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龍湖開年會,女掌門人曝房地產排名潛規則

(關注“地產四人行”,天天有好看的報道)


在1月9日的2020龍湖年會上,有內部員工問董事長吳亞軍:“龍湖在行業十強的懸崖邊徘徊,很可能掉出十強。”

吳亞軍霸氣回應:“我完全不關心規模排名。我不想花錢去買排名。”

目前,房地產行業比較知名的榜單由克而瑞、中房協、中指院、億瀚等第三方機構發佈,吳亞軍沒有直接點名是哪一家。

這段內部講話不小心揭示了一個真相,就是房地產行業內各種百強榜單排名的潛規則:花錢買排名。

每到年底,全國多家機構陸續發佈各種房地產企業排行榜,細心的會發現,有時同一家企業在不同機構頒發的排行榜上的銷售數字時,差別也很大,有的甚至差了幾十億。

難怪是統計口徑不一樣?業內知情人士介紹,這個可能與房企是不是與該機構有過諮詢合作密不可分,交了錢,就有注水和溝通的空間,沒交錢,可能就實打實了。

昨天,龍湖開年會,女掌門人曝房地產排名潛規則

當然,這些錢是以其他形式交的,一般是諮詢、服務費,少的幾十萬,多的三四百萬,甚至更多。

業內人士表示,表面上看起來的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其實根本是為了花錢買排名。一般來說,為擠進TOP50或TOP100,中小型房企往銷售業績數據注水的動力更強,有的第三方數據比實際數據高出30%以上。

作為收了服務費的第三方機構,當然也知道這些企業在造假,但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1

房企扎堆買排名,動力何在?


對於房企來說,排行榜是一種“剛需”。

因為,對輿論、資本、市場、大眾來說,能夠檢驗一家房企的“成色”和“地位”的,排行榜依然是最直觀、便捷的方式。

由於沒有政府披露的排行榜,市場只能依賴中介機構發佈的排行榜。於是,境內金融機構融資也好、信用評級也好、海外發債也好,都依賴第三方機構給出的排名。

排行榜對房企意味著很多,歸根結底一是包裝,提升知名度,二是融資起來更為方便。

比如,很多銀行都有自己的“白名單”。當下資本市場資金收緊,為了降低風險,都要求融資的房企是百強甚至50強、30強,這也推動了榜單造假的利益鏈條。

比如,房企在海外上市或融資時,境外金融機構或評級機構也看排行榜,這對於融資成本來說有很大影響;

還有,現在房企融資的綜合成本很多在10%以上,就算1個百分點的節約,也意味著巨大的利差。

另外,排名是房地產企業最好的廣告。不管是其他房企引入合作方,還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或項目招商引資,看的也是排行榜。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造成了開發商不惜以數據注水的方式來推高自己排位的現象。

而從近期各地樓市調控看,預計房企的資金還會受到繼續的壓力。未來房企融資渠道還有可能繼續收緊。

可以預計,在真實銷售放緩的2019年,用買排行榜來銷售數字的情形會愈演愈烈。

昨天,龍湖開年會,女掌門人曝房地產排名潛規則

2

銷售數據注水,各顯神通


盤點一下,都有哪些注水方式呢?

一是重複計算。

目前房地產商合作開發、抱團取暖已是大趨勢。在合作開發的項目中,各自分工會有側重。比如,有的負責拿地和操盤、有的負責融資和銷售。

而在計算銷售規模時,兩個開發商為了增加數字,都將銷售計入自身業績,業績被重複計算了。這種手法具有很強的操作空間,但由於並無確實的手段來監管,導致目前堂而皇之的注水現象無法監管。

二是鑽數據統計方式的空子。

開發商銷售數據統計的口徑多元、混亂,給數據注水亂象提供空間。銷售既可以是流量金額,也可以是權益金額;既可以以網籤口徑統計,也可以以開發商認購口徑統計。

另外,年底衝刺銷售業績的時候,很多開發商將“高提傭”的中介包銷也算在銷售業績裡,其實有部分可能無法實現。

政府網籤系統確認的銷售數據相對滯後,且基於國民經濟分析研究用途的考慮,統計法規定政府不能披露企業的數據。

三是營銷造假。

不少房企為了在排行榜業績數據上注水,為擠進千億陣營,不惜在營銷端造假。

在房市低迷期,為了維持房地產的高額利潤而進行聯合作假,進行虛假新聞發佈和虛假購買合同、虛假排號等措施,製造虛假繁榮,刺激房子的消費。

有的房企給員工定銷售指標,完不成將會關聯年終獎發放及晉升、調薪,實在不行就自己購買,公司可幫忙找消費貸。還有一些房企是讓員工先購買,之後可以提供一次更名機會。

曾有業內人士稱,某新晉千億浙系房企在2018年讓員工購房,待到2019年公司再進行回購,以此來衝2018年業績。

融創上海公司也曾被曝出讓內部員工買房,目的都是為了衝業績。

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明知數據注水,但政府監管部門難以規制的問題。

昨天,龍湖開年會,女掌門人曝房地產排名潛規則

既然政府難以監管,那房協等第三方監管為何沒能起到監督作用?

畢竟,房協名義上也有責任協助政府開展行業調研和行業統計工作,以及組織制定並監督本行業的行規行約、建立行業自律機制等工作。

這是因為,房協是以房企會員繳納的會費來運轉的,這決定了其是以服務房地產會員企業為工作目標的。

所謂“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怎麼能指望房協對對房地產企業的銷售行為、銷售業績或數據虛高問題進行監督呢?

因此,雖然房地產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對企業發展動態比較瞭解,對於發生在眼皮底下的買榜和注水現象,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3

造假多了,難免自食苦果


2019年1月初,某機構發佈的“2018中國百強房企銷售增速排行榜”中,佳源集團以1005.43%的銷售增幅,成為排行榜的“增速王”。

該榜單顯示,佳源集團2017年的銷售額為79.2億,2018年的銷售額為875.5億元,銷售額漲幅10倍有餘。

1005.43%銷售增速立即在業內引發渲染大波,紛紛質疑佳源集團在榜單中造假。

佳源集團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發生同比增幅超1000%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該機構混淆了佳源集團與佳源國際兩個統計主體,誤將佳源國際2017年的相關數據當做佳源集團的銷售數據。”

造假過了頭,難免自食其果,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回應。

1月17日,佳源國際控股(HK2768)午後遭遇暴跌,資本市場清倉式拋售,導致跌幅逾80%,單日市值增發近300億。

由此,佳源國際“一跌成名”。

佳源國際作為上市公司的“崩盤式”暴跌,對於意圖美化業績,來藉助資本市場“找錢”的企業,也是一次警示和教訓。

除此之外,數據造假人為抬高了中小型房企業績,給金融市場、信用評級提供了錯誤的信號,不利於金融機構作出合理的信用評價和貸款准入,不利於防範金融風險。

而房地產項目的虛假銷售、人為製造市場火爆局面,也給普通民眾買房造成了困擾,不利於穩房價、穩預期。

昨天,龍湖開年會,女掌門人曝房地產排名潛規則


4

剝離利益綁定,規範第三方評估


房產數據排行榜亂象已困擾行業多年,業內人士稱,要規範榜單評估,主要應剝離諮詢業務與排行榜發佈的利益綁定。

從國際經驗來看,具有公信力、公允的行業協會、龍頭中介組織,是行業排行榜的主要發佈者,也是釐清政府監管、行業和社會自律、百姓自發監督三者職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方向。

但在目前國內,由於行業自律、誠信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大家認可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估組織較少。

在此,鄭重提幾個建議。

一方面要加強行業自律建設,培育有公信力的行業協會,由他們來直接發佈榜單,或加強對業內的第三方評估組織的監管。

另一方面,應該逐漸剝離諮詢業務與排行榜發佈業務的利益綁定。剝離諮詢業務,榜單由行業協會審定發佈。

同時,對於確定的房企數據造假行為,加大懲戒的力度。

希望到了明年這個時候,房企們不需要掏錢買排名了。

昨天,龍湖開年會,女掌門人曝房地產排名潛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