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不昧自我


歷史上真有一場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嗎?

我所知道的就有兩場的指揮官是無可替代的,勝負的天平就是因為指揮官的存在而改變。

這兩場就是在軍事史上佔有輝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戰役》,而這兩場戰役的指揮官也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兩位軍事家,一個戰略軍事家毛澤東主席,一個是軍事戰略家粟裕大將。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軍事傑作,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一次偉大嘗試。當其他人還在迷戀游擊戰的飄忽不定時,毛主席已經開始思考更高級的戰術。特別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總指揮是朱德總司令,而最高決定權是政委周恩來。戰役規劃和指揮都是由朱德總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澤東只是協助政委周恩來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總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環境的優勢,在大山大溝裡與敵人玩起了迷藏,也調動了敵人,戰果也不錯,但是由於敵人太多(十數倍於紅軍),難以突出重圍。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後,在朱德的提議下成立前敵司令部,任命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軍隊指揮的位置上。之後又成立了毛周王的軍事三人組,鞏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揮位置之後,運動他詩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運動戰運動到了極致,突破烏江天險跳出包圍圈。粉碎了蔣的美夢。

縱橫數千裡,往返如絲網,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圖太複雜,只有毛主席這樣天才的指揮家才能謀劃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簡圖代替了。所以這場戰役,毛澤東主席是無可替代的。正是確立了毛主席的軍隊指揮權地位,四渡赤水才贏得了勝利,避免了石達開的悲劇。

孟良崮戰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運動戰的巔峰之作,那麼孟良崮戰役則是粟裕大將運動戰+殲滅戰+狙擊戰的傑作。

  • 運動開局

由於國民黨在華東戰場吃了大虧,採取了步步推進、穩紮穩打、一被打就縮頭的龜殼戰法,無奈千里耍“龍燈”,大打運動戰,華東野戰軍雖然小有斬獲,但敵人實力佔優,形勢越來越危險。

  • 精密佈局

華東野戰軍的耍龍燈,看似隨意,沒有章法,其實都是在粟裕大將的精心謀劃,暗裡佈局下進行的,比如王必成6縱悄悄隱蔽在敵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縱隊對進,分兵,但始終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縱隊則遊走在外圍敵人的邊緣。


  • 雷霆急戰

由於受到耍龍燈的迷惑,湯恩伯改變了戰法,從龜殼戰法變成南北對進,中央突破,讓驕傲的張靈甫和整編74師稍微凸出來了一點點。對於這一點點戰機,粟裕大將作了準確無誤的預判:

1.七十四師狂妄驕橫,傲視一切,與其他蔣軍矛盾甚多,其他敵軍不會奮力援救; 2.孟良崮山區交通和地形不利於重裝備行動,敵人由強變弱;
3.我軍歷來先打弱敵,這次先打位於中間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張靈甫的整編74師。

第二條真是把敵人內部矛盾都已經考慮上了。當把戰役決定上報中央時,連毛主席都沒有想到粟裕大將竟然敢吃掉張靈甫的74師。

最後中央回電大意:是否打張靈甫由你們自己決定。我們不做遙控。

從戰場規劃、分析、到下定決心、要完成如此縝密的部署,非智謀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幾乎無人(蔣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決心,非勇略過人、敢於冒巨大之險不可。觀當時將列,非粟將莫能當之。

三天急戰過程中,粟裕大將始終泰山崩於頂,而決心不動搖。並根據戰場形勢,調整了以往慣用的白天休息、夜間進攻的戰法。白天繼續猛攻(關鍵決定,只要再讓74師堅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華東野戰軍)。

  • 閃電收官

一場大雨對74師來說,似乎晚了半天,彷彿又是為送別這隻曾經的鐵血部隊。而人民軍隊已經如大鵬展翅一樣,消失在了敵人的包圍圈中。

《四渡赤水》是戰略轉移階段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離開時毛主席無法勝利。《孟良崮戰役》是戰略決戰階段的天王山之戰,哪方勝利,哪方就擁有了主動權,除了粟裕(可能徐帥也可),幾無人能打勝。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特別說明,在1946年6月之前,林彪並非是東北我軍的“一把手”,很意外是吧?歷史事實是,當時的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政委是彭真同志,林彪僅僅是負責作戰指揮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尚沒有東北軍政總體方針的決策權。



(彭真)

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延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因此從9月起大批八路軍、新四軍和黨政幹部奔赴關外。由於當時蔣軍尚未到達東北,延安判斷有“和平接管”東北的可能,因此具備城市工作經驗的彭真成為東北局書記的理想人選,並很快到任屢職。

正在趕往山東的林彪也接到了新的命令,10月16日延安專電彭真:“已會林彪急至瀋陽協助你指揮作戰”,注意是“協助”。10月底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部成立,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任第一和第二政委,在我軍特有的雙首長制度下,以及軍政一體的戰爭年代,政委的份量其實更重。

(林彪)

隨著杜聿明率領的蔣軍大舉進犯關外,東北的軍事形勢驟然惡化起來,我軍部隊來源分散、缺乏後勤支持、武器裝備不足的缺點一一暴露出來,不得不連續退出錦州、瀋陽等大中城市,且戰且退。不久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但軍政領導排名並沒有變化。

1946年3月,彭真主持召開高級幹部會議,討論東北的軍事形勢和戰略方針,會議期間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彭真等認為我軍在東北仍然具有優勢,應該選擇主動進攻,“先打長春,後攻四平”,並且在長春建立政權,力爭與蔣軍分庭抗禮,並要求民主聯軍堅決執行這一命令。



然而林彪、黃克誠等將領則認為我軍暫時處於明顯劣勢,不應與裝備精良的敵人死打硬拼,同時批評彭真沒有抓緊建立根據地,也沒能給東北我軍提供良好的後方和後勤保障,致使部隊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雙方分歧明顯,誰也不能說服誰,會議不歡而散。

會後彭真致電延安,要求撤換軍事幹部,而林彪也發電陝北陳述意見,反映東北局主要領導盲目樂觀。此時的國內形勢屬於“邊打邊談”時期,為了加重談判桌上的砝碼,延安擱置了東北方面的爭議,要求民主聯軍全力堅守已經解放的四平街,實際等於間接支持了彭真的意見。

(彭真、林彪和羅榮桓)

1946年4月開始的四平保衛戰成為了“和與戰”決策的分水嶺,在歷時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中,東北民主聯軍以傷亡8000餘人的代價,最終不得不放棄四平,同時在蔣軍的瘋狂追擊下又被迫放棄長春,撤至松花江以北與敵人才形成對峙。

戰爭的事實證明,林彪、黃克誠等將領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東北局內部的分歧,也造成了不停的爭論和下面幹部的思想混亂,東北班子到了必須改組和換帥的地步。1946年6月,延安發佈命令以林彪為新一任東北軍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彭真調回延安工作,同時致電林彪:“作長期打算,為在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而鬥爭”。



(彭真)

林彪上任後立即決定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同時抽調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隊和12000名幹部下鄉,在東北廣大農村實行剿匪、土改、建立政權、動員參軍、推動生產等工作,使東北民主聯軍的兵員和後勤都逐漸得到可靠的保障,部隊迅速恢復了元氣和士氣。

這次“換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東北解放戰爭的形勢很快得以扭轉,1947年1月起,林彪指揮我軍連續取得“四保臨江”和“三下江南”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至1948年初我軍改稱“東北野戰軍”時,部隊已經發展到46萬餘人的強大力量,並且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東北野戰軍在九個月後發起遼瀋戰役,年底東北全境解放,而這一偉大的戰略轉折和取得東北解放戰爭最終的勝利,僅僅用了二年半的時間。

(林彪上任)


度度狼gg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550萬大軍兵分三路,以閃擊戰的方式大規模入侵蘇聯。北路的北方集團軍群沿著波羅的海海岸推進,目標直指蘇聯十月革命發祥地——列寧格勒;中路的中央集團軍群沿著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大路直取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的南方集團軍群進入烏克蘭,直指蘇聯石油重鎮高加索。

三路德軍一開始都是旗開得勝,僅僅兩個多月,北方集團軍群便連續擊潰蘇軍西北方面軍、北方方面軍的幾十萬部隊,於9月9日抵達列寧格勒外圍。眼看這座“歷史上從未被征服”過的城市就要在劫難逃了,可是,一位戰神一樣的蘇聯英雄出現後,不僅改變了列寧格勒即將被征服的命運,同時也開始讓德軍的閃電戰開始破產。

這位戰神就是蘇聯紅軍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四次蘇聯英雄稱號的朱可夫大將!

朱可夫就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後,迅速調整作戰部署,集中兵力兵器於德軍攻勢最猛的正面,同時出其不意的進行反突擊。同時喊出了“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讓開戰以來屢戰屢敗的蘇聯軍民重拾勝利的信心。接連頂住了德軍的進攻,持續到9月底。德軍攻打列寧格勒不下,於10月上旬停止攻勢作戰改為圍困,列寧格勒從而保住了“從未被征服”的記錄。

德軍攻打列寧格勒不下,隨即改變全面進攻的部署為重點攻擊,目標選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在德軍強大的鉗形攻勢和閃擊戰打擊下,防守莫斯科正面的蘇軍再次遭遇慘重損失。就在德軍距離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時候,最高統帥斯大林將朱可夫從列寧格勒前線緊急召回,任命為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盤負責莫斯科戰事。朱可夫雖說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但是該方面軍主力部隊尚在百公里之外的德軍包圍圈中,在劫難逃。他能指揮的部隊僅有一些突圍出來的零星部隊和剛剛從遠東調來的一些步兵師,總數也就十餘萬人。與170餘萬德軍相比,兵力完全處在極端劣勢狀態。

形勢比之前列寧格勒還要嚴峻,即便如此,朱可夫毅然向最高統帥表示“我們能守住莫斯科!”這不是空口說大話安慰斯大林,面對強大的德軍,朱可夫組織部隊充分利用天氣、地形且戰且退,不斷遲滯德軍的進攻,苦苦支撐。就在德軍先頭部隊距離莫斯科市區僅有10公里、蘇聯最高統帥部——克里姆林宮都在其大炮射程範圍以內的時候,朱可夫突然指揮部隊從德軍兩翼發動反擊作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舉粉碎了德軍的進攻,將德軍驅逐到莫斯科以西150——300公里處,取得了首都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在莫斯科碰了壁,德軍吸取嚴寒的教訓,不在冬季發動進攻轉向夏季。攻擊方向也做了調整,將南面的高加索作為主攻目標,拿下了高加索,也就等於徹底摧毀了蘇聯的工業、能源基礎。

和前兩次一樣,在進攻一開始,德軍也是旗開得勝。從頓河到伏爾加河千里之地,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用輝煌的勝利迎來了1942年的開局之年。

至當年八月底,德軍已經登上高加索山脈,將蘇聯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團團包圍。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麼整個蘇聯南部戰線將全線崩潰。

在國家和人民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斯大林再次將“救火隊員”朱可夫調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作為副最高統帥全權指揮作戰。

朱可夫到前線後,將突破口選擇在德軍兵力相對薄弱的北面,集中三個集團軍全力攻擊。但是由於德軍銳氣正盛,火力也佔優勢,蘇軍的三個集團軍都是臨時組建,顯然不是德軍的對手。因此,連續激戰好幾天,並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蘇軍確已經精疲力盡。但是朱可夫突然發現了德軍的致命弱點,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德軍雖然攻勢兇猛,但是在德軍的兩翼卻沒有強有力的部隊掩護。而戰爭一開始,蘇軍正是因為兩翼缺少掩護,所有部隊全集中在一個點上,因而被德軍利用裝甲部隊快速突擊的方式抄了後路。

於是,朱可夫建議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一線集中兵力死守,儘可能的拖住德軍,然後迅速調集優勢兵力從德軍薄弱的兩翼發動進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一舉圍殲!

斯大林最終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議。經過一個半月緊鑼密鼓的準備,再加上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頑強抵抗,朱可夫最終成功實施了代號“天王星”的反攻計劃,將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全部或大部殲滅在了斯大林格勒地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蘇德戰場乃至歐洲戰場的敵我形勢,戰場主動權開始轉移到了蘇聯手中。


大將軍威武K


毛主席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解放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這次空前規模的戰爭卻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勝負分明,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盜墓君以為:

這是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的必然結果。

在1946年至1949年近四年的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主席妙招奇招頻出,偉大戰略家和軍事家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招妙棋,取得戰略主動,成整個解放戰爭制勝關鍵。

1•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蔣介石在全面戰爭失敗後,以胡宗南45萬人進攻陝北,顧祝同率60個旅進攻山東。對山東和陝北陝北發動重點進攻,即所謂的"啞鈴戰術\

盜墓歷史


1929年徐向前臨危受命,被中央任命為紅三十一師副師長。該師號稱有四個團,實際上只有四個大隊,不足1個營的兵力,共300多人。其中師黨代表為戴克敏,參謀長為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候。剛到大別山的徐向前,連紅三十一師的指揮員還沒認齊就遇到了蔣介石對大別山發動的三次“鄂豫會剿”。


第一次是羅李會剿。蔣桂戰爭後,桂系軍閥羅霖投靠了蔣介石,被任命為獨立第四師師長。為討蔣介石的歡心,羅霖主要要求“剿滅”鄂東北的紅軍游擊隊。蔣介石命令河南的土匪武裝李克邦的暫編第二旅配合夾擊紅三十一師。當時,在根據地的紅軍只有兩個大隊,約100多人槍。敵我力量為100:3000。面對敵強我弱的情況,徐向前決定“避強擊弱”,先率部隊和敵人兜圈子,不和敵人硬碰。戰至7月,粉碎了“羅李會剿”。

第二次是鄂豫會剿。第二次負責會剿的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的劉峙,劉峙曾任黃埔軍校的少校戰術教官,是徐向前的老師。劉峙命令部隊採取四面包圍和分進合擊的戰術,企圖一舉消滅紅三十一師。徐向前採取“與敵周旋,避強擊弱”的戰法將敵人拖肥拖廋、拖病拖垮,最後不得不草草收場。

第三次是“徐夏會剿”。第二次會剿失敗之後,劉峙又命令駐河南信陽的徐源泉第48師和湖北境內的夏鬥寅第13師向鄂豫邊根據地發起了新的圍攻。徐向前仍然採取不與敵硬拼,於是兵分兩路,利用敵人的空隙,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轉移到了敵後,敵人的第三次會剿落空。


歷史軍魂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國軍南線兵團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和李天霞的整編八十三師率先佔領瞭解放區首府臨沂,當晚坐鎮徐州指揮的參謀總長陳誠立即舉辦了酒會,以慶祝光復臨沂這一偉大空前大捷。

此時就在南線一片狂歡之際,濟南的王耀武卻如芒在背十分焦慮,因為配合南線作戰的副手李仙洲位置過於突出已成孤軍深入之勢,而且王耀武已經發現了華野有向北移動的跡象,向來謹慎的王耀武知道老對手粟裕在打什麼算盤。

因此,為避免李仙洲兵團落入敵手,隔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王耀武在不支會參謀總長陳誠的情況下致電李仙洲,命令其收縮部隊。

王耀武:“守瀛兄(李仙洲字),華野有詐極有可能正奔您而來,馬上從萊蕪顏莊及新泰一線往回濟南方向撤,見機行事能撤多遠就撤多遠,奉老頭子之命抽出了三個軍後濟南城防兵力已捉襟見肘,萬一您部南線的被圍了俺可無力增援,迫不得已時您可玩“失蹤”,要不等微操達人(蔣介石)上線了,您就溜不掉啦。”

李仙洲:“好的司令我立即組織由十二軍斷後、第四十六和七十三軍往回縮。兩個月前魯南的馬勵武位置過於突出曾向參謀總長建議往回縮,但被否決了,結果兩萬大軍就被粟裕給吃掉啦,這可是前車之鑑。但如果破壞老頭子(蔣介石)制定的南北夾擊計劃,萬一陳誠口中已潰敗的華野從北線溜掉了,老頭子怪罪下來我十個腦袋都不夠砍呀。

王耀武:“守瀛兄大可放心,當年抗戰之蘭封會戰,老頭子調集十二個師計劃包了孤軍深入的土肥師團餃子時,情勢比如今的魯南會戰還好,但就因您的黃埔同窗桂永清和黃傑這兩顆老鼠屎毀了這鍋湯,這兩人老頭子最終不得不決堤黃花口,如此重罪桂永清撤職沒幾天便復出了,而黃傑不過蹲了兩年監獄便得以復出,可見校長對你們黃埔一期寵愛有加呀,您大膽後撤迫不得已可以玩失蹤,只要立場堅定老頭子是不會加罪於的。”

作為黃埔老大哥的李仙洲雖然是個循規蹈矩的老實人而且非常忠於老頭子,但生死攸關一刻誰也不想步入整編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的後塵,因此李仙洲這次越了雷池不惜違背蔣介石參與制定的魯南南北夾擊計劃,在接到上級王耀武的命令後,當日便急忙率領已經佔領萊蕪及新泰的兩個軍往膠濟進入魯中的重要咽喉吐絲口鎮撤退。

當時的決定放棄臨沂主力隱蔽北上的華野尚未完成對李仙洲的合圍,李仙洲這麼一縮打亂了整個作戰計劃,華野做出巨大犧牲的舍南取北作戰計劃很有可能空忙活一場。因眼看李仙洲這隻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各縱隊將領難免感到不安因此建議提前發起進攻,蒼蠅再小好歹也是肉吃掉李仙洲的尾巴,但被沉重冷靜的粟裕給否決了。

在李仙洲往濟南方向剛撤了一天之後,也就是二月十七日再次接到了王耀武的命令,繼續執行魯南會戰既定計劃,率部重新返回萊蕪及新泰配合南線兵團作戰以阻擋華野北竄,朝令的夕改令李仙洲一頭霧水,原來是微操達人蔣委員長正式上線了。當時的參謀總長陳誠得知王耀武擅自下令李撤軍後可謂一肚子火,一氣之下將了其一軍,蔣介石根本不相信王耀武判斷出李仙洲極有可能被圍的風險,手諭立即拍到了其臉上。

李仙洲近六萬大軍就這樣被蔣介石送回了華野佈下的口袋陣。當蔣介石得知應驗了王耀武之前的判斷後,被打臉的微操達人開始剁手讓王耀武全權負責指揮李仙洲突圍事宜,並且給王耀武致了一封“祈上帝保佑我北撤部隊的安全和勝利”的親筆信。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李仙洲兩天之內在萊蕪及新泰來回往返後發現被中套時就已經亂了陣腳,短短三天時間五萬餘人就全軍覆沒,五萬頭豬的梗就是因為微操達人一人而來的,魯南會戰計劃若沒有蔣介石橫插一扛,李仙洲兵團早就溜掉了。


賽門之略


在世界的戰爭史上,有不計其數的戰爭,有很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其中就有不少是在軍事天才的指揮下,創造出來的經典戰役,從而為戰爭史上留下了經典的一筆。我們拋開戰爭的非正義性來看,其中隆美爾指揮的德軍與蒙哥馬利指揮的盟軍進行的阿拉曼戰役,因為一個人指揮從而改變戰爭的勝負。

阿拉曼戰役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德軍豬一樣的隊友意大利,在二戰中,可謂是苦了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國”的高精將領們。

二戰,德國與日本、意大利結盟成法西斯聯盟,當德軍橫掃西歐戰場,節節勝利之際,此刻,希特勒的盟友意大利也發動了北非戰場的侵略。

當意大利的軍隊在面對埃塞俄比亞,這樣非洲國家當地軍隊時期,面對坦克、大炮與飛機陸空協同一體作戰的意大利軍隊,非洲土著的軍隊自然不堪一擊。於是興高采烈的意大利軍隊一鼓作氣進攻駐紮在埃及、利比亞的英國盟軍隊,企圖消滅掉在北非的盟國軍隊,從而一舉像德國一樣稱霸非洲。

然而,歷史戲劇性的一面出現了,在北非擁有數十萬意大利軍隊,在面對兩多萬的英軍盟軍,結果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佔絕對優勢的意大利軍隊被英軍打的潰不成軍,而且意大利士兵被英軍給大量俘虜了。

無奈,為了挽回在北非戰場的局面,意大利不得不求助於德國,希特勒為了奪取控制蘇伊士運河主導權,進而佔領佔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希特勒派出自己麾下最得力的戰將之一隆美爾擔任北非軍團的軍長。

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在就任非洲軍團軍長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局的初期局勢,英軍被德軍擊潰的一潰千里,節節敗退。最終英軍得不得從本土調來能征善戰的蒙哥馬利,統領駐北非的英軍盟軍。

英軍為了扭轉在北非的戰局局面,打破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聯軍戰略防禦的局面,蒙哥馬利於1942年10月23日指揮的第八集團軍對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發起攻擊。

面對無論裝備、兵力還是後勤保證佔據絕對優勢的英軍盟軍來講,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此刻顯得窮困潦倒。

由於地中海的控制權被英軍盟軍所控制,德軍運往北非戰場的後勤物資被盟軍的潛艇不斷的擊沉在地中海里。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面臨物資短缺、兵力不足、彈藥緊缺的局面。

戰爭結果可想而知,佔據絕對優勢的英軍盟軍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向防守在阿拉曼地區隆美爾的北非軍團發起進攻,這讓隆美爾無異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終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斯邊境。

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自此,隆美爾指揮北非軍團開始在非洲節節敗退,最終退出非洲戰場。

當然,由於隆美爾違反希特勒堅守非洲戰場命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隆美爾最終果斷下令撤退的命令,從而避免駐北非德軍全軍覆滅的局面。

貝勒說:阿拉曼戰役雖然最終以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失敗而結束,我們拋開戰爭的非正義性質來看,隆美爾雖然敗退阿拉曼戰役,但是他的軍事天才才華不可否認,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也是付出慘重代價換來的勝利。


貝勒說歷史


說到歷史上因一個人的出現,而改變勝負的戰役真的是太多了,我們說幾個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這種戰役吧。

大家都知道,偉大革命領袖毛澤東了一個極其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就是四渡赤水之戰。

不得不說這一次戰役,就是因為毛澤東的出現,而取得的偉大的革命的勝利。

為什麼這樣說呢?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戰之前,黨和軍隊的領導權被博古、李德等人給篡奪了。在他們的瞎指揮之下,面對國民黨的大軍,工農紅軍的數量有八萬餘人,銳減為三萬多人,一多半的傷亡,差點導致了工農紅軍的消亡。

很顯然工農紅軍若是在有李德等人領導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後來經過遵義會議,大家一致推舉毛澤東為黨和軍隊的領導人。正是這一次選舉,挽救了黨和軍隊, 挽救了工農紅軍的命運。

國民黨的軍隊,還是在對工農紅軍進行圍剿之中。為了把工農紅軍一網打盡,蔣介石派出來了二十萬大軍。

國民黨的二十萬大軍,對陣毛澤東帶領的三萬多的工農紅軍,這個力量對比真的有些懸殊呀。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是想要打敗敵軍,真的是有點困難。

但是,有困難並不是代表我們不可以打敗他們,畢竟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還是有很多的。

關鍵還是要看有誰來指揮這次戰役了。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毛澤東不得不小心行事。

為了安全起見,毛澤東決定這一次戰役,我們要採取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各個擊滅敵人的戰略戰術。

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他們的身影穿梭在雲貴川等邊界線上,等同於是在牽著敵軍的鼻子走。

在採用這種的方式下,在聲東擊西的策略配合下,毛澤東等工農紅軍先後四次經過赤水河對國民黨軍隊發動突然襲擊。可以說正是這四次工農紅軍的神出鬼沒的出兵,給予國民黨以沉重的打擊,最終國民黨的殘餘部隊,不得夾著尾巴逃跑掉。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們取得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偉大勝利。在這一次戰役勝利之後,工農紅軍猶如星星之火,燃燒到了祖國大江的南北。

所以說四渡赤水之戰,就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最終戰役的勝負的偉大戰役。毛澤東把四渡赤水之戰,當作是其一生之中,打得最為得意的一場戰役。


史學達人



淮海戰役徹底全殲常凱申五個兵團、二十二個軍、五十六個師,共計55.5萬人被全殲。

徹底改變了全國的形式,淮海戰役之後,常凱申的失敗已經是人盡皆知,有目共睹的事情了。

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是有粟裕將軍的功勞的;說沒有粟裕將軍就沒有淮海戰役的勝利,這是誇張,但是說沒有粟裕將軍就沒有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這絕不誇張。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淮海戰役的特點決定的。

淮海戰役和遼瀋戰役不一樣,遼瀋戰役發動前半年我們已經有“封閉東北,全殲常凱申東北軍隊”的設想,整個作戰方案也是在戰役發動前5天就已經確立了的。

淮海戰役則不一樣,淮海戰役是唯一在作戰過程中一邊打一邊修改作戰計劃,把原本殲滅“黃伯韜兵團”的小計劃變成了決定常凱申命運的大決戰,這其中其關鍵作用的是前線指戰員對戰局以及戰機的把握。

因為一直到11月5日,華野開始捕擊黃伯韜兵團時,無論是前線的粟裕還是更高層領導,都沒有想過要和常凱申來一場大決戰。

一直到11月8日凌晨,粟裕將軍已經可以確保全殲黃伯韜兵團後才向更高層領導提出殲滅黃伯韜兵團後,華野不再按照原計劃南下兩淮,而是改為向徐州進擊,爭取在長江以北打掉儘可能多的常凱申的主力兵團。

這就是淮海戰役歷史上著名的“齊辰電”。而此後才是歷史上完整的“淮海戰役”。


這一切完全依賴於前線指揮官粟裕將軍對戰機以及戰局的把握以及對戰役細緻的準備工作,戰後很多年,粟裕將軍多次說過,如果當時再晚4個小時,讓黃伯韜兵團逃回了徐州,那麼淮海戰役就很難打了。

而華野之所以能早四個小時堵住撤退的黃伯韜兵團,是因為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而何、張兩位將軍之所以能在關鍵時刻率部起義,也是因為粟裕將軍早在淮海戰役爆發前就已經反覆做通了何、張兩位將軍的工作。

如果粟裕將軍戰前準備工作不到位不能做通何、張兩位將軍的工作;如果粟裕將軍在臨戰指揮時出現一些問題使得黃伯韜兵團提前逃亡徐州,那麼,也許不妨礙淮海戰役獲得勝利,但是肯定就沒有歷史上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了。


而在何、張兩位將軍率部起義,華野大軍朝新安鎮進發時,又是粟裕將軍敏銳的在海量的情報中發現了最有價值的情報:黃伯韜兵團主力正在從運河鐵橋撤向徐州方向。

粟裕將軍當機立斷,立刻改變了整個華野攻擊計劃,直撲運河,順利打掉了黃伯韜兵團一個軍又一個師,這其中黃伯韜兵團主力二十五軍損失了一半的部隊,總攻還沒打響,黃伯韜兵團已經成了殘廢。

綜上所述,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勝利和粟裕將軍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沒有粟裕將軍淮海戰役也能獲得勝利,但絕無可能獲得如此輝煌的勝利。


蘭臺


孟良崮戰役,國軍戰敗的責任該誰負責?只能是張靈甫一個人。

如果沒有張靈甫的孤軍冒進,華野在這次戰役中很難找到勝利的機會。

孟良崮戰役前,華東野戰軍先後取得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三場大勝,分別殲滅敵人2.1萬,5.3萬人、5.6萬人。國民黨軍隊各部紛紛認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千萬不要和友軍脫離,否則就會被成建制殲滅。

但,張靈甫不信這個邪,他硬要捋一捋這個老虎鬍子!

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期間犯了哪些錯?讓我一個一個數給你看。

1,孤軍冒進。

張靈甫74師、黃百韜25師和李天霞83師攜手並進,從臨沂開往蒙城,掃蕩山東的沂蒙山根據地,這裡本來是山區,不適合重型機械化武器展開,張靈甫之前就曾向蔣介石建議,調回南京,但沒有被允許。於是,張靈甫對胡璉說,讓我們重裝集團上山區,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可是,到了沂蒙山區,張靈甫卻忽然脫離友軍掩護,一頭扎進了地勢險要的山區深處。急著去投胎嗎?李天霞心裡罵道。可是李天霞雖然是張靈甫的上司,卻不敢當面批評他,因為張靈甫是校長面前的紅人。李天霞委婉地對張靈甫說:“推進太快,容易被敵人包圍。”張靈甫說:“小日本都不怕,害怕幾個土八路,敢來的就別回去!”

李天霞以為自己一句忠告能讓張靈甫念著他的好。沒想到,張靈甫在校長那告狀了,李天霞轉眼就得到了一個“撤職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張靈甫還很機靈地脫離李天霞第一縱隊序列,加入了黃百韜第四縱隊序列。

黃百韜也想勸來著,但沒敢張這個口。

此時的顧祝同,看到張靈甫一頭扎進了華野佔領區,開腦洞產生了神奇的想法“張靈甫推進這麼積極,是不是想陣前投敵?”顧祝同是陸軍總司令,是華東站場的總指揮官,趕快命令黃百韜和李天霞等部注意防範張靈甫。顧祝同的這個命令,配合張靈甫的孤軍冒進,給華野留下了很好的穿插包圍的戰機。

2,不留後路。

凡是留條線,日後好見面。張靈甫在官場上,是一點後路都不給自己留啊。

張靈甫在國軍中,屬於那種功勞小、能力低卻脾氣大沒人敢惹的類型。抗日鐵軍的成名之戰上高戰役中,羅卓英、王耀武和李天霞三人分別被褒獎,羅卓英和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勳章,李天霞得到四等雲輝勳章,作為副師長的張靈甫,啥也沒有。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74軍傷亡過半,因廖齡奇請假回鄉探親,被當做替罪羊殺了,副師長張靈甫卻成功扶正成了師長。抗戰勝利後,薛嶽、王耀武等人為廖齡奇平反上下奔走,而風頭正盛的74師師長張靈甫,卻沒有為這個老上司說一句話,估計早就盼他死呢。

以74軍為主體的湘西會戰爆發時,時任74軍副軍長的張靈甫,卻在重慶為自己扶正當軍長上下奔走呢。

張靈甫當上74師師長後飛揚跋扈,以至於湯恩伯致電蔣介石要兵時,只要了83、76、85、65和25等5個師,壓根沒提張靈甫。後來張靈甫告了李天霞黑狀,要求歸黃百韜指揮,湯恩伯自然準了。黃百韜推脫說,我是日械部隊,怎麼指揮美械軍?湯恩伯說,你指揮我負責,黃百韜才勉強答應。

可是當黃百韜勸說張靈甫不要大張旗鼓進軍坦埠時,張靈甫說我才不怕八路知道,打的就是他們!

當上74師師長後,張靈甫第一時間就免掉了餘程萬副師長的職務。餘程萬是常德會戰的首席功臣,當初張靈甫帶著58師不救援57師,這賬沒算好,餘程萬直接就一擼到底一無所有了。

還有57旅陳噓雲,也是被逼的一度離職,要不是王耀武支持,早走了。不過也幸好陳噓雲離開了,否者也在孟良崮上被一勺燴了。

3,固守死地。

張靈甫在孟良崮附近被圍困前,徐州方面的陸軍總司令部已經有固定計劃。沒想到74師堅決要求主動要求先攻佔坦埠,然後進攻沂水,以至於顧祝同懷疑張靈甫分兵坦埠是要陣前投敵。最終,張靈甫的冒進計劃得到了陳誠和蔣介石的支持,得以實施。

張靈甫當時為何要冒進,其實根本來說是因為他的貪功。蔣介石和陳誠都認為可以三個月之內解決山東問題,張靈甫自然想在這個節骨眼上立個頭功,尤其是聽說李天霞在王耀武等人的保舉下即將出任整編74軍軍長,成他頂頭上司的情況下,這種貪功心理就更加加重了。

當張靈甫被圍困在孟良崮上時,我們卻發現,張靈甫不僅放棄了自己的後方基地垛莊,還把山腳下的平原也放棄了,最後躲在孟良崮上據險死守。張靈甫的確第一時間引出了華野的主力,華野一下子9個縱隊出現在國軍面前,可是張靈甫設計的“中間開花”真的能成功嗎?

絕不可能!

對於大多數友軍來說,74師上孟良崮是一個意外事件,配合行動的只有25師和83師,其他軍隊要往這裡趕根本不可能。

對於74師本身來說,想要中間開花,必須有花才行,74師馱著重裝備上山,等於抬著棺材上路,重炮在山上根本沒法瞄準山下的敵人,馬克沁機槍的水源都沒有。抬著棺材上山,註定了不可能中間開花。

如果74師被圍困後還保持相對的機動性,左衝右突,不斷集中兵力攻擊解放軍一部,促使解放軍不能形成嚴密的合圍,中間開花真的有可能實現。

但,張靈甫沒有這個擔當,張靈甫上了山,只做一件事,拍電報給老蔣罵友軍不支援。

戰後保密局總結的《孟良崮戰役失敗之原因檢討》中,直接提出了74師困守孟良崮,全賴友軍來援不做積極突圍。

74師並非沒有明白人,當蔡仁杰等人建議張靈甫下山突圍時,張靈甫反問“我們那麼多重裝備,丟在山上資敵,這個責任你能承擔?”

事後,蔣介石自己總結孟良崮教訓,他評價張靈甫“缺乏戰術修養,陽奉陰違”。

“缺乏戰術修養”說的是,“如果(張靈甫)能選擇合適地形,配置兵力,形成嚴密火網,敵人絕不會一天之內解決我們”

“陽奉陰違”說的則是,張靈甫曾在淮陰俘虜了3000人,蔣介石要求送後方,張靈甫沒有照辦,以至於俘虜兵在孟良崮鼓譟,導致軍心混亂。

張靈甫在國軍的魯中作戰計劃中,不僅打亂了計劃,還導致了國軍五大主力第一名的74軍慘遭全殲,毫不過分地說,張靈甫以一己之力,毀掉了國軍的山東戰局。

對於人民解放事業來說,張將軍功勞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