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楷书过渡行书最好的碑帖是什么?

jiritoutiao123


答题友》》


在楷书四大家里面,颜、柳、欧、赵,只有赵孟頫是元朝的,而且在这四人中前面三人笔画都比较方正,而只有赵孟頫的字,虽然归为楷书四大家之列,但他的笔划则有细微的变化,特别是笔划与笔划之间有连带感,趋于行草书的章法。


记得我读书时,一直到读高中字都写得不够工整美观。后来到大学时我选的是文科,因此常常为写不好字而苦恼。为了改变我写字的弊端和短板,我开始自学书法,包括钢笔字和毛笔字,为此我还读了很多美术、书法方面的书籍,购买了大量的名人字帖。在获得了一些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便从基本功开始练习字帖。首先练习楷书,以楷书四大家为蓝本,最先练习柳公权的字,主要是练习字的骨架,因为柳公权书法的特色就是刚劲有力,笔画清净苍萃;然后再练习颜体,颜体的特色则是肥瘦变化中做了一些延展,收笔处见一点锋芒,特别是撇捺之中,能收放自如;其次是欧体书法,笔墨就更趋于浓重典雅一些,笔划的变化就更加大胆;最后才是练习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的书法有一种绘画中留白的韵味,字有明显的章法,布局很美,他的字是在方方正正楷书(包括王羲之标准的楷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格调和格局的演化,我对他的字十分喜欢,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字有赵孟頫书法的意境之美,但其缺点就是不够大气。

通过长期的书法练习,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我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均会得到同事们的好评和赞赏。


如若是真正学习行书的话,最好的范本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已无法勘正原稿手迹,但不愧为天下行书一绝。因此,我觉得从楷书过渡行书的应该是赵孟頫的书法,虽然其本身就是楷书,但我却把赵孟頫的字归为“楷书中的行书”(简称行楷),这也算是与大家分享我学习书法成长的一段最美好的经历吧。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如果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名人文化郭大哥


开宗明义,既然是楷书到行书的过渡,那就应该兼具楷书和行书的特点,即为行楷。

我推荐以下三本经典碑帖

第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圣教序全文共1904字,是弘福寺和尚怀仁经过24年苦心经营集字而成,是保留王字最多的碑刻,因为是从内府中王羲之真迹集字而成,所以,此碑出处正宗,采王书之众长,摩刻也非常精到,堪称行书入门典范。

此碑入手有三大好处,1、取法乎上,直入王字正脉。2、初学行书笔画最易轻薄单挑,而此碑以行书刻石,充满金石气,以此入手恰可规避这一问题。3、此碑集字时楷行草三种字体兼备,临习此碑可以同时掌握三种字体。

学习此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碑刻揣摩运笔轨迹。2、集字作品都未免缺少连贯,略失自然,缺少一气呵成之势,通临时注意避免。3、此碑中重复字很多,可以把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汇总对比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可以参考后世名家临摹的墨迹本,比如《赵孟頫临圣教序》。

第二、陆柬之《文赋》

陆柬之是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少时师从虞世南,后上溯魏晋专攻王羲之。《文赋》本是东晋陆机一篇著名的论述作文章的骈文,陆柬之以行楷书之,偶尔兼用草书,从而形成一定的特色,被称为唐代之《兰亭》。

临习此帖应该注意两个方面:1、《文赋》初看似平,深硏后才体会到笔法高古,徐疾相生,俯仰跌宕,正如张怀瓘所说“一览未察,深硏始惊”。2、此帖取法《兰亭序》,但点画细微变化不及兰亭,比《兰亭序》更容易掌握。所以是初学行书的经典法帖。

第三、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洛神赋》本是三国时期曹植的辞赋名篇,历来许多书法大家都曾书写过,赵孟頫就曾以行书和小楷书之。

这里给大家推荐的是行书本《洛神赋》。



赵孟頫虽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其楷书已经不是规矩森严的唐楷,唐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而赵孟頫一改前人之法,起笔收笔处多用使转,增加侧锋使用,从而使得书写时笔画连贯、顾盼呼应,书写速度也大为提高,因此,严格来讲,赵孟頫的楷书基本都是行楷。

此《洛神赋》是赵孟頫行书中比较得意之作,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起笔藏露错落有致,充分展示了熟练的笔法和技巧。学习此帖应该重在揣摩其精致的用笔和遒健优美的结构造型。

以上三个碑帖,不仅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是初学行书的经典碑帖,其行文内容更是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堪称“文书双璧”。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不妥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水墨蘭亭


书法学习过程中讲求循序渐进,急不得,只能慢慢一步一步学习。楷书以唐人为极致,上可追魏晋,唐以后的楷书就不值得一提了。唐人楷书之中,以今天的审美标准和对书学艺术的审美来看,颜筋柳骨也慢慢淡出视野。颜、柳的楷书虽然筋骨扎实,但是多了一些呆板和媚俗气息,用来打基础还可以,但作为学习不是首推的法帖了。

唐代的书家都是取法于魏晋二王,在二王基础上进行改变创新,颜、柳自然不例外。所以,说到由楷书向行书的过渡问题上,还是回归到二王一脉。二王书风中,出现最早的具有行书笔意的楷书作品就是隋代智永的真书千字文。笔法是典型的二王体系,虽是楷书,但笔画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灵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训练行书的连贯。是在由楷书向行书学习转换过程中,最佳的学习教材。

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二王一系是始终贯穿着几千年书法史,哪怕是颜真卿一系的篆籀行书,也是由早期受二王影响,后期自己改变创新而成。所以,智永千字文不失为最佳的楷行过渡的首选范本。只是楼主所说的所学柳体,个人感觉可以换帖学习,比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的法帖也都是很高的取法,不一定拘泥于传统的颜筋柳骨,这样也便于后期行书的学习。






苍钟


楷书学习的是柳楷,那么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最好的碑帖,我的建议是选择学习赵孟頫的行书碑帖。原因有以下三点:

赵孟頫曾取法柳公权的结体

赵孟頫六十岁以后曾经取法柳公权的楷书结体,这在他的楷书《妙严寺记》、《昆山淮云院记》上都能体现,只不过是变柳楷的森严法度为随和典雅。这种取法的方法我们在启功先生的书法当中也能看到,启功先生也曾取法柳楷,但并没有被束缚,最终的风格也是端庄典雅之态。

赵孟頫《洛神赋》

学习赵孟頫的行书,一方面是结体与柳体有相同之处,另外就是可以去除唐楷法度太过的问题。

赵孟頫的行书范本都是墨迹本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半生师笔不师刀”,就是因为碑刻版的书法,很难搞明白它的用笔。特别是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初学者,学习碑刻很容易形成错误的用笔习惯。而赵孟頫的传世范本都是墨迹本,对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好地研究笔法。

赵孟頫《秋声赋》

很多人都建议说学《集字圣教序》,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集字圣教序》并不见得最好。因为:一是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即使是现在最好的拓本也失真严重,初学者缺少辨别力,容易走偏;二是《集字圣教序》虽然集的王羲之的字,但有相当多的都是怀仁写的,说实话可能是反复拓刻失真的缘故,里面很多字真的不好看,但好像大家碍于面子都不说。

赵孟頫是学习王羲之最好的过渡

书法圈里有句老话:“书不入晋终是野道”,特别是学习行书,最终的学习目标一定是二王。但二王留下的作品已经没有真迹了,大部分是石刻拓本。有些墨迹本也是后人摹写的,最好的也是唐代的版本也是唐代的硬黄纸双钩廓填的,虽然号称“差真迹一等”,但是这样的范本都很少。

赵孟頫《心经》

赵孟頫可以说是后世对二王的书法继承最好的书家之一,而且是最顶尖的几人之一,因此拿赵孟頫的行书作为范本,然后过渡到二王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赵孟頫行书版本的选择

赵孟頫行书成熟期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天津博物馆藏版)、《心经》(保利拍卖版)、《前后赤壁赋》、《闲居赋》、《秋声赋》等,另外他的临帖《集字圣教序》对于过渡到《圣教序》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一点就是网上有很多老师临摹赵体行书的教学视频,可以多看看,理解一下其中的笔法运用,例如翰墨今香的头条号里就有陈忠建老师的《圣教序》和赵孟頫的《洛神赋》教学视频,欢迎去学习。


翰墨今香


楷书和行书虽然从最基础的技法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也有很多的书法家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但是它们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所以长期练习楷书的书法家,从楷书过渡到行书还是比较困难的,楷书里面有太多的提、按、顿、挫,这些用笔方法虽然在行书里面也有,但是比较少,行书为了书写的流畅性,一般会减少用笔里面的顿和折笔,更多的是转笔和圆笔。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初学者学习完一段时间楷书以后,写行书往往带有楷书的顿和折,不够流畅,书写性就会相对差一些,而写行书非常多的书法家,他写楷书就会写的非常流畅,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些楷书并不是标准的正楷,其实这并不是说他们写不好楷书,而是他们没有专门去练习这种书体,如果专门练习,同样可以写好的。

所以,对于那些学习完楷书的同学,再去学行书,我一般都会让他们找一种过渡性的书体练习一下,练习一下行书的用笔,这样在写行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入门了。

那么以什么书体过度好呢?

我个人一般会推荐学习赵孟頫的从楷书,通过赵孟頫的行楷书,向行书过渡。

主要的字帖有:《赵孟頫楷书千字文》、赵孟頫临《王羲之圣教序》。

练习时间:这两本字帖不要练太长了,3个月就可以,如果精确到小时,大约练习60个小时。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不二斋


学什么字贴从楷书转变到行书,这个就要书写者,自己去找,自己体会了。别人推荐的倒是很好,还是自己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学习要好。

其实写字没有捷径的,只有持之以恒把楷字写好,写精,写神了。才能自己转变到行书,草书。有了楷书的底子在去写行书,草书。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临写名家名帖倒是挺不错的。

怎样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审美观,然后在比照书法大家的笔迹了。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追求自己书写的进步,这确不是一招一夕的,长期关注才行。

当然要是平常的用用,练个三五个月还是有可能进步的,最好还是长期坚持下去。古人经常说字无百日功,还是长期坚持的好。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米蒂,也是写完芭蕉成大家







张久久


1.怎样面对当前的问题:你学习柳体,写的应该是玄秘塔或神策军,这两个帖都来源于碑刻。初学书法的人是不应该学碑刻的,入门就学碑刻的害处就是写字死板,往行书过渡极其困难。现在既然已经学了就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它,弄清楚“过渡”困难的原因是啥,找到原因就有办法解决。

2.原因分析:碑刻的缺点就是丢掉了笔法细节——入笔、发力、调锋、收笔、连带、承接、呼应等内容,这些丢掉的东西,恰恰是写行书必须的元素,也就是说连接楷书和行书的桥梁没有了——“过渡”就难在这里。3.解决办法:找回笔法。离行书最近的楷书是智永楷书千字文,其次是褚遂良的倪宽赞这两个帖都是墨迹本,用笔细节极其清晰。特别是智永千字文,笔法直接来源于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与行书有着天然的联系。写一段时间的千字文,笔法熟练后,可写兰亭序或者王羲之信札,从而实现由楷向行书的顺利过渡。




神州书画研习社


从楷书向行书过渡,我个人推荐怀仁《圣教序》。

一、《圣教序》是王字的精华。此帖是怀仁费时24年,从1500多本王羲之法帖中拼凑而成,可以说字字珠玑。

二、《圣教序》字数多,近2000字,相当于王羲之的字库,能全面地学习王字。

三、历代临习《圣教序》的书家较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临作,这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圣教序》的参考。



临习《圣教序》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学习王羲之的其他法帖。因为《圣教序》毕竟是集字,行气稍差,可参考其他法帖解决这一问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要想走书法这条路,我就推荐你先临写《圣教序》。把它临扎实了,再去学自己喜欢的。



怒笔狂花


悟空。你所有的邀请当中。就是这个问题。是比较有专业水准的。我乐意回答。

楷书。行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书体。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书。这是一个好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个就是楷书。楷书也叫正书。真书。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正是相对于邪和存在的。书法当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气。评价一个书法。审美一个书法作品。离不开这一个字。气就是气息。正气。风气。气机。元气。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气。离开了气。万事万物都会是死的。气也是华夏文化当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我书法是华夏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所以一个书法作品。离开了气。就一文不值啦。在书法当中。就表现为气韵。

说到这里。 正书通常的理解就是。堂堂正正的体现出汉字的正气。

真书。这个概念。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一下。真相对于假而存在的。书法要表现的就是善和美。基本上真的东西一般都是善,善的东西一般都是美。一个假的东西。根本上谈不到善,没有善,美是无从谈起的。真书。通俗的理解就是。用真实的抽象的笔法表现出汉字所代表的善和美。这个可能很难理解。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汉字的造字法则有象形法。比如一个山字。三个简单的线条。就已经抽象了整个山的面貌。而这个用三个抽象的线条书法出的山的形状。就很真实。很善很美。

那么,顺便说一下楷书的定义,楷书通过抽象的线条表现出汉字所代表的事物善和美是可以成为学习的楷模和范本。

楷书。由钟繇开始得到完善。在王羲之开始得到升华。王羲之后的褚遂良已经把楷书表现的很完美啦。褚遂良是得到了王羲之的真传的。他的大字《阴符经》就是一个楷书神品。每个字都气机洞达,生机盎然,鲜活的气息流动于整幅作品之中,美轮美奂,美不胜收。有的人把它称之为行楷。其实是不对的。就是一幅完整的楷书。

,因为他的用笔气机流动。笔势气息运转活泼,好像行书一样。

所以。通过学习《阴符经》转入行书。是非常容易的。完全有可能得到王羲之《兰亭序》那样神乎奇迹的行书笔法。

好啦。悟空。我回答完啦。

我这个回答可是不传之秘。天底下我老师是只传了我一个人。现在无私的奉献出来。你要不要感谢我呀。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