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0個村成立村辦林場

本報訊(記者 小言)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經過努力,目前已相繼在10個試點村成立村辦林場,佈設40個成效監測樣地,完成基礎數據收集,並落實試點資金完成補植補栽、森林撫育等工作,部分年度試點補償資金已發放至農戶,農民得到實惠。


我市10個村成立村辦林場

2019年5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西寧市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方案》,西寧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展開,我市首先在大通縣窵溝流域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為保證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大通縣成立試點工作縣級領導小組,編制完成《西寧市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2019年實施方案(作業設計)》,明確工作內容、進度安排、實施標準、步驟階段。

“窵溝流域面積為41.6平方公里,有喬木林、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等多種林分類型,有很強代表性。”市林業和草原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經過技術人員多次試點調研,最終將此次分類分檔試點定在了窵溝流域內約20979.3畝的集體和個人生態公益林。通過補償試點的實施,使各村林地得到更好的管護,同時,林地管護得越好,村民得到生態補償款也越多。

通過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達到快速精準提升林分質量、有效增加群眾收入的目的,激發群眾參與公益林建設與保護的積極性。使有林地蓄積量比同等條件下其他地方增加3%,灌木林地覆蓋度比同等條件下其他地方增加1.5%,未成林地保存率比同等條件下其他地方提高3%。同時,邊試點邊創新,及時總結經驗,制定在全市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管理辦法,逐步健全我市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