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前言

索倫部是清朝時期對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三個民族進行的統稱,在整個清朝歷史中,索倫部和清王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驍勇善戰,為清王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悍馬功勞,乾隆皇帝曾說:善騎射者,索倫也!筆者的前一篇關於清朝和哈薩克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清朝在戰爭中善於“以夷制夷”,乾隆在平定準格爾的戰爭中也考慮過派遣索倫兵前去平叛,後來因為其他因素作罷;縱觀整個清史,索倫部和滿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對於索倫印象,筆者前些年的時候也不甚深刻,至今記得最初的記憶就是小學課本中有一段話了了數字,提到了馴鹿人鄂溫克族,並配上了一副關於鄂溫克族生食肉類的圖片,其他的便在也沒有了。工作之後憑著對歷史領域產生的濃厚興趣,筆者開始翻看各種有關於索倫的文獻資料,這才開始瞭解到其中的淵源由來。

我國的大部分民族格局形成於清朝中期,而由於古代歷史的侷限性,在清朝時期對於索倫部的認知是相當的有限和模糊的,如清代學者何秋濤所著《朔方備乘》中記載:“世於黑龍江人,不問部族,概稱索倫。”我國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將索倫三個民族徹底的劃開,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繁雜的辨別和考論工作。本文將淺要分析三族在清朝時期相互之間的關係。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來源於哪裡,學術界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鄂溫克族源於遼國契丹。在乾隆年間撰修的《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中用索倫語正遼史的說法,但並沒有學者認為所論語和鄂溫克語有相似之處,所以又推測出鄂溫克族來源於契丹這一說法,其中很多地方誌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呼倫貝爾志略》

----“遼裔,漢稱通古斯,俄語喀穆尼,皆索倫也,一名索莪羅,為內興安嶺東北蒙古之巨族”。

《黑龍江述略》

----“索倫一部,傳為遼太祖裔,為黑龍江土著最久”。

《黑水先民傳》

----“索倫本遼裔”。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馴鹿人鄂溫克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鄂溫克來自於“北室韋”。室韋人活躍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又稱作“失韋”或“失圍”。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互相之間不統屬,向北周、北齊朝貢;後又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未恆室韋、大室韋五部,成為突厥的屬國。其中北室韋與鄂溫克族在風俗習慣、物質文化方面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來源於北室韋的說法也被主流學派所認同。

《魏書·失韋傳》

失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龍北千餘里,入契丹國,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鄂溫克抗日騎兵

不管哪一種說法,民族的遷徙和融合都是不斷在進行的,特別是在古代由於戰亂的因素,一個民族滅亡以後被另外一個民族所奴役和驅使,往往也會讓其民族的文化和文字記載隨之而斷層直至消失,所以想要進行細緻的考證和推斷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生活在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地區的民族,鄂倫春是漢譯名,意寓為“住在高山上的人”。鄂倫春人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並沒有自己的文字,對於鄂倫春人的來源主要有室韋人和肅慎兩種說法。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鄂倫春馬隊

肅慎是我國東北地區古老的民族,也被普遍認為是滿足的祖先。鄂倫春使用通古斯語族,與肅慎系的韓羯族語相通,詞彙與語法結構都十分相似,所以有些學者認為鄂倫春族是肅慎的後裔。

還有人提出鄂倫春人源於鮮卑一族,考古界也於1980年7月30日在現今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發現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祭祖時的文字石刻,這與《魏書》中鮮卑族居住石室的記載相吻合,這使得鄂倫春人來源於鮮卑的說法也有了佐證。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達斡爾族

17世紀前,達斡爾族主要分佈在外興安嶺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吉雅河)河谷,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等地帶。17世紀中後期,由於沙俄勢力對黑龍江流域的入侵,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受到野蠻的掠奪和屠殺,被迫內遷,達斡爾族大多數遷至嫩江流域。

斡爾語與蒙古語都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相互之間的詞彙和語法有相同的成分,其中一些蒙古語系的早期詞彙已經消失,但仍然保留在達斡爾語言中,所以有人認為達斡爾的祖先是蒙古族中的一個分支。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在滿清時期,達斡爾族在清代被編入“八旗”之中,但他們長期不被承認為一獨立的民族,而被認為是依附蒙古族中的一支或是被認為是達斡爾蒙古族,直到全國解放以後的1952年才終於被認可。他們英勇善戰,在歷史上也多次抗擊日本和沙俄的侵略,被譽為“北疆衛士”。

後金統治下的索倫

不得不說,努爾哈赤是一位博學多才、銳意進取的明主。明朝時期將女真分為三個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其中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他一直想實現各部盟的統一。公元1593年,努爾哈赤展開了和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的戰爭,這一戰努爾哈赤大勝,不僅斬殺聯軍四千餘人,還俘虜了大量人口,繳獲了大量的軍事物資,這一仗同樣也是奠定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一仗。

《清太宗實錄》

----“黑龍江人來朝,獻名犬及黑狐、元狐、紅狐皮、白翔皮、水獺皮、青鼠皮等物”。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這是清朝記載黑龍江人最早向後金朝貢的文獻。而至此以後,索倫各部開始逐漸向後金政權靠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開始紛紛朝貢。但其中索倫部的最強大的領袖博木博果爾對於後金政權並不是特別認同,再加上他地處偏於之地,他絲毫不懼怕後金。於是皇太極於1639年揮師黑龍江擊敗了博木博果爾,大戰之後,索倫部也恢復了於後金的朝貢關係。

《清太宗實錄》記載:

----後金天聰八年五月,黑龍江地方頭目巴爾達齊,率四十四人來朝,貢貂皮一千八百一十八張。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這是首位向後金政權朝貢的索倫首領,同時他也是索倫各部中對於後金政權最為積極和認同的,他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在隨後的日子,皇太極封了一位異姓女為公主,並將其下嫁給巴爾達齊,次年巴爾達齊以額駙身份參加朝貢,可以說這是極高的禮遇了。

在滿族統一東北各部的進程當中,對索倫的融合也在其中。索倫各部在很早的時候就和滿族建立了朝貢關係,當然其中也有很多曲折離奇,但總體來講索倫部對滿族的統治是認同的,同時滿族也把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納入到清朝的八旗管理體制中。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滿族融合了這三族但並沒有將他們同化掉,而是保留了各自民族的特色,這也體現出清朝在處理地方少數民族關係上寬容和理性的手段,這位以後滿族入關建立清王朝這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清王朝對索倫部的管理

清王朝在入關前不僅對索倫各部進行武力征服,還進行施行招安歸附的政策。1640年,清國平定博木博果爾後,將索倫分為南遷的成員和留在原地的成員。對於南遷的部族,從此開始進行編入八旗進行管理,而對於留在原址的索倫部成員,仍然保持其以原有的生活方式形式,對大清國實行朝貢政策。

《清太宗實錄》

----崇德八年正月,“獲男子婦女幼稚,共一千六百十九名口”。


對於在戰爭中俘虜的索倫部人員,清軍會直接帶入軍隊編入八旗之中,而在清入關以後,隨著不斷的進行戰爭磨合,清於索倫之間的認同感不斷增加,大量索倫部人進京充當皇城侍衛。而在隨後進京的索倫部族人當中,大部分都被編入滿洲八旗,也有人被編入蒙古八旗。而在大量的索倫部入京生活以後,不管是生活還是習俗,他們也逐漸被滿族同化了。

索倫兵到底是何來源,揭開清軍入關之前與其關係


結束語

索倫部分屬的三個部族在來源上覆雜的,學術界對於其來源都各有佐證,而有鑑於民族的複雜性,對於其中的研究還需要更加的深入才行。而他們與滿清之間的關係也是較為曲折的,經歷了順從到反抗在到順從,在索倫加入滿族的統治中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而滿族作為一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他的統治者用自己超強的智慧和頭腦逐步完成了對東北地區索倫部的統一,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沙俄對於索倫部的掠奪其實也變相幫助了索倫徹底偏向與滿族。而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巔峰,也展現了他在處理少數民族上的高超手腕,為了完成統一大業的靈活政策,顯示了“天下一統”的新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