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坎日蘇兩軍交戰,朱可夫為何在裝備碾壓情況下,被日軍痛揍?

秦皇見漢武


這個問題存在嚴重的錯誤,諾門坎是蘇軍痛揍日軍,只是蘇軍公佈的陣亡數字比日軍宣稱的陣亡數字高一點,但是日軍的陣亡數字肯定存在問題。

諾門坎的戰鬥過程可以說是一邊倒,日本的第23師團完全被蘇軍按在地上打,特別是最後階段幾乎被蘇軍包了餃子,日本人在後期是已經完全被打蒙了。

確實,如果按照雙方各自通報的陣亡人數,蘇軍陣亡數字稍微多了一些,傷員也多一些,但是戰爭的勝負,從來是看是否完成戰略目標。如果單看傷亡數字,日俄戰爭的勝利者是沙俄,諾曼底登陸勝利者還是德國呢。

蘇軍的目的,是打痛日本人,讓他們老實點,以便在未來可能的歐洲戰爭中減少後顧之憂。從諾門坎戰後的結果來看,蘇聯人的戰略目標已經完全達成,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雖然日本不死心,還搞了個關特演,加強了關東軍,但是這也正是說明日本人已經意識到蘇軍不好對付,所以需要加強在東北的軍事力量。蘇軍完全達成了預定的戰略戰術目標,諾門坎是一次徹底的勝利。

日軍唯一佔優的時候,是在戰爭初期對蘇軍82師等地方部隊,不過此時蘇軍的裝備可不佔優勢。82師可是連迫擊炮和衝鋒槍都配備不全,全師20%以上是新兵,這種部隊打的不好看是很正常的事。等朱可夫加強了前線的蘇軍以後,日本人就沒任何機會了,都是單方面被按在地上摩擦。

另外蘇軍的損失包括了戰死、傷死(傷員在醫院裡死去叫傷死)和病死,日本這個陣亡可是歧義很大,按照日本的統計習慣,傷死和病死從來都是單列的。另外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還有不少軍官士兵被蘇聯俘虜,其中還有像飛行第1戰隊戰隊長原田文雄少佐這樣級別不低的軍官。這些俘虜回來以後,有不少在日本軍官的“友好”勸說下,不得不自殺謝罪,像原田文雄少佐就是被放回以後,經過6個小時的“友好”勸說,然後給了他一把上膛的手槍,幫他完成光榮自殺。當然,這樣的倒黴蛋也不是陣亡了。


不沉的經遠


提問題也要提的有些質量,而不要提一些讓人搞笑的問題,並且有人還為此爭執得面紅耳赤,有意思嗎?讓外人看了笑話你,今日頭條上的作者就這素質?

對於諾門坎戰役,史書上記得清清楚楚,朱可夫的回憶錄裡也有專門記錄。是蘇聯紅軍痛揍了小日本,而不是小日本痛揍蘇聯紅軍。諾門坎戰役結果,日軍一個重裝師團五萬人報銷了,搭上了大量的坦克,大炮與飛機。可以說這次戰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機械化部隊對傳統步兵的作戰,大炮兵,航空兵,與坦克兵配合作戰,第一次實地試驗了大縱深戰役理論,顯示了航空兵與坦克兵的威力。這次戰爭比德國突襲波蘭早了一個月。是朱可夫軍事才能的第一次展示。

許多人不明白這些情況,根據網上的信息胡亂猜測,並且得出蘇聯被日本痛揍的結論。這種顛倒黑白的論調,說出去就不怕被行家裡手笑話,嘲笑你的無知?

有時候,你評價別人的同時,也給別人評價你提供了機會!你評價古人不要緊,現代人評價你才更重要。因為有些人就是從你的發言中考察你的真水平,並判定你這人是被利用,被行騙,或者選擇與你合作。

建議題主以後多看書,系統地學習一下歷史知識,不要再提這些愚蠢的問題了。


陽城導航


諾門坎戰役,朱可夫指揮的蘇軍裝備強於日軍不假,但是並沒有被日軍痛揍。當時,日軍雖然在中國戰場擁有多年的戰爭經驗,並且訓練有素,而蘇軍方面正處於一段低谷期,戰力、士氣等方面有所退步,但蘇軍的武器裝備總體畢竟強於日軍不少,而日軍雖然還算可圈可點。

當然不少人喜歡用戰損比來衡量誰痛揍了誰,這種觀點多少有失偏額,雖然諾門坎戰役蘇軍傷亡稍高於日軍不代表日軍就可以達到痛揍蘇軍的程度。當時蘇軍傷亡近2.5萬人,日軍傷亡約1.7萬人。(另有說法,日軍傷亡略高於蘇軍)如果想從戰損比上看,甲方有沒有乙方,那至少這個戰損比乙方的戰損至少要大於甲方的三倍,且甲方取得了勝利,這樣才能具備痛揍的條件。而諾門坎戰役呢,日軍傷亡雖然稍微小於蘇軍,但最終還是輸給了蘇軍,雖然中間的作戰過程,日軍還算可圈可點,但是戰鬥過程,日軍大體處於弱勢。故而這根本就打不到被日軍痛揍的程度。

我們看看戰鬥過程,第一階段,日軍的東八百藏大佐指揮搜索支隊突襲了蒙古的第六騎兵師,並癱瘓了對付的戰鬥力。可隨後就遭到了蘇蒙邊境軍隊的反撲,東八百藏大佐當場下線,這支搜索支隊也幾乎全滅,而與東八百藏一起的山縣武光大佐指揮的第64聯隊也損失了兩成兵力。第一階段可以說日軍輸了。

接著是第二次階段,朱可夫被任命為57特別軍的軍長,並開始集結兵力,此後雙方的衝突升級為戰役規模。由於蘇軍訓練和遠東地區的蘇軍沒有熟悉步坦協同作戰的模式的等問題,蘇軍在第二階段作戰表現不佳,而日軍則稍微吸取了一點教訓,可即便是這樣,日軍也做不到痛揍蘇軍。雙方在第二階段的戰鬥態勢可算是有來有回。但由於蘇軍在第二階段投入了新式戰機,日軍在與蘇軍的空戰中開始被壓制,損失許多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不過蘇軍尚未形成空中優勢。而在地面上蘇蒙聯軍依靠炮兵也給予日軍不小的傷亡。而蘇軍在第二階段的戰果可以說奠定了戰役的最終結果。

然後是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前線的日軍總算得到了像樣的重炮和坦克部隊的支援,於是日軍開始向蘇軍發起猛撲,希望把渡河的蘇軍消滅掉。但蘇軍採取晝退夜進的戰術,並且在白天利用炮兵打擊日軍,到了晚上再用機械化部隊收復陣地。就這樣雙方互有傷亡。與此同時,蘇軍在空中穩住了制空權,在蘇軍的空中打擊下日軍又損失了一批飛行員。

最後是第四階段,蘇蒙聯軍集結了5個裝甲旅、2個騎兵師、1個機槍旅、1個空降旅、5個步兵師和許多飛機進行了大規模總攻。日軍陷入了被動防禦的狀態。不過面對蘇蒙聯軍的強大火力,日軍並不服氣,與蘇蒙聯軍進行了激戰。甚至還向蘇蒙聯軍發起了反衝擊,但最後被蘇門聯軍的火力壓制。其中日軍的第23師團受到了重創。日軍還丟失許多裝備。

眼見情況不妙的日軍決定在中國戰場調集一些機動部隊去北上增援,但最後還是被日軍大本營給制止了。最後日本的駐蘇大使東鄉向USSR提出了停戰要求。雙方在經過一番談判後於1939年9月15日簽署停戰協定,並於次日凌晨2時正式實施。


黎塞留的野望


諾門罕戰爭,爆發於1939年5月,歷時四個多月,又稱哈拉哈河戰爭,是日俄蒙之間的關於哈拉哈領土歸屬問題的局部戰爭,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場涉及到戰略決策的戰爭,試探性的觸摸蘇聯實力,雖然戰爭從戰術來說,蘇軍的傷亡人數大於日軍,但使得日本也同時感覺到蘇軍雖然經過了大清洗,戰鬥力下滑,仍然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縱觀整個戰爭影響,對日本乃至整個二戰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日本自1937年全面侵華以來,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日本為了擴張掠奪,以滿足龐大的戰爭機器的需要,在北上和南下問題上猶豫徘徊,當時德國法西斯還沒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軸心國同盟尚未形成,日本不敢貿然北上進攻蘇聯。1939年5月,日本在它扶持的“偽滿洲國”與外蒙古在哈拉哈三角地帶的領土歸屬上,揪準時機,與外蒙古產生巨大摩擦,以此打探蘇聯的虛實,戰爭的結局使日本大失所望,戰術上日軍可能佔有上風,但戰略上在北入侵蘇聯,感覺力不從心,就此下定決心南下入侵菲律賓、馬來亞等地,以至於後來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從而徹底改變了二戰的格局走向。


心有靈犀73024986


朱可夫早年是蘇軍最早的兩個坦克團團長之一,並且是由斯大林親自任命,足見斯大林對朱可夫和對裝甲兵種的青睞。

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大清洗運動使大批蘇聯中高級軍事將領遭到清洗,朱可夫不僅倖免於難,而且官運亨通。

1939年6月,隨著中蒙蘇邊境蘇日關係緊張,衝突不斷,朱可夫被派到這裡指揮部隊迎擊日軍。

蘇軍在兵力兵器上相比日軍都佔有絕對優勢,唯一不足的是後勤條件。於是,朱可夫決心以兵力兵器的優勢對日軍來一場速戰速決的打擊。

在戰鬥中,鐵石心腸到近乎冷酷和不容置疑的指揮風格和堅強意志深深感染了每個蘇軍官兵,五萬多蘇軍戰士在800多輛坦克引導和600餘門火炮掩護下頂著日本人瘋狂的頑抗,毫不顧忌傷亡代價地在遼闊的草原上向前猛衝猛打。其兇悍、勇猛的特點令野蠻兇殘的日本關東軍也深感吃驚。

但是日軍依託草原上無遮無掩的野戰掩體和機動靈活的炮兵、航空兵頑強抵抗。蘇軍雖然獲勝,卻也付出了傷亡2.5萬人、損失數百輛戰車的慘重代價。這充分說明蘇聯雖然有著龐大的戰爭機器,卻因為戰術呆板落後這一關鍵性部件的缺失,導致代價沉重。

而這一切在當時被掩蓋了,外界只知道蘇聯勝了,日本敗了,卻不知道蘇聯是慘勝的事實。


大將軍威武K


主要還是大清洗之後的蘇軍從上到下,戰鬥力嚴重的下滑。

其次就是日軍的戰鬥力,在蘇軍或者一流強國的軍隊看來,日軍的中高層能力一般,對於現代機械化戰爭還不行,而且日本重工業與美蘇德英比起來還差很遠,但是對於日本基層戰鬥力,尤其是一般士兵的戰鬥力,都是稱讚的。蘇軍後來也回憶和稱讚道,日軍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射擊精準度的確很強。而且日軍深受武士道思想的影響,作戰意志是堅強的,也是恐怖的,這些都給了蘇軍以沉重的打擊。

然後很多人嘲笑日軍坦克(17mm-25mm)“雞蛋殼”,但在諾門坎蘇軍BT坦克才是真正的雞蛋殼(13mm-17mm)。日軍士兵反映有時以高射機槍就可以擊穿蘇軍坦克的側裝甲。所以諾門坎一戰蘇軍損失坦克300多輛。

另外39年蘇軍戰術相當的呆板僵化,無腦衝鋒浪費人命的問題嚴重。德軍的回憶錄中就有大量41-42年時期蘇軍人海衝鋒的記錄。

此外蘇軍的包圍戰術遠未成熟(諾門坎的包圍圈就讓23師團殘部逃了出去)遠不是44-45年的那支強軍。最後階段斯大林要求儘快解決戰鬥,下了限時強攻命令,蘇軍在清繳日軍火力點時因此受到了很多不必要傷亡

蘇軍兵力和損失圖



barbara李


提這問題的題主,並不是腦子有問題,而是有意為之!利用自媒體平臺,向不瞭解歷史的人們傳遞不正確的歷史信息,擾亂人們對歷史的認知,這個問題甚至在美化日軍,為日本軍國主義張目,其行可恥,其心可誅!對於這種問題,即然平臺放出來了,有深厚歷史功底的答友們,最正確的作法,就是用史實去批駁題主的問題,讓不瞭解的人們知道那段真實的歷史。好多朋友們正是這麼做的,為他們點贊。

戰爭過程和戰損對比,答友“彼德堡的肥天鵝”己經回答的極為清楚了,在此只說說此戰對二戰的影響。

日本軍部一直有“北進”“南進”之爭,北進就是向北,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日、俄之間有舊怨夙仇,為爭奪我國東北利益發生過兩次日俄戰爭,第二次日俄戰爭日本取得了勝利,日本舉國歡騰,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戰勝西方列強,還產生了乃木希典這類以“肉彈戰”聞名的“戰神”,讓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在日本盛行。“北進”的基本點,就是認為蘇聯是軟柿子,可以輕而易舉的再次戰勝,從而進一步提震國內士氣,抬高日本的國際地位。

而經過諾門坎這個不期而遇的戰役,在朱可夫“殺雞用牛刀”的戰術下,由坦克大炮組成的鋼鐵兵團,把日軍自殺式的“肉彈”進攻打成殘廢,讓日本人好好體會了一把歐洲新的裝甲戰和陸空配合的立體戰威力。儘管日本軍部為不打擊全國士氣,在戰役傷亡上做了大量假數據,但真正的戰損情況,日軍高層清清楚楚。被打出心理巨大陰影的日軍高層,徹底放棄了“北進”計劃,而選擇“南進”,用沒嚐到慘敗滋味的海軍去挑戰美國。好,有些人會質疑,這都是臆測的,那我們去看史實。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很快與蘇聯簽訂了停戰協議,之後又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日本還向全世界宣佈,決不捲入歐洲戰場。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這些協議,說是協議,可內容卻全是給蘇聯方的利益保證。並且以日本這樣一個言而無信,動不動就搞軍事偷襲的國家,卻自此至二戰結束都嚴格遵守了協議內容,不敢逾矩,可見此戰的作用。日本人就這德性,讓他得了勢,就能張狂到極點,而只要把他打狠、打慘、打殘,打得越痛,他反而越老實,越低順,拿你當爹供著!對大唐如此,對蘇聯如此,對向他扔了兩顆原子彈的美國更是如此!

此戰之後,蘇聯在歐洲戰場最困難的時刻,放心大膽地從遠東調集了20個師的兵力支援歐洲戰場,起到了極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讓斯大林對朱可夫產生了巨大信任,成為衛國戰爭中蘇聯最大的功臣。此場規模不大的戰役,對二戰的影響是極大的。這個回答,對於題主來說,很失望吧?!





淨月暖陽


小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之前,一直存在“南下”和“北上”的爭論!陸軍主張北上,出兵蒙古和西伯利亞,夾擊蘇聯,海軍主張南下,佔領東南亞。這場戰役之後,小日本賠上了唯一的整建制裝甲師,被蘇聯紅軍揍得屁滾尿流,從此再也不敢提北上,哪怕是希特勒一再要求日本出兵夾擊蘇聯的情況下,小日本都不敢答應希特勒,可見日本對蘇聯紅軍是何等的恐懼,哪來的痛揍朱可夫?

提這個問題的人,是腦子有病的吧?


國史君


諾門罕戰役的前期確實讓日軍佔到了便宜,蘇聯軍隊損失慘重,這主要是兩個原因引起的。一個是因為蘇聯自己的問題,蘇軍反應慢,沒有快速作戰能力。由於遠東地區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差,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力量經常被用來參與地方建設,也就是充當建設兵團的角色,這使得蘇軍被分得很散,這除了影響到蘇軍在戰時的集結速度,還因為平時聚少離多,軍隊與軍隊之間的協調性差配合不力,這個問題一直貫穿著整個二戰,蘇聯軍隊被德軍按在地上摩擦也是這個原因引起的。

其次,蘇軍的後勤沒跟上。蘇聯是機械化部隊,這種部隊的戰鬥力很強,但是對物資的消耗數量也是很龐大的。以諾門罕戰役來看,蘇軍的物資消耗總量是日軍的十倍以上,這對於蘇聯的後勤部隊來說壓力太大了,尤其是蘇聯工業區多在歐洲地區,轉運十分困難,這造成了在戰爭前期蘇軍的彈藥數量跟燃油一直是不夠用,這也是蘇軍突然就不會打仗的主要原因。

不過呢,隨著戰爭的推進,蘇軍逐漸反應過來,大量的軍用物資也得到補充,蘇軍開始發力,把日本揍得是連他狗娘都認不出來。


優己


逸美軒居士曰:在諾戰中,日軍以二流師團痛揍侵華蘇軍精銳和蒙獨叛軍,使蘇俄被迫與日本簽訂城下之盟,將在中國東北、庫頁島、內蒙等處的侵略利益拱手日本。

蘇俄的戰敗反映出蘇軍戰鬥力低下、戰術拙劣的同時,也反襯出中國人民當年在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日軍的侵略時,獨自抗戰打得多麼艱苦、多麼卓絕!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當年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自由而英勇抗戰的勇士們!願為捍衛國家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犧牲的炎黃子孫在東方極樂世界裡永生!

福生無量太乙救苦天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