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關於數學的早教,很多家長會把數數看做是首要,比如幼兒能夠從1數到10,再從10發展到100,聽起來感覺孩子能做到如此就是很有“天賦”的表現,但數數真的有用嗎,很多家長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從1-10,10-100,孩子說出口的感受更像是跟溜唱數。

也就是說這些數字在孩子的思維中沒有現成數字的對應關係,也無法理解數字的意義。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單純數數其實對孩子來說更像是發音符號的記憶,嚴格意義上這其實是一種語言能力的鍛鍊,而不是數學能力的提升。

數學啟蒙,相比其他的感知、藝術啟蒙會被家長視為“無用”,太早地教孩子學數學真的有用嗎?畢竟數學是一門講究邏輯思維的學科,孩子太小理解有限,就像以上說的,數數似乎對孩子學習數學起到的幫助不大,其實數學啟蒙不是“無用”,方法用對了一樣可以成為孩子未來學習生活的一大助力。

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在美《商業內幕》中就有一項成功孩子的父母所擁有的共同特徵調查,一項數據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那就是對孩子的數學早教。同樣的,來自美、加拿大以及英國的一項聯合研究中,以超過3500名學生的數學早教效果為調研對象,發現早期數學能力不光能讓孩子在未來數學學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績,還能提升和發展閱讀能力。

關於孩子的數學早教,可以明確的是,有必要,並且不要只侷限於單純的數數,顯然數學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單調乏味”。關於嬰幼兒數學啟蒙,美早期兒童學習和知識中心給出了三大範疇:

1)數字的運用

培養數感:發現數字的意義(不侷限於類似數數這類無意義的數字記憶)

理解數和量的概念:比較多和少就是數和量的初步結合,而對量的理解可以用堆砌,比較等來完成

順序和對應關係:第一和倒數第一,強化順序對應事物的概念

測量:對事物的尺寸、重量、體積乃至時間都要有對應的數字概念

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2)幾何能力——形狀和空間的理解

形狀的識別:基礎的幾何圖形分辨比如正方形正方體,三角形圓柱體等等,引導孩子識別它們的原因,強化幾何圖形分辨的思維

方向和位置的感受提升:和空間有關的初步感受是相對較好培養的,引導孩子尋找某個事物的位置,讓孩子描述自己和事物的距離,需要如何抵達和獲取。

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3)模式、關係以及變化

模式:以日常規律為基礎給孩子灌輸模式的概念,比如太陽白天出現,月亮晚上出現,太陽和月亮交替一次就過去了一天等等

關係:強化對應關係是數字應用於實踐的具體方式,比如識別不同瓶子的瓶蓋是不一樣的,總結事物之間存在的對應關係

變化:變化包括時間空間引起的客觀事物變化,比如時間推移下一個事物的改變,比如現在在下雨,過30分鐘雨停了,這就是時間進程中事物發生的變化。

對“數學”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後,家長是不是也覺得之前的數數教學有些單調了呢?數學啟蒙可以儘早開始,不要擔心孩子太小無法理解,父母完全可以用嬰幼兒也能感受的方式來實施教育,甚至是吃奶的孩子其實已經可以開始初步的數學啟蒙了。

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0-1歲階段的數學啟蒙

這時候的嬰幼兒教學數學真的合適嗎?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數學的概念更多的是通過形狀和觸感的辨別來完成的,比如給孩子換個奶嘴他們會感知到,這就是通過觸感和形狀認識事物的表現。可見嬰幼兒也有數學邏輯,因此媽媽在早教中是可以加入數學啟蒙教育的,具體的,可以從數和量概念的引入開始。

以下是一位媽媽和8個月大孩子交流的方式:“媽媽給寶寶泡奶哦”,然後舉著瓶子在孩子眼前晃了晃,“這裡有250毫升哦,夠寶寶喝飽了”。

等孩子喝到最後還剩一點,媽媽又說,還剩一點點。咱們一口氣喝光了才能飽飽。最後媽媽還不忘拿著空瓶在孩子眼前晃悠,讓他看看喝光了的奶瓶。這一階段的交流因為是單方面主導,因此關於數和量的概念更多以灌輸和影響為主,讓孩子儘早形成數和量的概念認知。

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1-2歲階段的數學能力發展

1-2歲的孩子對外界的探知範圍提升,對周圍的好奇有了探索的能力,這一階段的孩子在空間感上會有很大的提升,而對物體的形狀、大小、距離以及方向等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探索,這一過程其實就是“空間知覺”的形成。很多家長對孩子展現出的的空間能力並不會聯想到數學,其實空間知覺就是數學能力的一種。

空間知覺能力強的孩子方向感好,視覺敏感性以及準確性也都會展現出優勢,對於空間關係理解不足的孩子,在做事的條理性上,計算的準確性以及對事物對應位置和順序的判斷上也容易出錯。空間是數學範疇的內容,而這類學習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也是孩子較早可以培養和開發的能力。

培養空間知覺在幼兒時期就可以開始,並且能夠利用的東西也很多,積木玩具,空間玩具是寓教於樂的好選擇,父母在引導孩子認識事物的時候也可以加入對形狀空間上的屬性,比如看到一個物體,先從外形上讓孩子描述,接下來位置,順序,距離自己的位置等等,這些都可以起到鍛鍊空間感的作用。

0~3歲數學啟蒙怎麼做?抓住1-3歲“數學敏感期”,科學啟蒙

2-3歲孩子依靠動作感知來強化思維

動作即思維,這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都是適用的,孩子的思維依靠探索外界來形成,而動作是直接接觸外部環境的最有效方式。很多幼兒玩積木遊戲的時候,他們最初其實是沒有明確的拼圖概念的,也就是說最終會拼出來什麼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而隨著積木拼湊的完成度逐漸提高,他們才會說這是“小狗”,這是“機器人”等等。幼兒在玩拼圖玩具的時候更傾向於邊做邊想,而思考好了再提前行動的能力尚未成熟,只有在動的過程中思維才會保持活躍,當然這裡的動也可以理解為聽,看,玩這些具體的內容。

對於這一階段孩子的啟蒙教育可以就可以從“動”方面入手,孩子對數的感知不需要掌握從1數到100,將對應,順序,位置等概念結合實際讓孩子習慣數學的邏輯思維才是更重要的。

具體的,比如坐電梯的時候,上樓讓孩子跟著樓層順數,下樓讓孩子倒數;孩子在爬樓梯的時候,每一層樓有多少臺階,一共怕了多少層樓,同樣是數字卻具有包含關係,這些基礎的數學概念完全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灌輸給孩子。

2-3歲的孩子處於智能發展的快速時期,這時候不論是空間感,感知能力都會隨著活動範圍的增加而提升,應用更多的生活場景將“知識”融入其中,整個過程不會像課堂教學一樣刻板。

但是卻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在數理邏輯上養成好的習慣,以此為起點,會讓孩子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更容易接受新的概念和知識。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存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這一點實際上也是父母常常忽略的,將知識脫胎於課本,生活中處處都是天然的“教學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