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译林出版社2020新书提前看 | 阿特伍德的写作之书《与逝者协商》| 本周陆家嘴读书会聚焦

岛国文化 | ......

1988年,还在学校读书的陶跃庆接触到了英文版《在路上》,他读到了一个年轻人对一种不被限定的生活状态的热望和追求,“我还年轻,我还有勇气”——陶跃庆萌生了想要将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分享给更多中国读者的冲动,他和师姐何小丽合译了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并于1990年正式出版。

对陶跃庆来说,这既是一次翻译的旅程,也是一次冒险。“我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是一次冒险,那是青春的验证,你不知道你的青春在哪里,让我觉得我所处的80年代,那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时代。”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近日,2020年文景艺文季在北京举办,以《在路上》一书为题,邀请了陶跃庆、淡豹、叶梓颐、郑小悠、翁昕、罗新、祝勇、范晔八位身份不同的探路者,以同一主题不同阐释的方式讲述“在路上”,验证他们从未被标签所困,反而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边界,以此证明:这个时代,不乏湮没的危险,更充满觉醒的时刻。

而对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的首位译者范晔来说,他的“在路上”似乎体现为一次次拉美文学的翻译之旅。

目前,他正进行着一场前往古巴城市哈瓦那的纸上旅行,他翻译着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小说——古巴作家卡夫雷拉・因方特(Cabrera Infante)的代表作长篇小说《Tres tristes tigres》(小说题目源自西语中一句家喻户晓的绕口令),拉美“文学爆炸”风潮中最独特、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之一,已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少数派”经典,中文名暂译为《三只忧伤的老虎》。

在前不久热播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范晔也曾讲述过身为译者的苦恼。虽然名叫《三只忧伤的老虎》,但小说里面一只老虎都没有,中文译名如何传达出原著的语言趣味。因方特目睹心之所系的哈瓦那正在以不可逆转的速度走向消亡,他终将失去这个城市,而自己只能在追忆中,用一词一句当作一砖一石来重建这个城市。因此,可以说小说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艺术家们,真正的主角是这个城市,是文学、电影、音乐以及作者回忆中的哈瓦那。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主办方供图

原地夜游哈瓦那

范晔

下文为全文主题演讲

我的题目叫做“原地夜游哈瓦那”,但我首先必须跟大家承认,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去过哈瓦那,幸好我是最后一个讲,如果我是第一个讲,那肯定会被退票了。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我确实没有去过古巴的哈瓦那,但我去过另外一个哈瓦那,这个哈瓦那不在古巴,在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实际上是一个咖啡馆的名字,叫做哈瓦那。我前两年重返墨城的时候,又去了咖啡馆。

咖啡馆非常有名,一进去就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串名单:半个世纪以来,常常在这儿流连的一些名人名字,里面至少有西语世界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墨西哥的诗人帕斯,另一位想当诗人却没当成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名单最后一行,大家会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智利的作家波拉尼奥,一个愤怒青年,当年还是个想过波希米亚式生活的20多岁的小伙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就混迹在这座咖啡馆。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罗贝托·波拉尼奥和《未知大学》

所以呢,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城市的名字,哈瓦那,它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联想坐标。比如我自己,也有不止一位同事和学生,他们真的在古巴的哈瓦那学习过,生活过。同样“哈瓦那”三个字,对我们来说联想的方向是不太一样的。就像我特别喜欢的西班牙的一位诗人路易斯·罗萨莱斯,他说,我们每说出一个词的时候都是在为自己作传而不自知。我这两年一直在翻译一本古巴的小说,所以“哈瓦那”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我的自传新的一章。

这是我一直在挣扎奋斗翻译的一部小说,书的作者叫做因方特,小说是1967年出版的,也就是说它和《百年孤独》是同一年出版的作品。这个书名很麻烦,原名是《Tres tristes tigres》,直译过来是《三只忧伤的老虎》,是西语里的一句绕口令,这么翻译也没有问题,但语言的游戏感、绕口令感就不见了。这本书翻了四五年了,光翻译名字我就用了两年,当然也给自己的拖延症找一个借口。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Tres tristes tigres》

图截取自《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

我们看看其他译者是怎么处理的,这里面有一个英文版的,据说当年英文版的英译者列了一个单子,给原著作者去挑,最后作者选了“三只被困的老虎”,这跟原来的“三只忧伤的老虎”是不一样的。我们也非常理解英译者的选择,他做了一些意义上的牺牲,为了形式的完整。所以大家看到,保留了一个头韵,但其实是一个伪头韵,不是真正的头韵。这个形式上保留了三个“T”开头的美感,但问题是,我们作为中文读者,没有拼音文字共享的“优越性”,在汉字里,这既是一个有趣,但也是非常苦恼的问题。

后来有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你干脆翻成“虎虎虎”算了,我觉得这个倒是简单粗暴,但是大家知道《虎虎虎》是非常有名的一部电影名字。

后来我去找了很多绕口令大全,搜索里面有关老虎的绕口令,但确实没有合适的,之后我又想到“苦虎图”。听起来有点绕口的意思了,“苦”对应“悲伤”的情节,“虎”当然就是老虎了,那“图”呢,原文里就没有图啊,其实这个小说虽然叫做《三只忧伤的老虎》,但里面一只老虎都没有。小说设置背景在1958到1959年的哈瓦那,里面的人物不止是三位,都是一些城市浪游者,如一些演员、作家,还有鼓手、摄影师,还有其他的,可以说是都市的边缘人。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范晔的苦恼

图自《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

作者描述这些人在哈瓦那的夜生活,里面并没有真正的老虎,但你可以把它当作呈现哈瓦那众生百态的一个图解或画卷,所以加一个“图”字,好像也说得过去。那“三只老虎”,那个“三”哪去了?因为“苦虎图”是三个字,实际上,我们说到的时候,有一个辨析。

我有时候想过,找一个放飞的理由,自己买张机票去一趟哈瓦那,但问题呢,如果你今天去的那个哈瓦那,已经不是小说里面1959年之前的哈瓦那,那个哈瓦那只是存在于记忆中的一个城市,是你永远也回不去的一个城市,这也是因方特这位作家写这个小说的原因。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突然产生了危机意识,他曾把哈瓦那当做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发现,而他心之所系的这座城市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走向消亡,他终将失去这个城市。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追忆中把一词一句当作一砖一石来重建这座城市,大家阅读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

作者写这本小说,有人说小说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这些老虎,也不是这些艺术家,真正的主角是城市本身,就是哈瓦那。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为了翻译这部作品,我想还是要做一些作业的。其中一条我就想,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原地来漫游哈瓦那。所以我想到了一些方式,观看一些电影,如《乐满哈瓦那》,维姆·文德斯拍摄的纪录片。一个音乐人,他在哈瓦那挖掘出了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乐队成员都是一些老炮,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一上台都非常有范儿,如果大家没看过的话,我建议大家看一下。还有一个片子是2005年的,也是因方特去世的那一年,名字叫做《迷失城市》,这个电影的编剧就是小说家本尊。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乐满哈瓦那》海报和剧照

因方特这个人不光是小说家,他还是一个疯狂的电影爱好者,他太疯狂了。他非常热爱电影,他光影评就写了八九百页的样子,这是他编剧的一部电影,其中一些人物的人生轨迹的改变,含有因方特自己的影子。还有一个电影叫《Tres tristes tigres》 ,和小说没有关系,是一部智利电影。

这是小说家因方特本尊和他的猫,奥芬巴赫,大家都知道奥芬巴赫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猫特别喜欢在晚上练声,凄厉地叫,他觉得这个声音简直是对巴赫的冒犯,西语中ofender是冒犯,所以奥芬巴赫,是对巴赫的冒犯的意思。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范晔供图

这是小说家因方特和他的妻子,他们离开古巴之后,先去马德里,后来定居在伦敦。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范晔供图

除了电影以外,我又找了一些老照片,找到了一些50年代的,还有更早时期哈瓦那的老照片。我选了几张,跟哈瓦那很有名的景点滨海大道有关。

这张是俯视图,50年代滨海大道的一段,为什么把这个找出来?大家也许把它当作一个风景,但对我来说,意义不一样。在小说里面,滨海大道是小说重要的舞台,大佬们都开着车在大道上兜风,两个男的一路神侃,或者是叫语言的决斗,谈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两个人不断用笑话,包括很多冷笑话,黄笑话,或者又冷又黄的笑话来决斗。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范晔供图

大家可以听一段有声书,这是小说整个的一个架构。我因为偷懒,没写中文,因为有些中文译名我还没有确定。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架构非常奇特,好几个部分都是重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个小说的架构非常讲究,也非常好玩,像一个拼图一样,叙述词一直到十一,主人公都是一个第一人称的女性,她去心理诊所看心理医生的片段,穿插在故事里。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范晔供图

然后还讲了一位黑人女歌手,这个女歌手也是非常神奇,体量非常庞大,书里面是这么形容她的,说她是大白鲸的表妹,神话般的存在,她说她是大白鲸的表妹大黑鲸。这是哈瓦那方言写作,而且是哈瓦那夜间的黑话,这个黑话是真“黑”,因为都是在天黑的时候说的。

这是全书里面最长的章节,标题最长,关于“托洛茨基之死”,几位古巴作家笔下的托洛茨基之死,加了一个之前和之后,作者模仿七位古巴作家的风格,把一个故事讲了7遍。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范晔供图

其中何塞·马蒂,1895年去世,他去世的时候,托洛茨基还没死呢,所以作者是戏仿,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方式。你可以说是一种古巴版的罗生门。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

小说家要反其道而行之,他提出了7个版本,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形成了跟官方正史拉扯颠覆的一种张力,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在有声书的开头,一个俱乐部的主持人站在台上,他说的是西班牙语,再说一遍古巴味儿非常浓重的英语,大家想象一下,他用英语,然后再用西语,来跟大家介绍当晚夜总会演出的开始。作者把小说设计得像一场夜总会的大秀。

最后结束用一句意大利文单词,叛徒的意思,译者即叛徒,他把所有文学这样一种写作行为认为是像翻译一样,是一种背叛。而且英文和西文混用,像因方特这样的作家,对英文有很特殊的情感:一方面英文是北方的敌人,帝国主义的语言,是一种可憎的语言,另一面英文是可爱的语言,是莎士比亚的语言,是乔伊斯的语言,他对英文又爱又恨。英美文化,已经成为古巴混血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但是还有书籍》剧照

这样一个开头,大家听起来很有趣味,且很带感,但也有耐人寻味的部分。

最后,大家来看这个“Bachata”,它是舞会、欢闹、派对的意思,我把它直译为“巴恰塔”。“巴恰塔”里面包含了音乐家巴赫的名字,我就把小说里所有出现的巴赫全部替换成了巴哈,我想让它跟巴恰形成某种关联,“巴恰塔”又隐含了一层意思,(可能在西文里面没有这层意思)但中文里面,它隐隐跟“巴别塔”形成对应,我觉得还挺好玩的。

作为结束,我跟大家分享巴恰塔里面,他们在滨海大道用语言决斗时的一个脑洞。他说,我认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一个大发明家,发明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他给哈瓦那发明了一个安全套,给城市带上一个安全套。他还发明一个东西,他发明了“脱水的水”,他说,“脱水的水”,然后呢,一掷,就是向杯中一掷,不能消偶然,大家知道,这是他对马拉美著名的诗篇《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的致敬。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我非常喜欢“脱水的水”这样一个脑洞。大家想想“脱水的水”这个概念,我们想象也好,翻译也好,或者是记忆也好,它都是一种“脱水的水”,都是不可能里面蕴含的一种可能性。

好,谢谢大家!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新年文创季

《百年孤独》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思考一部书的译名

邮发代号: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