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0个村成立村办林场

本报讯(记者 小言)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工作,经过努力,目前已相继在10个试点村成立村办林场,布设40个成效监测样地,完成基础数据收集,并落实试点资金完成补植补栽、森林抚育等工作,部分年度试点补偿资金已发放至农户,农民得到实惠。


我市10个村成立村办林场

2019年5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西宁市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方案》,西宁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工作展开,我市首先在大通县窎沟流域开展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工作。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大通县成立试点工作县级领导小组,编制完成《西宁市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工作2019年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明确工作内容、进度安排、实施标准、步骤阶段。

“窎沟流域面积为41.6平方公里,有乔木林、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等多种林分类型,有很强代表性。”市林业和草原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经过技术人员多次试点调研,最终将此次分类分档试点定在了窎沟流域内约20979.3亩的集体和个人生态公益林。通过补偿试点的实施,使各村林地得到更好的管护,同时,林地管护得越好,村民得到生态补偿款也越多。

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试点工作,达到快速精准提升林分质量、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激发群众参与公益林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使有林地蓄积量比同等条件下其他地方增加3%,灌木林地覆盖度比同等条件下其他地方增加1.5%,未成林地保存率比同等条件下其他地方提高3%。同时,边试点边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在全市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效益分类分档补偿管理办法,逐步健全我市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