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共结案近36万件 北京法院以 “四个统一”为路径 深入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


2019年共结案近36万件 北京法院以 “四个统一”为路径 深入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

记者1月10日从北京高院了解到全市法院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中,创新探索符合北京区域特点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坚持以“四个统一”为路径,构建加强诉源治理,巩固诉讼前端快调速审、后端精审细判的审判工作格局,2019年北京市基层法院运用“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共结案357528件,比2018年同期增长40.6%,平均审理期限48天。民事案件收案增量和增幅同比出现下降态势。

据了解,全市法院全面推行“1+N”调解速裁团队模式,494名常驻法院特邀调解员、347名速裁法官与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共同组建“1+N”调裁审判团队,由速裁法官对特邀调解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审查、监督,形成法院附设紧密型诉调对接工作模式。在当日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如甲公司与何某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某事务所与何某服务合同纠纷一案等,就是由调解速裁审判团队中的法官帮助确定矛盾焦点和调解思路,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体现了调解速裁团队紧密衔接、合力化解矛盾纠纷的良好成效。

引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能有效帮助群众又好又快地解决纠纷。北京法院与110家调解组织建立诉调对接关系,吸纳2090名行业性专业性特邀调解员,覆盖房地产、金融、医疗、互联网等二十余个领域,调解阶段拓展到诉前、诉中及执行全流程。据了解,在“十大典型案例”中有三个案例是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将案件委派给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化解了涉证券、投融资领域的矛盾纠纷,其中还包括一起3年未结、涉及案件数200余件、累计总金额上亿元的执行案件。

北京法院为确保各类纠纷有效化解,统一“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流程,制定《关于规范先行调解工作的操作规程》《民事速裁快审案件审理工作规范》等19个规范性文件,细化先行调解,打通分流、调解、速裁、精审程序关口,大力推进先行调解,对适宜调解的案件,能调则调、能调尽调;加强调裁紧密对接,畅通速裁和精审衔接流程;建立速裁案件转出机制,对不宜速裁的案件,在履行审批手续后快速转到后端审判庭,真正让简单案件驶上速裁快车道。

与此同时,北京法院强化信息技术对纠纷化解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包括网上预约立案、微信预约立案、京津冀跨域立案、微信快速立案等四项内容的立体化线上立案系统,在全国率先上线案件繁简分流、多元调解、速裁一体化的“北京法院分调裁一体化平台”,研发上线“北京移动微法院”公众号及小程序,实现网上预约立案24小时不打烊,只让当事人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纠纷。

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北京高院副院长靳学军表示,北京法院将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推动“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实现新突破,形成“两个一站式”建设北京经验,推动“枫桥经验”北京版全面升级,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