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承诺韩信“三不死”,然而韩信最后却被吕后用计杀死,吕后是怎么做到的?

柳侍墨


刘邦之所谓对韩信进行承诺,是安韩信之心,同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出自于防范。所谓“三不死”,乃: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稍稍动动脑筋不是做不到。所以,吕后为了树威弄权,让萧何配合,将韩信引诱入宫,封了宫门,灭了灯烛,倒吊起来,以竹竿签乱插,韩信焉能不死?

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吕后如何违了刘邦的承诺,如何杀死韩信的过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萧何要配合吕后,杀了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

有人说是因为韩信贪婪,刘邦退无可退。也有人说韩信是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不知收敛。还有人说是他性格执拗,不知权变。可是,当我想起韩信能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之后,总觉得这些说法虽然存在,但并非主因,这样聪明一个人,这样一个能受“胯下之辱”且不报复的人,为什么在权势面前不知进退?那只能说明一点,“胯下之辱”的故事是编造的,而非史实。如果是真实史实,我想韩信不至于最后落到如此凄惨之境地。

那么,韩信之死到底因为何故呢?

1.秦后的国家形态主流是分封诸侯国而非大一统,韩信的理念是前者,刘邦的理念是后者。理念不同,走向分裂是必然。

秦朝始皇帝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集权帝国的第一人,二世而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大一统式的帝国制度对于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但在秦代,尚属于“实验阶段”,当时的社会刚刚从封建的社会瓦解而来,诸侯国遍地。这种诸侯并存的国家形态是人人向往和依赖的主流思想。所以,作为韩信,他只想着自己能够做一个强大的诸侯,回归到那种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存的形态之中。或者说,他想成为另一个项羽,做一个“太平洋的警察”。

但是刘邦不一样,他要建立的是帝国制度,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一样,是皇权帝国至上的新的国家形态,是大一统的观念。项羽之所99胜而1败涂地,就是因为他理念上要回到诸侯国并存的形态之中,这种理念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是落后的了。

从历史的角度讲,韩信其实和项羽一样,败在对历史进程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存在理念上落后的思维,刘邦则选择了历史进步的大一统思维,所以,韩信和项羽一样,最终会失败。

2.因为信念的不统一,导致韩信形成对刘邦政治上的阻碍

刘邦最终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再走分封功臣的老路,那样必然又会出现祸乱,那么,他怎么做的呢?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刘邦发明了郡国制,也就是对宗室和部分功臣进行了部分分封,同时实现郡县制管理,这其实是刘邦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之前,一切都是试验品。韩信受封齐王,楚王,事实上,韩信的目的达到了,他得到了想要的诸侯分封的形式,甚至是打起来做项羽第二的算盘,刘邦都应允了,是不是张良挖的坑咱不说。

但是这与刘邦最终要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明显背道而驰,也就必然会因为信念的不一样产生分歧。回到分封诸侯的时代必然会对中央造成威胁,政令不通,最后又走上分裂的道路,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而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韩信。

可是韩信是刘邦建国的功臣啊,他又不愿意背负一个杀功臣的名声,怎么办?

3.夫妻重臣配合,完成诛杀

说起吕后大家都知道,他的政治手段不亚于刘邦,狠毒程度非刘邦可比。吕后乱政的那十多年,可谓另一个女皇帝啊。吕后和刘邦一起经历了打江山的过程,她根本就认定了刘邦预除掉韩信的心里,况且,吕后要掌握权力,也必须除掉韩信强硬派,否则,刘邦死后,就是韩信的天下了。所以在这一点上,吕后是很乐意为刘邦除“庆父之忧”的。

再说萧何。韩信错就错在想当“项羽第二”,他既没有自理建立帝国的勇气,要不然早就听了谋士蒯通的建议反刘邦,也没有项羽那样的霸气,要做“武林盟主”,就要有摆平其他诸侯的能力。众所周知,韩信军事水平一流,政治水平糟糕。像萧何这样政治高水平的人斗法,韩信自然搞不赢。萧何为什么要帮刘邦夫妻除去韩信,因为他同样知道韩信这种理念存在的危险。

作为臣子,在刘氏江山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根本不会选择重回诸侯战争的时代的,是个人都知道如何选择。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不管萧何什么事,一切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罢了。


青灯问史


所谓刘邦承诺韩信三不死,也就是:

1:见天不死,释义为只要可以看到青天,即不可斩杀韩信;

2:见地不死,释义为只要可以看到脚下的黄土,即不可加害韩信;

3:见金不死,金者,乃铁、铜之物,即利刃一类,铁铜之物不可作为武器击杀韩信;

以上即为韩信三不死之说,倘若有出入,万望见谅,不可污言秽语相击;

那吕后是以何为,避开此三不杀,而后得杀韩信的呢?

古语有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生韩信的伯乐,应该可以说是萧何,倘无萧君月下之为,恐韩信也无建功立业之时了,然破此三不杀,出谋划策之人也是萧何,萧何吕后相议,用萧何在韩信心中的地位,将韩信赚至宫内而杀之;

要说吕后如何杀得韩信,也是分步相克,而后杀;

1:以布袋将韩信困在其内,则不见天与地,悬至房梁之处;

2:以竹为刃,将韩信刺死,而不违见金不杀得承诺;

十面埋伏使韩信得享大名,而此种死法,不免使人泪目!


胡项城


刘邦是个政治家,政治家从来都不会随便给别人承诺,更何况是给韩信这样的人承诺了。要知道韩信是当时不世处的军事奇才,他若是想要当皇帝,给刘邦争霸天下,刘邦还就真的打不过他。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是极其危险的一个人。这么危险的韩信,他当然不会随便承诺给韩信“三不死”了。

不要说给韩信承诺“三不死”了,就是承诺一次,刘邦都是不敢的。要知道高手过招,一招毙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刘邦决计不会随便承诺韩信“三不死”的。

不过,我们都知道,最后韩信确实是死在了他们的手里,不敢是死在吕后手里,还是死在刘邦手里,总之,就是他们这一家人给杀掉的。

那么,吕后是如何杀掉的韩信的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韩信已经被刘邦贬为了淮阴侯,这时候的韩信是没有任何兵权的,而且他被刘邦软禁在了都城长安。

在这期间韩信是极其不爽的,所以能不去上朝,他就不去上朝了。

突然有一天,刘邦听说代国的陈曦谋反了,他要出征去讨伐陈曦。这时候刘邦想让韩信一起去。

可是,韩信此刻正对刘邦不满呢。所以,他就拒绝了刘邦。

刘邦尽管很生气,但是,他还是自己去了。

就在刘邦去讨伐陈曦不久后,吕后得到小道消息说韩信要谋反了。所以,她就把萧何给找来了,要给萧何商量,如何来对付韩信。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韩信到底是真的反了,还是吕后诬陷的,是不是吕后就是想趁着这个机会除掉韩信呢?

说实话韩信被诬陷的可能性很大,毕竟那时候韩信手里根本就没有兵,他家里顶多也就是养了几个家奴,这样的人拿什么去谋反呢?

还有就是韩信若是想要谋反,在他手里有兵当楚王的时候,早就谋反了,为什么那时候他不反,到了没兵的时候又犯呢?

所以说韩信谋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吕后说他谋反,即使他没有反,也等同于是谋反了。

萧何就必须按照韩信谋反的事实,来想对策应对韩信。他告诉吕后,你就说刘邦已经平叛了陈曦的叛乱,为了庆贺要邀请大臣去宫里喝酒。

只要韩信来到宫里,你提前埋伏好刀斧手,到时候你要怎么处置韩信都可以。

吕后一听这个计策确实不错,所以,她就派了人去请韩信了。

可是,韩信并不相信使者,他说自己的身体有病,真的去不了宫里,所以,拒绝了吕后派来的人。

萧何一看,这种情况必须要自己出马了。

韩信一看萧何亲自登门来请他了,所以,他不想去也要去了。毕竟萧何的面子他还是要给的,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他的飞黄腾达。

当韩信跟着萧何来到宫里,突然之间萧何不见了,就剩下韩信一个人了。韩信知道大事不好了,但是,此刻的他想要逃也逃不了了。

所以,最终他被吕后埋伏的刀斧手给抓住,然后被吕后灭了族。一代兵仙韩信,就这样陨落了。


史学达人


上位者要杀臣下,理由总是比借口多,方法总是比困难多。比如刘邦曾经承诺韩信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吕后一代人杰,她趁刘邦外出征战,将韩信召入宫中,装入漆黑的布袋中,吊在半空上,安排宫女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被装在布袋中不见天日,吊在半空之上不沾地,刘邦不在故不见君,乱棒击杀不见铁,完全满足了五不杀之令,让人无话可说。

听闻韩信死了,刘邦既喜且悲,喜的是心腹大患终于死了,悲的是一代名将终无法善终。刘邦本人是不想杀韩信的,毕竟刘邦年轻时也曾纵横江湖,当过一段时间名士,深知国士难得。另外对大汉的建立,韩信立有汗马功劳,如果没有韩信,还真不知道何时可以结束,更不知道是否可以战胜西楚霸王。但是身为帝王,必须对全国民众负责,可以辜负一些功臣,但是不能辜负天下百姓。为了一人私利,天下再起纷争,百姓流离失所,丈夫、儿子征战沙场,非帝王之愿也。

韩信居功自傲,最大的政治理想不是背叛汉朝,而是裂土分疆当一方诸侯!诸侯是什么?就是一个独立小王国,如果韩信生命力足够长,挟楚国之众,夹百战百胜之威,那么汉朝将有改朝换代之危,天下百姓将会再次陷入动乱。韩信对于淮阴侯的爵位一直不满意,更不愿意被幽禁在长安城,讨伐匈奴之战韩信借病不出,还有鼓动部下叛逆的嫌疑。不杀不能让人放心啊,宁可我负天下人,岂能让天下负我,此帝王之术也。

吕高后必须在刘邦还活着的时候杀韩信,因为刘邦活着韩信就不会反,不反就可用最小的代价诛杀之。试想韩信在刘邦死后起兵造反,何人可敌?是有万夫不挡之勇的樊哙,还是精通战阵的曹参,亦或是大将军周勃,车骑将军窦婴?明显他们都不是韩信的对手,要杀韩信只能在他没反之前杀,至于杀他的理由就是谋逆,说你谋逆你就谋逆,不谋逆也是谋逆!至于杀他的方法,真难不到吕后,她可是一个聪明的智者,学识尚在刘邦之上。


大秦铁鹰剑士


韩信其人,连百万之师,攻必克,战必胜,是历史上少有的兵仙人物,对于他为何有如此出类拔萃的战争指挥艺术,史书上往往语焉不详,也许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天才。

韩信年轻的时候,性格放纵,自己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些时候还需要一些老百姓来救济一番,虽为这样贫寒的平民,但是韩信依旧很有风范,每次出行都会非常臭屁的配上一把宝剑,来向周围人展示自己的特殊之处。

这很自然的引起了许多市井之人的恼火,其中就有无赖直接当街拦住韩信,逼迫韩信从他的胯下爬出,如果觉得不行那就用宝剑杀了自己,否则就是明显的懦夫和废物。韩信面对这样的侮辱,并没有像杨志一样挥刀杀死无赖,而是选择屈服——从无赖的胯下爬出。

等到天下大乱之后,能屈能伸的韩信带着自己的这把宝剑去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定陶之后,韩信作为项梁旧部,理所应当的归顺给了项羽,项羽对韩信这个人并不是很重视,仅仅让他做一个自己的卫士,所谓“持戟郎”,可是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根本就不愿意长久的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卫士,而实际上项羽这个家伙武力值超群,压根儿就不需要什么卫士来保护他的安全。

韩信眼看找不到扬眉吐气的前途,于是跑到刘邦军队里面,刘邦一开始也不愿意重用他,后来在萧何的大力劝谏之下,刘邦登坛拜将拜他为大将,韩信作为大将之后,开始在各种战事里面崭露头角,就连刘邦也不得不震惊于韩信对兵法的掌握与运用,可是后来韩信的尾巴越翘越高,甚至在刘邦陷入危机(被项羽团团包围)的时候依旧按兵不动,提出了先把自己封为“假齐王”的要求(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

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韩信的这种乘人之危的要求直接激怒了刘邦,刘邦恨不得当场就把这个该死的韩信给用刀子干掉,但是关键时刻还是刘邦的谋士进行了劝谏,让刘邦假装大度,先解燃眉之急,韩信这件事先给他记着,日后再秋后算账。

刘邦觉得谋士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假装大度“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狗屁假齐王啊!”韩信非常感动,于是更加坚定了为刘邦卖命的心态,对于自己手底下的谋士和项羽派过来的说客提的建议一律不听。

刘邦借助韩信出色的军事才华荡平项羽势力后,先是将韩信的军权夺走,然后将韩信这个“齐王”降格为“楚王”,后来又寻了个由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当然了后来证实是诬陷,不过不管是不是诬陷,反正刘邦又抓住机会将韩信这个“楚王”降格为“淮阴侯”,并且把他“请到”长安来享福了。

在长安的韩信日子过得很苦闷,他去拜访樊哙的时候,樊哙这种身份的人看到这么一个军方昔日巨头居然来拜访自己,吓得马上跪在地上“大王肯幸臣啊”,可见韩信此时在整个汉帝国的军事威望已经高到什么地步了。

而韩信在拜访樊哙之后,居然苦笑着感慨自己现在已经沦落到和樊哙这种人为伍了,真的是耻辱啊。可想而知此时的韩信内心的想法是有很多的。

后来刘邦去外面镇压叛乱,因为京城空虚,所以吕后担心内心最近想法比较多的在汉帝国军中地位崇高的韩信会搞事情,也许会和叛军来个里应外合的戏码,所以,为了一了百了,吕后直接假传刘邦得胜回朝的消息,让当年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的萧何邀请韩信共同进宫朝拜。

韩信不疑有他,进了宫,然后被吕后残忍的在宫里处死了(按照民间传说,韩信是被布袋子蒙住脑袋拖进暗室,被一群宫女用竹匕刺杀的),刘邦真的回来后,听说这事情,情绪有所波动,但总的来说喜悦是要多于悲伤的。


无笔


韩信在汉营得到刘邦的重用后,用兵如神,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地位和实力也越来越大,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的一举一动和他的倒向都影响着楚汉相争的结果。


后来韩信在垓下之战围困项羽,终于逼的项羽乌江自刎,曾经刘邦也对韩信说过,只要韩信顶天立地,决不刀剑加身。

刘邦建立大汉后,韩信因功被封为楚王,但后来韩信被吕雉所杀。

那吕雉是如何做到“只要韩信顶天立地,就绝不刀剑加身”呢?

所谓顶天立地,决不刀剑加深,就是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人、见男子不杀,见利器铁器不杀。


因为韩信功高盖主,是一方诸侯,就对大汉天下构成威胁,吕雉因为韩信对萧何的信任,就命萧何把韩信骗到宫里。

吕雉要杀韩信,可又不违背刘邦曾对韩信说的,只要韩信顶天立地,就绝不加身。

所以吕雉把韩信骗到宫殿后,就命人把门关上,然后灭了烛火,这时宫殿内就没有光明,所以见天不杀,见光不杀就不存在。

然后命人把韩信吊起来,这样韩信就没有脚踏实地,就没有见地不杀。之后又把韩信身上盖上布,这样韩信就没有见到人,也就不存在见人不杀。

同时宫殿里都是女子,所以也没有见男子不杀。而吕雉又让这些女子用木棒把韩信打死,这样就不存在刀剑加身。


就这样,虽然韩信又刘邦的几个不杀,最后还是被吕雉杀死了。当然这只是流传的,具体的是真是假却不得知,唯一事实的就是韩信被吕雉除去了。


中孚鉴



试着答一下。


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

衣赐履按:历史上,多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忘恩负义,其中最典型、最有名、最悲情的例子就是诬杀韩信。而韩信的悲情就在于,他为刘邦夺得天下居功至伟,他最有能力背叛刘邦,他多次被人劝说背叛刘邦,但他没有背叛。而刘邦却把他从齐王改楚王,又从楚王贬淮阴侯,然而,还是没有放过他。尽管,下手的是吕后,助攻的是萧何,但账,则记在刘邦头上。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韩信为什么被诛三族。

前202年,十二月,刘邦灭掉项羽,胜利凯旋,路经定陶(山东省定陶县),突然闯入韩信大营,夺取他的印信,立即把韩信的部队,纳入自己控制。

衣赐履说:这是刘邦第二次夺取韩信的印信和军队,第一次在前204年6月(可参阅拙文《刘邦的两个活命法宝:常跑路、听人言》),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是一万个不放心啊。

春季,正月,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统辖淮河以北地区,都城设在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五六月间,韩信到了下邳,就任楚王,开始报恩。第一个是全中国最有名的洗衣老太(漂母),当年连续好几十天免费供韩信吃饭,韩信赠给老人家黄金千斤。第二个,是南昌亭亭长,韩信给了人家一百个大钱,说,你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蹭吃蹭喝,心理承受力无人能及,一蹭几个月,直到把亭长老婆蹭得受不了了,终于撕破脸拒绝再给韩信提供饮食。现在给人家一百个大钱,也有点那个,呵呵)。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淮阴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警备区司令官),并告诉部下说,这小子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不过呢,杀掉一个小人物没有意义,所以忍耐(这三件事,详见拙文《明明有三个选项,韩信为何偏偏选择胯下之辱?》)。

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昧与韩信是故交,项羽失败后,钟离昧逃亡,到了本年年底,投奔韩信。刘邦痛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下诏让韩信捉拿。韩信初到封国,巡行所属县邑,每次都携带大批武装部队,护卫严密。

衣赐履说:作为楚王,巡行各县邑带着部队护卫,本属正常,但太史公专门点出“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可能在暗示韩信要么在炫耀,要么对自己的安全相当担忧,有点像商鞅被车裂之前的作派(可参阅拙文《秦国宗室贵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前201年,十月(岁首)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便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坑了那小子!

刘邦默然不语。又问陈平,陈平说,有人告韩信谋反,这事情韩信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陈平说,老大你的部队与韩信的相比,哪个更猛?

刘邦说,打不过他。

陈平说,你的将领们与韩信相比,哪个更能打?

刘邦说,打不过他。

陈平说,军队不如楚国,将领又比不上韩信,却要举兵攻打他,这不是逼着他谋反吗?

刘邦说,如之奈何?(这翻对话简直和刘邦、韩信著名的“汉中对”如出一辙,只不过当时论的是刘邦和项羽哪个更能打,可参阅拙文《一台两个演员一个观众的好戏——萧何月下追韩信》)

陈平说,古时候天子有时会巡视诸侯镇守的地方,会见诸侯。老大你可以假装巡游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韩信地盘。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对云梦有所描写,硬是把诗仙李白吸引到此,一住十年),在陈县(河南省淮阳县)会见诸侯。陈县属楚国管辖,韩信以为你不过出来寻点乐子,不会有什么重大事情,一定不会防备,等他来晋见您的时候,绳子一捆,不就完了?

刘邦一听,二话没说,立即派出使者通告各诸侯王到陈县相聚,诏书上说,我将前往云梦一游。诏书发出,刘邦随即起程。

韩信接到诏书,心下恐惧,不知怎么办好。有人建议说,事到如今,大王干脆把钟离昧杀了,再去晋谒皇上,皇上见到钟离昧的脑袋,肯定很高兴,这样应该就没事了。韩信于是去和钟离昧商量,要借他项上人头一用。钟离昧说,你杀我取悦汉王,我前脚死,你后脚就会跟上的,唉,大王啊,你可不够厚道!说完,钟离昧自杀。

衣赐履说:韩信“心下恐惧”,说明心中有鬼。这个鬼可能是钟离昧,也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思想斗争。不过,话说回来,韩信心下恐惧,不知怎么办好,听人建议,云云,这些都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太史公是听谁说的,实在让人费解,呵呵。另,韩信是刘邦的臣子,钟离昧是项羽的亲信,刘邦灭了项羽,天下一统,钟离昧投奔韩信,这不是害韩信吗?韩信收留钟离昧,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且慢,这里似乎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前面我们也讲过的,汉初,封建制在人们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可能认为,刘邦作为皇帝,是天下共主,但封国国君,也不是事事都需要请示汇报的,是有一定自主权的。春秋战国时期,犯了死罪逃到别国的人有的是,比如吴起由鲁逃到魏、再由魏逃到楚,范雎由魏逃到秦,樊於期(於读如乌)由秦逃到燕,因此,韩信和钟离昧都没有太当回事儿。但形势毕竟与春秋战国不同了,且皇帝亲自巡视,没办法,只好借钟离昧脑袋一用。

十二月,刘邦到达陈县,各封国国王也都陆续到达。韩信提溜着钟离昧的脑袋来了,刘邦看过人头,说,来人啊,把韩信给我绑了。武士们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把韩信绑成粽子,扔到囚车上。韩信这才发现落入圈套,叹息说,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啊,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

刘邦说,行啦,别嘚嘚了,有人告发你小子谋反!

云梦也不巡游了,直接西返,下令大赦。

衣赐履说:假装出游云梦,生擒韩信,这是陈平六出奇计的第五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身边没兵,韩信就是废人一个。

大夫田肯上奏章说,陛下逮捕韩信,又建都关中。关中形势,最是险要,靠山面河(黄河),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封国如有叛乱,出兵东下,好像在屋顶上倒拿水瓶往下倾泻,没有人可以阻止。而齐国东有琅邪(山东省胶南市)、即墨(山东省平度市)的富饶,南有泰山的屏障,西有黄河天堑,北有渤海的海盐利益。方圆两千里,战士可征集百万之众,那是东方的秦王国。除非是皇上的亲儿子、亲弟弟,千万不可封他齐王。

刘邦说,好极了。赏赐黄金五百斤。

衣赐履说:田肯的贺章非常蹊跷,刘邦抓住了韩信,田肯说“陛下得韩信”,就这五个字,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说定都关中的事,意思是关中为首都太好了,随时可防山东叛乱。然后笔锋再一转,说齐国很牛逼,相当于东边的秦国,除了皇帝的亲兄弟和亲儿子,谁也不能封齐王。通篇下来,几乎与韩信无关,这怎么也不像是庆贺抓住韩信啊!细细思量,这个贺章恐怕大有深意。第一,田肯已经读懂了刘邦的内心,天下一统之后,各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或者说刘邦所感觉到的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因此,田肯建议,像齐国这么重要的地方,绝不能封异姓王,刘邦当然深以为然。第二,田肯隐隐地为韩信求情。大家看,本来说的是个韩信,结果大段讲的都是关中和齐国,什么意思呢?我感觉,田肯的用意是在提醒刘邦,在刘邦和韩信著名的“汉中对”之后,刘邦先平定了关中,作为东征项羽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韩信应该是作了很大贡献的;齐国可以与秦国一较长短,而齐国也是由韩信打下来的。田肯极力渲染关中和齐国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提醒刘邦,韩信功大,杀之三思。刘邦后来只把韩信贬为淮阴侯,我们不知道田肯的贺章起了多大作用,但田肯的用心,也算良苦。

刘邦回到洛阳,就放了韩信,夺了王爵,贬为淮阴侯。韩信知道他获罪的原因,不是谋反,而是刘邦害怕他的军事才能,于是经常称病,不去朝见。平日在家总是闷闷不乐,为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这样的人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都是他原来的手下)。韩信有次去拜访樊哙,樊哙跪拜送迎,以“臣”自称,说,想不到大王竟肯光临我这里!韩信出门后,讪笑着说,真想不到,我竟然要和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衣赐履说:一般人只能上不能下,韩信也是如此。樊哙是个粗人,在韩信面前,跪拜送迎,自称为“臣”,那是对韩信发自内心的尊重。而韩信却羞于和樊哙混在一起,人家可是刘邦的担挑儿哦!足以见得,当王,还是当侯,那感受可是完全不一样啊!萧何可以满足于封侯,善终;张良可以满足于封侯,善终;韩信不满足,如之奈何?

刘邦曾经跟韩信讨论过将军们的指挥能力,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不能超过十万。

刘邦说,那你呢?

韩信说,我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说,你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俘虏了?

韩信说,老大你带兵不怎么样,但驾驭将领不是一般的牛啊,这就是我被你俘虏的原因。况且你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衣赐履说:这是刘邦与韩信另一段牛逼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是忌惮的,韩信对刘邦是服气的。

表面上看倒也轻松写意,君臣俱欢。其实,如果你是刘邦,想想身边一直有个能带百万军队的人,你睡得着吗?我个人有种看法,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从某种角度看,其实是对韩信的一种保护。不过呢,当过王,掌管过一个国家的人,对一个侯,总是不满意吧。一有机会,可能就会冒出头来。

最初,刘邦任命阳夏侯陈豨(读如希)为封国相国,代表中央,监护赵国和代郡(河北省蔚县)跟匈奴(王庭设蒙古国哈尔和林市)接壤地带的边防军(通鉴上没有写明是哪个封国的相国,而《史记》上则说任陈豨为钜鹿郡守,我们采用前者)。陈豨出发前,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我可不可以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驻防的地方,集结了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将领。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皇上当然不会相信;再次告发,皇上可能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皇上必然大怒,亲率大军来灭你。一旦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在京城做你的内应,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

陈豨一向敬佩韩信,认为他说的话不错,说,我谨遵您的指教!

衣赐履说:陈豨谋反,详见拙文《刘邦用兵的一字真言——赏》。

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却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陈豨的消息。前196年,正月,韩信的一位家臣不知犯了什么过错,被韩信囚禁,打算杀掉。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密,向吕后告发韩信打算谋反。吕后就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死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蒯彻是韩信的智囊,曾经劝韩信拥兵自立,与楚、汉鼎立)吕后夷韩信三族。

刘邦平叛陈豨之后,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心中大喜,但回顾前情,又感怜惜,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

刘邦说,蒯彻是齐国的说客。

就诏令齐国(刘肥)捕捉蒯彻。蒯彻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彻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怒了,说,煮了他。

蒯彻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彻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谁牛逼谁就率先得到它。盗跖(春秋时代著名大盗,跖读如直)的狗,对着帝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不过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给韩信出主意时,我只知道他,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干陛下争夺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都不是您的对手罢了。您总不能把他们都煮了吧?

刘邦笑了,说,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彻的罪过。

衣赐履说:对韩信,刘邦是矛盾的。听吕后说韩信已死,心中大喜,这是把一块大石头放下了;但回顾前情,又感怜惜,这是想起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想起了韩信在他夺取天下过程中的巨大贡献。杀不杀韩信,刘邦一直很矛盾。论情感,他不愿意;论皇权,他必须处死韩信。因此,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假别人的手干掉韩信。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以前听过一种说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和人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人不猎杀狮子,狮子也不吃人。但是,一旦有哪只狮子咬死了人,那么,人无论如何也得杀死那只狮子。因为,狮子尝过人血的滋味了,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从此,它就会想尽办法去吃人。似乎离得有点远,但道理是一样的,韩信是当过王的人,他尝过面南背北、唯我独尊的滋味,因此,他耻于和周勃、灌婴、樊哙之辈为伍,而这哥儿几个可都是侯啊!刘邦怕韩信,所以把他贬为淮阴侯,其本质是削了他手里的兵权,相当于拔掉了狮子的牙。但是,不行,韩信当过王,实在对王的权力难以割舍,对王的感觉十分思念,现在,牙被刘邦拔掉了,韩信就以陈豨为牙,联手谋反。只要给韩信一支人马,刘邦岂能安睡?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韩信完全是被诬杀的,他什么也没干,就被吕后给处死了。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高祖翦除功臣”一节里说,陈豨当初受命时,未必有反心,韩信不可能和他谈谋反这么敏感的事项;韩信手无军队,与将相大臣也都没什么来往,光靠一些家臣就想谋反,是不可能的;赵国、代郡,距长安数千里,韩信和陈豨根本没办法联系沟通,因此,韩信谋反,必为诬陷。吕先生是现代史学大家,他对韩信谋反的质疑当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呢,作为后生小辈,我也斗胆质疑一下吕先生。吕先生一生,主要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从其简历上,看不到有任何仕途经历,因此,先生对事物的理解,更多的会从正面、正常、正规的角度去看,而历史中人,特别是争天下、保皇位的人,其行事之不正面、不正常、不正规,是吕先生这样的人根本无法想像的。我一点没有贬低吕先生的意思,而只是想表明,正因为吕先生这样的人是君子,所以,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历史中的真实,特别是历史中的丑陋,以及丑陋产生的原因。而深谙历史之道的人,比如,某老,也是大学问家、大历史家,而且身居高位,基本上算善终,他对历史的理解,绝对深刻,但,他绝对不会把他的理解付诸笔端。我不能说韩信一定谋反了,或者一定没有谋反,但是,韩信的存在,是比彭越、英布的存在还让刘邦不放心的。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处理,刘邦除掉韩信是必然的,尽管,刘邦不是一个嗜杀的人,甚至,刘邦是相当宽厚的帝王,正如韩信尝到了王的滋味一样,刘邦也尝到了皇帝的滋味,他绝不允许有人对皇权发起挑战,谁都不行。韩信有多次反叛的机会,都没有反叛,许多人理解为韩信忠厚,不忍背叛刘邦。其实也未尽然。刘邦和韩信感情深厚,这一点没啥说的。我们在《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里已经讨论过,汉初,人们更喜欢周的封建制,而不是暴秦的郡县制,刘项推翻秦朝之后,立即回复了周的封建,大批封王。这样,刘项争霸期间,不光是韩信,包括张耳、英布、彭越、吴芮、臧荼这些人,从内心里认为汉会是另外一个周,他们都能当他们的太平王爷,因此,韩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思想,才没有与刘邦决裂。然而,周之封建,已是昨日黄花,君主中央集权,呼之欲出,不仅韩信等人起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末路,其实,刘邦本人,也应该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异姓王不除不行。比如,打陈豨时,韩信称病不去,彭越称病不去,如果你是刘邦,你作何感想?而臧荼是第一个反叛的异姓王,《史记》上没说原因,但很可能是臧荼敏锐地察觉到,想当个周时的诸侯王,恐怕门儿也没有,干脆反了算了。难道韩信没救吗?其实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想活,可以向长沙王吴芮学习,但,性格决定命运,他又学不来。吴芮也是尝过人血的狮子,为什么却善终,王爵传五世?因为人家自己拔了尖牙,自己铰了利爪,而没了爪牙的狮子,当然可以颐养天年。我们后面专门加以探讨。

衣赐履和金大妞


韩信乃西汉开国功臣, 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他的兵法运用的出神入化,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代、赵,之后他北上又降服了燕国,最后在垓下围歼楚军,逼得项羽自刎。就是这样一位英才,最后却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可谓是荒诞至极。要知道当初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是根本没有机会打赢项羽的,更别说建立汉朝了。可惜,可叹,可悲!

功高盖主是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这样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落得凄惨的下场。他自己也知道,很有可能死于刘邦之手,所以在追赶项羽到荥阳时,就迫使刘邦封了个“三齐王”,就是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有“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本以为这样就没事了, 可后来他依旧被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也是韩信自己太自信了,要知道古代帝王想要你死就算你避过了1万种方法,他也能找到第10001种方法来杀你。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我发现韩信的死法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上,并无相关记载,但是我却找到了两种说法。一是说吕后招韩信进入了一个地上铺满毯子的宫殿(长乐宫),待韩信进入宫殿后封锁了所有的门窗,让两旁几十名宫女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韩信,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另有传说中,刘邦曾许诺过,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所以韩信被杀的时候,吕后把他吊在大钟里面,看不见天,脚悬空不着地。然后命令宫女用削尖的竹子,或者说是桃木剑将其杀害,但这却没有记载。

韩信一生功名万千,最后却惨死,原因有三。第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还是虾兵蟹将的时候是萧何劝说刘邦拜他为大将军的,在天下太平之后,也是萧河献计谋杀死了想要反叛的韩信。

第二,韩信收留了一个刘邦最痛恨的人——项羽手下第一武将钟离眛。同样作为项羽的手下,刘邦能接受季布等人的归顺,却要通缉钟离昧。是因为钟离昧曾经追杀过刘邦,刘邦保留了曾经的痞气,性格上总是以牙还牙。

第三不识时务。韩信是一个武将,有武将的秉性。面对刘邦放出的信号,从齐王楚王,到淮阴侯的贬谪。韩信都没有理会,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用战功换来的心安理得。第三条才是韩信被杀的根本原因,就算没有萧和、钟离昧这些人,韩信终究也难逃一死。

就这样,虽然韩信有刘邦的几不杀,但是最后还是被吕雉杀死了,当然这些都只是流传的,具体的真实情况不得而知。


史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