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书荒屋说历史


作为明末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数次被明军剿灭,又数次东山再起。最后竟然还成为强大的力量,李自成灭了大明王朝,张献忠也建立大西国,独霸一方。

可是,当清军入关以后,很快就打败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而且,从此后,他们再也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要知道,整个满清八旗军,部队总人数也不到十万人,而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加起来至少在百万之众。难道满清军队的战斗能力,有那么强劲吗?

(李自成剧照)

但也说不过去啊。要知道,满清在和明朝作战的时候,明军虽然败多胜少,但始终把满清阻挡在关外。偶尔像皇太极那样,也能打进关内来,围攻北京城。但是很快就被撵出去了(要知道,这还不是明军的全部主力)。

也就是说,从总体上来评估,满清和明朝鏖战了那么多年,只能算是打成平手。既然满清和明朝打成平手,李自成和张献忠灭了明朝,为什么满清却能够打得李自成和张献忠毫无还手之力呢?

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明朝和李自成、张献忠鏖战的时候,明朝实在是没有办法专心致志地打仗。

他们没法专心致志打仗的原因,一是明朝除了对付农民军外,还要对付清军。也就是说,他们是双线作战。他们用来对付农民军的力量,只占一半,甚至连一半都不到。用不到一半的力量来打农民军,打击力自然就低了很多。

二是明朝军队将领们互相抵牾。明朝的党争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们不只是在朝廷中争斗,同时也在战场上争斗,互不买账。如果是政敌被农民军打击,这个大将不是去救,而是观望(因为观望被崇祯皇帝杀掉的也不少)。本来因为需要对付清军,分出了一大半的力量,剩下一小半对付农民军,又互相抵牾,这样一来,力量又去了一半了。剩下的那点微薄力量,怎么打得赢呢?

(张献忠剧照)

三是明朝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不断铤而走险。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确实被多次打压下去了(更何况很多时候并不是被打压下去的,而是李自成、张献忠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力量还在)。但是,由于并不仅仅是张献忠、李自成想重新造反,众多被苛捐杂税压迫得活不下去的普通老百姓,也在极力促成李自成、张献忠重新造反。这样一来,一方面,明朝投入抗击农民军的力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参加农民军反抗明朝的人数又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此消彼长,所以明朝穷于应付,最后被农民军灭亡。

但是当满清入关以后,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满清在对付农民军的时候,只集中力量在和农民军对抗,他们没有分散兵力,再加上有吴三桂等旧明军的加入,他们的力量更加强大。

而且,吴三桂这些旧明军在打农民起义的时候,和之前在明朝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积极要挣表现,毕竟投降清朝后,是寄人篱下。如果不专心打仗,他们不但不会有前途,很可能还会被杀掉,所以,其战斗力和之前在明朝的时候是不同的。

(吴三桂剧照)

清军本身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打击农民军,又有旧明军的卖命支持,打起来怎么会还不容易呢?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当时不是还有南明政权吗?南明政权也是一支力量,清军也要抽出兵力,对付这支力量啊。

其实不对。其一,南明政权只是个空架子,本身又不团结,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没有起到什么抵抗的作用。其二,南明政权在南边,他们唯求自保,没有精力往北方进攻。所以,清军在北方可以自如地打击李自成,又去西南自如地打击张献忠。等灭了这两个农民军政权后,再从容回头,打击南明。

满清入关,还有一个便宜,他们不用考虑税收的问题,他们抢劫了大量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的钱粮,足够用来对抗农民军,对普通老百姓的危害,相对来说还要少一点,因而不太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抗。

总之,因为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战争状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农民军在满清面前不堪一击,也就可以理解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原因很简单,可以代入体验

估计大家都有过上课拖堂经历,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学铃响,鼓着劲回家吃饭,这时班主任说,还有点时间,我把这几题讲一讲……回想一下,那时候是什么感觉?哀声一片,度日如年吧,就盼着老师讲快一些吧

我曾经参加万米长跑比赛,400米的跑道,要跑25圈,跑起来很累很枯燥,在第24圈的时候,发现有几个人在前面拉的挺远,我还有不少力气,一定能追上他们,于是我冲刺了,终于险险的超越了他们,第一个到终点,然后慢慢停下,全身放松享受快乐。可这时候,边裁喊了,这位同学,你还有一圈……

李自成的大顺军也一样,以打入北京城为目标,他们征战多年,一路坎坷,终于进京,崇祯死了,明朝灭了,胜利了!再无目标!大家都排排队,分果子,享受快感!可享受完那一哆嗦之后,则是无限空虚,精气神已泄……

李自成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把清兵当成对手,而这时清兵入关大军压境,拿斗志全无的虚弱之身,去碰撞兵锋正盛的大清铁骑,如何能打得过!

奋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李家正缺一个能鼓劲的人才,本来有的,他叫李岩,可刚被牛金星杀了

提升大军士气很难,尤其后来当家人战死,面对清兵,只能不堪一击了


灵石蕴珠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李自成、张献忠都坚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却长江后浪推前浪!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

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很多时候不忍心弄得鱼死网破,所以明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反观清军,创业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舍得玩命,又因为是外来户,没有人情债压力,所以打起仗来没什么顾虑,能够将民军打得狼狈逃窜。

所以,民军面临的对手时不一样的,当然结局也就不一样!

1、先说明军

从1628年明末起义军的第一把火烧起来开始,整个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的烽火就不曾熄灭。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明朝曾创造了多次可以一举消灭起义军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纷纷失败,虽然一再失败,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为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做着努力。

在明朝剿灭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虽然出现了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优秀将领,但是由于明朝固有的军户制度,导致明朝官兵积极性大为降低。甚至因为明朝为剿匪而加设的“三饷”,导致很多官军也加入了民军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将领出工不出力,导致明朝始终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征剿部署,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像洪承畴这样尽职尽责的将领,虽然干活努力,但是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白银,这就导致很多将领只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广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后为了江山社稷消灭走投无路的农民兄弟。

这本来就扯淡,没有钱,谁也不愿意饿着肚子扛枪打仗!

2、再说清军

相比于明军的空洞,清朝很务实。

务实到什么程度呢?在关外时,只要是主动投降过去的汉人,后金都以礼相待,让人感觉到组织的温暖,所以投降过去的汉人无不感激涕零,进而舍生忘死。

因为舍得付出,舍得将抢来的东西分给给自己卖命的小兵,所以清军的战斗力强悍无比。

在入关后,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延续。这就导致很多明朝降将,比如吴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组织一样,感激之余不忘立下誓言:不剿灭起义军誓不归!

和明军相比,清朝统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尝到甜头的汉奸们无不以一当十,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自然不是对手。

清军的八旗,是一个兵农合一的组织,也是一个类似于股东大会的组织,因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满人是,蒙古人是,汉人也是,所以,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说,制度和利益决定战斗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将领在明军阵营中碌碌无为,而到了清军阵营就生龙活虎。

这样的对手,李自成、张献忠等是应付不来的!

再加上天灾人祸,比如肆虐华北的鼠疫灾变,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饷,都导致农民起义军战斗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军的对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那么顽强,为什么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从嘉靖以来明朝军队构成情况。

在嘉靖朝时期,明朝军队实际上已经分化成边军以及内地卫所兵。即使有戚家军这种临时因为倭乱招募的军队,但是等到倭乱平定以后,戚家军这种的募兵要么解散,要么加入边军或者卫所兵。比如戚家军在倭乱平定后就变成了浙兵,进入了明朝政府军体系。而就一般情况而言,边军战斗力又普遍高于卫所兵。这是因为边军长期要和明朝周边少数民族作战的缘故。而李自成与张献忠他们其实都是边军系统出身,李自成虽然是驿卒出身,但是陕西大旱,大量边军加入农民军的队伍,这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这样以少数边军精锐为核心的农民军在对明朝内地卫所兵时战斗力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还经常性占据上风。

又由于明朝中后期经常性对军队欠薪,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能源源不断从明朝军队里获得新人员补给,敢于投奔农民军的明朝官军士兵肯定也是明朝军队里相对能打的。另外,明朝中后期内地驻军情况普遍相当糟糕,比如徐光启曾经亲自考察过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驻军,结果发现名册上的10600兵,实际只有6837人,吃空饷的占36%。

这还不算,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动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杂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训练成精锐的壮男,才一二百人而已。这可还是明朝首都附近驻军的情况,至于其他地方驻军情况可想而知。李自成与张献忠只要有两三千边军精锐,对付这账面人数10600,实际能打的1、200人的军队又有什么难的呢?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清朝军队却不堪一击呢?这就要从明朝中后期边军为什么精锐说起了。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的秘密是什么呢?边军军官纷纷蓄养少数民族士兵作为自己的核心武装!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在隆庆五年二月,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就是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提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已久。”

事实上萨尔浒之战中,作为明朝战斗力最强,名气最大的总兵杜松,他的军队核心战斗力也是少数民族战士。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甚至内地农民军都对明朝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非常畏惧: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报中显示,农民起义军对明朝达官军(祖辈为蒙古降人组成的军队)仍然颇多忌惮,“贼首王仲尚等探听,如系真定夷汉丁及巩、固兵至,则远走散去;如系别枝兵,竟自聚众打帐”也就是说明末军事上有一条明确的歧视链条的:卫所兵战斗力→边军→边军家丁→边军少数民族家丁,农民军在这个链条处于边军与边军家丁之间,而清朝八旗军毫无疑问可以看做好几万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再说直白点,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战斗力处于这个歧视链条的中部,而八旗军则位于歧视链条的顶部。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面对八旗军不堪一击,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从嘉靖以来明朝军队构成情况。


在嘉靖朝时期,明朝军队实际上已经分化成边军以及内地卫所兵。


即使有戚家军这种临时因为倭乱招募的军队,但是等到倭乱平定以后,戚家军这种的募兵要么解散,要么加入边军或者卫所兵。


比如戚家军在倭乱平定后就变成了浙兵,进入了明朝政府军体系。


而就一般情况而言,边军战斗力又普遍高于卫所兵。这是因为边军长期要和明朝周边少数民族作战的缘故。


而李自成与张献忠他们其实都是边军系统出身,李自成虽然是驿卒出身,但是陕西大旱,大量边军加入农民军的队伍,这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这样以少数边军精锐为核心的农民军在对明朝内地卫所兵时战斗力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还经常性占据上风。


又由于明朝中后期经常性对军队欠薪,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能源源不断从明朝军队里获得新人员补给,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家欠薪公司最先跳槽的肯定都是最有能力的员工,同样,敢于投奔农民军的明朝官军士兵肯定也是明朝军队里相对能打的。


另外,明朝中后期内地驻军情况普遍相当糟糕,比如徐光启曾经亲自考察过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驻军,结果发现名册上的10600兵,实际只有6837人,吃空饷的占36%。这还不算,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动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杂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训练成精锐的壮男,才一二百人而已。(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


这可还是明朝首都附近驻军的情况,至于其他地方驻军情况可想而知。


李自成与张献忠只要有两三千边军精锐,对付这账面人数10600,实际能打的1、200人的军队又有什么难的呢?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清朝军队却不堪一击呢?


这就要从明朝中后期边军为什么精锐说起了。


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的秘密是什么呢?


边军军官纷纷蓄养少数民族士兵作为自己的核心武装!


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在隆庆五年二月,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就是《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提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事实上萨尔浒之战中,作为明朝战斗力最强,名气最大的总兵杜松,他的军队核心战斗力也是少数民族战士。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


而在互联网上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很有可能就是一支说着蒙古话的蒙古骑兵,这不是作者乱说,是有史料为证。


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甚至内地农民军都对明朝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非常畏惧: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报中显示,农民起义军对明朝达官军(祖辈为蒙古降人组成的军队)仍然颇多忌惮,“贼首王仲尚等探听,如系真定夷汉丁及巩、固兵至,则远走散去;如系别枝兵,竟自聚众打帐”


也就是说明末军事上有一条明确的歧视链条的:


卫所兵战斗力→边军→边军家丁→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农民军在这个链条处于边军与边军家丁之间,而清朝八旗军毫无疑问可以看做好几万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再说直白点,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战斗力处于这个歧视链条的中部,而八旗军则位于歧视链条的顶部。


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面对八旗军不堪一击,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兰台


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张献忠起兵造反后,曾先后多次遭到明朝军队的围剿,张献忠数次被明军打得走投无路,不得不举兵投降,李自成更是一度被洪承畴、孙传庭等人打得只剩下17个人,只能狼狈躲到山中度日。

但是,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张献忠和李自成又重新走出来,并很快聚集几十万大军,最终将崇祯皇帝逼得上吊自杀。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会这样顽强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大多是来自底层农民。而从崇祯初年开始,明帝国就陆续出现严重的饥荒,当时整个帝国一片赤字,社会一片贫困。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明帝国真的没有钱,而是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财富,被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集团、乡绅地主阶层、皇族外戚给垄断和搜刮干净。



所以,当时的明帝国,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一方面官僚地主过着腐烂奢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因为缺钱,连基本的军饷都快发放不出,广大老百姓更是连吃的食物都快没有,随时面临饿死的可能。

偏偏这时候,明帝国又出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广大老百姓更是没有活路,只能起来造反。当时,地方叛乱的主要基础就是饥民、难民、逃卒、溃卒;因为这种基础存在,各种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失去这种基础,哪个人敢公然挑战政府呢?

换句话说,流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天灾人祸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造成的。那如何去解决它呢?是人祸,主管官员需要去清除它;是天灾,主管官员应筹集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它。

但问题是,所谓的人祸,无非就是当地官员的贪污、腐败,无非就是土豪缙绅的扩张,逼得老百姓没有活路,这些问题,哪个官员能够解决?至于筹集各种社会力量去应对天灾,无非就是国家拿钱出来赈灾,或者有钱人们共同出钱出力救济灾民。

然而,当时明朝政府的国库已经亏空,又那里能够拿出钱来赈灾,即便政府能够筹出钱来,恐怕还没发放到灾民手中,就被各级官员一层一层盘剥干净。至于让那些当官的主动把钱拿出来救济灾民,那恐怕就更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明朝军队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张献忠和李自成打得溃不成军,但朝廷因为要筹集军饷而对老百姓所增加的赋税也是越来越严重,于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样跟随李自成和张献忠造反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这种情形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不断被剿灭,不断失败,但他们的规模却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所以给人感觉他们的生命力实在太顽强,就好像打不死小强一样。

但是,等到满清入关后,深深困扰明帝国的财政危机,已经不再困挠满清政府。因为,朱氏的龙子龙孙们,在满清统治范围内,已无立足之地,所以他们原先占有的社会财富,自然都会归满清政府支配。

同时,明帝国旧的太监集团、官僚集团、缙绅集团,更是在李自成残酷的打击下元气大伤;他们曾占据的社会财富,现在自然也都普遍归满清政府支配。



想当初,崇祯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面对这些社会的蛀虫、害虫,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在,在叛乱、敌国力量接连打击下,这些利益集团都已被打得支离破碎,自然无力与满清政府玩那套官僚把戏。

因为,你和崇祯皇帝玩官僚把戏,崇祯皇帝估计拿你没办法;因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把整个官场都打通,崇祯想让你拿钱出来赈灾,让你不要贪污救灾款,你自然可以装穷、可以不理。但问题是,你要敢跟新兴的满清统治者玩这种把戏,恐怕当场就会让你全家人头落地。

也正因为此,满清政府可以支配的社会财富远远要超过崇祯皇帝,在这样背景下,满清政府不管是剿灭流寇,还是拿钱出来招抚流寇,又或者是进行大面积赈灾,相对而言都比较游刃有余。而当广大老百姓都有饭吃,都可以活下去时,又有谁还会去跟着造反。

于是,追随李自成和张献忠造反的人自然变得越来越少,这个时候等到他们再次被打败后,就很难再聚集新的力量,因为社会已经没有流寇存在基础,最后等待他们的结局就只能是被满清所剿灭,或者被自己人杀死。


我是赵帅锅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主要在于其革命目标的缺失!

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所以要造反,就是由于明朝崇祯皇帝听信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谎言,扳倒了魏忠贤,从而可以免除他们在东南沿海的工商业税收。此后为了对付日益崛起的满清政权,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又出了一个极其烂的主意,就是像本已非常贫穷的农民征收过高的税赋,最后竟然加大了每亩地毛收入的十倍以上,于是农民只能离开土地变为流民。而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出的另一个馊主意就是裁撤机构,这样李自成的驿站杂役的工作也丢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造反,而流民四起,也造成了他有无数的兵源,最终不得人心的明朝政权也被他推翻。

但是,推翻明朝以后,天下并没有太平,一方面明朝包括南明朝廷和吴三桂等将领依然存在。而虎视眈眈的满清也已完成了皇太极驾崩后的政权更迭。最终的结果就是,满清已经视李自成、张献忠为和南明一样的阻碍他们夺取天下的死敌。但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却一下子没有了革命方向。此后,随着吴三桂的投敌叛变,李自成面对如虎如狼的满清和吴三桂军队,自然只能节节败退。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惨死!


地震博士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仔细推敲起来足够写一篇很长的大论文。我在这里不作过多展开,只简单地讲几点:

1、明亡非流寇之功:明朝的灭亡,是由党争、天灾、后金、流寇四大痼疾所共同导致的,这四项如果只有两项甚至是三项,明朝都不一定能毁在崇祯十七年,可就是这些都发生了,你能有啥办法?

2、流寇的军力未必很强:明亡的时候,虽然也有像洪承畴、卢象升这样的猛人以及他们的优秀军队,但是大部分明军的实力说实话还是菜,这些农民军又机动性极强,专门打明朝防备薄弱处,自然也就不奇怪战绩好了。

3、张、李已是强弩之末:和明朝政府军的对抗,已经让农民军特别是李自成元气大伤,在山海关又遭遇汉奸吴三桂的卖队友,这才有一败涂地的。清军只不过是趁着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出来收人头而已。



青言论史


明朝末年灾害频发再加上官员腐败,百姓遭受着双重压榨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地的农民纷纷起兵反抗明朝的统治。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便是这些农民起义军中的相对杰出的领袖。

在他们起兵反抗明朝的统治期间,虽然偶尔会被明朝的精锐政府军击败,但是大体上保持较高的战斗水平,最终得以击败明朝推翻统治。

但是在清兵入关之后,这些人的战斗水平似乎急转直下,难以抵抗清朝军队,真的是这样吗?为何会产生这么分明的区别呢?分析如下:

一:农民起义军在面对清军时,军队的斗志不如从前,战斗力也有所下滑。

李自成和张献忠所率领的起义军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农民组成,在他们还没有推翻明朝的统治之时因为明朝对他们的压迫过甚。

所以这些起义军对明朝抱有非常深重的仇恨,在与明朝军队作战时也非常的神勇。

但是在面对清军时,因为满清政府对普通农民百姓的政策较为宽厚,这就会影响一部分人继续打下去的意愿,他们可能会重新回家种地。

并且起义军在推翻了明朝之后占有了大部分原来属于那些明朝官员的财产,这些金钱对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起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腐化作用。

这些起义军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底层士兵大部分都沉浸在金钱物质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于是等到清军入关之后,满清准备与起义军进行决战时,这些起义军都不愿意打了,不愿意放弃这些已经得到的物质财富,纷纷溃逃。

这样一来整个天下就在起义军撤退的局面之下落入了满清的手中。

二:民心在明朝末期时向着起义军,在清军入关之后,对起义军开始动摇。

明朝末期因为百姓的生活压力实在太大,农民都没有田种,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便纷纷造反,天下的人也支持起义军。

但是满清对农民的政策又比较宽厚,给了普通百姓生活的空间,于是这些农民又开始动摇。

他们并没有一个积极的斗争欲望,只是想有一个安稳的生活。

所以这个时候起义军得到的帮助又开始减少,起义军对清军斗争的欲望也不如对抗明朝那般强烈。

综上所述,李自成与张献忠之所以能够推翻明朝之所以不敌满清都在于农民势力的斗争欲望,农民想斗争时,他们便推翻了明朝,农民不想打了,便打不过满清。再加上起义军后期的腐化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便使清朝得到了整个天下。


小司马迁论史


首先 题主这里的“顽强” 确实道出了李张二人及其部队的顽强 而为何顽强 凭什么顽强 这个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百姓为基础 得到百姓的支持 其虽然经常遭到官军挫折 甚且一败涂地 然而根基并未遭到沉重打击

但从其作战厉害来讲 其实并不尽然 纵观李自成战争史 经常被明军打的丢盔弃甲 以至于走商洛山 当改变这样的处境是崇祯十三年以后往河南的发展 纵使这样 在他踏入京城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比如周遇吉的死战 虽然最终拿下了京师 然而由于他没有与满清八旗交战的经验 也没有遇到辽东铁骑这样精锐且强悍的部队 所以一接触战争便感到吃力 最终由于八旗铁骑的注入 早已疲惫的大顺军又因为风向等因素一败涂地 匆忙奔逃回北京即皇帝位而遁回陕西 这可以说明题主所谓的大顺军一败涂地

至于张献忠面对清军不堪一击这个问题 其实并不严谨与准确 首先 张献忠并没有直接如强盛时期的李自成与满洲八旗参与战斗 张献忠在对南下四川的豪格部满洲八旗作战以前 其实战斗力已经为故明的四川官军及四川武装地主杨展 于大海 李占春等所消耗一大部分 尤其是杨展在彭江口阻击之下 使其大败 遏制其南下重庆的战略而不得不北返成都 与已经占领汉中南下的豪格部满洲八旗决一死战 由于刘进忠的献策及指导和满洲八旗突然杀入与张献忠并未进行多大防备的情况下败死

若言与清军交战的大西军在张献忠败死以后 单论战斗力而言 似乎大西军与大顺军旗鼓相当 这个旗鼓相当可以从后期两个政权投顺南明以后的战绩而窥测一斑 并且也可以由此知道后期的大顺与大西军队在与清军的战争上 并不逊色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大顺 大西后期的忠贞营 刘文秀 李定国等部队通常是与降清的汉军进行斗争 也就是吴三桂 尚可喜等故明武将 也就是说 大顺 大西军很少直接与满洲八旗的清军交战 但是从李定国衡州之战来看 似乎满洲八旗战斗力对比农民军出身的李定国大西部队并不见得更强 并且从姜骧大同归明与郑成功北伐(达素败兵厦门)也可以看出满洲八旗战斗力 大抵满洲八旗入关以后通常驻防于京畿 对于南征北战 攻城略地 并不直接投入 而是让投降过来的吴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栋 金声桓等汉军八旗充当打手 事实证明这些打手确实强悍 为清朝夺取明朝江山献出了相当大的功劳 满洲八旗即便投入也是作为监军与辅助的作用 不得已不用满洲八旗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洲八旗人员少 据《大义觉迷录·卷一》雍正谕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云云 此处所指的十万 当是满 蒙 汉三军编制之下的清军 所以除去二者之下 真正的建州八旗 即满洲八旗 不出四万人 此四万人是清朝贵族的保障 不到万不得已 通常不会去动用这支部队

综上所述 从清朝一方面来讲 大抵清之亡明与大顺 大西“不堪一击” 在于满清以汉人作打手 诚如雍正所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其时统领士卒者,即明之将弁;披坚执锐者,即明之甲兵也。”(《大义觉迷录·卷一》)故并不能言“不堪一击”之结论 若持有“投降清朝 即清军”之论点 则另当别论 然而若论姜骧 金声桓 李成栋归顺南明又当如何界定?

从南明一方面来讲 南明内衅比比 文武相轧 朋党互立 此予胜败影响颇大 若昭庙之世 其败亡 即大抵归于文武不和 门户各立而内衅所造就者 其门户者 乃吴楚党争 而士大夫多谋私利 故局势愈坏 虽然李宁夏 金昌国 王繁昌 反正复豫章而粤东 政府犹不能支援 而二省亦不能相互声援 各图私欲 其宁夏尤甚也 及南昌危难之际 方攻赣州 其昌国围赣州之际 宁夏不能支援 破竹赣州 卒被祸信丰 而何黎平亦自图私立 欲扼堵无锡等文武 其之复楚而旋失 卒致败亡 不可卸其责也 他若秦晋之衅者 于局势愈发困厄耳 卒致亡明国祚 而大顺 大西亦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