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SCI使得科研被人操縱,學術生態扭曲,投入浪費巨大,你怎麼看?

61535423146


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無論國內外刊物,無論sci與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創新始於繼承,創新需要檢驗,知識需要共享。

問題出在將sci及其影響因子作為尺子,作為榮譽獲取、授予,資源分配,個人待遇,乃至仕途升遷等的標準。因此,成了指揮棒,且是位置最高的指揮棒,造成對國家利益日益嚴重的損害。


地理行攝


結合這兩天《冰川凍土》事件,談談我的看法,正因為大家質疑國內期刊的公正性,才有了國外sci這把尺子。sci雖說不能完全反映科研評價的公正作用,只能說在國外的期刊雜誌對國人應對來說評價更加公平一些。就好比沒有人認為高考是完全公平的,但是如果沒有高考則更加不公平。

科學有一個所以人必須遵守的規則,就是同行評議,論文能否發表首先要通過同行評議,未經同行評議發表的論文,如民科公開發表的內容,都不算科學一部分。一個期刊的好壞,其實是由審稿人決定的,投稿人達不到審稿人的要求,論文就不可能發表。審稿後還要再經過編輯這一關。國際期刊就一般由具有國際視野的編委會和審稿人組成。所以一般發表在國外sci期刊評價要比國內一般期刊高,因為前者獲得國際同行認可,後者僅僅是國內同行。這也是學術評價認可sci的重要原因

儘管學術期刊對中國人普遍嚴格要求,但基本上尺度是一致的。避免了國內近親繁殖,如自己弟子文章更容易在自己主編期刊上發表論文。人們質疑《冰川凍土》正是質疑的這個。這些負面事件嚴重影響眾人對國內期刊的認知,希望國內期刊知恥而後勇。


kyle5862


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不大。

關於基礎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態,創新幾乎沒有;大多都是為晉級而寫的論文,或者是為結題拼湊的急就文章,破綻百出。

基礎研究領域是西方人的天下,中國人要在基礎研究領域創新,就要質疑、批判,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事實上,張海亭先生提出來的“鐵鎂質橄欖岩和菱鎂礦”的隕落成因、杜樂天先生提出來的“石油的無機成因”、武漢地質大學教授李德威先生提出來的“層流”說,都是地質學、物理學、化學領域基礎理論創新的突破口。可是這些突破口由於會損害某些“國內外學術集團”的利益,被刻意迴避,無人問津。

看看今天中國的某些研究,不是大陸漂移,就是板塊下插;要麼就是光速不變,高能粒子對撞;或者今天講澳大利亞研究團隊發現上地幔熔融的鐵鎂質橄欖岩“蹤跡”,明天又說該國的研究人員認為地幔岩漿會產生岩石的相變。這些研究者全然不顧張海亭先生指出來的“板塊假說的片面性和侷限性”,也不會顧及楊振寧先生指出來的“高能粒子對撞的研究方向錯了”,更不記住丁肇中先生指出來的“高能粒子對撞機的研究”違背了它的“初衷”!











金童希瑞


真正的科研是當你發現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你又想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途徑和方法的時候,你去用實驗驗證並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而現在中國的科研是國家發佈了一個科研經費申請指南,你根據這個指南發揮寫本子的水平,寫出一個感天動地的本子,最後成功地拿到了科研經費,經過一二年全身心地努力,把科研經費聰明地花完了,還產出來了論文,尤其是產出來了SCI論文,順利地完成了科研項目。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所謂的科研,可這卻是中國的科研現實。


學生求識


確實需要制度得改變和完善,但目前還是和高考類似,不是最公平的,但是相對是公平的。


東澤子魚


要唯也是應該唯創新,唯重要性。


GYH26


無聊瞎掰級,根本不值得討論。我們科研問題癥結在哪兒,大家心知肚明,那篇文章硬是把這罪過加給SCI,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呀!


風聲流過


應該以國內權威期刊為準,限定所有論文必須有中文版。科技類的原則上都發表在國內權威期刊上,人文社科類的不做限制可以在國內發表後同步到洋人刊物上。

完善中文知識庫,建立國內權威,是百年大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