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卻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呢?

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二十二歲因聽信宦官讒言御駕親征瓦剌被俘丟了皇位,一年後終於獲救回宮,但江山已經易主,頂著太上皇的虛銜被景泰帝鎖在南宮監視軟禁七年之久,後景泰帝病重,朱祁鎮在幾位大臣的推舉下又重新復辟登上了帝位。

明英宗的這八年並不光彩,信讒言、打敗仗、被俘虜、遭軟禁,殺忠臣,這些都是他一生的汙點,但縱觀朱祁鎮的一生,他並非是一個一無是處的皇帝,史書工筆對他的評價皆是正面居多,廟號“英宗”也並非浪得虛名。


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卻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呢?

明英宗劇照

溫潤有禮,能屈能伸,獨具人格魅力

朱祁鎮從小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不費吹灰之力就坐擁大明江山,家人愛護他,臣下尊敬他,御駕親征之前朱祁鎮的人生都是“彩色”的,但是他並沒有養成一些驕奢淫逸的壞習慣,而是成為了一位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御駕親征戰敗被俘,對於皇帝來說應該是最恥辱的事了,更何況朱祁鎮這種溫室花朵,哪經歷過這種陣仗,但朱祁鎮並沒有慌亂,也沒有因淪為階下囚自怨自艾,他始終不卑不亢,鎮定自若,沒過多久,朱祁鎮就和一些蒙古的將軍士兵們打成了一片,就連太師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都和他稱兄道弟,交情匪淺。

為了讓朱祁鎮回國,伯顏帖木兒幾次和哥哥爭得面紅耳赤,說服哥哥也先後,還親率大軍十里相送依依不捨和朱祁鎮告別。

身陷敵營,一年時間就能感化敵人和對方化敵為友,有這樣的外交能力和凝聚力,朱祁鎮哪裡像一個無能昏君呢?

伯顏帖木兒送至野狐嶺,帳中進酒畢,命其下出,令銘奏雲:“當上將眾行邊,以為天下看邊城,偶失身於我太師。我太師順天意,不敢少慢,令我侍奉一年。皇天悔禍,皇帝復回,皇弟已立為帝。然位是你所有,此還還要坐此位,他時即我主也。此中有事,便投托。”時虜人多進馬,楊善促曰:“上位行矣。”上曰:“虜人方跪獻馬,如何行得?”至野狐口,上令銘勞謝伯顏帖木兒曰:“我去矣。”帖木兒聞知,大哭曰:“皇帝去矣,何時得復相見!”帖木兒既去,行數里,聞人馬聲。上驚問為誰,乃帖木兒歸逐得野獸,使人來獻也。


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卻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呢?

知恥而後勇,勤勉治國,克己自律

朱祁鎮雖然從小錦衣玉食,富有四海,但他卻不是一個貪圖享樂、甘於平庸的君主,他一直以先祖為榜樣,志存高遠。

他嚮往先祖五徵北元、父皇親征平叛的壯舉,懷著一顆美好的少年英雄夢御駕親征,沒想到卻慘敗被俘,平安回國後已經江山易主,被景泰帝軟禁南宮失去自由,歷盡坎坷輾轉八年終於復位。朱祁鎮知恥而後勇,勤政治國、任用賢臣,不再聽信宦官奸佞的讒言,平定了石曹之亂,彰顯了英主的風采。

朱祁鎮曾和首輔大臣李賢說過,自己深知肩負天下,責任重大,每天四點左右起床,除上朝聽政、和朝臣們討論國事之外,每天都批閱奏章到很晚,多年如一日,不敢有一刻延誤懈怠。

朕負荷天下之重,五更二點即起,齋潔具服,拜天畢,省奏章剖決訖,復具服謁奉先殿,行禮畢,視朝。循此定規、定時,不敢有誤。退朝,至文華殿,或有政事有關大臣者,則召而訪問商榷。復省奏章訖,回宮,進膳後,從容遊息至申初,復(省)奏章。暇則聽內政,至晚而休。


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卻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呢?

有一顆仁愛之心,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痛苦

朱祁鎮戰敗被俘初期過得並不好,身邊最近的是和他一同被俘身份低微的錦衣衛袁彬,每當朱祁鎮被瓦剌官兵架刀威脅時,袁彬都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保護朱祁鎮,晚上朱祁鎮在四處透風的帳篷中凍得瑟瑟發抖,袁彬就解開衣服把朱祁鎮冰冷的腳放入懷中給他取暖,在袁彬心中做這些都是一個侍衛對君主的忠誠。

但朱祁鎮並沒有覺得這些是理所應當,對於袁彬他也同樣真誠相待,有一次袁彬染上了風寒,病重昏厥,朱祁鎮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緊緊地抱住燒得滾燙的袁彬崩潰大哭,讓他這樣一抱,袁彬出了一身熱汗風寒發熱也逐漸消退了。

漢奸喜寧一直想置朱祁鎮於死地,幾次謀劃都因袁彬在身邊保護而化險為夷,於是喜寧就煽動也先秘密處死袁彬,朱祁鎮聽到消息後瘋了一樣狂奔到袁彬身邊阻止行刑,為了救下袁彬,一直不肯向瓦剌乞降低頭的英宗皇帝,跪下不停地向也先磕頭,求他放過袁彬,兩人的關係不像君臣,更像是患難與共的兄弟。

《明史》:中官喜寧為也先腹心。也先嚐謂帝曰:“中朝若遣使來,皇帝歸矣。”帝曰:“汝自送我則可,欲中朝遣使,徒費往返爾。”寧聞,怒曰:“欲急歸者彬也,必殺之。”寧勸也先西犯寧夏,掠其馬,直趨江表,居帝南京。彬、銘謂帝曰:“天寒道遠,陛下又不能騎,空取凍飢。且至彼而諸將不納,奈何?”帝止寧計。寧又欲殺二人,皆帝力解而止。也先將獻妹於帝,彬請駕旋而後聘,帝竟辭之。也先惡彬、銘二人,欲殺者屢矣。一日縛彬至曠埜,將支解之。帝聞,如失左右手,急趨救,乃免。彬嘗中寒,帝憂甚,以身壓其背,汗浹而愈。帝居漠北期年,視彬猶骨肉也。

被景泰帝關在南宮的七年裡,朱祁鎮過著缺衣少食、擔驚受怕的日子,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來勉強度日。

朱祁鎮歷經南宮圈禁後,深切的體會到百姓疾苦,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從此厲行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宮中用度也都能省則省。

他被幽禁時深切體會到了永樂年間因權力鬥爭遭到禁錮的建文帝遺屬的痛苦,復辟後就立刻釋放了被幽禁五十逾年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並把他送到鳳陽善待安頓。

念建庶人自幼為前人累,拘幽至今已五十餘年,憫此餘孤,特從寬貸,用是厚加賞賚,遣人送至鳳陽居住,月給稟餼以安其生,仍聽婚姻以繼其後,庶副眷念親親之意。


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卻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呢?

廣施仁政,廢除人殉,被萬民稱頌

英宗復辟後,施行了很多仁政,為百姓謀福祉。例如“優老之政”,凡大明百姓,六十五歲以上免服差役,七十歲以上,朝廷每年發放糧食財帛,九十歲以上加倍供給。英宗駕崩後,百姓如喪考妣,萬民哭泣。

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前發佈遺詔:“朕不忍心用活人殉葬,殉葬制度從此廢止,以後也不可以再行此事“。之後諸王入葬也都禁絕了活人殉葬。

至此在中國斷斷續續實行了數千年的人殉制度劃上了休止符,英宗的這一舉措挽救了之後無數無辜之人的生命,確實可算作大功一件。

英宗皇帝登遐以之後,群臣兆民若喪考妣,悲哀特甚,以為神德聖政,不可憚窺。四事尤為卓絕:終世未嘗殺一非罪,未嘗遣內官幹郡縣,復中宮位號,不用宮人殉葬。此皆自昔君人甚難,而出於帝之剛明獨斷,所謂度越百王者。


差點丟了江山的朱祁鎮廟號卻是“英宗”,是諷刺還是實至名歸呢?

廟號“英宗”,實至名歸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朱祁鎮雖然曾經犯錯差點丟掉江山,但他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努力去改正,前後在位24年,在“仁宣之治”的基礎上,治國有序,使得大明天下海內富庶、朝野清晏,施仁政、廢人殉更是值得後世君王學習,所以廟號“英宗”實至名歸。

《明史》: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參考文獻:

《明史卷一十本紀第十英宗前紀》

《明史》

《明實錄·英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