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家家樂智能科技


粵東三市哪個歷史最長?這個問題應由考古、歷史學家來回答。在“今日頭條”中提出來,就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其實題主(包括我)都是門外漢,題主提出來的目的是要挑起地域黑,為自己的所在城市刷存在感。如果說歷史悠久的地方就應該當大哥,請問昔日的樓蘭、羅布泊當今是什麼級別?一個城市的地位是離不開歷史背景,深圳歷史悠久嗎?如今深圳是一線城市!如果以歷史定城市地位,咱們的首都應搬到河南省的商丘或登封縣。粵東哪個城市當領頭大哥,不是有閒在“悟空問答”轉悠的人們能決定的。建議做好自己,不當啃老族,不打嘴皮仗,實實在在做人。


手機用戶5242095870


首先能先排除掉汕頭這個地方,因為它在清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才正式開埠。


民國10年(1921年)3月設立市政廳,與澄海縣分治。所以嚴格來講汕頭正是登上歷史舞臺應為1860年1月1日。


這樣看來汕頭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因為跟接下來我們提到的潮州、揭陽曆史相差甚遠。


接下來講一下揭陽這個地區的歷史,對於“揭陽”這個名字作為地名出現早於潮州,但當時的揭陽縣包括如今整個粵東,縣治在今潮州市歸湖鎮,所以古揭陽不是現在的揭陽,當時區域稱呼喜歡在山嶺上命名。


現揭陽大體應有800左右年曆史,秦漢時設立的揭陽縣,在公元三百多年時就己撒銷,時間不長,史稱古揭陽。


根據考古推斷,揭陽縣治設於海陽縣歸湖鎮,現揭陽是宋代割海陽縣地方重新設置的,是潮州轄屬的縣,縣治最早要設於豐順縣留隍鎮,後設於現榕城。


潮州大體應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古時禹貢揚州南境,後為閩越地,秦為南海郡地,漢初屬南越國,武帝平南越,為南海郡揭陽縣地,後漢因之。


三國吳、晉改置海陽縣,咸和七年分屬東官郡,義熙九年,又折置義安郡(治海陽縣),宋齊因之。梁兼置東陽州,後改日瀛州,陳時廢州。隋開皇中平陳罷郡,屬循州,唐憲宗十一年置潮州(《元和郡縣誌》以潮流往復,因以為名。


以上內容是根據本人的有限知識整理而成,如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積極指出,或者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潮汕畫屍


粵東潮汕揭三市,源自秦定揭縣,有出土“定揭丞印”為實證,來自南海國海陽齊信侯地,有漢廷封東海(甌)王的依據:“舉高帝時越功,其民便附”為證。漢初封侯制長達一百多年,經歷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高帝劉邦以“亦越之世”為由,封畲族武裝將領織為南武侯,又封吳越籍將領餘毋搖為海陽齊信侯駐秦漢前線,防範秦軍舊部趙佗南越國。後封趙佗為南越王,又封南武侯為南海王牽制。趙佗歸漢談判時,曾對漢使陸賈吐槽道:“其東閩越千人觽號稱王。”(《南海南越列傳》),說的就是海陽侯地,而不是“閩越”,因為真的閩越不可能千多人,閩越王封賜時都有一萬戶。他眼中的閩越,就是指自己封關自守之外的地方,話語不同是重要依據,這個區域是龍川至盤坨嶺,中心區域是韓江流域以東,語音高度一致,是秦漢前線,南海國期間通婚聯親吳越畲深度融合形成的南閩話區域。秦定揭、漢海陽構成的揭陽縣賜史定世襲,及其升級後的義安郡、潮州、潮州府,新中國1953年至1957年粵東行署,行政中心駐地都是潮州城、潮州市,潮州八邑持續一千七百多年屬於潮州府城;中國地方歷史縣域持續被府城直轄,是形成府域潮州特色人文內涵的唯一歷史原因。

《史記》在記載前2011年至前111年曆史,陳述矛盾,有很多僅僅是猜測。漢南海國所在地是畲族領地,劉邦眼裡的“亦越之世”。秦雖置南海郡,但並沒能有效定界及管治。就像閩中郡一樣,只是佔了中心區域。鞭長莫及的定揭縣,甚至都來不及談歸屬,就已經被漢軍佔領了,所以,漢初寫的《史記》,只記載漢置,甚至連漢最初的一百年曆史都不清楚,南海國也沒有正面記述。

《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0年。按照《史記》記載歷史人物的方式,揭陽令是包括不知名的揭陽官的統稱。就如《史記·扁鵲傳》一樣,扁鵲並不是一個人的名,而是一箇中醫流派的統稱。如果不是統稱,扁鵲同一人的歷史記載跨度是200至300歲。從成都出土的醫書《敝昔醫論》分析,這就是《戰國策》和司馬大人筆下的醫聖“扁鵲”,可見,“扁鵲”是“敝昔”,往昔,前輩的意思,指一箇中醫流派,不是一個人。但《戰國策》和《史記》都把“敞昔”人名化,變成“扁鵲”。同樣,《史記》在有些章節也把揭陽記做揭揚。明擺著只是以音傳述。沒有正式文件依據。也就是南海國被淮南國吞併後,重歸漢廷以後官員的臨時俗稱。

漢封海陽侯地沿襲海陽縣,漢封南海國,置海陽縣(海陽齊信侯移封東甌國以後成南海國內封縣)、漢封安道侯揭陽縣,這些都是大範圍古地名,不是縣名專屬,而應是最高行政名專屬。

沒有實據顯示秦置揭陽縣。秦置揭陽縣一說,依據是漢書《地理志》,漢書記載的是漢南海郡,不是學者臆想的漢承秦制。漢滅南越國,元鼎(前111年)封安道侯降侯置揭陽縣,揭陽縣成了揭姓人的揭陽縣。所謂漢承秦制,其實是無視漢初一百多年的封侯制。

秦五嶺有揭陽嶺也只是孤證,不足為據。史書只有唐朝人氏張守節剽竊《史記》標榜《史記正義》載過:“五十萬人守五嶺,其一揭陽,此秦兵之初戍揭陽嶺也”。此說其他史書都沒采納引用,說明張守節秦有揭陽嶺純屬猜測。秦五十萬軍守五嶺,指的是整個平“越”戰事,是整個東南沿海地區,不可能只在嶺南。今五華出土秦漢的“定揭丞印”,足於說明秦沒有揭陽嶺或張守節《正義》猜測的揭陽戍。

前208年,秦瓦解,秦南海郡其東面疆域只到了橫浦關,(在今廣東仁化縣北一百三十里);陽山關,(在今廣東陽山縣。);湟溪關,(在今廣東樂昌縣西南二里)。秦定揭已經不在趙佗調令範圍,《史記》有記:“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史記·南越尉佗傳》),趙佗從縣令升任南海郡尉。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趙佗自立南越王,說明趙佗已經不是秦的將領。越揭陽令史定又不是秦軍舊部,怎麼有可能與趙佗同是南越國?

前208年趙佗絕道聚兵自守龍川以西,趙佗前204年建立的南越國,國界只到龍川無疑。漢軍閩將早已全面和秦軍作戰,趙佗是秦軍改編的,秦未亡當然還是秦軍,南越秦關自然成了秦漢爭奪目標。龍川以東此時已是漢軍佔領,龍川以東不是趙佗自立的南越國是必然的。

五華獅雄山出土的秦“定揭丞印”,是秦置縣城的信物。獅雄山遺址下層是秦建物,秦趙佗在此設關,下層的秦建築物,就是趙佗退守前的,上層的漢建築物就是漢軍續建的,沒有完整建成,說明天下已定。獅雄山是秦漢(實際也是閩、南越)爭奪的據點,五華獅雄山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可以證明此乃漢軍包圍南越國的早期據點,如果是趙佗歸漢後的南越國留下的,不可能顯現漢的建築風格和墓葬特點。漢廷賜揭陽給史定之前,這裡叫定揭,秦置揭陽縣純屬杜撰。

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龍川以東不是南越國近百年。這近百年,閩粵贛交匯處經歷了漢封海陽齊信侯、南武侯二合一的南海國,南海國滅亡後封地並沒有分封給南越國、閩越國。也沒有設置揭陽縣,而是荒廢了(定揭丞印所在地只有一塊鋪地磚)。這一百年間,即南海國範圍,仍然充當著制衡閩粵的中間力量。漢定揭關、漢封海陽齊信侯、漢封南海國,是制衡趙佗南越國東境的三大力量,直至海陽齊信侯榮升歸鄉,到漢廷出兵平越,漢初劉邦更多依賴的是諸侯,而不是縣,也就是說,閩越國、南海國、南越國存在,揭陽縣就是未置,解決了這三個王國後,漢廷才封安道侯史定,合併定揭、海陽置揭陽縣,這符合歷史軌跡。

就如夏商周,最先滅的肯定是最沒有遺存的,南海國也如此。《南越列傳》“及越揭陽令自定屬漢”的越揭陽令,是指南海國滅亡後沒有明確歸屬的定揭、海陽,合稱揭陽的軍事首領。《南越列傳》沒有載“南越揭陽縣令”,而是載“越揭陽令”,已經透露那時“揭陽”不是縣,不是南越,而是定揭、海陽統領,未置縣的令不是設縣後理解的令。

《南越列傳》成書於前90年,記載前201至前111年的歷史,居然連秦“定揭丞印”這樣的史實都沒寫,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史記》的真實性。明顯的,《史記》是以一百年後漢南海郡的揭陽縣地,記載這一地區統領為揭陽令而不是揭陽縣令。

西漢初年,侯國並不歸所在地郡守管轄,然從地理疆域上說,這些被置為侯國的縣卻是所在郡不可缺的一部分,郡守尉仍然需要行縣至侯國。顯見其對於侯國的事務仍有一定的處理權。侯國被廢除後,仍將自然成為郡的下屬縣,出於對當時政區地名復原、地名繼承的需要。潮州海陽縣就是海陽齊信侯留駐越地十年後(前201-前191年)而留名於世的。

西漢時期,漢庭分封了八百多個侯國,有的侯國僅存幾十年,有的是後人繼承前輩侯國的,應有盡有。漢初是侯國交錯王國,後期則王國內不設侯縣。各個時期又不斷增減侯國,所以漢封侯國是中國歷史一個特別現象。

南武侯織因漢高祖一句:“南武侯織,亦越之世也,立為南海王”,升級南海國。劉邦這句話信息量很大,既然需用“亦”字,說明是一個沒有帶“越”字的越地,畲族符合這一條件,也需和別人比較。越將只有閩越王無諸,齊信侯兩人。無諸遠在閩中郡,劉邦會拿南武侯跟誰比較呢?只能和海陽齊信侯比較。那麼問題來了,南武侯原來名不經傳,為何劉邦會升南武侯,而沒有升齊信侯為王呢?為何憑原南武侯地就可升王呢?只有一個可能,南武侯立下戰功,其地加上齊信侯地,也是古越國之一,組成了南海國。

《戰國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這是劉邦封海陽齊信侯的依據,地望是江浙無疑。

《史記》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陽”條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對越族的搖“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封海陽齊信侯1800戶。”南武侯地處於內陸,為何劉邦會脫口而出做名南海國呢?因為在劉邦的下意識裡,南武侯的南,海陽齊信侯之海就是南海,自然就順理成章南海國了。

故漢高祖封南海王時描述的口氣,幾乎是不用考慮,脫口而出。海陽侯地就在南武侯地以南無疑,先是南武侯,後海陽齊信侯,立南海國,目的就是防止兩越聯合。

四年後,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惠帝問大都推舉功,漢廷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立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舉”即列舉,高帝時越功,就是高帝時搖毋餘在“越之世”立的功績,“閩君”就是齊信侯做為一個閩越後裔的“君侯”,“越功”,“閩君”在一起使用,目的是為了區別東甌,實際闡述的是搖毋餘在越之世為侯的功績!而不是在東甌或其他地方。“閩君”當然不是指齊信侯在東甌為侯,越功也非東越之功。這一記載說明,東甌王搖毋餘做為海陽齊信侯時,是閩君,也是越侯,100年後的《史記》對這一過程的記載,疑點很多,很多細節不能自圓其說,皆因避諱南海國。

齊信侯單是穩定粵東閩南,其民便附,促使南越、閩越歸順漢廷的功績,跟南武侯四處惹事比起來,當然值得稱道。封東甌王以後,其原封地自然做為南海國郡縣。所以南越國、閩越國都沒有記載海陽侯地。南海國雖然在漢文帝時期滅亡了,卻永遠保留了海陽縣地名,併成為義安郡駐地。不然,歷史不可能沒有記載何時設置海陽縣。

《史記索引》在國名海陽一欄中註明,索隱曰“亦南越縣”,索隱,今天來說就是“拋磚引玉”之意,說明海陽亦南越縣。孔子說:“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因南海國生事被滅,歷史沒有公開記載,但又必須留名,後世有述焉。南海國被滅,歷史需避諱。這就是漢廷二百多年後才記載海陽齊信侯的地望是在遼西郡的原因,不可信矣。

因趙佗告狀和南海王織不安分,漢文帝默許淮南王滅了南海國,秦定揭縣,漢海陽候封地成了荒廢之地,西近陽山關,東達盤坨嶺範圍。

海陽齊信侯不但產生了海陽縣,而且也帶來了東越的民俗,史定安道侯也產生了揭陽縣。這也是今日閩粵贛界民系交錯的歷史原因;也是南海國、海陽方國後來形成閩西、閩潮民系及海陽置縣史料缺失的原因。時間應該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即海陽齊信侯被加封東甌王前後,比揭陽一名早了八十年,如果從海陽齊信侯封侯算起,海陽侯縣比揭姓人揭陽縣早了九十年。

《南越列傳》:“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元鼎六年,漢封安道侯揭陽定,以越揭陽令降侯,六百戶。這說明,秦定揭,漢南海國那一部分地區,降侯置揭陽縣,揭陽縣就是這樣來的。

“及越揭陽令自定屬漢。”讓後人誤解,越是越之世的越,不是越王的越,因為南越、閩越、甚至多夷僚都是越。越王只是做為《南越列傳》裡的越王即南越王。

《史記》的列傳,是並列的傳記,並非一個國名的傳記,把“揭陽”納入《南越列傳》,無疑產生了一個誤區,後人都以漢置南海郡為南越國背書,卻忘了還有一個被漢先滅的南海國,或以為南海國被滅後其地被南越國和閩越國瓜分。這在當時實際是不可能的,漢廷肯定是以滅了的南海國做為一支利劍,插在南越閩越之間,史定被漢廷賜揭姓,史定南征北戰為漢廷滅了兩越,證明了史定不可能是縣令那麼簡單,也證明了南海國並沒有被兩越瓜分。

秦定揭、漢海陽,被《史記》提前簡略成“揭陽”,歸入《南越列傳》記述,掩蓋了一個歷史事實:定揭和海陽不屬南越國或閩越國,而是漢廷將領佔據的地區,當年南越國地域只到陽山關,閩越國地界只到盤陀嶺。

這個“自定屬漢”的人也並非縣令,而是漢廷的部隊首領,“亦越之世”駐軍首領。所以才有史定“於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之說。《史記》載閩越王餘善曾想加入朝廷滅南越國的行列,但到“揭陽”就觀望,說明當時的“揭陽”不屬南越國,也不屬閩越國,而是朝廷的,餘善來到“揭陽”,已經是來和朝廷談條件的。談不成,當然就隔岸觀火。

當時的“揭陽”不屬南越,如果“揭陽”是南越國的地盤,餘善到“揭陽”已經是幫漢廷打南越國了,已經是進犯南越國了,怎麼《史記》載餘善只到“揭陽”就觀望,還“持兩端”,直到漢廷攻克南越國,還未見餘善一兵一卒。這就是《史記》省略歷史而不能自圓其說的結果。

定揭是肯定存在的,定揭降侯就變成揭姓人的揭陽,取定揭、海陽尾字合稱就是揭陽。

據《高廉揭氏族譜》記載:“揭原史姓,漢初時,豫章郡史煥公之長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於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兵出南昌,未過南嶺,閩越王弟殺郢以降,天子羈留史定為揭陽令。未幾,因南越相呂嘉叛主,殺中國使,史定籍揭陽人民財賦總繪南越地圖,挈地上奏天子,並承天子令,會諸將來番禺,捕獲南越叛首呂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嶺,挫敗東越餘善的稱帝叛亂。兩役奏凱,收平南越、東越歸漢。武帝嘉其忠勇,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發聖旨加封史定為‘安道侯’,以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此為揭姓之所由也。”雖然族譜都是一代一代添油加醋,不可全信,但漢武帝的護駕將軍的“越揭陽令”,怎麼會成了南越國趙佗的縣令?這有可能嗎?安道侯前111年封給前162年生的史定。如此勇猛,連剿曾經不可一世的南越、閩越兩國的人物,真的是南越國的揭陽縣令?有專家生造越揭陽令是漢廷使者帶給南越國當縣令的,這有可能嗎?

《史記》把“揭陽”納入《南越列傳》,是因為《史記》南越列傳是南海、南越列傳。越揭陽是南海國滅後的暫定名,取定揭、海陽合揭陽之名,廢淮南王之後,越揭陽屬漢。南越國自立於前204年,揭姓人的揭陽封賜於前111年,《史記》成書於前90年,出土定揭丞印證明,《史記》避開了有南武侯織、南海國存在的近百年曆史,這近百年,就是前204年至前111年的分封制。

《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0年。按照《史記》記載歷史人物的方式,揭陽令是包括不知名的揭陽官的統稱。就如《史記·扁鵲傳》一樣,扁鵲並不是一個人的名,而是一箇中醫流派的統稱。如果不是統稱,扁鵲同一人的歷史記載跨度是200至300歲。從成都出土的醫書《敝昔醫論》分析,這就是《戰國策》和司馬大人筆下的醫聖“扁鵲”,可見,“扁鵲”是“敝昔”,往昔,前輩的意思,指一箇中醫流派,不是一個人。但《戰國策》和《史記》都把“敞昔”人名化,變成“扁鵲”,因為史定漢朝被賜揭姓,世襲揭陽令,後人就都就高不就低,都把歷史揭陽縣令稱為揭陽定或揭陽令,包括杜撰秦置揭陽縣。漢揭陽令也都以史定自稱。揭姓人也以揭陽定稱謂揭陽令,就如今天有人虛構潮汕,歷代就可變成潮汕一樣,“揭陽令”是《史記》對所有“今”古揭陽首領的統稱。

不論韓非子的《扁鵲見蔡恆公》,還是《戰國策》的扁鵲,都有註明扁鵲乃上古神醫,醫術高明者都被稱為扁鵲。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戰國策》、《史記》都沒有現代完整的記錄手段,含糊的記載免不了。要不然,也不至於“定揭丞印”是什麼,海陽縣是怎麼來的都沒有記載。從五華考古可以證明,司馬遷的《史記》用“揭揚”(前111年之前原文用名)道明這只是一個民間俗稱或臨時稱謂,南海國廢后這裡就沒有正式地名。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近年採納潮汕論者秦揭陽縣說,真的丟臉丟到家了。

《姓氏考略》載:“西漢初年有揭陽定,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陽令,以任職的地名為“揭陽氏”,後改為單姓“揭氏”。揭陽,在廣東省東部,榕江上游。”這已確認史定不是秦揭陽令而是漢初揭陽令,實際也確定了漢揭陽縣治在榕江上游,不是榕城。

史記《東越列傳》載:東越王餘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璽自立”,自封為東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滅亡。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司馬遷說:“太史公曰:(閩)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閩越王無諸是歷史功臣,東越王餘善是歷史罪人。餘善大逆,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福建歷史空白四、五百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這個東越,應該是福州周圍一帶,包括蒲田,虛了幾百年地的蒲田,居然是潮州人的祖宗?得出這結論的學者,就是有意詆譭潮州府文化的敗類!

倒是這段時間,源自粵東潮州鳳凰山的畲族,整體擴散閩西北贛南。南海國“亦越之世”成為永恆。畲族起源於廣東潮州的鳳凰山,在隋唐以前主要聚居在粵贛閩交界處,陽山以東、盤陀嶺以西的東南沿海,為何到後來畲族不斷向北遷徙,今天的畲族主要聚居在福建東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區,江西東北部和安徽東南部也有畲族遷徙過去。

這符合漢廷給海陽齊信侯“其民便附”的歷史評價,海陽齊信侯駐粵東十年,升遷東甌王跟隨大量畲族原住民,隨後南武侯織南海國被滅也形成這樣的遷移走向,閩越國被漢武帝堅壁清野,原南海民就主導了東南沿海,這就是海陽齊信侯及南海國存在的閩越贛的歷史軌跡。

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閩越地,被學者杜撰成潮州人福建祖!今東南各省,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據說形成了“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大量北方移民經福建進入廣東潮州等地,潮州人並非福建祖,而是潮閩同樣有中原移民遷入,是當年南海民、南越民返祖尋根現象。

漢封海陽侯地、漢封南海國、漢置揭陽縣、晉義安郡,隋唐潮州,這些都是閩南粵東大範圍的地名。跟今揭陽市都沾不到邊。廣東五華獅雄山遺址,從其建築規模、文化堆積及出土文物看,特別是器物上鈐有 “定揭之印”、“定揭丞印”、“藩”的碎封泥,可認定為秦漢定揭縣治遺址。該城址始建於秦平嶺南之際,擴建於“高祖六年冬十月,命令天下各縣邑築城”《漢書》。譭棄於漢武帝平越時期,定揭縣才為漢揭陽縣所替代。“定揭”是平定揭氏之意,說明粵東乃先秦羋姓分支揭氏領地,史定被賜揭姓是反秦復楚。定揭與海陽實際就是未有“揭陽縣,先有揭陽令”的原因,也就是先有(南海廢置後秦定揭、漢海陽俗稱揭陽)俗稱,再有正式名稱。揭陽一名說明,漢揭陽是在秦定揭縣以東,是定揭和海陽構成的,縣治肯定不在宋置揭陽境內!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潮州繼承義安郡,潮州繼承的義安郡並沒有揭陽縣,潮州是從義安郡來的,漢海陽侯地、揭陽縣地只是潮州的史前歷史。秦定揭,漢揭陽縣都是一個消失的名稱。漢揭陽縣範圍包括粵東閩南,縣治也不在今揭陽市範圍,與今天的宋置揭陽市亳無交集,更無歷史沿革繼承關係。漢廷賜史定為揭姓人始祖,封侯置縣,等於漢揭陽是揭姓人的,改朝換代,隋唐對揭姓人趕盡殺絕近九百年,整個義安郡歷史二百六十多年沒有揭陽縣,唐潮州近六百年也沒有揭陽縣,到了宋代潮州府置屬縣揭陽縣,已經不是近千年前揭姓人那個揭陽縣。唐韓愈有詩曰: 嶺南大抵同,官去道苦遼。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這說明,唐朝潮州的海就是汕頭。

有潮汕論者說,粵東不顯示古揭陽是歷史虛無主義。卻不思考“潮汕”二字本就缺揭;歷史沒有汕字汕地,就說有潮汕,其實才是歷史虛無主義。潮汕一詞沒有中華文化底蘊,不是中華原生態文化產生,也並非民間約定俗成,而是商埠洋人原創,並在徵收條約賠款過程中一手演變的,更是無視地名的歷史。證據顯示,“潮汕”名是商埠洋人干涉中國的結果,汕頭拿“潮汕”二字表述中國地方傳統文化,是崇洋媚外西化思潮作祟,有辱國體。拿汕和潮並列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史學界的笑話。

歷史虛無主義以虛無主義的態度貶低傳統、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輕率地對待歷史和文化遺產。這種以後現代歷史學為旗號,而實質上是任意地曲解、割裂、塗抹甚至偽造史料,以精心挑選的歷史細節來割裂歪曲歷史,從而達到借否定歷史來否定現實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對於捍衛我國文化和制度安全意義重大。

如果以市論,汕潮揭排列已經說明問題,若以縣治論,今榕城是宋置揭陽縣城,三市最慢!汕頭有潮陽縣,潮州有海陽縣,都比宋置揭陽縣歷史悠久。以區域中心論,潮州府城歷史地位最高,歷史長達一千六七百年是區域直管中心,自然形成了屬於潮州名屬的文化。至於古揭陽(定揭),粵東三市和梅州,閩南漳州都有份,實際也等於誰都無份,應由省一級繼承。潮汕論者說揭陽縣歷史二千二百多年,古今揭陽不分,明顯就是公開造假!

漢初墓葬出土的漢代地圖,可證明潮州城建城已經二千一百七十年以上。墓主葬於公元前168年,地圖標註的是秦未漢初的城邑,在漢初的韓江東南岸,地圖標註著一個和南越國一樣的圖標。位置是今天的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至金山一帶。從意溪至金山至澄海龜山,未置揭陽縣之前,就已經存在一個和南越國一樣的古城。歸湖出土漢墓、澄海龜山出土有漢兵器製作廠、瓦窯,說明從歸湖、意溪、金山、澄海,漢代就是一個相當規模的古城,潮州三利溪從西湖流向揭陽,以前就是可撐大船的大河涌,韓江水利樞紐河床挖出整齊折斷的大樹頭,都說明韓江改道東南,實際上紅外線探測也已經測出韓江舊河道。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國設置潮州市為粵東行署駐地,領二十一縣,已經向全世界宣佈潮州市是繼承潮州府的城市。潮州市不是原中心,難道虛構的地名中心就是歷代潮州府?汕頭學者重拾清朝商埠洋關西方列強推銷的潮汕論,挾洋自重,府埠並稱自稱中華傳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歷史學一向追求嚴謹,對於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屬於推測、闡發的部分,原則就是“無徵不信”,“孤證不足為據”。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歷史的事實是由矛盾的陳述中間清理出來的(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件)。


幻影千度


在這我給大家講講關於揭陽戌和潮州之間的的歷史演變過程!一一今揭陽置縣於南宋至今尚不足千年!這篇文章體現了揭陽人的虛假和浮誇!請看歷史文獻一一摘自《山海經》"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有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海,有鳳凰、【宛鳥】雛。 及《水經注·》卷三十八 其餘水又東至龍川為涅水,屈北入員水。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歷增城縣。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東歷揭陽縣(注:今潮州城),王莽之南海亭,而注於海也"。員水乃韓冮之古稱!一千五百里正是韓江的長度!潮州城正是在韓江東岸!至此大家可以清楚看到秦漢時期的古揭陽縣跟現在的揭陽只同名而己!撒貝寧的老婆也叫"李白",那又怎地!


順天844814


其實,懂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潮汕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常變動著。先秦時期應該在榕江兩岸一帶,唐朝之後到清末,應該在韓江流域一帶;民國至九十年代,應該在練江、榕江、韓江三江出海口一帶。九十年代之後至今,雖然潮汕拆分成三個市,但無論中央還是省政府以及華僑華人,還是比較認同於汕頭為潮汕的一切中心。當然,從民國時期至今,經濟及人流最活躍的區域在練江流域一帶,榕江流域次之。隨著三江出海口區域的興起,韓江流域特別是潮州市,從區域的地理位置看,已經完完全全是偏居一隅了。再加上當地流域當地人守舊、保守,經濟人流都是激不起浪花了。只能時時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是的,隨著汕頭東海岸的崛起,韓江出海口完全給堵住了,韓江變成內河,當地區域的人就變得更守舊了,確實開拓性和冒險精神。從未來看,連榕江流域地區都比不上了。當然,未來的趨勢經濟活躍度及人流活躍度比較高的地方,還是在於練江流域一帶,文化政治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是在於三江出海口一帶了。


RH空間創意


·上古

舊石器時代,潮州已有人類居住繁衍。

新石器時代,潮州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

夏商屬海陽國(南甌國)境;

商代屬南越地;

西周、春秋屬揚越地;

戰國屬百越地。

·秦漢

秦漢三國屬南海郡揭陽縣,古揭陽縣境今潮汕三市、梅州及福建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一帶。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在東官郡東部,以原揭陽縣境立為義安郡,郡治在海陽縣(今潮州),從海陽縣析置義招縣,義安郡轄海陽、潮陽、海寧、綏安、義招5縣。義安郡是潮州郡一級建制之始,名稱共用260年。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從義招縣析置程鄉縣,義安郡下轄海陽、潮陽、海寧、義招、程鄉5縣。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在原義安郡境立潮州,轄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6縣。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成為潮汕的名稱始於此。潮州名稱共用了近1500年。

唐承隋制,仍稱潮州。潮州轄潮陽、海陽、程鄉3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因此易名潮陽郡。

宋代仍稱潮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復置揭陽縣,潮州轄海陽、潮陽、揭陽3縣,是謂“三陽”。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為潮州路,轄海陽、潮陽、揭陽三縣,仍轄“三陽”。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屬廣東布政司。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海陽縣析置饒平縣,明嘉靖三年(1524年)潮陽縣析置惠來縣,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饒平縣析置大埔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潮陽縣析置普寧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潮州府析海陽縣、揭陽縣、饒平縣合置澄海縣,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析程鄉縣豪居都合置平遠縣,明崇禎六年(1633年)析程鄉縣部分析置鎮平縣,至此,潮州府轄11縣: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潮州府的商民經商於國內各商埠,兼設立潮州會館,名號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稱潮州府,仍轄11縣。清康熙22年(1683年),潮州商人在蘇州建‘潮州會館’,在會館正門口立碑刻文:“本館系潮州府屬8縣商民所組織,專謀本幫商業之利益。”。這是潮商和潮州八邑最早正式稱謂書面體現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另設立嘉應州。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置豐順縣,潮州府轄9個縣: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豐順、大埔,除客家縣大埔以外的8個縣為合稱潮州八邑。在清乾隆三年(1738)豐順建縣的同時期,潮州商幫達到一個鼎盛時代。

1858年,清咸豐八年《天津條約》定潮州府為通商口岸,設在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

1860年,清咸豐九年潮州府汕頭港開埠、設立潮海關。20世紀初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6年,11 月,潮汕鐵路正式通車,成為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1939年被日軍破壞。

1907年,由孫中山指派潮裔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潮州黃岡起義。

1912年,改南澳廳為南澳縣,先後設潮汕安撫使、潮州軍務督辦、潮梅鎮守使,駐汕頭。

1914年,民國三年設潮循道,設道尹,駐汕頭,轄惠州、潮州及嘉應州境25縣。

1950年,10月設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揭陽、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8縣。

1951年,6月,成立中共粵東區委員會,駐潮安縣城。

1952年,成立粵東行政公署,轄有潮安、饒平、潮陽、普寧、澄海、揭陽、惠來、梅縣、豐順、興寧、蕉嶺、紫金、龍川、陸豐、大埔、五華、平遠、惠陽、河源、海豐、南澳21縣及汕頭市。

1956年,設立汕頭專區,治所設於汕頭市,轄潮安、饒平、潮陽、普寧、澄海、南澳、揭陽、惠來、梅縣、豐順、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15縣和潮州市,汕頭市為省轄市。汕頭成為潮汕的名稱始於此。

1965年,汕頭專區管轄潮安、潮陽、普寧、饒平、揭陽、陸豐、海豐、澄海、南澳、惠來、揭西、汕頭市,共11縣1市,梅縣區、大埔、豐順、蕉嶺、平遠、興寧、五華7縣劃歸梅縣專區。

1968年,3月成立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轄潮安、潮陽、澄海、普寧、饒平、揭陽、陸豐、海豐、南澳、惠來、揭西11縣和汕頭市。

1975年,11月汕頭市恢復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81年,在龍湖區試辦經濟特區,範圍1.6平方公里。

1983年,9月1日海豐、陸豐2縣劃歸惠陽地區。同年12月實行市管縣制,汕頭市為省直轄市,汕頭市轄澄海、潮陽、揭西、揭陽、普寧、饒平、惠來、南澳8縣和潮州市(縣級,1984年1月劃歸汕頭市)。

1991年,11月原來的汕頭市分置為今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市,統稱潮州地區。

揭陽是秦朝設立!

潮州是隨朝設立!

汕頭是民國時期(1921年)脫離澄海管轄設市


孤獨的魚兒


起源於揭陽,成熟於潮州,竊取(發揚)於汕頭。

解釋一下最後一句話,以汕頭電視臺為首的汕頭人對潮州文化的竊取改為潮汕文化做了不少貢獻,同時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對發揚做了不小貢獻。

潮汕風,潮語歌曲三十年回顧,潮藝大觀,美食潮,生活幫,這裡是汕頭,潮樂堂,厝邊頭尾,今日視線,就連汕頭新聞還有潮語版。反觀其他兩市,真沒那麼多本土節目。

我在潮州工作5年,90後,00後,把水浴鍋叫成水育鍋,支付寶叫成蜘付寶,燈籠叫成燈隆,最可氣的,饒宗頤叫成饒宗儀。

100年後,潮州說普通話,汕頭說潮州話,尷尬的是誰。


文明回槓o快樂你我



粵東三市(其實原為同一個地區,如果細分,那麼古代潮州八邑或十二邑的人都各有各的歷史形成)的歷史是沒有誰比誰更悠久的,可以說是一樣悠久的。從考古上說,三地都發現過人類活動的古遺址(原為百越族中的原始部落族群),至少是和華夏族同步的,起碼有四五千年的樣子(因為地處三江平原,古人都是依江伴河而居的。平原與江流流域為古人的居住地,這一點與黃河、長江流域誕生中華文明十分相似)。古文獻中最早提及的是揭陽嶺與潮陽(秦前此地的要塞。因為不是封建制王朝,因此沒建制管理),不過一個遺址不在(不在揭陽城內),一個古城被毀(被陳元光率兵攻陷)。



公元前195年,西漢中央政權在秦時龍川縣以東建立諸侯國,國名"南海國",這是唯一中央政府認可的,其國境相當於揭陽戍(前214年)管轄範圍。之後被義安郡所取代,即潮州府的前身。潮州城是保存最為完善的古歷史名城遺址,已入選我國的歷史名城錄中。還有南澳島也十分悠久,在千年前便是海防重鎮了,有粵東門戶之稱。

注:秦統一了南方地區,也為後人開啟了一個古代中原人南遷的歷史。再加陳元光(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八大姓入閩並開啟了泉潮大融合)開闢了漳州及宋代大規模的逃難,那麼此地也逐漸同化為閩語區(潮汕話也是閩南語系中的一分支)。遠古(即秦前)的歷史便是百越族史(有畲、侗、瑤、疍等),而古代中期(即秦後)為閩人入粵史。這樣三地的(因為都使用閩南語系的)人是承認潮州府在粵東的歷史地位的(一般說潮汕的歷史就會說閩人南遷史,才有了潮汕人福建祖的稱謂。說明了講閩語系的大體上同宗同源)。不過此潮州非現潮州,不可同日而語!現潮州只是三市中其中之一而已。而古潮州不僅僅代表三市,甚至就是粵東。那麼粵東地區是有七大語系中的兩大族群混居的:客家與潮汕。汕頭埠是最沒歷史的,即龍湖區與金平區(汕頭六個區中的其中兩個,也是粵東黨政軍及海關等政治文化的所在地),它是近代的沖積平原與填海造地得來的(因此汕頭中心城區也是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以粵東人為主體)。不過它卻代表了潮汕的近代史,因為它與港澳、廣州、青島、上海、廈門一樣,成了晚清首批開放的沿海城市(汕頭小公園開埠歷史文化區便是以僑歸國建造的歷史見證),也成了新中國首批經濟特區(粵東中心逐漸從潮州轉移向沿海的汕頭。那麼潮汕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地域名稱罷了,它代表過去粵東行政劃分區而已。為何不直接寫上粵東呢?原因還分拆了一個梅州地區。潮汕這個地域名稱經常在三地百姓中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地域名稱一般都是經過國家界定的,爭論此問題便會抹黑歷史事實)。91年後分家為三市,以至談三市的歷史,其實三地(乃至粵東地區)的歷史便是一家之史罷了。客家比潮汕南下的時期晚(明清時期南遷的),因此平原地區為潮汕所佔據(潮汕潮客關係為先來後到關係,客家也是所有漢族民系中不含地域名稱的唯一一民系)。

本文由嚁月編寫,不對之處請斧正。
附:古閩越國圖。在閩越國短暫的92年(前202——前110年)統治時期,閩越地區經濟得以較快地發展,國勢日強,但後期與漢中央政權發生磨擦,導致漢廷派強兵攻打,閩越國最終走向滅亡。古閩越族人基本上也被血洗光了,遺部強遷至江淮一帶。也因此人們認為,宋代閩人大規模南遷入粵是古中原人二次遷徙(改變潮汕史的原由)。




嚁月


都說秦始皇講潮州話,其實都不懂歷史,因為潮州話是遠古保留下來的中國古話,即潮州還保留著秦朝的中國古話,遠古移民到潮汕平原的中原人在邊遠的潮汕地區的語言沒有跟中原同步進化,因此還停留在秦朝的語音階段(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可知韓愈被貶到潮州有多遙遠、多艱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潮州說秦朝話,而不是秦始皇說潮州話。而秦朝時期的潮州原叫揭陽,後來因為取潮水往復之義而改名叫潮州,而把自己原來的揭陽名稱賜給了接近“揭陽嶺”的村落,這個村落就是現在的揭陽! 有人誤認為古揭陽是現在的揭陽!


潮州林廣耀


潮州歷史最悠久,一直以,州丶路丶府行政級別[贊],現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