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为什么要不断扩张?从接手明朝的300万平方公里扩张到1453万国土?

ID笑似花解语


这个题目有两个错误的说法:

首先,“接手明朝的300万平方公里”国土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明朝的疆域到明末时期,确实只剩下关内汉地的38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这并不代表清朝时期关外辽阔的国土都是清朝的嫁妆。这一观点,实在有失偏颇。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疆域达到997万平方公里,只是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疆域不断缩水罢了。

再说,满清的前身后金原来就是明朝的一部分,只是后来起兵叛明,才脱离开来罢了。而在此之前,满清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一直都是大明的国土,明朝当局在当地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当地的汉族百姓和各部族进行管理。

后来,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经过不断征战、蚕食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城池和卫所,才最终完全控制整个东北地区。也就是说,满清在入关前的疆域,本身就是从明朝手中接手过来的。

其次,清朝全盛时期的国土也没达到“1453万平方公里”。

清朝实际控制的疆域面积峰值是在嘉庆年间,那时的清朝国土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这一数字离1453万平方公里还差距甚远。

最后,简单来谈一下清朝为何要不断扩张。

实际上,相对于汉族大一统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对外扩张的程度都要更大一些。因此,元朝和清朝的疆域都十分辽阔。

这其实与少数民族军队彪悍好战的特性,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不论是蒙古铁骑,还是满洲八旗,都是当时天下战斗力最为强悍的武装力量。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征服比自己人口更多,文明程度更高的国家。而这无疑是给他们所建立的王朝留下了“尚武因子”。

元朝和清朝在入主中原,完成了对中华的统一后,统治者们都在不同程度的实现了汉化。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祖先尚武的特性。所以,清朝前期康雍乾几位有作为的君主,都崇尚武功,比如乾隆就洋洋得意的自称“十全武功”。而这些正是他们血液里头的尚武因子决定的。只不过,随着后代君主的不断式微,清朝才开始走向下坡路。



这些历史要读


清朝巅峰时期的版图面积是1300多万平方公里,并非1453万,相比于明朝,清朝确实比较好战,清朝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首先说明一下,清朝版图的巅峰时期是在清中期的乾隆晚年,极盛时期总面积为1316万平方公里,是非常辽阔的。

相比于清朝,明朝的版图就要小一些。明朝版图最大的时期是位于明朝初年,当时明军武力正盛,对北逃的元廷进行持续的火力输出,明军越过长城,对蒙古南部、新疆东部和东北地区进行了有效控制。(明朝初期版图)

明朝初年在漠南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等,北元与大明之间的边界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

在东北地区,明朝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将东北疆扩充至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至万历年间东北羁縻卫所增至384个,但是这些卫所都是任命当地部落酋长进行管辖,属于羁縻性质。

在西北地区,明朝设立了关西七卫,管辖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地区。但是与东北卫所一样,关西七卫所也是属于羁縻卫所,明朝也没有直辖该地区。

至于西藏和西南地区,明天同样是设立都指挥使司和卫所进行羁縻管辖。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国力的衰落和蒙古再度崛起,明朝对边疆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尤其是在北部边界。明朝与蒙古的边界线不断南移,最后明朝的北部边界又退回到了长城沿线。

而为了抵御女真和蒙古的入侵,明朝在长城一些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九个防御重镇,称“九边”。

到明朝后期,明帝国版图主要停留在关内地区以及辽东,俗称“两京十三省”。而对于关外的领土,例如青藏和黑龙江流域,明朝政府主要采取羁縻政策,没有直接进行管辖。(明代中后期版图)

万历年间,辽东的后金日渐强大。在萨尔浒之战后,后金迅速夺取了东北和漠南蒙古,对明帝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1644清军入关,之后清军用了20多年时间基本平定了关内。到康熙中期,清朝的版图包括东北、漠南蒙古和关内地区。

(清朝初期版图,当时清廷刚刚平定关内)

在剿灭了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后,清廷彻底的扑灭了关内汉人的反抗,此时清朝刚刚准备放松扩张的步伐。但很快,位于新疆和漠西蒙古的准噶尔汗国开始向东挺近,意图吞并喀尔喀蒙古,统一蒙古逐步,然后进军关内。

面对准噶尔部的扩张,喀尔喀蒙古无力抵抗,后经过讨论,喀尔喀蒙古决定投降大清。

蒙古和大明朝打了200多年,明朝始终没能征服蒙古。如今蒙古内乱,康熙皇帝怎么可能放过这一天赐良机?康熙立即决定出征蒙古,迎击准噶尔。

也许是天佑清朝,在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出征之后,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在后方自立为汗。

在得知后院起火后,噶尔丹并没有返回平叛,而是决定孤注一掷,率军东进。但是由于丧失的后方的支持,他手中的兵马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区区三万人。

1690年,噶尔丹与清军在乌兰布通交战,最后噶尔丹弹药耗尽被迫撤退。1696年,清军在昭莫多伏击噶尔丹,噶尔丹惨败,在逃亡的路上自杀。而清军则顺势占领漠北蒙古,完成了明朝两百多年不曾完成的心愿,清朝版图空前扩大。

(康熙中后期领土)

不过虽然噶尔丹兵败身死,但准噶尔部却依旧割据漠西蒙古和新疆与满清对峙,由此开启了清准之间近百年的战争。

1717年准噶尔汗国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区,占领拉萨,消灭了盘踞青海和西藏的和硕特汗国,和硕特汗国首领拉藏汗被杀。

在接到西藏沦陷的消息后,康熙皇帝封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出征西藏。此战清军成功驱逐准噶尔人,清军也正是西藏地区驻扎了下来。此后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就青海和西藏地区开始了拉锯战,双方互有胜负。

平心而论,准军的战斗力确实在清军之上,而早在三藩之乱时,八旗的战斗力就大不如前了。对此清廷只得从东北征调索伦等族战士编入满洲,称“新满洲”,以弥补八旗战斗力下降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清军在正面战场上仍旧时很难占到便宜,因为除了军队战斗力不如准军以外,清军的火枪装备也不如准军。

准噶尔部的火器技术源自沙俄和奥斯曼帝国,虽然这两家的武器比不上西欧,但比清军使用的明代火器还是先进很多。

不过好在清朝人口众多,国力强盛,经得起消耗战,最终击败准噶尔夺取西藏控制权。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衙门,正式确立了对西藏的统治。

(雍正时期清朝版图)

清军在夺取西藏后又准备趁胜进攻准噶尔本土,但均遭遇惨败,迫使雍正皇帝与准噶尔议和,双方划定边界,兵戈暂熄。

172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病逝,准噶尔汗国陷入了严重的内乱。

1754年准噶尔大汗和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生严重内讧,阿睦尔撒纳斗争失败,逃往清朝,将准噶尔部虚实尽数报告给了乾隆皇帝。1754年乾隆皇帝乾纲独断,发兵进攻准噶尔汗国,并在同年消灭准噶尔汗国,至此清朝版图进入全盛状态。

(乾隆晚期版图)

纵观清朝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相比于明朝,清朝更具有扩张性。明代的权利分配是皇帝、文臣和宦官之间相互制衡,虽然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但文官集团和宦官对皇帝也有赫达的影响力,但凡大事的决定需要各方意见保持统一,而明朝文官们是不太喜欢将钱用来扩张领土的。

反观清朝,汉臣在清政府中的地位较低,无法左右皇帝的决策,只要皇帝想打仗,官员们就得把钱给挤出来。而有了钱,皇帝就可以将他的战争进行下去,直到将敌人逼上穷途末路。


千佛山车神


今天中国的疆域是在清朝奠定基础的,而清朝版图的扩张只是对唐宋元明以来形成的疆域的确定,是一种历史的继承。

今天历史学界形成了一种具有广泛共识及重要影响力的主张:“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



清朝统治者为巩固边疆,加强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管辖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新疆地区,康熙打败了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平定了回族大小和卓叛乱,清朝政府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对西藏地区,顺治和康熙分别册封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通过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活佛转世的管理,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对于台湾地区,清政府从郑氏家族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对东北地区,康熙年间, 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皇俄国的入侵,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至此,西藏、新疆、台湾、东北都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由此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闲时读史


清朝入关后,不但逐步接手了明朝后期的全部疆土,并且在康雍乾三帝的努力下,疆域面积也达到极盛。

在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巅峰。



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

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

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缅甸北部等地;



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而清朝为什么要在继承明朝疆域的基础上继续不断扩大版图呢?统治者是有自己的意图和通知思想的。

一、安抚民心,便于统治

清军入关之后,处于统治阶级的几乎都是满族人,而被统治的是汉族人,满族虽处去统治阶级,但是人口并不多,大部分民众都是汉族人,所以为了便于统治,清朝统治者选择不断的扩大国土,统一周边的其他部族,使多个民族之间有了交流,也可以互相制约,更有便于治理国家。

一个国家要有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制度,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才能进步。而混乱给管理者带来的只是接踵而至的麻烦,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天长地久,清王朝也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所以扩大疆域,就成了满清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的一条捷径。

二、充实资源,休养生息

毕竟是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国家损失也是很大的,虽然继承了大片土地,但是却没有可以安稳度日的根基,所以只能扩大国土面积,通过战争来获取强国的资本。

国土面积大了,人口自然也会增多,资源自然也就多了,别的不说,单说每年的税收,那就是一项不可小觑的数字这为充实国库有了很大帮助。相信大家都知道有资源的好处,资源多了,皇族各项特权的根本保障就有了,与此同时国泰民安,资源越发增长,形成一个正循环,清朝才能定国安邦,百姓才能安稳生活。

三、自我保卫,强根固基

另外,清王朝不断开拓疆土也是自我保卫的一种体现。

因为清王朝起初也是一个外族部落,虽然如今入驻京城成为统治者,但是也要有忧患之心,防止周边的其他部族进行挑衅入侵。所以不如先发制人,主动进攻,统一疆土,一方面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几个部族之间的贸易、文化等交流。


不管清朝扩大版图是为了民众,还是为了周边部族的安宁,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之清王朝的开疆扩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后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国土有所损失,但清王朝也确实为我们国家版图的扩大做出了贡献。


小姐姐讲史


明朝国土面积最大的时侯,比现在少了一小半西藏和一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部分土地,多出了俄罗斯极少土地。总面积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了西藏新疆东北和台湾,到灭亡时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清朝入关,明王朝灭亡,作为一新兴的帝国,每一位皇帝都希望一统天下,让整个天下的土地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所以就不断向外扩张。清朝领土的扩张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顺治帝入关后都时在争夺和肃清当时明内地十八省土地来稳定局势。到康熙时期才开始厘定彊域,并且保持对外战争的姿态,并且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嘉庆帝继位达到顶封,领土面积有1316侯万平方公里,后清王朝开始衰弱,丧失了部分领土,但是直到灭亡前,领土面仍有1135万平方公里,和过去各王朝相比仍位居前列。




一生风漂流


这个问题让明朝和清朝的28位皇帝都想砍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关于明朝和清朝的讨论始终甚嚣尘上,余音绕梁,而因为和今天的我们紧密相关,明朝和清朝的疆域历来是明清两朝争论的焦点。

作为汉家王朝,明朝在疆域的扩张和维持上相对内敛,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疆域面积达到900多万平方公里,其后的疆域就开始不断萎缩,并最终在1435年明宣宗时期达到相对稳定的350多万平方公里,即传统的“两京一十三省”。

相比之下,清朝在疆域扩张上的成就更加突出,从1616年后金建立开始,清朝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疆域一直在猛烈扩张。除了完全占据东北,并从1644年开始完全占据中原外,清朝还对传统汉家王朝羁縻统治甚至不曾染指的蒙古高原、西域中亚以及青藏高原等广大区域纳入版图。

到1759年乾隆皇帝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镇压大小和卓叛乱,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实控疆域终于达到历史最高峰,面积达1316万平方公里。而这,也是我国2000多年时间里实控疆域面积的最高峰。

因此,所谓明朝的300万平方公里以及清朝的1453万平方公里疆域面积都是不准确的。

而且,在清朝之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各王朝的疆域,无不需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从大到小甚至重新归零的伸缩过程。所以,清朝的疆域,是数十万八旗精锐,更是各民族子弟筚路蓝缕开疆的结果,不存在“继承”或者“接手”的说法。

“继承”或者“接手”,只能出现在“领土”方面,而“领土”和“疆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1649年《斯图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前,世界上没有现代“主权”的概念,相应地也没有“领土”的说法,所以清朝之前的王朝兴替,疆域不存在“继承”或者“接手”的说法。

而当清朝赶上了世界近代史的大潮,其扩张的疆域“被迫”有了“领土”的性质,清朝也不再仅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边界和绝对主权的“国家政权”。

在静夜史看来:

“疆域”是中原王朝单方面确定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中原王朝的扩张能力和决心;

“领土”是我国和外国共同确定的固定边界内的国土,其所有权不仅被我国拥有,更被世界各国承认。

而从“疆域”和“领土”的本质区别,就能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为何要不断扩张领土。

静夜史认为,导致清朝疆域不断扩张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一是疆域内部反抗势力的此起彼伏;

二是疆域之外的境外势力步步紧逼。

1635年,清朝彻底击败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其首领林丹汗早在一年前的1634年败亡青海大草滩。而察哈尔部作为漠南蒙古的最主要部落和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它的投降标志着包括科尔沁部和土默特部的漠南蒙古彻底纳入后金版图。

而漠南蒙古作为蒙古各部中最强悍的部落,它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漠北和漠西蒙古,二者于1636年向后金行“九白之贡”,清朝皇帝随即成为整个蒙古的宗主,即大汗。

但清朝对漠北和漠西蒙古的统治力微乎其微,类似于前朝的羁縻统治。而此时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于1676年迅速崛起,其首领噶尔丹一心想要统一蒙古,重现大元荣光,这使得准噶尔汗国和清朝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1690年,噶尔丹进犯漠北蒙古,随后和清军在距离北京仅700里的乌兰木通遭遇,噶尔丹败退;1691年,因为噶尔丹和沙俄的巨大威胁,漠北喀尔喀蒙古决定投靠清朝,康熙举行多伦会盟,标志着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在蒙古高原的昭莫多大败噶尔丹,而此时的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机背叛噶尔丹,走投无路的噶尔丹自杀。

但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拉锯战还未结束。

1716年,准噶尔汗国南下侵入西藏,清军在首次出兵惨败后,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于1722年挂帅出征,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1724年,雍正帝派遣大将军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叛乱,收复青海,准噶尔汗国只剩下新疆和中亚地区。

但1731年,急于求成的雍正皇帝想要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于是大举西征,不料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遭遇准噶尔汗国伏击,全军覆没,此战作为清准战争的最大惨败,直接导致雍正皇帝转攻为守,不得不与准噶尔约定以杭爱山为界,双方再度形成僵持局面。

直到1755年,准噶尔爆发天灾,加上统治者昏聩无能,清军迅速出击,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从此只剩下一个地名;1757年,清朝镇压维族大小和卓叛乱,于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可以说,正是清朝为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才与准噶尔汗国进行了长达70年的战争。而当清朝彻底消灭这个疆域面积一度达800多万平方公里强大帝国后,清朝疆域面积膨胀到1316万平方公里。

而除了准噶尔,和准噶尔勾结的沙俄也是清朝开疆的重要动力。

从1582年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哥萨克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迅速鲸吞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地区。

因为寻找毛皮,更为了夺取温暖出海口,沙俄在东北、蒙古高原和中亚等多个方向进行了艰难的尝试,与清朝展开了激烈交锋。

1643年,哥萨克侵入黑龙江,此时的清朝南下争夺中原,对此难以顾及。

等到1683年康熙收复台岛,终于有了精力对付沙俄。从1685年开始到1688年,清军和沙俄及黑龙江两岸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交锋,彻底击败了沙俄侵略者,迫使沙俄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彻底退出外兴安岭以南地区。

但沙俄的南下野心从未停止。在东线遭遇了惨败后,沙俄开始从中线下手,从1600年开始,沙俄逐步侵占了贝加尔湖周边区域,并开始勾结准噶尔将目光瞄准了漠北蒙古。

但1691年的多伦会盟打碎了沙俄的美梦,1727年,清朝在放弃了贝加尔湖周边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与沙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中线边界得以确定。

随后的沙俄和清朝在中亚展开激烈争夺,但因为乾隆抓住机遇一举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再度让沙俄蚕食中亚的目标落空。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深刻认识到沙俄的巨大威胁,因此为了防止沙俄南下,清朝拼命笼络蒙古各部,包括修建避暑山庄等。

实践证明,清朝前期在疆域扩张上的成就是空前的,因为将前朝视为羁縻统治区的大面积区域纳入版图,使得清朝在近代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时,有了空前庞大的体量,这是我国能够保持领土基本完整,避免沦为印度这样的完全殖民地命运的重要保证。

而清朝作为被卷入近代大潮的王朝,在疆域扩张上也有了更多的近代意识,这使得清朝在疆域的扩张和保持上比其他朝代更加成熟和稳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明朝300万?《明史.地理志第十六》: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藩,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十里。永乐大帝期间为顶峰,约1100万平方公里。

回到问题,清朝疆土确实比明大,我觉得扩大疆土是历朝历代都在做和想做的事,明也在扩大,只是没那么明显,可能根朱元璋的话有关,《明皇祖训》里地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等,大意是不能一味的贪功冒进,开拓疆土要找有用的开拓,要不开拓了也没用,反而是累赘!后人可能比较死心眼,就直接不怎么开拓了。清朝开拓我觉得还是刚得天下,皇太极雄心壮志,开疆拓土,创立基业是正常思想,毕竟能当皇帝的人必然有野心。再有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强大的国家自然能做更多的事,管理更大的疆土。




避而不谈历史


首先纠正一点,清朝疆域实际控制面积在最巅峰时期也不过1316万平方公里,所谓的从300万平方公里扩张到1453万国土是不准确的。


但尽管是这样,大清帝国的扩张却是一个事实。

那为什么去扩张呢?这种事情认真思量其实也不难得出结论: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一:资源

其实说到清朝的1453万国土,我们应该想一想历史上我国国土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元朝。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了解到,在公元1330年元朝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372万平方公里。

蒙古帝国成立的时候,就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以增加其疆域面积。现在较为公认的蒙古发展史是公元1218年蒙古灭西辽,1219年蒙古军队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直到1225年才返回原来的驻地。紧接着1227年,蒙古又灭掉了西夏,1234年到1253年依次灭掉了金、东欧腹地的国家、吐鲁番和大理。到了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混乱、分裂的局面,疆域面积大大增加。

国土面积大了,人口自然也会增多,资源自然也就多了,别的不说,单说每年的税收,那就是一项不可小觑的数字。相信大家都知道有资源的好处,资源多了,皇族各项特权的根本保障就有了,与此同时国泰民安,资源越发增长,形成一个正循环,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同样,清朝扩大疆土,让周围一些小国家向自己称臣,让周围的一些零散的部落成为国家的一部分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自1616年后金建立开始,清朝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猛烈的扩张疆域。除了完全占据东北,并从1644年开始完全占据中原外,清朝还对传统汉家王朝从不曾染指的蒙古高原、西域中亚以及青藏高原等广大区域纳入版图,这些版图的扩大无疑给清王朝带来了无数资源。

二:方便统治整个国家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族,可统治麾下的百姓大多数都是汉族,这对于满族统治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当清王朝扩大版图后就不一样了,各个民族都在满族的统治之下,这些不同的民族与汉族互相掣肘。给满清统治者管理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整个国家有着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制度,因而也少了一些由于混乱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以此来影响了国家的进步。众所周知,混乱给管理者带来的是接踵而至的麻烦,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天长地久,清王朝也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所以扩大疆域,就成了满清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的一条捷径。


三:以战养战,再续八旗兵将彪悍之风

看过清宫剧的应该都知道,清兵的的战斗力相当之强劲,但是自从入关皇帝渐渐发现这些兵将渐有骄纵之风后,皇帝发现开疆扩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兵将的方式,由此再续兵将彪悍之风,以展现大清帝国的虎狼之威,而且在此期间也可以调派汉人将领领兵打仗,促进相互之间的融合,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安民

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彰显出自己的能力,清王朝只有一心扩大疆土,才能让那些没参战的老百姓安心干自己的事情,一心跟着自己干事儿。就好像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一样,只有企业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并且在每一次和其他企业的较量中,能让自己处于稳定之中,这样以来,员工才会觉得跟着老板干有发展,而不是混日子。


五,自卫

清朝崛起的时候,也并非一帆风顺。不管是沙俄还是准噶尔,都把势力发展到清廷统治中心的附近,严峻考验着清廷统治者的耐心。

我不去打你,你就来打我。这种弱肉强食的环境迫使清政府统治者下定决心,北拒沙俄扩张,西征准噶尔。 尤其是对待准噶尔,清政府采取了“要么不打,打就打死”的策略,宜将胜勇追穷寇,坚决挫败,斩草除根。这种勇于知难而上、开疆拓土的发展策略,为整个清朝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调。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喜欢和平的,为了和平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同的朝代采取了不同的办法,那么大清帝国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一条路子,毕竟不管在哪个时代,战争的胜利,都是自己和别人谈判的一个筹码。只不过这个筹码是用在了百姓身上罢了,只有让百姓切身的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才会震慑那些不轨之徒以确保国泰民安。 所以大清帝国的扩张并非只是单纯的扩张,而是有着一定的深谋远虑的。

可惜到了清朝中晚期,清廷统治者昏招迭出,对内对外的战争左支右绌,颓势尽显,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下,沉疴难治,大厦将倾,无可奈何地堕落到王朝被更替的边缘。


历来现实


恐怕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想扩张吧?扩张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古代战争乃至当下战争爆发的普遍导火索,领土问题从古至今,也是由来已久的老话题了。正所谓“弱肉强食,你不强抢他豪夺”!“向外扩张”放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适用,大清帝国当然也不例乎其外。而不断向外扩张的最终目的也很明确——富国强兵、维护统治,只此一点。国家的领土扩张就好像人性的七情六欲一般,理所应当!

“大明江山仅中原?附属藩国尽除外!”其实题目中的说法也是“正误参半”吧!为何由此说法呢?

其一:大明江山最鼎盛之时在明洪武年间,也就是朱元璋执政期间,约莫疆域高达900多万平方千米,这仅仅是个保守数字,因为当时还没有将大明朝的那些个附属国领土面积归纳进去。题目中所述的“300万平方千米”从何而来呢?正所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明朝共历经16任皇帝,而大明的领土面积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代代缩减,代代屈辱”,最终交到崇祯皇帝手中,好端端的900多万平方千米却仅剩下了三分之一、350多万平方千米。

其二:自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本来努尔哈赤时期和皇太极时期的满族统率地区也不过二三百万平方千米。但是入关之后的顺治皇帝之后,尤其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可达鼎盛,共计1300、1400多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能代表什么呢?这个数字能够代表中国封建2000多年以来唯一一次实际意义上控制领土的最高峰。

至于清朝能够从接手明朝的350多万领土面积步步扩张到约莫五倍面积的14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一:满清统治者向外扩张的野心

上边说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皆以“幅员辽阔,邻国来朝”为至上光荣。满清王朝更是如此,满族本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取得天下更才是梦寐以求,得来不易。如果想巩固满清的统治,向外扩张是必不可少的不二抉择!

其二:满清外部骚动不安的异族势力

就算满清统治者想要休养生息、举国无疆。旁观者能忍受得了吗?你满族就能统治天下,我们其余民族就不能取而代之?所以说,满清在平定地方势力和异族势力的同时,疆域也在不断向外扩张,直至全盛。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说说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1310年元朝的国土面积达到鼎盛,北部至北冰洋、南到缅北、越北、老北、东到日本海、黄海、南海、北海、台海,西到新疆,西南到喜马拉雅山,国土总面积2267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最强帝国。

当然了历史学家还在争议,元朝算不算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呢?蒙古人灭了宋朝属于外族入侵,为了给臣服的大宋子民归属感改了国号,但是在世界史中国外的学者一直把蒙古入侵当做一场噩梦,庞大的蒙古帝国血腥的杀戮伴随着历史的退步,我们再来说说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第二的清朝,在清朝入关的20年内,消灭了李自成的,张献忠政权,基本统一全国。康熙继位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消灭了郑氏割据政权,将台湾岛纳入版图,彻底统一了汉地十八省地区。此时的清朝的面积面积已经突破了600万平方公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当然满族的发源地势在长城以北山海关东北,属于外族入侵,清朝开疆拓土的参照系应该以明朝为准。全盛时期明朝的疆域面积是997万平方公里(永乐年间),新疆、蒙古并不在内,明朝对东北和西藏的控制并不牢固。16世纪后期,在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开始崛起两个大帝国,一个清朝,一个是俄罗斯帝国两个帝国从建立开始,就走上了大规模的扩张道路。在随后的20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翻过了乌拉尔山脉,到达了太平洋沿岸。而清朝则几乎将整个东亚大陆征服,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在扩张的过程中,两国在原来的蒙古势力范围内进行着长达100年的争夺。清朝的崛起让广大东亚的游牧地区免于落入俄罗斯手中,为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晚期地图直接显示出明朝的核心范围,非核心区已全部脱离控制,并且向核心区蚕食。清朝全盛时期疆域面积1316平方公里,将明朝没有控制的蒙古、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纳入领土,并且把明朝无法完全控制东北地区完全并入中央王朝,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

此外,与清朝接壤的所有国家均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清朝开疆拓土了319万平方公里,并且巩固了内部统一,增加了藩属国数量。终清一朝,并无任何内部分裂势力将国土分裂出去。康熙击败准噶尔汗国的葛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之后,清朝的疆域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万平方公里。1757年之后,清朝的版图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该面积一直维持到了1858年。后期的几十年,清朝依然维持了将近1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