少阿拉伯人被赶出了家园去了周边其他阿拉伯国家。阿拉法特,巴解组织......犹太人建国是建立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痛苦之上的。以色列根本没有驱赶过任何原居住地的阿拉伯人,实际上,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绝大部份的难民都不是逃避以色列的占领的原住民,而是来自阿拉伯各国的懒人,流珉,极端反犹主义者。英国王室还是德国血统呢。看到这些我在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很有道理。不管什么宗教国家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致的,管你是谁放权,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就行。

巴勒斯坦人痛恨是因为被那群躲在豪华地宫里享受着金钱美女美酒的人洗脑洗残了!真正去了以色列定居的阿拉伯人知道以色列有多好,国内难道不也差不多?以色列不会让伊斯兰教占绝大多数,以色列是要建一个以犹太教为主的国家,这是以色列宪法,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大可以用以色列的糖衣炮弹吞并巴勒斯坦,我不相信巴勒斯坦人不希望安定富裕的生活。以色列不会同意,犹太人必须掌握绝大多数,只有问题就出来了,以色列不愿意接纳巴勒斯坦,还要继续侵占巴勒斯坦的领土,各位看客,你们如果是巴勒斯坦人该怎么办?坐着等死还是奋起反抗?

主要是因为他们人少,没有掌握军队,一旦他们人多,并且掌握了军队,以色列境内的犹太人将被屠杀殆尽!伊教是一个极度排外的,一旦在一个地方成为多数,并掌握了权力,这个地方的其它人要么走,要么死,要么成为他们!没有例外!应该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并不等价于以色列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矛盾,阿拉伯国家之间本来就是分裂的破碎的,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之外的阿拉伯人的利益并不一致。


历史深度揭秘


以色列800多万公民中约有21%是阿拉伯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够和犹太人和平共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以色列阿拉伯人几乎拥有与犹太人一样的各种权利。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包括妇女在内。阿拉伯人目前在议会中占有十个席位。以色列阿拉伯人也担任过各种政府职位。

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一样,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在以色列成立时,只有一所阿拉伯高中,但在今天,数百所阿拉伯学校,大多数阿拉伯人都在上学。

以色列犹太人和阿拉伯公民之间唯一的法律区别是阿拉伯人不需要服兵役,这是为了让阿拉伯公民不必为他们的弟兄们拿起武器。然而,许多阿拉伯人自愿参加军事任务。

以色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一些经济和社会差距是由于后者不在军队服役,退伍军人有资格获得许多非退伍军人无法获得的福利和工作。而且,军队有助于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在以色列军队入伍期间,阿拉伯人确实有获得一些工作的优势。此外,建筑和货运等行业也开始受到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支配。

以色列阿拉伯人也面临着自己在犹太国家的巴勒斯坦人的冲突。他们认同巴勒斯坦人民并反对以色列认定为犹太国家,但他们认为未来与以色列有关。他们将希伯来语作为第二语言,将以色列文化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层。与此同时,他们努力实现更高程度的国民生活参与,更好地融入经济,为自己的城镇和村庄带来更多利益。

在以色列周围建立了20个就业中心,以帮助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和切尔克斯族少数民族找到工作并获得援助。根据以色列经济部2015年的统计数据,8,000名阿拉伯,德鲁兹和切尔克斯的新参与者向这些就业中心寻求帮助或援助。这些中心总共帮助了13,600名以色列少数民族成员找到了工作,并为24,000多人提供了援助。自2012年成立以来进入就业中心的候选人中,约有68%找到了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