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接上期—— )

3,

對不起,中國品牌還有一個“築底”過程

2014年底,在經歷了“12連降”之後,中國品牌乘用車迎來了一波反彈,憑藉在SUV領域的強勢表現,市場份額一路走高,2017年12月份當月市佔率達到48.8%。但是,進入2018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佔率又開始下滑,2018年8月跌破40%大關,到2019年5月更是跌到36.2%的近3年的最低點。

截至2019年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已經是“20連降”了。

2019年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售747.8萬輛,同比下降16.9%,乘用車市佔率僅為38.9%。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2019年前11個月,中國品牌乘用車每個月銷量都是同比下降的。

2020年,在市場份額“20或者21連降”之後,中國品牌乘用車會重現2015年的反彈麼?

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12連降”時,在對中國品牌的一片唱衰聲中,青主寫了一篇評論,題目是“在12連降中新生”。當時,在市場份額12連降的同時,我看到了中國品牌在技術和設計上的自我革命,一批優秀的車型開始熠熠生輝。

但是現在,中國品牌雖然仍在繼續努力,產品也更好了,但是顯然,和最強大的合資品牌相比,差距沒能進一步縮小。

同時,合資品牌的產品開始真正無情的下探,5年前,15萬元以內的合資品牌SUV很少,尤其是主流合資品牌,現在你去看看本田、豐田、大眾們推出了多少款15萬元以內的SUV。所以,很多熱銷的中國品牌SUV,突然之間銷量就大幅下滑,甚至腰斬了。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2019年11月國產轎車銷量排行榜上,前14名都是合資車型,以前中國品牌還能時不時躋身前十。

上次的“12連降”和這次的“20連降”一樣,都是中國品牌在一輪高速發展之後,必然要經歷的一次市場洗禮,一次浴火重生。

整體來看,中國品牌市場份額也許已經觸底,但是要反彈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礪,因為仍有一些應該被淘汰的尚未被淘汰掉,而正在努力向上的優秀中國品牌,他們的優秀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市場重新認識,真正接受。

所以,中國品牌市佔率在40%以下的低位可能還要盤桓一段時間,但這不是壞事,在經歷了足夠的摔打、磨鍊之後,真正去蕪存菁的中國汽車品牌,一定會得到越來越理性也越來越自信的中國消費者的更多青睞。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像傳祺GM8這樣真正優秀的中國品牌高端車型也開始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同。

這個過程,當然會比5年前更加艱難,因為和對手更貼近了,市場空間更小了,但是,這將是真正優秀的中國汽車品牌脫穎而出的過程,也是中國品牌真正在產品力上——而不只是性價比上——可以逐漸匹敵強大合資品牌的過程。

最終,在這個過程中將誕生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汽車品牌,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當然,這不會發生在2020年,但是,它將始於2020年。

青主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品牌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聚焦,要精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明星產品,要有自己的“卡羅拉”、“高爾夫”、“凱美瑞”、“CR-V”。10款車賣30萬輛,不如一款車賣10萬輛。

4,對不起,新能源車佔比肯定到不了10%

最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要達到25%左右。

我記得工信部的領導在2018年提出的目標是,“2019年佔比8%,2020年佔比10%”。

中汽協稍微保(wu)守(shi)一點,沒敢按照8%的佔比制定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他們最初擬定的目標是160萬臺,在經歷了上半年的高增長之後(原因是補貼退坡前的搶購),從7月份開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負增長,中汽協不得不將目標下調到150萬臺,但最終,2019年前11個月只銷售了104萬臺,至截稿時全年數據尚未公佈,但大概率是負增長,最終全年可能不到120萬臺。

也就是說,一頓操作猛如虎,2019年新能源車銷量佔比只有區區4.5%。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2019年7月開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下滑,10月銷量接近“腰斬”。

補貼還會繼續退坡,純電動車的負面口碑——虛標續航里程、二手殘值低、使用不便利——仍在積累,我就好奇2020年新能源車佔比會如何翻一番再拐個彎達到10%?!

領導和專家們胸懷廣,格局大,很少往回看,一心只向前,2019年的目標沒有達成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已經過去,重要的是未來。他們用和以前一樣堅定、一樣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我們,“電動汽車的市場前景已經非常明朗”,“2035年純電動汽車將成為市場上的主體”。

說這話的專家,眼神是那樣的篤定,語氣是那樣的不容置疑,搞得我都差點信了。可是,稍微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該專家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種種預測,似乎從來就沒有對過一次!

當然,專家也比較雞賊,一是他很少預測明年後年,總是在2015預測2025,在2019預測2035,到了2035估計他又開始預測2055了;而且很顯然,他們充分吸取了徐長明老師的教訓,輕易不說具體的數目字,比如這次他說“2035年純電動汽車將成為市場主體”——迴旋的餘地就很大,50%以上固然是主體,可是30%難道就不能算是主體麼?

解釋權在他那裡,專家始終牢牢掌握著主動。相比起來,預測銷量的時候總是給出具體數字的徐長明老師還是太嫩了點。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鑑於新能源車市場的尷尬現實,專家也不得不承認“插混有大概十年的繁榮期”,不得不承認“混合動力也是很重要的技術路線”,以前他們可是絕口不提混動的,這大概也算一種被動的進步吧。)

青主討厭這種雞賊,我喜歡簡單明瞭——2020年新能源車佔比肯定到不了10%,這一點,估計異議不大,因為畢竟2019年只有4.5%嘛。

問題是2025年呢?對不起,更到不了25%!

青主敢和任何專家打這個賭——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比絕對到不了25%。

可能的比例應該在10%-15%之間。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這是世界能源署2016的預測,2030年全球純電和FCV的乘用車佔比只有將近10%,混動和插混接近40%,青主認為這是比較靠譜的預測。)

這並不是我唱衰電動車,事實上,早在2005年——比大多數人都早——我就提出,“以電力驅動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也就是電動化,是汽車行業的三大趨勢之一”。

但是注意,“電動化”並不意味著是純電,混動、插混和燃料電池都是“電動化”。

純電因為使用便利性的制約——簡單講就是能量補給時間太長,只適合做短距離移動工具,如果家裡或者單位有固定車位,可以安裝充電樁,純電動作為第二輛車是非常好的選擇。但問題就在於此,中國有多少家庭擁有可以安裝充電樁的固定車位?又有多少家庭有條件擁有兩臺或者更多私家車?

這種侷限,決定了純電動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選擇,始終都只能是市場的補充。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現階段混動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插混也不錯——能充電就充電,不能充電就加油,沒有使用上的任何侷限;更長遠的未來,則屬於氫燃料電池車,原因也很簡單,一旦基礎設施完善了之後,它沒有使用便利性上的任何侷限,而即使遍地都是充電樁,你也不可能在三五分鐘內把電充滿。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許多人喜歡舉挪威的例子,青主2014年去挪威考察過當地的電動車市場,挪威的電動車比例確實高,但挪威的市場環境不同,對中國沒什麼參考意義,而且,即使是在挪威,電動車基本也是家裡的第二臺甚至是第三臺車。)

一談到新能源,很多人總是從行業、從政策著眼,鮮少從消費者實際需求出發,這很荒謬!

畢竟,車是要賣給消費者的,你覺得好沒什麼逑用,要我覺得好才行啊!

回顧歷史,出行領域的任何技術替代,都是單向的——就是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出行自由度,而不是相反。

我們捫心自問,純電動做到了嗎?

青主議:純電當然可以做,也應該做,但是廠家不要去想什麼時候純電會徹底取代燃油車,政府哪天才會禁止燃油車。當年汽車替代馬車,是因為政府禁止馬車了嗎?iphone顛覆諾基亞,是因為政府禁售諾基亞了嗎?廠家也不用過多地去想2025年純電究竟能佔多少比例,你需要琢磨的是你的純電動車是否贏得了比亞迪、贏得了特斯拉。即使2025年純電動的佔比只有10%,那也是大約300萬輛啊,問題是,這300萬輛你能吃到多少?

5,對不起,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了吧

李斌突然成了“2019年最慘的人”,說實話,在我看來這裡的“李斌”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新造車勢力的代表。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如果從這個角度,“李斌”確實是2019年最慘的人——起碼是之一。

但是,對他們而言,更慘的將是2020,或者2021——如果他們還有2021的話。

我從來就不看好這些造車新勢力,但絕不是因為我和他們有什麼私仇。

從感情上,我祝願所有創業者都能成功,都能IPO,都能成為獨角獸,最終都能變成行業巨鱷,躋身世界500強,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然而,我對汽車這個行業太瞭解啦,所以我看不到他們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其中的道理,大約一年半以前,我在“李書福金玉良言相勸,可惜造車新勢力們已經回不了頭”這篇文章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不再重複,簡言之,主要有下面4條——

1、新勢力們並沒有真正的技術創新;

2、純電動不是什麼新品類,傳統廠家也可以造EV;

3、車市已經告別了高增長,新勢力們錯過了市場機會;

4、汽車行業門檻極高,把車造好很難,想盈利更難。

其中,對新勢力最不利的是第二條,傳統主機廠都可以造電動車,而且整體而言,他們造的電動車比新勢力更好、更可靠,而且毫無疑問,成本也更低。

汽車是一個講規模的行業,一個一年只能產銷1萬臺電動車的新勢力,它的成本一定比一年產銷100萬輛的傳統主機廠更高,即使這家主機廠一年的純電動產量可能也只有1萬輛。

我們看看2019年國產新能源車的銷量情況——

11月份,銷量前十的車型全部出自傳統汽車廠家,寶駿E100當月銷量9809輛,而新勢力當中,當月銷量最多的是蔚來ES6,只有1407輛。看到這樣的銷量對比,不知道新勢力們還敢不敢說自己是顛覆者?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2019年11月銷量前十的EV車型全部來自傳統廠家。

廣汽新能源可謂異軍突起,4月27日上市的AION S(補貼後售價13.98-20.58萬元),連續多月位居13萬元以上價格區間純電動車銷量第一;10月17日上市的AION LX,更是在加速性能、續航里程上超越了80萬元級別的特斯拉Model X,試問,哪家新勢力做到了?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遍地都是造車新勢力,放眼全球,這一現象為中國所獨有。現在的局勢很明顯,主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在是未來仍將是那些傳統主機廠,大量造車新勢力已經註定無法回頭,那些鉅額社會投資也基本註定是打了水漂。

新勢力造車這個雷,2019年還沒有爆,但是2020年估計就捂不住了,這是個很大的雷。這個責任,不知道誰該來負一下。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前陣子,楊振寧(上圖右)和王貽芳院士(上圖左)關於要不要建大型電子對撞機的爭論成為網絡熱點,爭論的焦點在於投資太大——據稱要耗資200億美元,而且不一定能出成果。楊振寧認為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這筆錢完全可以幹很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情。

200億美金,折成人民幣不就1400億嗎?過去幾年,我們發給那些低端純電動車的補貼早就超過這個數了吧?我真的寧願國家把這些錢拿去讓王院士建一個大型電子對撞機,讓真正的科學家們玩玩,也好過下圖這樣啊——這才是真正的浪費。

2020年新勢力們還是洗洗歇吧,已經挖的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這些京A牌的電動大巴被廢棄在深圳南澳島的一個偏僻角落,騙完補貼之後這些電動車的生命就終結了,但也許並不能只怪生產廠家。)

2020年,新勢力們固然可以洗洗歇了,但是,已經挖得太深的這個巨坑,該由誰來填一下呢?

青主建議:硬撐下去不是辦法,估值只會越來越低。還是儘快想辦法賣身吧——如果能賣得出去的話。

(待續)


文 | 青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