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玩,本意是以手玩弄,並不為獲得直接利益而是單純娛樂自身;在《周易》上,還有研究之意,比如“玩古知今”。就當下來說,靠“玩”被人津津樂道的,一者是德雲社的班主于謙,他直接就寫了本《玩兒》,除了抽菸、喝酒、燙頭,還有一些“玩兒”比天都大;再者就是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馬未都,從帶王朔入門的編輯到中國古代器物的收藏家。而其中,馬未都從玩到研究、把玩變成一種文化的引路人,則是有著“京城第一玩家”之稱的王世襄。馬未都表示,自己一半的學問幾乎是受到了老爺子的影響。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于謙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馬未都

王世襄1914年生於北京,他的高祖曾被記載入《清史稿》中、祖父曾任內閣中書、父親曾做過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世代書香。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但是,王世襄的童年,除了家裡規定的學習,全都用來玩了。養蛐蛐,帶著小夥伴去郊外抓野生的;養鴿子,整天追著跑;為養狗,專門請教狗的訓練方法;還學武術,八卦、太極,十八般武藝。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玩”上,王世襄即使轉醫學為國文,也只考到了燕京大學,這與其祖上動輒考個狀元之類的,確實“墮落”不少。

大學期間的王世襄依舊玩性不改,雖然不知道他具體玩了什麼,但他被學校選派到哈佛大學留學的機會卻是被校長親自攔下,他覺得王世襄這個人是未知數(就好像現在的土豪一樣),出去可能會有辱國風。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1939年,時局動盪,再加上母親去世,王世襄終於有所醒悟,開始專心學業,如本校研究生院學習,並將碩士論文硬是寫成了70萬字的皇皇鉅著《中國畫論研究》。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梁思成和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推薦,王世襄被派清查戰亂損失文物。

王世襄多方宴請並向古玩商打聽,得知多數文物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王世襄經多次暗訪,竟發現了楊寧史買去的青銅器的目錄文件,追回青銅器240件。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而最為艱難的,是要從日本人手中追回一批善本書,包括《後漢書》《禮記》《永樂大典》等,這事關中華文脈,如果這些東西被拿走,那以後得跑到日本研究中國文化。王世襄遍查美國在日所設文物機構尋找資料,查出損失文物的名稱、製作年代、形狀、尺寸等等。經不懈努力,終於把107箱善本書追回。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再加上期間追回的6批文物,王世襄總共追回的“國寶”數以萬計。

除此之外,王世襄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明式傢俱的研究。在當時來看,大多數收藏家、文博專家認為竹木漆器類文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王世襄《明式傢俱研究》的問世,掀起了這股熱潮,甚至有人到農村去收各式傢俱。王世襄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明式傢俱的研究與收藏。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王世襄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誰知,80歲時,他還將兒時玩物重拾,

註釋寫作《蟋蟀譜集成》《北京鴿哨》《說葫蘆》《獾狗篇》等。能把所玩變成著述,對此,啟功先生說:“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註腳。”

他是馬未都的師父,被稱“京城第一玩家”,抗戰後曾追回萬件國寶

玩即學,學亦玩,在“玩”上搞出名堂,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