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偶成》與 卞之琳《斷章》,你更喜歡哪一首?

《偶成》戴望舒著,現代詩作,這首詩作於抗戰最後的歲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歲月,被無數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地想起,又淡淡地吐出。

戴望舒《偶成》與 卞之琳《斷章》,你更喜歡哪一首?

這一首《偶成》,詩人不經意間凌空而來的靈感衝動下筆成文,卻也從側面讓我們瞥到了詩人的人生態度。紛繁落盡,正道滄桑,隨著時光流轉,這一個偶然轉身,已經是另一番模樣。只有靜水流深,汩汩中流淌著生命的真諦,至今不息。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

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

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

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

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

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戴望舒《偶成》與 卞之琳《斷章》,你更喜歡哪一首?

詩的語言完全是口語化的,而這個口語化卻比之他30年代的詩歌更加講究語言的節奏感。這首詩寫於1945年5月31日,也就是抗戰勝利前夕,透露出他雖身處囹圄卻對自己的前途及祖國的命運有堅定的信心,情緒是高揚的,一切美好都會像花一樣的重開。

口語化的詩句中,表達了一種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經驗當中都會感覺到的堅定的信念以及豐富的情感。面臨漫天風雪堅冰,但是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就像雪萊的一句名言:“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戴望舒《偶成》與 卞之琳《斷章》,你更喜歡哪一首?

同為現代派詩人的卞之琳,在創作風格上與戴望舒有非常強烈的反差。假如說戴望舒的詩歌代表了現代派主情的方向,那麼卞之琳的就代表了主知的方向,知性的知。

他的代表作《斷章》就是現代派主知風格非常典型的作品: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戴望舒《偶成》與 卞之琳《斷章》,你更喜歡哪一首?


短短四句詩實際上反映了一個知性的概念: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

你在看風景,人家卻把你當成了風景,你夢中見到別人,而你卻成了別人夢中的裝飾,萬事萬物在偶然當中,相互之間都有一種神秘的對應關係。

戴望舒《偶成》與 卞之琳《斷章》,你更喜歡哪一首?


這是詩人對自然以及人生的獨特感悟,藉助於知性的能力,通過象徵的手法表現出來,看起來詩歌不帶任何情感。不像戴望舒,我們透過他的詩句,可以觸摸到他內心的痛苦迷惘。

可是卞之琳的《斷章》,以及他的其他許多重要作品,我們是看不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波瀾的,它純粹是表達對宇宙、對人生存在意義的哲理思考。

這兩首詩歌,你更喜歡哪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