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阅读做题方法之---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总述)

(一)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思想:

记叙文阅读看起来题型颇多,但无论怎样考都离不开:义理、考据、辞章;也即所谓的形式、内容、效果。

一,形式,是指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包括——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构成形式、句式、修辞、过渡、表达方式、描写角度、描写方法、文体、人称、线索、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叙事方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等。

二,内容,是指语言以词、句子、段落、篇章形式存在,客观上传递出来的信息。它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直接传递的表面信息;二是透过表面,简单分析能够推理出来的隐含信息;三是,联系其他词语、具体语境和其他段落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表达重点或倾向;四是,分析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终极写作目的。

例如,她站在那里,像一株盛开的牡丹。

第一层含义:这句话描绘的是她的外貌,或者说她的仪态给人的感受。——表面写了什么;

第二层含义:这句话表现她外貌的美丽、仪态给人端庄、典雅感受。——直接表现什么;

第三层含义:如果其他段落写了她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联系起来看就可看出,作者这样表达,是为了表达“她”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人,作者以外在美表现其内在灵魂和精神世界的美。——深层次表现了什么:

第四层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和优秀品质的赞美之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三,效果,是指我们用语言传递信息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对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形式一旦确定,效果就已经确定。形式和效果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下面三句话,同样是说一个人长得肥胖,选择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效果截然不同

1、他长得胖。直接记叙,只对他的形体做了简单的概括,语言平淡,表现力不强。

2、肥胖——是他最突出的特点。这句话选择了前置倒装句式,加重了“肥胖”二字的语气,对他的形体特征进行了有效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

3、他往那一站,如果是黑天,你会误认为那里放了一口腌菜的大缸。作者选择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夸张这种修辞方法,不禁带来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突出了他形体过于矮小、肥胖、蠢笨的特点,同时把自己的厌恶之情,也融进描写之中。

(二)常规的题型

可以单独出题。例如:可以让你单独形式判定,也可以单独理解词义、句意、段意,还可以单独让你表述某种形式带来的效果,这是最简单的阅读试题。因为形式多样,不同的形式有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效果也多样,自然题型就千变万化。

可以综合出题。任何一种形式,都能和内容联系起来;任何一种形式,都能和效果联系起来;形式、内容、效果三方面又可全部联系起来,这样题型就更加复杂多变。联系的方面越越多,题型就变化更多,学生就感觉更难。 其实,全国各地每年的中考题只存在形式的不同,本质是完全一样的。题型的千变万化离不开三个词——形式、内容、效果。只要我们能准确判定考纲种规定必须掌握的语言表达形式,熟练把握不同的形式带来的效果,能从四个层面理解语言传递的信息,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三)记叙文阅读题型汇总

一、针对标题出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2、作者“********”为标题,有何好处(有何用意、有何目的)?

3、把标题换成“********”好不好,为什么?

4、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个标题。

二、针对文章开头出题

1、作者以写景开头,有何好处?

2、作者以议论开头有何好处?

3、作者引入故事(或诗歌,歌词、童谣等等)开头,有何好处?

4、作者先写某某内容,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何好处(有何目的或用意)

5、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6、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三、针对文章主体部分出题

(一)针对词语

1、如何理解某词的含义;

2、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3、加点词换成另一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加点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5、文中与加点词相呼应的词或句子是什么?

6、文中某几个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7、括号内有几个词,结合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8、某个名词、代词、代词短语、喻体名词,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二)针对句子

1、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深刻含义?

2、赏析某句话(加批注、某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3、与文中某个句子相呼应(照应)的词语或句子是什么?

4、把文中的某个句子,换成“********”形式,好不好,为什么?

5、某个句子的作用(中心句、过渡句、总启句、总结句、主旨句)

6、某句话的结构作用。

7、某句话的描写角度及其作用。

8、某句话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9、某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0、某句话运用的句式及其作用

11、某句话运用某个特定的标点及其作用(问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

(三)针对段落

1、文中写景段的作用;

2、文中通过回忆或联想引进的内容有何作用;

3、文中写中心人物以外的(某人、某物、某环境或景物)有何作用(是否多余);

3、概括段意。

4、给某段文字分层;

5、某段文字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6、某段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某段;文中写某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7、某段的结构作用;

8、与这段文字相呼应(照应)的句子或词是什么?

9、某段和另一段或另几段的顺序能够颠倒,为什么?

10、指出本段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四)针对整篇文章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出中心事件的6要素;

3、概述中心事件;

4、概括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中心、主题、大意);

5、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6、指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及其作用;

7、指出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8、指出这篇文章的叙事方式及其作用;

9、指出这篇文章运用的人称及其好处;

10、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捋顺文章写作脉络;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四、针对文章结尾出题

1、文章结尾的作用;

2、文章结尾对表达主体的作用;

3、文章以问号或省略号结尾的作用;

4、文章以写景结尾的作用;

5、文章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作用(好处);

五、额外主观性试题

1、模仿文中某个段落,写一段文字——仿写;

2、根据文章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将某个概括描写句,转化为具体描写——扩写

3、根据文章内容,续写某个故事情节——续写;

4、读完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字数限制)——写短小读后感

(四)做题方法之---概括和概述

概括和概述截然不同,概括是高度浓缩,是压缩饼干;概述是剔除血肉,只留事件的脉络。这里讲的是如何——概括一整件事——不是如何概述一件事。(要知道一件事是由好几个过程组成的)概括一件事的方法是:

谁 + 干什么

一、“谁”如何判定

一篇文章中总有很多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小说叫主人公)、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又分为: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线索人物、侧面人物。那么到底“哪一个”有资格扮演这个角色呢?只有主要人物才能扮演这个角色。那么众多人物头上都没有一个标签,如何判定谁是主要人物呢?

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