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東北軍為什麼很強?

常山趙子龍IlI


罵東北軍不行的就是王八蛋,九一八之前張學良己歸了蔣,被蔣封為陸海空副總司令,二十四萬東北軍在關內聽蔣指揮,當時瀋陽只剩下一個旅!

九一八的晚上,日本打進瀋陽,東北軍王鐵漢和一部分東北軍還有瀋陽警察都進行了抵抗,瀋陽警察在黃顯聲的帶領下和鬼子決戰了三天三夜,最後下得不撤回錦州,在張學良的支持下成立了東北義勇軍,國歌來自於東北義勇曲,當初就是誇讚東北人抗日的。

馬占山為東北軍,還有滬凇戰役犧性的高級將領為東北軍,遠征軍蔣也派了不少東北軍,最後二十四萬東北軍犧牲在了關內各大戰役上,蔣委員長髮的功勳章東北蔣領佔了多數!這是歷史,可查檔案!可最後東北軍卻叫網黑抹的一無是處,真可悲!

東北抗戰了十四年。

有東北軍,警察,學生,土匪,工人,農民組織起來的四十萬義勇軍在蔣毫無增援的情況下,因武器若後,傷亡很重,最後有抗聯接收

向鬼子打響第一槍的瀋陽公安警物處處長,義勇軍的締造者黃顯聲,也就是小蘿蔔頭的師父後來被蔣關進了渣子洞,被特務秘密處決!

寫走題了,抱歉


反對成幫結派


東北軍兵力是不少,武器也不差,但是戰鬥力真的算不上強,這不是黑東北人,因為我們不能把東北軍和東北人、義勇軍、抗聯和四野畫上等號。東北軍指的應該是張氏父子手底下那支軍隊。

打仗這事情不是士兵不怕死就有用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

先說軍閥時代,張作霖本身就是鬍子出身,而其他軍閥頭頭多是正經八百的軍校生和職業軍人出生,在指揮作戰上還是有差距的。依靠山海關守住東北是沒問題的,但是一旦出關的話,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東北軍的後勤保障條件算不上很理想。所以東北軍幾次出關作戰雖然有一些出色的戰鬥表現,但是總體來說是比不過直系的。

後來到了他兒子張學良手裡,東北軍內部有點不團結,那戰鬥力自然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後來918失去東北以後,一下子沒了根據地,就更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了。

然後是蘇區反圍剿,東北軍的表現更是一塌糊塗,以至於後來八路軍115、120、129三個師的番號都是來源於被紅軍殲滅的東北軍部隊。不過想想也正常啊,底下官兵想的是打回東北去,你偏偏讓他剿共,表現不給力也屬正常。

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被軟禁,東北軍在指揮是一盤散沙,在後勤方面就更沒指望了。這樣的軍隊光依靠基層官兵的不怕死是沒有用的。


專門消遣槓傻黑噴


歷史上的東北軍什麼時候強過?


是打日本人,還是俄羅斯毛子,還是紅軍呢?怕是都沒強過吧!


你要說東北抗聯什麼的,還有幾分道理。說東北軍,是“土匪頭子”張作霖手下的東北軍,還是“馬拉松冠軍”張六子手下的東北軍?怕是都沒有硬氣地正面剛過日本人吧。

張六子更是一槍不放,跑到陝北打自己人了,窩裡橫倒確實算積極的了。鬱悶得是拿著精良武器也被紅軍揍得找不著北。更可氣的是,把工業裝備什麼一股腦全留給了日本人,真是稱職的後勤部長了。


張作霖好歹窩裡橫算一把好手,在民國軍閥中也算一號人物,能和老蔣爭一爭長短,也能用小聰明耍得日本人團團轉。

可惜的是生了個孬兒子,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抗戰期間只怕最丟份的就是東北軍了,還有何強可談?湘軍、川軍哪個不比東北軍強,“遼跑跑”聞名天下,還有臉面談強?


東北軍的領頭人張大公子雖然後來亡羊補牢,來了個“西安事變”,好不容易該為東北軍正名努力抗日了吧,結果又出昏招,陪同老蔣回南京,直接給人家軟禁了。


這下可好,東北軍更是分崩離析,沒有了掌舵人,自己人先內訌了起來,後被老蔣一步步慢慢分化打散蠶食,真是“親者痛,仇者快”。


自此,東北軍名也不存實也亡了,建制都沒有,還談什麼強不強?


要論強,只有抗聯的強,只怕當地的老百姓和山上的土匪也比不放一槍,拱手讓出東北三省的東北軍強上一二分了。


朝聞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遺憾的告訴大家,東北軍歷史上從沒強過,直到林彪時代才扭轉。


張作霖時代的東北軍,我們一個戰役一個戰役來看。

直皖戰爭

直皖戰爭中,直系和奉系結盟,一同對付皖系。

因直系軍力強大,戰鬥力厲害,僅僅五六天就擊潰皖系,大獲全勝。

而直系基本就是按兵不動,最後階段打小怪,事後撈便宜的。

奉系幾乎沒有像樣的戰鬥,算不了什麼。

第一次直奉戰爭

這次戰爭中,東北軍出兵20萬,直係軍閥才10萬。

結果是東北軍被打的全線潰敗,戰死2萬多人,逃散1萬多人,被俘5萬多人,傷者不計其數,狼狽逃出關外。

第二次直奉戰爭

兩軍殺得旗鼓相當,關鍵時候直係軍閥吳佩孚部將,忠貞不二馮玉祥臨陣倒戈,突然抄掉了直系老巢北平,囚禁大總統曹錕,切斷吳佩孚的退路。

吳佩孚前後都是敵人,這才全軍崩潰。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期間,東北軍尚且沒有和老蔣的中央軍開戰,不過是對閻錫山、馮玉祥之流,仍然久戰不勝。

隨著北伐軍攻破山東,殺入河北,張作霖自知不敵,率部放棄關內北上,被日軍炸死在皇姑屯。


如果說張作霖時代,東北軍好歹還能打幾個勝仗,張學良時代就丟大臉了。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在老蔣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張學良派主力入關佔便宜,佔領了北方几省的地盤。

期間東北軍沒有打過什麼硬仗,算不了什麼。

然而,就是因為張學良在中原大戰的胡亂部署,導致接近二分之一的東北軍入關,關外的東北軍實力大減,最終導致918 的全線崩潰。


中東鐵路事件

張學良上臺後,試圖拿蘇聯動刀以立威。

結果中東鐵路事件,東北軍被蘇軍打的全軍崩潰,被迫服軟投降。

918事變

大家都知道,東北軍一槍不發,放棄東三省南逃,丟了大人。

熱河會戰

918以後,日軍再次攻打熱河省。

張學良為了保存實力,讓非嫡系東北軍頂在一線,自己的軍隊放在二三線。

結果非嫡系部隊和日軍一碰,不是迅速潰敗就是倒戈投降。

而二三線嫡系東北軍戰鬥力低下,最多堅持一二天陣地就被攻佔。

熱河全省防禦崩潰,東北軍爭相潰逃,最終首府承德僅僅被日軍128個騎兵佔領,這裡東北軍駐軍本來有2個旅,都撒丫子跑了。

對付紅軍

東北軍先去鄂豫皖蘇區剿共,被區區兵力的紅25軍連續擊敗多次,損兵折將。

隨後東北軍去陝北剿共,還不到半年,三次慘敗,其中牛元峰的109師在直羅鎮被紅軍全建制殲滅,牛元峰自殺,損失近7000人。

由於打不贏紅軍,又不願意這樣被紅軍一口口吃掉,張學良開始聯絡紅軍試圖互不進攻,最終才有了西安事變。

抗戰中

薩沙寫《新西安事變》叢書的時候,有一章特別介紹抗戰中東北軍部隊的戰果。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http://sidalin.blog.hexun.com/66538130_d.html


可以這麼說,東北軍幾個軍在抗戰中拼得很厲害,但客觀來說戰鬥力不行,屬於國軍二流甚至三流部隊。

在作戰中,除了戰爭第一年以外,隨後東北軍均不被放在主要方向,因為他們擋不住日軍。


至於東北朋友,東北軍戰鬥力弱是事實,直到林彪階段才有所改變。你不願意承認,這也是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即便是林彪時期,東北野戰軍的核心也不是東北人,而是從關內過去的十多萬八路軍和新四軍官兵,都不是東北人。


薩沙


1928年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將奉軍改為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在這之前一直叫奉軍。

今天就說一說西安事變後的東北軍。

西安事變之後,東北軍首領張學良護送常凱申回南京,結果被常凱申囚禁,東北軍頓時群龍無首。1937年3月,群龍無首的東北軍不得不接受常凱申的整編,為了削弱東北軍的力量,東北軍各軍互不統屬、部隊分割使用。由原來的甲種軍縮編為每軍下轄二師,每師下轄二旅的乙種軍。

49軍:軍長劉多荃,下轄第105和第109師。先後參加了津浦路作戰、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時,第49軍損失慘重,其中第109師基本打光。南昌會戰時,49軍在修水作戰失利,常凱申將中將軍長劉多荃降為上校,後來被中央化。

51軍:軍長於學忠,下轄第113和第114師。徐州會戰時,51軍頂住了日軍3個師團4萬人的瘋狂進攻,此役日軍傷亡9000人以上。武漢會戰,該軍在大別山與日軍激戰。武漢失守之後,于學忠率部在大別山打游擊。1939年,于學忠升任魯蘇戰區總司令,期間指揮東北軍51和57軍在魯南山區打游擊。1944年,于學忠被免去魯蘇戰區總司令職務,改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從而失去了兵權。



53軍:軍長萬福麟,下轄第116和第130師。抗戰爆發後主要負責平漢線以北的防守,在日軍的攻擊下,該部損失慘重,被迫撤退至太行山區。1939年參加了豫北、豫東的對日作戰。武漢會戰時,在大冶、陽新抗擊日軍。1943年,第53軍被編入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軍長為周福成,參加了滇西大反攻。

57軍:軍長繆徵流,下轄第111


和第112師。抗戰初期駐防在南通、如皋等江防要點。1939年,在魯蘇戰區打游擊。40年與日軍商定“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協定,後來該軍番號被撤銷。

67軍:軍長吳克仁,下轄第107和第108師。抗戰初期,該軍在華北參加抗戰。淞滬會戰時,被急調南下增援。67軍臨危受命,積極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不料軍長吳克仁不幸中彈壯烈殉國。67軍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重,蔣介石不但不予補充,反而取消了67軍的番號。

騎兵2軍:軍長何柱國,該軍主要在晉綏一帶與日軍作戰。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由地方軍閥部隊變成了國家軍隊,面對外敵入侵,東北軍前赴後繼、浴血抗日,其戰鬥力高於內戰時期的東北軍。


歷史軍魂


我是軍林縱橫!

歷史上的東北軍為什麼很強?給這個問題還是限定一個時間比較好,那就是“九一八”之前在國內戰場上比較強。在對蘇對日作戰中,東北軍可以說是從來沒沾過便宜。

當然,這沒有輕視的意思,畢竟,當時不止東北軍,其他派系軍閥,也因為武器裝備、軍事訓練、作戰理念落後等原因“窩裡鬥”是把好手,對外作戰則不行。這種情形沿襲,直到抗日戰爭出了口惡氣,再到韓鮮戰場和美軍一較高低才真正結束。

東北軍的強,首先在於兵強馬壯。資料統計,東北軍一度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1931年,東北軍邊防軍共約28萬,加上非正規武裝18萬東北軍總數約為46萬人。比如擁有全國最強大空軍,各類飛機400多架飛機。但是,18萬精銳卻被少帥帶進了關內打內戰,在東北軍面前反蔣聯軍兵敗如山倒,所以……

東北軍的強,在於地理有利。東北苦寒,外人少有染指,也進不去。東北地區經過張氏父子兩代苦心經營,到上世紀20、30年代成為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比如東北的軍工就相當強,如瀋陽兵工廠,堪稱最先進、規模最大兵工企業。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槍彈18000餘萬發,機關槍1000挺以上。而且生產的許多軍械甚至不比日本軍械差多少。

再往後說,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啊!

朋友們,你們對東北軍的戰鬥力有何評價呢?歡迎討論!


軍林縱橫


秋天又到了,寒風吹過蒼蠅就又到了死亡的季節,但只要給點溫暖,很快又會氾濫成災。歷史上的東北軍為什麼很強,這問題換個方式來答,對比各個派系軍隊在抗戰中的表現,分別是西北軍,晉綏軍,魯軍,湘軍,滇軍,川軍,桂系,粵軍,東北軍。看看各個派系哪個強。

西北軍:西北軍分大西北(馮玉祥)和小西北(楊虎城),1927年5月,馮玉祥出兵參加北伐,部隊達到25萬人(最高曾達到40萬)西北軍達到頂峰。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起兵反蔣,發動中原大戰。但因為張學良入關調停,馮玉祥最終兵敗下野。西北軍被蔣介石解散收編,餘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

宋哲元的部隊被張學良改編為29軍,成為東北軍作戰序列(東北邊防第三軍),參加了長城抗戰的喜峰口作戰,大刀隊威震敵膽。全軍一萬五千餘人傷亡四千餘人,隨後配合蔣介石武力解除了察哈爾同盟軍的武裝,吸收了大量察哈爾同盟軍中的抗日義勇軍部隊,在短時間內擴編到了八九萬人,佔據冀察,此後由於宋哲元軍閥割據思想,意圖保存實力,對日軍心存幻想,談話謂“能平即能和”,並執行撤兵,使得張自忠蒙羞。此後盧溝橋事變爆發,致使平津接戰既潰,宋哲元通電辭職,隨後被蔣任命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轄所部擴編的第五十九軍,第六十八軍、第七十七軍,獲命反攻平津,但日軍終歸做好了一些準備而一潰千里,向南敗退最終華北失陷。

孫連仲26路軍(第二集團軍)在中原大戰後進退無據,通電擁護國民政府歸附蔣介石,深受蔣信任,但隨後26路軍1.7萬名官兵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舉行了寧都起義,投奔紅軍並被編為紅五軍團,蔣出資重建26路軍,並將吉鴻昌留下的22路軍劃歸孫連仲指揮,因此孫連仲“感恩戴德”,所部第二集團軍在抗戰中屬於蔣介石“不是嫡系”的嫡系。

西北軍在抗戰中可以說戰功卓著,以25枚青天白日勳章位列地方派系第二位。例如臺兒莊戰役中表現卓越,據守臺兒莊核心陣地,淮河阻擊戰中59軍張自忠部馳援于學忠的51軍,臨沂保衛戰龐炳勳堅守臨沂,這都是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性戰鬥。張自忠更是一戰於淝水, 再戰於臨沂, 三戰于徐州, 四戰於隨棗宜昌終得馬革裹屍,忠烈千秋的名將。

關於西北軍投敵將領眾多的原因:簡單說來“大西北”有中原大戰之“罪”,之後又有26路軍一萬七千人投紅,吉鴻昌投共未遂。“小西北”楊虎城又有西安事變,因此西北軍一直是蔣介石分化瓦解的對象,在抗戰中西北軍和東北軍一樣,苦仗硬仗眾多,戰則當先,打光一支部隊撤銷一個番號,飽受排擠,長期艱苦的作戰和得不到補充,使得大量將領心生不滿,更有奉命“曲線救國”者。例如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臺兒莊戰役後就撤銷了一個軍的番號,龐炳勳的部隊在臺兒莊戰役打光後曾一度做到24集團軍總司令,但是隨後逐漸在與日軍作戰中部隊打光,不得已“晚節不保”而投敵。

晉綏軍:

都說閻錫山是地主老財,開疆擴土不行,但是守家待地是絕對可以的。為了防止中央軍入晉,閻錫山故意把“同蒲鐵路”火車軌道都修成一米標準的“窄軌”,從而使同蒲鐵路與省外的鐵路無法直接相連,省外的火車無法直達山西,從而達到封閉和割據的目的。閻錫山初步建立了山西太原兵工廠等輕重工業。山西被稱為民國“模範省”。都說“桂系”抗戰保存實力,晉綏軍保存實力也是名列前茅,到抗戰勝利地方派系除了“做大做強的桂系”之外就剩下了晉綏軍。

典型的例子長城抗戰中的商震深知部隊打光了自己沒任何地位可言,他的第32軍防守冷口,卻只派了一個師,“其餘的兩個師和軍部直屬部隊都控制在遠遠的後方北平,任由冷口被攻陷,其他部隊始終按兵不動。

與之相反的是傅作義任總指揮的第七軍團,日軍第8師團西義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傅部陣地進攻。傅作義親臨指揮,英勇抵抗。然而正當傅軍痛擊頑敵時,黃郛在北平接受日方的停戰條件。何應欽隨即令傅部停止戰鬥,撤出陣地。傅作義接到停戰撤退命令,無比憤慨,質問說:“怎麼抗日還有罪?”堅持“只有日方先撤,我們才能撤,經交涉雙方同時後撤,傅才忿然下令撤兵。全面抗戰中的太原戰役傅作義部僅以兩旅之兵血戰守城,可以說晉綏軍抗戰中表現最好的部隊就是傅作義部。

再看看抗戰中的山西,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到太原戰役之後,板垣第五師團一路擊潰晉綏軍和中央軍二十多個師,全境105個縣有78個“縣太爺”跑路,失去政權,晉綏軍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領土,中條山慘敗之後,中央軍撤出山西,晉綏軍只剩下晉西一隅,而反觀東渡黃河挺進敵後的三萬八路軍一年多發展到十萬,兩年半多時間就發展到四十多萬人(包括民兵類地方武裝),控制了山西七十多個縣城,建立人民政權開展敵後抗戰,最終使得山西成為通往華北和山東的跳板。

通過八年抗戰的表現,可以說山西人民最終選擇了八路軍,而不是喪城失地的晉綏軍。因此在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帶走了大部分主力和重裝備,面對坐擁三十萬晉綏軍的閻錫山集團,徐向前元帥臨危受命空降山西,率領區區五萬“縣大隊和區小隊”的民兵和地方武裝升級的部隊,就連續發起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又以八萬解放軍包圍了十萬晉軍固守的太原,攻克外圍五千多個碉堡,最終取得太原戰役的勝利,人民軍隊在徐向前的領導下硬是在一年半時間裡,以五萬雜牌橫掃晉軍三十萬,解放山西全境。

魯軍:

脫胎於西北軍的韓復榘率其第三路軍入魯時只有3個師加1個旅,在與晉軍作戰中又嚴重受損,只剩不足2萬人。主魯之後他開始擴軍,通過收編土匪、直魯軍殘部和拉夫招募等辦法擴充到6萬餘人,編成5個師零1個旅。後期發展達到10餘萬人。其序列是: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第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第二十九師,師長曹福林;第二十二師,師長谷良民;第七十四師,師長喬立志、李漢章;第八十一師,師長展書堂;手槍旅,旅長雷太平、吳化文。

韓復榘對軍隊風紀要求極嚴。他強調:“自來治兵之道,必須紀律嚴明,隊伍齊整方為節制之師,”“本主席整綱飭紀,信賞必罰,對於敗壞軍風紀者,決不稍涉寬容,姑息養奸。”(《山東文告彙編》,第66頁)這點有承西北軍的老傳統。嚴禁部隊賭、嫖、吸毒。魯軍在韓復榘苦心的經營下外加優秀的兵源(至今山東都是解放軍重要的兵源地),可以說具有相當的戰鬥力。

韓復榘主魯八年獨霸山東,為了保持軍閥地位的存在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貌合神離,陽奉陰違,全面抗戰爆發後,韓復榘的第三路軍改編為第三集團軍,日軍戰領平津後,一路南下,1937年9月進入山東。韓復榘率部魯北作戰,第81師奉命駐守德州,第20師駐防禹城徒駭河一線抵抗。正當第81師與日軍激戰之時,因上海戰事激烈,蔣介石將炮兵調回南京,魯軍由於武器相差懸殊僅一晝夜,81師就潰退了,後面的20師也受到猛攻。韓復榘將第81師撤回到禹城,致使日軍深入逼近黃河北岸。

說韓復榘不戰而逃撤離山東是不客觀的,日寇曾兩次用飛機投擲信筒向韓誘降,韓將信筒懸於指揮部門上,表示決不投降。中日軍隊隔河僵持了一個多月後,12月22日夜,日軍1000多人強渡黃河,第56軍軍長谷良民第22師(谷自兼)首先潰退,韓指揮的第三集團軍未進行有力抵抗,幾萬人面對幾千渡河日軍全線撤退,影響極其惡劣。留下孫桐萱師在濟南斷後。25日,日軍對濟南猛攻,27日,孫桐萱師全部撤出濟南,向魯西南的曹縣集結。同時孫部在濟南城內放火,濟南一片慘相。

韓復榘因為保存實力而放棄黃河天險,擅自率部撤退,導致山東大部淪陷。隨後被蔣介石誘至開封槍決處死,所部第3集團軍總司令一職由於學忠(東北軍將領)兼任,原軍長孫桐萱升任該集團軍副總司令,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孫所部12軍22師曾一度收復濟寧,有利的支援了臺兒莊大捷。沒多久于學忠由於和韓復榘有換帖的交情,而不願留奪權之名辭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職務,孫桐萱接任總司令,該部逐漸被收編進入蔣介石嫡系部隊,魯軍作為山頭雖不復存在,但這支部隊在孫的執掌下堅持豫皖邊區遊擊作戰。4月1日,第3集團軍成功地襲擊了駐紮在開封的日軍,對日軍已佔重要城市第一次有效攻擊。還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間,第3集團軍全線發動反擊,日軍潰退,20師60團當夜收復鄭州。經過一個月的鏖戰,第3集團軍上報斃傷日軍6000餘;擊傷日軍指揮官鯉登少將(傷重不治而亡)。

此後隨著抗戰形式的惡化,孫部由於遭到排擠,作戰環境惡劣,軍中大量原西北軍將領投敵,孫桐萱被蔣介石以“通敵有據”(指勾結日寇)的罪名,密令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扣押孫桐萱。第3集團軍番號被撤,其基本部隊第12軍被湯恩伯收編。

湘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是湖南地方部隊,又稱湘軍。第四路軍系在1929年春蔣桂戰爭中產生的湖南地方部隊,1929年4月11日,善於鑽營的何鍵被南京方面任命為湖南省政府主席。4月底,蔣介石命令何鍵討伐廣西的桂軍,此後何健和麾下所屬湘軍依附於蔣介石。在圍剿紅軍作戰中分外積極,欠下累累血債。尤其是“湘江戰役”中和桂系一起成為屠殺數萬紅軍將士的劊子手。

1936年8月,劉建緒奉命率第四路軍第16師和第19師由湘西開赴前線。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下令撤銷第四路軍番號,將其所部改編為第十集團軍,劉建緒為總司令。是年夏秋第16師開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參加淞滬抗戰,阻擊日軍進攻,完成任務受到嘉獎。

是年8月,第19師師長李覺率所部擔任寧波鎮海間杭州灣守備任務並擴編為第70軍,9月下旬,全軍馳援上海,所部經激戰收復壩石橋陣地,隨後在陸家堰、麥橋宅、孫家屯苦戰20餘日,屢挫敵軍,尤以第1l3團在獅子橋與敵反覆爭奪陣地7晝夜,最為激烈,團長秦慶武身先士卒,與敵肉搏,壯烈犧牲,全團官兵1400多人倖存者無幾,日軍也傷亡3000多人。後轉戰崑山、富陽,共傷亡團長以下官兵6000餘人,佔全體官兵的3/4,被國民政府評為上海會戰中戰績最佳之師。 

作為地方派系的湘軍(不包括嫡系化的中央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的部隊共有第15、16、19、77四個師,如果加上由三湘子弟為主的嫡系中央軍則共有九個師另三個旅,總兵力近十萬人。在淞滬會戰之後第十集團軍被拆解混編,湘軍作為獨立的地方派系不復存在,徹底嫡系化而消失了。

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是如下這些湖南籍的將領代表:

鄧文儀、劉戡、李文、李默庵、張鎮、鄭洞國、宋希濂、賀衷寒、袁樸、黃傑、文強、廖耀湘、陳明仁 、闕漢騫、餘韶,鄭洞國,廖耀湘,彭壁生,宋希濂,陳明仁等一系列名將。他們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率部征戰,尤其是在前後三次長沙會戰中,全國各地軍隊集中湖南,守土抗戰,湖南人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奪取最後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滇軍:

為民國期間以蔡鍔、唐繼堯、龍雲、盧漢等為主要將領的雲南部隊的統稱, 由雲南地方實力派組建、指揮和武裝的一支相對獨立的軍隊。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滇軍就先後從日本和德國引進機器設備生產武器彈藥,並先後四次從法國購買大量軍火武裝軍隊,可以說全面抗戰爆發後,滇軍是一支裝備精良的武裝力量。

1937年9月淞滬會戰期間,龍雲將滇軍6個旅12個團組編成1個軍,番號為陸軍第60軍,以盧漢為軍長,下轄3個師計4萬人出師抗戰。


1938年4月60軍奉命開往臺兒莊前線,投入徐州會戰的第二階段,其中血戰禹王山一役最為出名,1938年4月22日-5月18日,滇軍第60軍及黔軍140師王文彥部在此與日軍第5師團作了近一個月的艱苦卓絕的陣地攻防血戰。在27天的禹王山一線阻擊戰中,滇軍做出了巨大犧牲,陣亡將士陣亡13869人、受傷5000多人,60軍撤離徐州後,7月,第184師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10月,重新組建的第182師、第183師再度開赴抗日前線。這時蔣介石批准將第60軍擴編為第30軍團,盧漢為總司令。在雲南,龍雲主持編練成第58軍和新2軍,分別以孫渡和張衝任軍長。兩軍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開往武漢,歸入第30軍團。其後,又新編成第93軍,則留滇鎮守滇越邊境。

1940年9月,第60軍第182、184師調回雲南,在抗戰中,出滇的3個軍,除60軍一度返滇鎮守外,第58和新3軍編入第9戰區薛嶽部,轉戰各地一直未歸還龍雲。滇軍八年抗戰“打過重大戰役20次,師團營級戰鬥數百次,還有數以千計的日夜守備戰不計其數。傷亡官兵十餘萬人。滇軍作為偏遠省份,集全省之力為滇緬公路開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後期又作為滇西反擊主要兵源地之一為抗戰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川軍:

四川天府之國,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卻有著在長達20餘年的軍閥混戰,川軍各部派別眾多,人數雖眾,但紀律差,戰鬥力弱,被世人稱之為煙槍(主要是旱菸槍)和步槍並有的“雙槍兵”。一個例子就是川陝反六路圍攻作戰中,徐向前率領剛剛在川陝根據地站穩腳跟而發展出來的八萬紅軍(大部分新兵)對戰川軍二十萬,竟然取得了殲滅八萬,擊潰十二萬的戰績,創造了紅軍戰史之最。

但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劉湘令川軍以貧弱之師不遠千里出川抗戰,川軍的戰鬥力不是以強悍著稱,作為被消耗的對象,每每在苦仗和消耗之仗總能見到這個雜牌中的雜牌的身影。同樣迸發出來頑強的戰鬥意志,

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總兵力四十餘萬。據《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統計,抗戰八年,四川總計共徵壯丁257萬人,居全國各省之冠,為全國同期實徵壯丁1405萬人的1/5。抗戰期間,四川出川將士總傷亡64萬餘人。即陣亡26萬人,負傷36萬人。佔國軍總傷亡數的五分之一,可以說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川軍參加的大型會戰先後有: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幾乎每役必有。其中比較知名的是臺兒莊戰役的藤縣保衛戰和長沙會戰,川軍部隊戰績最好的應該說是楊森的20軍,在淞滬會戰和桂平反擊戰中都有上佳表現。

關於川軍有額外幾點展開談一下,潑一點冷水:

川軍有350萬:

首先這是一種誤導,在抗戰中川軍實際人數始終是7個集團軍規模,人數在四十萬左右,所謂350萬的說法實際上是:40萬川軍+64萬傷亡+250萬壯丁=350萬。事實上國軍八年抗戰中累計徵召1405萬壯丁,而除去死走逃亡病之外,真正進入部隊的壯丁數約為四百多萬。按照平均水平三分之一進入部隊,川籍士兵實際數量包括補充進入其他派系總人數應為累計一百三十餘萬,畢竟國軍抗戰總傷亡數321萬餘,到抗戰勝利國軍總兵力僅約為350餘萬,如果川軍真有350萬,那麼抗戰初期270萬國軍哪裡去了?抗戰勝利時國軍全部川籍士兵?其他各省1150萬壯丁又哪裡去了?350萬川兵這是不切實際的說法。最起碼桂系後人按照這個標準還提出廣西出兵450萬的謬論。若如此豈不是全國川軍桂系?

迴歸現實,國民政府共丟了27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喪失了三億百姓可能提供的兵源。所以抗戰不僅僅是大西南,只能說大西南成為最後國軍兵源的不二選擇。鼓吹國軍抗戰的文章近年來不少,都是選擇性的忽視了敵後八路軍,新四軍兩百多萬部隊,那不是靠壯丁抓來的軍隊,那是艱苦卓絕,人民的陣營選擇。

粵系:

粵軍歷史紛繁複雜,粵軍和桂軍作為北伐軍的主力在近代史曾留下輝煌的一筆。但是粵桂政治上的反覆卻也是一大亮點,國民革命戰史中粵桂反蔣,粵桂反目精彩紛呈。寧漢分流以後,粵軍走向公開的決裂,張發奎是武漢政府的臺柱力量。陳銘樞支持寧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師當時駐在江西,南昌起義時被脅迫參加,出南昌以後,師長蔡廷鍇帶著隊伍離開起義軍,去投奔老上司陳銘樞重新擴編為第十一軍。張黃事變以後,李濟深調第十一軍回粵。下臺後陳濟棠繼任第八路軍總指揮,取得了粵軍兵權。到抗戰前夕,粵軍則擴編到3個軍合13個師。但是1936年“兩廣事變”,餘漢謀通電擁蔣,率第1軍沿鐵路線南下,兩三天就從韶關兵臨廣州城下,加上空軍倒戈投奔南京,陳濟棠政權倒臺。餘漢謀上臺。

抗戰爆發後,餘漢謀粵軍編成6個軍(62-66軍,83軍)出兵抗日。粵軍前後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八一三”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之戰、廣州戰役、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兩次粵北會戰、衡陽解圍戰、桂平戰役、韶關戰役、贛南戰役、反攻廣西,以及廣東省內的各大小戰役。提到粵軍抗戰就不得不提22枚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的粵籍將領。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粵系19路軍“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及四次長沙會戰的第九戰區和他的粵系出身的司令長官薛嶽(早年投蔣後又反蔣,終被啟用成為嫡系)。

單說薛嶽的戰報造假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端倪出現,這裡簡單談幾個問題。

比如1941年10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上報戰果時說“殲敵4萬餘,死傷枕藉,並俘敵269名,獲戰利品甚多”。而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訓話時則說:“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虜敵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守?”(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上的講話》,1941年10月20日),蔣介石是空穴來風面對將領胡言亂語?

餘漢謀麾下的粵軍主力出粵抗日,造成客觀上廣東軍事力量的不足,粵北大捷成了廣東迅速淪陷的遮羞布。所謂的 “粵北大捷”,餘漢謀的十二集團軍自1938年冬失守廣州後即退守粵北主陣地,1939年日寇南支派遣軍從廣州大舉進犯粵北,已到大坑口,韶關告急。餘漢謀指揮部隊追擊日軍取得了一些戰果。餘漢謀隨後竟上報蔣介石吹噓說斃敵一萬多人,國民政府也照著公佈俘虜、打死、打傷日軍官兵共13966人。而《廣東民國史》則稱:“根據第二十一軍司令部的記錄,日軍戰死293名(39名軍官),負傷1281名(57名軍官),死傷共1574名。”(黎天榮《黃濤點滴》,餘漢謀的頂頭上司張發奎提供的數據是:“1000餘敵人之骸骨埋葬在北江的草莽中,數十輛汽車之戰利品進入我們的倉庫,以及敵之倭奴軍官數人和士兵58人,以頹喪之面色,屈膝在我們的前面……”作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的張發奎會不清楚粵北殲敵多少?張發奎對“粵北大捷”的態度是:“根據餘漢謀呈交給我,而我又轉呈給中央的報告,我們在粵北打了一場大勝仗。但事實上我們被打敗了,儘管餘漢謀印了一本小冊子《粵北大捷》。我無法評論其它戰區的所謂大捷,但我確實瞭解在我自己戰區發生的事,我是在現場擔任指揮,所以我知道,我利用這個‘粵北大捷’舉薦餘漢謀接替我擔任戰區司令長官。”(左雙文《張發奎與兩廣抗戰論述》,抗日戰爭研究 1995年第4期P94)


粵系和嫡系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抗戰後期掌握了大量的外援資源,即便是被吹噓上天的孫立人一戰成名的仁安羌大捷:國民政府及白崇禧等人對外都宣稱“敵遺屍1200具,解英軍7000多人之危,救出馱馬1000多匹,美國教士與新聞記者500人。”(《白崇禧回憶錄》P230)也就是說僅日軍死亡人數就有1200人。然而據1942年4月20日(仁安羌大捷第二天)遠征軍高級將領羅卓英給蔣介石的戰況報告:“現據孫師長報稱:……敵向南退卻,其死傷約500餘名,我亦傷亡百餘。”(《抗日戰爭正面戰場》P1419)當天遠征軍美方指揮官史迪威在其日記中也說:“38師(孫立人的師)重新佔領了仁安羌,擊斃了400名日本人。”(《史迪威日記》1942年4月20日)也就是說,仁安羌大捷其實敵人死傷人數也就四五百人,並不像國民政府所說的“遺屍1200具”

桂系:

說起桂系話題頗多,近年來網絡神文也不知道是誰寫的,據說是廣西民辦大學的學者創造,幾篇百度神文把桂系吹噓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狼兵。似乎抗戰已經非桂系不抗戰的地步。桂系抗戰有龐漢楨,秦霖,夏國璋,周元,鍾毅等幾位知名將領為國捐軀,廣大基層士兵大多也是好的,他們在危難之時也表現出了民族氣節,英勇殺敵戰死疆場。但是這並不是桂系抗戰的全貌。


桂系軍閥代表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此二人可謂是近代史政壇上兩個另類角色中共前後三次幫助桂系,卻前後三次吃了它的大虧,蔣介石對桂系也恨之又恨,幾次下野都和桂繫有關。始終在國共之間遊離,但卻兩頭不落好。

北伐是桂系最輝煌的階段,但是抗日來說鮮有戰績,網文日盛也只能吹噓淞滬會戰六個師衝鋒全部戰死,事實上桂系參加淞滬會戰只有四個師番號,三個師略多的總兵力,傷亡萬餘打了三天撤離,隨後另外的兩個師在吳興長興阻擊戰表現出色,傷亡萬餘人。從淞滬會戰之後,桂系是第一個開始自保實力的派系,武漢會戰表現積極但是戰績不佳,被日軍反向擊潰傷亡慘重,自此桂系開始保存實力到底,徐州會戰外圍有津浦線南線牽制之外,就是蒙城阻擊戰,明光阻擊戰,桂系的抗戰史基本上就完成了,桂系13個師的總兵力,只有一個84軍跟著第五戰區司令部四處轉戰,可以說是桂系唯一一支在抗戰中真正付出犧牲的部隊。

桂系在抗戰中最出名的有三次:

立煌慘案,被日軍一個加強聯隊4000人擊穿大別山根據地,屠殺焚燒了桂系安徽臨時省會立煌縣後揚長而去,大別山七年沒經歷大戰事的桂系21集團軍主力,三個軍面面相覷不敢應戰。

桂南潰敗,接連丟了重兵佈防的南寧,接著丟了崑崙關,在桂系老家廣西作戰出工不出力,阻援不利,桂系的少將參謀陸學藩回憶,1939年桂南會戰中,桂軍主力“夏威集團軍在白崇禧親自指揮下,有權使用部隊,儘量使用別的部隊,不動用自己的部隊。夏威集團軍始終……打些風流仗,看著敵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到絲毫損失。爭奪激烈,死傷慘重之崑崙關,是第五軍和其他部隊,這都是白崇禧保存實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實力,勝敗始終置諸度外,實系民族罪人。”

桂柳大潰敗,桂林柳州是大西南美軍兩個重要的空軍基地,抗戰勝利前夕的1944年,桂系再次上演一觸即潰。桂平反擊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獲得了史迪威派50架戰機空中掩護的承諾下,積極發動桂平反擊作戰,結果白崇禧為保存實力改變了張發奎兩路出擊的作戰方案,將桂系放置在粵軍身後,坐看粵軍,川軍(楊森部)浴血奮戰,支援不利致使桂平反擊戰功敗垂成。桂系因此得名“坐看友軍犧牲,不動如山”

隨後桂林調出白崇禧嫡系部隊留下雜牌,城防司令韋雲淞打了一天就帶頭逃跑,桂林城防三天告破。此後柳州則乾脆一槍不放望風而逃,至此日軍一號作戰計劃得以完滿達成,美軍兩個空軍基地被日軍佔領。

桂柳大潰敗令史迪威大為失落,留下一句“給中國軍隊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而離開中國。國民政府統計:豫湘桂潰敗使得國民政府在抗戰勝利前夕失去了百分之四十的工業,近一半的稅收,軍隊損失五十餘萬,僅廣西11萬百姓被殺,16萬餘人受傷,耕牛被殺8萬頭。

整個抗戰中各個派系都被削弱,唯獨桂系做大做強,到抗戰勝利時正規部隊有三十萬之眾,還有大量寓兵於民的民團等非正規武裝。到解放戰爭白崇禧就任華中剿總總司令的時候直接掌握的部隊就有三十萬之眾。八年全面抗戰中,桂系從40年末到41年上半年就積極對新四軍展開作戰達124次,此時全面抗戰開戰僅僅三年不到。

此後的解放戰爭,李白二人夢想劃江而治,又願意甘當反蔣先鋒,談判破裂,四野一戰于衡寶戰役擊潰桂系主力,廣西戰役全殲桂系最後17萬人馬,可憐八年被當做心肝寶貝的“鋼七軍”被全殲兩次,此後四野僅在廣西剿匪就達到48萬,這其中就有大量的民團和地方武裝,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桂系在抗戰中積累的實力,灰飛煙滅。

桂系歷次會戰高級將領臨陣脫逃名單(部分):

淞滬會戰171師513旅旅長高仰如臨陣脫逃(槍決),

48軍軍長韋雲淞作戰不力(撤職查辦)

172師團長李發臨陣脫逃(槍決),

臺兒莊戰役171師師長楊俊昌臨陣脫逃(十年監禁),

桂南會戰135師師長蘇祖馨兩個團不戰而逃(撤職),

白崇禧(桂南會戰降薪)桂林行營取消,一干將領處分

新19師師長黃固不戰而逃(撤職),

桂平反擊戰135師師長顏增武(軍法審判),

廣西綏署第二縱隊司令唐紀(軍法審判),

第135師405團團長曹震不戰而逃(槍決),

桂林保衛戰城防司令韋雲淞(撤職查辦),




東北軍:

對於東北軍被人詬病的無非就是“九一八”所謂一槍不放丟三省,對於這個問題我很多文章寫過,那是不懂歷史的人故意的歪曲,九一八當夜東北軍被偷襲,抵抗了,同時打響的還有長春突圍戰,此後有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海拉爾保衛戰,十二萬東北軍留守東北抗日維持了近半年的危局,從錦州攻防戰開始,國民政府提出設立錦州為中立區,要求東北軍撤出東北。再到長城抗戰東北軍全員參戰,東北軍發展出的五十多萬義勇軍孤懸敵後,在無軍餉,糧餉,無一切後援的情況下堅持抗戰,靠歪曲歷史的詆譭是無任何意義的。

有人說東北軍投敵將領無數,那麼國軍高級將領(旅長以上)投敵總數是58名,東北軍將領名列其中的僅有榮子恆和韓子乾兩人,作何解釋?韓子乾還是戰敗被俘後投敵,把魯蘇戰區八個收編的遊擊縱隊投敵也算東北軍?

更不要說張學良改旗易幟,調停中原大戰,西安事變的三促統一,東北軍給危難中的紅軍以67萬大洋,1100萬發子彈還包括四萬套八路軍軍裝的支援。統一戰線的建立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避免了中國被日軍各個擊破的危局,中國抗戰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堅持的敵後作戰,僅靠龜縮大西南和日軍對峙六年之久不思反攻的國民政府抗戰,中國抗戰會是什麼局面?

我只引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史》上卷《六年局部抗戰史》中簡單的幾句話來敘述:東北軍是唯一一支自始至終參加了十四年抗戰的中國軍隊,是支撐整個中國六年局部抗戰的唯一主力。僅從九一八開始到1933年的兩年多時間裡,東北軍獨自或者作為主力就對日進行了十二次大型戰鬥和戰役。時間最持久,條件最惡劣,犧牲最大。關內的東北軍更是參加了十八次大型會戰,戰功卓著,戰績比比皆是。

中華抗戰第一批三百英烈,東北籍烈士30人,第二批六百英烈東北作戰序列英烈106人,為全國之最。34枚對蘇對日戰爭中所獲得的青天白日勳章也位列地方派系之首。東北軍更是國軍第一支挺進敵後的部隊,開創了魯蘇戰區並維持了五年無日不戰。東北軍更是中共軍隊從頭到尾最可靠的統戰對象,給了山東八路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為日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東北奠定了基礎。

在十四年抗戰中,東北軍和東北軍民始終在抗日第一線,關外有義勇軍打出了國歌,後期有抗聯堅持了近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關內有四十萬東北軍和義勇軍入關部隊轉戰大江南北,敵後有魯蘇戰區,西南有江西49軍部隊策應長沙會戰,滇西反擊戰東北軍唯一剩下的成建制的主力一路先鋒,強渡怒江,進行雲端上的戰鬥——攻克高黎貢山,血戰騰衝,這是國軍第一個收復的日軍據守的縣城,後又攻克龍陵,兵峰直抵畹町,匯合孫立人新一軍。


十四年抗戰各個派系都有貢獻,誰來告訴我哪個派系貢獻大?抗戰首先不是國民政府,只能說國民政府是抗日的一份子,武漢會戰後,中國抗戰的主力角色已然開始對調,六年多時間偏安一隅,而華北,華東敵後作戰卻蓬勃發展,收復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在日佔區四面出擊,解放一億人口,誰是主力?國軍好歹有蘇援,美援,敵後戰場不但被重兵圍困,掃蕩,沒有後方沒有補給,抗戰指望國民政府?對比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兩者之間有多麼大的差距?到抗戰勝利後國共之間的對決,這軍那軍,這將那將原形畢露,被堅持了八年敵後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掃而光。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人民的選擇!


杜康不負西江月


誠邀,如題。樓主這個問題不太準確,因為東北軍的戰鬥力實際上強大不到哪去。除了中原大戰的時候揚眉吐氣了一回,第一次直奉戰爭輸給了兵員處於劣勢的直系,中蘇戰爭又被蘇軍打得大敗,1927年北伐軍還沒打到河北,東北軍就灰溜溜的退回關內,這樣的部隊,史學家也有過評價“所謂東北軍,裝備一流,戰鬥力三流而已”


東北軍,又稱奉軍,它是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依靠黑龍江,吉林,遼寧,察哈爾,熱河等省份為根據地建立的軍閥派系,據史料記載,東北軍總兵力高達40萬,陸海空軍兵種齊全,海軍甚至有艦載機和小型航母(只能裝一架飛機),陸軍配有裝甲部隊,不得不說,從兵力,武器裝備等等指標來看,東北軍的確是北洋三系中最為龐大的一個。在蔣介石時代,東北軍也是僅次於南京政府中央軍的第二大軍事集團。

那麼東北軍哪來這麼多裝備呢?

其一,工業發達

東三省在近代一直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舉個例子,奉軍所屬瀋陽兵工廠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不僅能夠生產步槍、輕重機槍,還能生產迫擊炮、大炮,以及相應彈藥。東北軍的武器大多從此而來


其二,經濟發達

至9.18事變前,東北軍盤踞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等六省兩市的廣大地盤,幅員遼闊,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農林礦藏資源異常豐富,黑土地給東北軍極大的財力,張作霖正是憑此才能大量進口外國坦克,飛機等等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東北軍,是民國時期盤踞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支軍閥力量,屬於北洋三大軍閥派系之一奉系,所以也稱奉軍。它的軍隊首腦,便是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張作霖!


雖然東北軍再歷史上因為“九一八事變”而飽為國人所詬病,但不可置否的是,在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前,東北軍是中國最強大的軍隊,也是中國唯一一支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

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國家執政是蔣介石。可是在早些時候,張作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是高於蔣介石的!甚至有些人誤以為,當時中國的國家元首就是張作霖,他靠的是什麼?就是東北軍!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當時東北軍的實力非常強大,風頭幾乎蓋過了中央軍!

東北軍為什麼很強?這還得從東北王老帥張作霖的發家史說起,因為東北軍就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

土匪出身的張作霖,是一位實幹家,他深知“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在一統東三省之後,他就開始著手打造東北軍。

為了培養出優秀的軍事人才,張作霖創立了自己的軍校,聘請外國軍事專家。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列為中國四大軍官學校!


當然,武器至上,是東北軍強大的最根本原因。張作霖治下的東北軍擁有全國甚至於整個遠東地區最為先進的,種類最為齊全的武器裝備體系。在全國其他軍閥還在使用漢陽造,老套筒,小土炮的時候。東北陸軍就已經是伯格曼加馬克沁,勃朗寧加三八式,各種口徑的加農炮、榴彈炮,野戰炮,成建制的裝備。

更厲害的是,東北軍連坦克都有,當時東北軍有總共36輛“雷諾”FT-17型坦克,至於裝甲車,東北軍自家都能生產,那個量也不小。

而在當時中國還屬於空白地帶的海空軍方面,東北軍也走在了前面,東北空軍全盛時期(即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更厲害的是,東北自己還能造飛機,其仿製的f1戰機,在當時的世界上都算是不錯的戰機。

至於海軍方面,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7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人,這是全國6成以上的海軍力量。

這就是東北軍的實力。

當然,更重要的是,東北軍還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軍工業實力,其規模之大,領域之完備,在亞洲都是屈指可數的,連日本人都稱東三省兵工廠為“東方第一”。

當然,這也離不開當時東北較為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自日俄戰爭結束了以後,我國東北地區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這也為東北軍日後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東北地區的木材、礦產等資源十分豐富,這也為東北軍日後的強盛打下了物質基礎!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

1928年,張作霖乘坐火車經過皇姑屯的時候,被日本人埋下的炸彈給炸死了,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張作霖的死讓日本人在東北更加的有恃無恐,加快了侵略中國的不乏,3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到抗日戰爭時期,可惜的是,當時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指揮下,一槍未放,主動放棄東三省,撤入關內,東北軍由此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東北的土地和資源,還有東北軍這超級豐厚的家產,想來不由得心酸。

當然,這不能怪東北軍,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個責任應該由發號施令的人來負!


白話歷史君


東北軍作為一個整體稱呼,應該僅存在於1928年到1937年不到九年的時間,其前身為奉系軍閥,大帥是張作霖,那個時候北洋軍閥時期,割據混戰,奉系藏身關外,外依靠小日本(日本覬覦東北,張作霖也利用日本,“倆小偷睡覺——賊手摸著賊腳),坐擁三十萬大軍,實力了得。特別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勝利後(一大原因是直系內部馮玉祥倒戈),入主中原,掌控了北京政府,張作霖更是在1927年做上了中華民國安國軍政府大元帥,成了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

隨著1928年6月皇姑屯火車站的一聲巨響,張作霖血肉模糊,身受重傷,到瀋陽不久即去世了。當年12月29日,揹負國恨家仇的張學良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這時的奉系被稱為東北軍了。

1929年,為了收回中東路,張學良派兵動了硬的,老mao子急了,派兵殺入東北,東北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但路權沒有收回,還喪師失權。

1930年,東北軍迎來鼎盛時期。當年的九月十八日,張學良以“調停”為名率領養精蓄銳的東北軍入關支持蔣介石,使在中原大戰中打的難解難分的各路新軍閥立刻服軟。這一次“九一八”張學良意氣風發,深得蔣介石厚愛,給與其陸海空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的高位,並且開府北平。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把東北軍拋但風口浪尖,張學良不抵抗之名被全國痛罵,被迫出過考察。失去東北老家的東北軍一部分留下來做了義勇軍,一部分撤往關內西北前線與紅軍作戰。

1934到1936年,考察回國的張學良坐鎮西安,率東北軍與到達陝北紅軍苦戰,可謂屢戰屢敗。張氏極為苦悶,遂與紅軍達成一致,共同抗日互不侵犯,不打內戰。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扣押督戰到西安剿共的蔣介石。在各方妥協下,最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隨即被扣押,從此被蔣氏父子軟禁至1990年。

張學良走後,東北軍群龍無首,少壯派軍官孫銘九等人於1937年2月槍殺了不同意進兵“救回”張學良的軍長王以哲將軍(當時主持東北軍),東北軍雪上加霜,從此被蔣介石分化瓦解,東北軍作為一個團體不復存在!

在這裡說幾句孫銘九這幾個少壯派軍官,當初捉蔣逼蔣抗日執行者是他們,後來統統做了漢奸的也是他們,蔣介石但是始終沒有對日妥協,莫大的諷刺!

東北軍強不強,自己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