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承諾韓信“三不死”,然而韓信最後卻被呂后用計殺死,呂后是怎麼做到的?

柳侍墨


劉邦之所謂對韓信進行承諾,是安韓信之心,同時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出自於防範。所謂“三不死”,乃: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器不死。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稍稍動動腦筋不是做不到。所以,呂后為了樹威弄權,讓蕭何配合,將韓信引誘入宮,封了宮門,滅了燈燭,倒吊起來,以竹竿籤亂插,韓信焉能不死?

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呂后如何違了劉邦的承諾,如何殺死韓信的過程。問題的重點在於為什麼蕭何要配合呂后,殺了這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

有人說是因為韓信貪婪,劉邦退無可退。也有人說韓信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不知收斂。還有人說是他性格執拗,不知權變。可是,當我想起韓信能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之後,總覺得這些說法雖然存在,但並非主因,這樣聰明一個人,這樣一個能受“胯下之辱”且不報復的人,為什麼在權勢面前不知進退?那隻能說明一點,“胯下之辱”的故事是編造的,而非史實。如果是真實史實,我想韓信不至於最後落到如此悽慘之境地。

那麼,韓信之死到底因為何故呢?

1.秦後的國家形態主流是分封諸侯國而非大一統,韓信的理念是前者,劉邦的理念是後者。理念不同,走向分裂是必然。

秦朝始皇帝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起集權帝國的第一人,二世而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大一統式的帝國制度對於國家的統一是歷史必然,但在秦代,尚屬於“實驗階段”,當時的社會剛剛從封建的社會瓦解而來,諸侯國遍地。這種諸侯並存的國家形態是人人嚮往和依賴的主流思想。所以,作為韓信,他只想著自己能夠做一個強大的諸侯,迴歸到那種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並存的形態之中。或者說,他想成為另一個項羽,做一個“太平洋的警察”。

但是劉邦不一樣,他要建立的是帝國制度,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一樣,是皇權帝國至上的新的國家形態,是大一統的觀念。項羽之所99勝而1敗塗地,就是因為他理念上要回到諸侯國並存的形態之中,這種理念按照當時的歷史條件已經是落後的了。

從歷史的角度講,韓信其實和項羽一樣,敗在對歷史進程中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存在理念上落後的思維,劉邦則選擇了歷史進步的大一統思維,所以,韓信和項羽一樣,最終會失敗。

2.因為信念的不統一,導致韓信形成對劉邦政治上的阻礙

劉邦最終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不能再走分封功臣的老路,那樣必然又會出現禍亂,那麼,他怎麼做的呢?在秦代郡縣制的基礎上,劉邦發明了郡國制,也就是對宗室和部分功臣進行了部分分封,同時實現郡縣制管理,這其實是劉邦沒有辦法的辦法,在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國家管理制度之前,一切都是試驗品。韓信受封齊王,楚王,事實上,韓信的目的達到了,他得到了想要的諸侯分封的形式,甚至是打起來做項羽第二的算盤,劉邦都應允了,是不是張良挖的坑咱不說。

但是這與劉邦最終要建立的大一統帝國明顯背道而馳,也就必然會因為信念的不一樣產生分歧。回到分封諸侯的時代必然會對中央造成威脅,政令不通,最後又走上分裂的道路,這是劉邦不願意看到的,而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唯一的辦法就是除掉韓信。

可是韓信是劉邦建國的功臣啊,他又不願意揹負一個殺功臣的名聲,怎麼辦?

3.夫妻重臣配合,完成誅殺

說起呂后大家都知道,他的政治手段不亞於劉邦,狠毒程度非劉邦可比。呂后亂政的那十多年,可謂另一個女皇帝啊。呂后和劉邦一起經歷了打江山的過程,她根本就認定了劉邦預除掉韓信的心裡,況且,呂后要掌握權力,也必須除掉韓信強硬派,否則,劉邦死後,就是韓信的天下了。所以在這一點上,呂后是很樂意為劉邦除“慶父之憂”的。

再說蕭何。韓信錯就錯在想當“項羽第二”,他既沒有自理建立帝國的勇氣,要不然早就聽了謀士蒯通的建議反劉邦,也沒有項羽那樣的霸氣,要做“武林盟主”,就要有擺平其他諸侯的能力。眾所周知,韓信軍事水平一流,政治水平糟糕。像蕭何這樣政治高水平的人鬥法,韓信自然搞不贏。蕭何為什麼要幫劉邦夫妻除去韓信,因為他同樣知道韓信這種理念存在的危險。

作為臣子,在劉氏江山已經建立的情況下,是根本不會選擇重回諸侯戰爭的時代的,是個人都知道如何選擇。所謂“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蕭何”,其實不管蕭何什麼事,一切無非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罷了。


青燈問史


所謂劉邦承諾韓信三不死,也就是:

1:見天不死,釋義為只要可以看到青天,即不可斬殺韓信;

2:見地不死,釋義為只要可以看到腳下的黃土,即不可加害韓信;

3:見金不死,金者,乃鐵、銅之物,即利刃一類,鐵銅之物不可作為武器擊殺韓信;

以上即為韓信三不死之說,倘若有出入,萬望見諒,不可汙言穢語相擊;

那呂后是以何為,避開此三不殺,而後得殺韓信的呢?

古語有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生韓信的伯樂,應該可以說是蕭何,倘無蕭君月下之為,恐韓信也無建功立業之時了,然破此三不殺,出謀劃策之人也是蕭何,蕭何呂后相議,用蕭何在韓信心中的地位,將韓信賺至宮內而殺之;

要說呂后如何殺得韓信,也是分步相剋,而後殺;

1:以布袋將韓信困在其內,則不見天與地,懸至房梁之處;

2:以竹為刃,將韓信刺死,而不違見金不殺得承諾;

十面埋伏使韓信得享大名,而此種死法,不免使人淚目!


胡項城


劉邦是個政治家,政治家從來都不會隨便給別人承諾,更何況是給韓信這樣的人承諾了。要知道韓信是當時不世處的軍事奇才,他若是想要當皇帝,給劉邦爭霸天下,劉邦還就真的打不過他。

所以,對於劉邦來說韓信是極其危險的一個人。這麼危險的韓信,他當然不會隨便承諾給韓信“三不死”了。

不要說給韓信承諾“三不死”了,就是承諾一次,劉邦都是不敢的。要知道高手過招,一招斃命。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邦決計不會隨便承諾韓信“三不死”的。

不過,我們都知道,最後韓信確實是死在了他們的手裡,不敢是死在呂后手裡,還是死在劉邦手裡,總之,就是他們這一家人給殺掉的。

那麼,呂后是如何殺掉的韓信的呢?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韓信已經被劉邦貶為了淮陰侯,這時候的韓信是沒有任何兵權的,而且他被劉邦軟禁在了都城長安。

在這期間韓信是極其不爽的,所以能不去上朝,他就不去上朝了。

突然有一天,劉邦聽說代國的陳曦謀反了,他要出征去討伐陳曦。這時候劉邦想讓韓信一起去。

可是,韓信此刻正對劉邦不滿呢。所以,他就拒絕了劉邦。

劉邦儘管很生氣,但是,他還是自己去了。

就在劉邦去討伐陳曦不久後,呂后得到小道消息說韓信要謀反了。所以,她就把蕭何給找來了,要給蕭何商量,如何來對付韓信。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韓信到底是真的反了,還是呂后誣陷的,是不是呂后就是想趁著這個機會除掉韓信呢?

說實話韓信被誣陷的可能性很大,畢竟那時候韓信手裡根本就沒有兵,他家裡頂多也就是養了幾個家奴,這樣的人拿什麼去謀反呢?

還有就是韓信若是想要謀反,在他手裡有兵當楚王的時候,早就謀反了,為什麼那時候他不反,到了沒兵的時候又犯呢?

所以說韓信謀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呂后說他謀反,即使他沒有反,也等同於是謀反了。

蕭何就必須按照韓信謀反的事實,來想對策應對韓信。他告訴呂后,你就說劉邦已經平叛了陳曦的叛亂,為了慶賀要邀請大臣去宮裡喝酒。

只要韓信來到宮裡,你提前埋伏好刀斧手,到時候你要怎麼處置韓信都可以。

呂后一聽這個計策確實不錯,所以,她就派了人去請韓信了。

可是,韓信並不相信使者,他說自己的身體有病,真的去不了宮裡,所以,拒絕了呂后派來的人。

蕭何一看,這種情況必須要自己出馬了。

韓信一看蕭何親自登門來請他了,所以,他不想去也要去了。畢竟蕭何的面子他還是要給的,可以說沒有蕭何就沒有他的飛黃騰達。

當韓信跟著蕭何來到宮裡,突然之間蕭何不見了,就剩下韓信一個人了。韓信知道大事不好了,但是,此刻的他想要逃也逃不了了。

所以,最終他被呂后埋伏的刀斧手給抓住,然後被呂后滅了族。一代兵仙韓信,就這樣隕落了。


史學達人


上位者要殺臣下,理由總是比藉口多,方法總是比困難多。比如劉邦曾經承諾韓信五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呂后一代人傑,她趁劉邦外出征戰,將韓信召入宮中,裝入漆黑的布袋中,吊在半空上,安排宮女用木棍亂棒打死。韓信被裝在布袋中不見天日,吊在半空之上不沾地,劉邦不在故不見君,亂棒擊殺不見鐵,完全滿足了五不殺之令,讓人無話可說。

聽聞韓信死了,劉邦既喜且悲,喜的是心腹大患終於死了,悲的是一代名將終無法善終。劉邦本人是不想殺韓信的,畢竟劉邦年輕時也曾縱橫江湖,當過一段時間名士,深知國士難得。另外對大漢的建立,韓信立有汗馬功勞,如果沒有韓信,還真不知道何時可以結束,更不知道是否可以戰勝西楚霸王。但是身為帝王,必須對全國民眾負責,可以辜負一些功臣,但是不能辜負天下百姓。為了一人私利,天下再起紛爭,百姓流離失所,丈夫、兒子征戰沙場,非帝王之願也。

韓信居功自傲,最大的政治理想不是背叛漢朝,而是裂土分疆當一方諸侯!諸侯是什麼?就是一個獨立小王國,如果韓信生命力足夠長,挾楚國之眾,夾百戰百勝之威,那麼漢朝將有改朝換代之危,天下百姓將會再次陷入動亂。韓信對於淮陰侯的爵位一直不滿意,更不願意被幽禁在長安城,討伐匈奴之戰韓信借病不出,還有鼓動部下叛逆的嫌疑。不殺不能讓人放心啊,寧可我負天下人,豈能讓天下負我,此帝王之術也。

呂高後必須在劉邦還活著的時候殺韓信,因為劉邦活著韓信就不會反,不反就可用最小的代價誅殺之。試想韓信在劉邦死後起兵造反,何人可敵?是有萬夫不擋之勇的樊噲,還是精通戰陣的曹參,亦或是大將軍周勃,車騎將軍竇嬰?明顯他們都不是韓信的對手,要殺韓信只能在他沒反之前殺,至於殺他的理由就是謀逆,說你謀逆你就謀逆,不謀逆也是謀逆!至於殺他的方法,真難不到呂后,她可是一個聰明的智者,學識尚在劉邦之上。


大秦鐵鷹劍士


韓信其人,連百萬之師,攻必克,戰必勝,是歷史上少有的兵仙人物,對於他為何有如此出類拔萃的戰爭指揮藝術,史書上往往語焉不詳,也許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天才。

韓信年輕的時候,性格放縱,自己也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些時候還需要一些老百姓來救濟一番,雖為這樣貧寒的平民,但是韓信依舊很有風範,每次出行都會非常臭屁的配上一把寶劍,來向周圍人展示自己的特殊之處。

這很自然的引起了許多市井之人的惱火,其中就有無賴直接當街攔住韓信,逼迫韓信從他的胯下爬出,如果覺得不行那就用寶劍殺了自己,否則就是明顯的懦夫和廢物。韓信面對這樣的侮辱,並沒有像楊志一樣揮刀殺死無賴,而是選擇屈服——從無賴的胯下爬出。

等到天下大亂之後,能屈能伸的韓信帶著自己的這把寶劍去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定陶之後,韓信作為項梁舊部,理所應當的歸順給了項羽,項羽對韓信這個人並不是很重視,僅僅讓他做一個自己的衛士,所謂“持戟郎”,可是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根本就不願意長久的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衛士,而實際上項羽這個傢伙武力值超群,壓根兒就不需要什麼衛士來保護他的安全。

韓信眼看找不到揚眉吐氣的前途,於是跑到劉邦軍隊裡面,劉邦一開始也不願意重用他,後來在蕭何的大力勸諫之下,劉邦登壇拜將拜他為大將,韓信作為大將之後,開始在各種戰事裡面嶄露頭角,就連劉邦也不得不震驚於韓信對兵法的掌握與運用,可是後來韓信的尾巴越翹越高,甚至在劉邦陷入危機(被項羽團團包圍)的時候依舊按兵不動,提出了先把自己封為“假齊王”的要求(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

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韓信的這種乘人之危的要求直接激怒了劉邦,劉邦恨不得當場就把這個該死的韓信給用刀子幹掉,但是關鍵時刻還是劉邦的謀士進行了勸諫,讓劉邦假裝大度,先解燃眉之急,韓信這件事先給他記著,日後再秋後算賬。

劉邦覺得謀士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假裝大度“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狗屁假齊王啊!”韓信非常感動,於是更加堅定了為劉邦賣命的心態,對於自己手底下的謀士和項羽派過來的說客提的建議一律不聽。

劉邦藉助韓信出色的軍事才華蕩平項羽勢力後,先是將韓信的軍權奪走,然後將韓信這個“齊王”降格為“楚王”,後來又尋了個由頭——有人舉報韓信謀反,當然了後來證實是誣陷,不過不管是不是誣陷,反正劉邦又抓住機會將韓信這個“楚王”降格為“淮陰侯”,並且把他“請到”長安來享福了。

在長安的韓信日子過得很苦悶,他去拜訪樊噲的時候,樊噲這種身份的人看到這麼一個軍方昔日巨頭居然來拜訪自己,嚇得馬上跪在地上“大王肯倖臣啊”,可見韓信此時在整個漢帝國的軍事威望已經高到什麼地步了。

而韓信在拜訪樊噲之後,居然苦笑著感慨自己現在已經淪落到和樊噲這種人為伍了,真的是恥辱啊。可想而知此時的韓信內心的想法是有很多的。

後來劉邦去外面鎮壓叛亂,因為京城空虛,所以呂后擔心內心最近想法比較多的在漢帝國軍中地位崇高的韓信會搞事情,也許會和叛軍來個裡應外合的戲碼,所以,為了一了百了,呂后直接假傳劉邦得勝回朝的消息,讓當年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蕭何邀請韓信共同進宮朝拜。

韓信不疑有他,進了宮,然後被呂后殘忍的在宮裡處死了(按照民間傳說,韓信是被布袋子矇住腦袋拖進暗室,被一群宮女用竹匕刺殺的),劉邦真的回來後,聽說這事情,情緒有所波動,但總的來說喜悅是要多於悲傷的。


無筆


韓信在漢營得到劉邦的重用後,用兵如神,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地位和實力也越來越大,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的一舉一動和他的倒向都影響著楚漢相爭的結果。


後來韓信在垓下之戰圍困項羽,終於逼的項羽烏江自刎,曾經劉邦也對韓信說過,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決不刀劍加身。

劉邦建立大漢後,韓信因功被封為楚王,但後來韓信被呂雉所殺。

那呂雉是如何做到“只要韓信頂天立地,就絕不刀劍加身”呢?

所謂頂天立地,決不刀劍加深,就是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人、見男子不殺,見利器鐵器不殺。


因為韓信功高蓋主,是一方諸侯,就對大漢天下構成威脅,呂雉因為韓信對蕭何的信任,就命蕭何把韓信騙到宮裡。

呂雉要殺韓信,可又不違背劉邦曾對韓信說的,只要韓信頂天立地,就絕不加身。

所以呂雉把韓信騙到宮殿後,就命人把門關上,然後滅了燭火,這時宮殿內就沒有光明,所以見天不殺,見光不殺就不存在。

然後命人把韓信吊起來,這樣韓信就沒有腳踏實地,就沒有見地不殺。之後又把韓信身上蓋上布,這樣韓信就沒有見到人,也就不存在見人不殺。

同時宮殿裡都是女子,所以也沒有見男子不殺。而呂雉又讓這些女子用木棒把韓信打死,這樣就不存在刀劍加身。


就這樣,雖然韓信又劉邦的幾個不殺,最後還是被呂雉殺死了。當然這只是流傳的,具體的是真是假卻不得知,唯一事實的就是韓信被呂雉除去了。


中孚鑑



試著答一下。


韓信非死不可,因為他是嘗過人血的獅子

衣賜履按:歷史上,多認為劉邦大殺功臣,忘恩負義,其中最典型、最有名、最悲情的例子就是誣殺韓信。而韓信的悲情就在於,他為劉邦奪得天下居功至偉,他最有能力背叛劉邦,他多次被人勸說背叛劉邦,但他沒有背叛。而劉邦卻把他從齊王改楚王,又從楚王貶淮陰侯,然而,還是沒有放過他。儘管,下手的是呂后,助攻的是蕭何,但賬,則記在劉邦頭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韓信為什麼被誅三族。

前202年,十二月,劉邦滅掉項羽,勝利凱旋,路經定陶(山東省定陶縣),突然闖入韓信大營,奪取他的印信,立即把韓信的部隊,納入自己控制。

衣賜履說:這是劉邦第二次奪取韓信的印信和軍隊,第一次在前204年6月(可參閱拙文《劉邦的兩個活命法寶:常跑路、聽人言》),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是一萬個不放心啊。

春季,正月,劉邦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統轄淮河以北地區,都城設在下邳(江蘇省睢寧縣北)。五六月間,韓信到了下邳,就任楚王,開始報恩。第一個是全中國最有名的洗衣老太(漂母),當年連續好幾十天免費供韓信吃飯,韓信贈給老人家黃金千斤。第二個,是南昌亭亭長,韓信給了人家一百個大錢,說,你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韓信蹭吃蹭喝,心理承受力無人能及,一蹭幾個月,直到把亭長老婆蹭得受不了了,終於撕破臉拒絕再給韓信提供飲食。現在給人家一百個大錢,也有點那個,呵呵)。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淮陰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警備區司令官),並告訴部下說,這小子是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不過呢,殺掉一個小人物沒有意義,所以忍耐(這三件事,詳見拙文《明明有三個選項,韓信為何偏偏選擇胯下之辱?》)。

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與韓信是故交,項羽失敗後,鍾離昧逃亡,到了本年年底,投奔韓信。劉邦痛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下詔讓韓信捉拿。韓信初到封國,巡行所屬縣邑,每次都攜帶大批武裝部隊,護衛嚴密。

衣賜履說:作為楚王,巡行各縣邑帶著部隊護衛,本屬正常,但太史公專門點出“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可能在暗示韓信要麼在炫耀,要麼對自己的安全相當擔憂,有點像商鞅被車裂之前的作派(可參閱拙文《秦國宗室貴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前201年,十月(歲首)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劉邦便徵求將領們的意見,大家都說,趕快發兵,坑了那小子!

劉邦默然不語。又問陳平,陳平說,有人告韓信謀反,這事情韓信知道嗎?

劉邦說,不知道。

陳平說,老大你的部隊與韓信的相比,哪個更猛?

劉邦說,打不過他。

陳平說,你的將領們與韓信相比,哪個更能打?

劉邦說,打不過他。

陳平說,軍隊不如楚國,將領又比不上韓信,卻要舉兵攻打他,這不是逼著他謀反嗎?

劉邦說,如之奈何?(這翻對話簡直和劉邦、韓信著名的“漢中對”如出一轍,只不過當時論的是劉邦和項羽哪個更能打,可參閱拙文《一臺兩個演員一個觀眾的好戲——蕭何月下追韓信》)

陳平說,古時候天子有時會巡視諸侯鎮守的地方,會見諸侯。老大你可以假裝巡遊雲夢(湖北省安陸市南,韓信地盤。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對雲夢有所描寫,硬是把詩仙李白吸引到此,一住十年),在陳縣(河南省淮陽縣)會見諸侯。陳縣屬楚國管轄,韓信以為你不過出來尋點樂子,不會有什麼重大事情,一定不會防備,等他來晉見您的時候,繩子一捆,不就完了?

劉邦一聽,二話沒說,立即派出使者通告各諸侯王到陳縣相聚,詔書上說,我將前往雲夢一遊。詔書發出,劉邦隨即起程。

韓信接到詔書,心下恐懼,不知怎麼辦好。有人建議說,事到如今,大王乾脆把鍾離昧殺了,再去晉謁皇上,皇上見到鍾離昧的腦袋,肯定很高興,這樣應該就沒事了。韓信於是去和鍾離昧商量,要借他項上人頭一用。鍾離昧說,你殺我取悅漢王,我前腳死,你後腳就會跟上的,唉,大王啊,你可不夠厚道!說完,鍾離昧自殺。

衣賜履說:韓信“心下恐懼”,說明心中有鬼。這個鬼可能是鍾離昧,也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思想鬥爭。不過,話說回來,韓信心下恐懼,不知怎麼辦好,聽人建議,云云,這些都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太史公是聽誰說的,實在讓人費解,呵呵。另,韓信是劉邦的臣子,鍾離昧是項羽的親信,劉邦滅了項羽,天下一統,鍾離昧投奔韓信,這不是害韓信嗎?韓信收留鍾離昧,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且慢,這裡似乎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前面我們也講過的,漢初,封建制在人們頭腦裡還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可能認為,劉邦作為皇帝,是天下共主,但封國國君,也不是事事都需要請示彙報的,是有一定自主權的。春秋戰國時期,犯了死罪逃到別國的人有的是,比如吳起由魯逃到魏、再由魏逃到楚,范雎由魏逃到秦,樊於期(於讀如烏)由秦逃到燕,因此,韓信和鍾離昧都沒有太當回事兒。但形勢畢竟與春秋戰國不同了,且皇帝親自巡視,沒辦法,只好借鍾離昧腦袋一用。

十二月,劉邦到達陳縣,各封國國王也都陸續到達。韓信提溜著鍾離昧的腦袋來了,劉邦看過人頭,說,來人啊,把韓信給我綁了。武士們一擁而上,三下五除二,把韓信綁成粽子,扔到囚車上。韓信這才發現落入圈套,嘆息說,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啊,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

劉邦說,行啦,別嘚嘚了,有人告發你小子謀反!

雲夢也不巡遊了,直接西返,下令大赦。

衣賜履說:假裝出遊雲夢,生擒韓信,這是陳平六出奇計的第五計。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身邊沒兵,韓信就是廢人一個。

大夫田肯上奏章說,陛下逮捕韓信,又建都關中。關中形勢,最是險要,靠山面河(黃河),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封國如有叛亂,出兵東下,好像在屋頂上倒拿水瓶往下傾瀉,沒有人可以阻止。而齊國東有琅邪(山東省膠南市)、即墨(山東省平度市)的富饒,南有泰山的屏障,西有黃河天塹,北有渤海的海鹽利益。方圓兩千裡,戰士可徵集百萬之眾,那是東方的秦王國。除非是皇上的親兒子、親弟弟,千萬不可封他齊王。

劉邦說,好極了。賞賜黃金五百斤。

衣賜履說:田肯的賀章非常蹊蹺,劉邦抓住了韓信,田肯說“陛下得韓信”,就這五個字,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說定都關中的事,意思是關中為首都太好了,隨時可防山東叛亂。然後筆鋒再一轉,說齊國很牛逼,相當於東邊的秦國,除了皇帝的親兄弟和親兒子,誰也不能封齊王。通篇下來,幾乎與韓信無關,這怎麼也不像是慶賀抓住韓信啊!細細思量,這個賀章恐怕大有深意。第一,田肯已經讀懂了劉邦的內心,天下一統之後,各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或者說劉邦所感覺到的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越來越明顯,因此,田肯建議,像齊國這麼重要的地方,絕不能封異姓王,劉邦當然深以為然。第二,田肯隱隱地為韓信求情。大家看,本來說的是個韓信,結果大段講的都是關中和齊國,什麼意思呢?我感覺,田肯的用意是在提醒劉邦,在劉邦和韓信著名的“漢中對”之後,劉邦先平定了關中,作為東征項羽的根據地,在這個過程中,韓信應該是作了很大貢獻的;齊國可以與秦國一較長短,而齊國也是由韓信打下來的。田肯極力渲染關中和齊國的重要性,實際上是在提醒劉邦,韓信功大,殺之三思。劉邦後來只把韓信貶為淮陰侯,我們不知道田肯的賀章起了多大作用,但田肯的用心,也算良苦。

劉邦回到洛陽,就放了韓信,奪了王爵,貶為淮陰侯。韓信知道他獲罪的原因,不是謀反,而是劉邦害怕他的軍事才能,於是經常稱病,不去朝見。平日在家總是悶悶不樂,為與絳侯周勃、將軍灌嬰這樣的人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都是他原來的手下)。韓信有次去拜訪樊噲,樊噲跪拜送迎,以“臣”自稱,說,想不到大王竟肯光臨我這裡!韓信出門後,訕笑著說,真想不到,我竟然要和樊噲這樣的人混在一起。

衣賜履說:一般人只能上不能下,韓信也是如此。樊噲是個粗人,在韓信面前,跪拜送迎,自稱為“臣”,那是對韓信發自內心的尊重。而韓信卻羞於和樊噲混在一起,人家可是劉邦的擔挑兒哦!足以見得,當王,還是當侯,那感受可是完全不一樣啊!蕭何可以滿足於封侯,善終;張良可以滿足於封侯,善終;韓信不滿足,如之奈何?

劉邦曾經跟韓信討論過將軍們的指揮能力,認為各有長短。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不能超過十萬。

劉邦說,那你呢?

韓信說,我當然是多多益善。

劉邦笑了,說,你多多益善,怎麼還被我俘虜了?

韓信說,老大你帶兵不怎麼樣,但駕馭將領不是一般的牛啊,這就是我被你俘虜的原因。況且你的才能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衣賜履說:這是劉邦與韓信另一段牛逼對話。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是忌憚的,韓信對劉邦是服氣的。

表面上看倒也輕鬆寫意,君臣俱歡。其實,如果你是劉邦,想想身邊一直有個能帶百萬軍隊的人,你睡得著嗎?我個人有種看法,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從某種角度看,其實是對韓信的一種保護。不過呢,當過王,掌管過一個國家的人,對一個侯,總是不滿意吧。一有機會,可能就會冒出頭來。

最初,劉邦任命陽夏侯陳豨(讀如希)為封國相國,代表中央,監護趙國和代郡(河北省蔚縣)跟匈奴(王庭設蒙古國哈爾和林市)接壤地帶的邊防軍(通鑑上沒有寫明是哪個封國的相國,而《史記》上則說任陳豨為鉅鹿郡守,我們採用前者)。陳豨出發前,向韓信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我可不可以跟你說幾句心裡話?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

韓信說,你駐防的地方,集結了天下最精銳的部隊。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將領。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皇上當然不會相信;再次告發,皇上可能就懷疑了;第三次告發,皇上必然大怒,親率大軍來滅你。一旦有那麼一天,我願意在京城做你的內應,天下大事,盡在掌握之中。

陳豨一向敬佩韓信,認為他說的話不錯,說,我謹遵您的指教!

衣賜履說:陳豨謀反,詳見拙文《劉邦用兵的一字真言——賞》。

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平叛。韓信託病沒有隨從,卻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你。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罪犯和奴隸,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陳豨的消息。前196年,正月,韓信的一位家臣不知犯了什麼過錯,被韓信囚禁,打算殺掉。這個家臣的弟弟上書告密,向呂后告發韓信打算謀反。呂后就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死前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徹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蒯徹是韓信的智囊,曾經勸韓信擁兵自立,與楚、漢鼎立)呂后夷韓信三族。

劉邦平叛陳豨之後,回到洛陽,得知韓信已死,心中大喜,但回顧前情,又感憐惜,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徹的計謀。

劉邦說,蒯徹是齊國的說客。

就詔令齊國(劉肥)捕捉蒯徹。蒯徹被帶到,劉邦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

蒯徹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劉邦怒了,說,煮了他。

蒯徹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

蒯徹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誰牛逼誰就率先得到它。盜蹠(春秋時代著名大盜,蹠讀如直)的狗,對著帝堯狂叫,並不是堯不仁德,只不過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給韓信出主意時,我只知道他,並不知道陛下。況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幹陛下爭奪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過都不是您的對手罷了。您總不能把他們都煮了吧?

劉邦笑了,說,放了他吧。於是,赦免了蒯徹的罪過。

衣賜履說:對韓信,劉邦是矛盾的。聽呂后說韓信已死,心中大喜,這是把一塊大石頭放下了;但回顧前情,又感憐惜,這是想起了兩人之間的感情,想起了韓信在他奪取天下過程中的巨大貢獻。殺不殺韓信,劉邦一直很矛盾。論情感,他不願意;論皇權,他必須處死韓信。因此,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假別人的手幹掉韓信。
為什麼韓信必須死?以前聽過一種說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和人基本上是和平共處的,人不獵殺獅子,獅子也不吃人。但是,一旦有哪隻獅子咬死了人,那麼,人無論如何也得殺死那隻獅子。因為,獅子嘗過人血的滋味了,這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從此,它就會想盡辦法去吃人。似乎離得有點遠,但道理是一樣的,韓信是當過王的人,他嘗過面南背北、唯我獨尊的滋味,因此,他恥於和周勃、灌嬰、樊噲之輩為伍,而這哥兒幾個可都是侯啊!劉邦怕韓信,所以把他貶為淮陰侯,其本質是削了他手裡的兵權,相當於拔掉了獅子的牙。但是,不行,韓信當過王,實在對王的權力難以割捨,對王的感覺十分思念,現在,牙被劉邦拔掉了,韓信就以陳豨為牙,聯手謀反。只要給韓信一支人馬,劉邦豈能安睡?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韓信完全是被誣殺的,他什麼也沒幹,就被呂后給處死了。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高祖翦除功臣”一節裡說,陳豨當初受命時,未必有反心,韓信不可能和他談謀反這麼敏感的事項;韓信手無軍隊,與將相大臣也都沒什麼來往,光靠一些家臣就想謀反,是不可能的;趙國、代郡,距長安數千裡,韓信和陳豨根本沒辦法聯繫溝通,因此,韓信謀反,必為誣陷。呂先生是現代史學大家,他對韓信謀反的質疑當然有一定道理,不過呢,作為後生小輩,我也斗膽質疑一下呂先生。呂先生一生,主要從事編輯和教學工作,從其簡歷上,看不到有任何仕途經歷,因此,先生對事物的理解,更多的會從正面、正常、正規的角度去看,而歷史中人,特別是爭天下、保皇位的人,其行事之不正面、不正常、不正規,是呂先生這樣的人根本無法想像的。我一點沒有貶低呂先生的意思,而只是想表明,正因為呂先生這樣的人是君子,所以,他們往往不能理解歷史中的真實,特別是歷史中的醜陋,以及醜陋產生的原因。而深諳歷史之道的人,比如,某老,也是大學問家、大歷史家,而且身居高位,基本上算善終,他對歷史的理解,絕對深刻,但,他絕對不會把他的理解付諸筆端。我不能說韓信一定謀反了,或者一定沒有謀反,但是,韓信的存在,是比彭越、英布的存在還讓劉邦不放心的。不管以什麼方式來處理,劉邦除掉韓信是必然的,儘管,劉邦不是一個嗜殺的人,甚至,劉邦是相當寬厚的帝王,正如韓信嚐到了王的滋味一樣,劉邦也嚐到了皇帝的滋味,他絕不允許有人對皇權發起挑戰,誰都不行。韓信有多次反叛的機會,都沒有反叛,許多人理解為韓信忠厚,不忍背叛劉邦。其實也未盡然。劉邦和韓信感情深厚,這一點沒啥說的。我們在《劉邦清理異姓王,先拿親女婿開刀》裡已經討論過,漢初,人們更喜歡周的封建制,而不是暴秦的郡縣制,劉項推翻秦朝之後,立即回覆了周的封建,大批封王。這樣,劉項爭霸期間,不光是韓信,包括張耳、英布、彭越、吳芮、臧荼這些人,從內心裡認為漢會是另外一個周,他們都能當他們的太平王爺,因此,韓信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這種思想,才沒有與劉邦決裂。然而,周之封建,已是昨日黃花,君主中央集權,呼之欲出,不僅韓信等人起先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末路,其實,劉邦本人,也應該是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慢慢發現,異姓王不除不行。比如,打陳豨時,韓信稱病不去,彭越稱病不去,如果你是劉邦,你作何感想?而臧荼是第一個反叛的異姓王,《史記》上沒說原因,但很可能是臧荼敏銳地察覺到,想當個周時的諸侯王,恐怕門兒也沒有,乾脆反了算了。難道韓信沒救嗎?其實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想活,可以向長沙王吳芮學習,但,性格決定命運,他又學不來。吳芮也是嘗過人血的獅子,為什麼卻善終,王爵傳五世?因為人家自己拔了尖牙,自己鉸了利爪,而沒了爪牙的獅子,當然可以頤養天年。我們後面專門加以探討。

衣賜履和金大妞


韓信乃西漢開國功臣, 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他的兵法運用的出神入化,在楚漢戰爭中,韓信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代、趙,之後他北上又降服了燕國,最後在垓下圍殲楚軍,逼得項羽自刎。就是這樣一位英才,最後卻落得個悽慘的下場,可謂是荒誕至極。要知道當初如果沒有韓信的幫助,劉邦是根本沒有機會打贏項羽的,更別說建立漢朝了。可惜,可嘆,可悲!

功高蓋主是每一個朝代都會有這樣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落得悽慘的下場。他自己也知道,很有可能死於劉邦之手,所以在追趕項羽到滎陽時,就迫使劉邦封了個“三齊王”,就是於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有“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本以為這樣就沒事了, 可後來他依舊被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也是韓信自己太自信了,要知道古代帝王想要你死就算你避過了1萬種方法,他也能找到第10001種方法來殺你。

經過一段時間的搜尋,我發現韓信的死法在《史記》《漢書》等正史上,並無相關記載,但是我卻找到了兩種說法。一是說呂后招韓信進入了一個地上鋪滿毯子的宮殿(長樂宮),待韓信進入宮殿後封鎖了所有的門窗,讓兩旁幾十名宮女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韓信,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另有傳說中,劉邦曾許諾過,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所以韓信被殺的時候,呂后把他吊在大鐘裡面,看不見天,腳懸空不著地。然後命令宮女用削尖的竹子,或者說是桃木劍將其殺害,但這卻沒有記載。

韓信一生功名萬千,最後卻慘死,原因有三。第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還是蝦兵蟹將的時候是蕭何勸說劉邦拜他為大將軍的,在天下太平之後,也是蕭河獻計謀殺死了想要反叛的韓信。

第二,韓信收留了一個劉邦最痛恨的人——項羽手下第一武將鍾離眛。同樣作為項羽的手下,劉邦能接受季布等人的歸順,卻要通緝鍾離昧。是因為鍾離昧曾經追殺過劉邦,劉邦保留了曾經的痞氣,性格上總是以牙還牙。

第三不識時務。韓信是一個武將,有武將的秉性。面對劉邦放出的信號,從齊王楚王,到淮陰侯的貶謫。韓信都沒有理會,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用戰功換來的心安理得。第三條才是韓信被殺的根本原因,就算沒有蕭和、鍾離昧這些人,韓信終究也難逃一死。

就這樣,雖然韓信有劉邦的幾不殺,但是最後還是被呂雉殺死了,當然這些都只是流傳的,具體的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史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