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云月孝文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不合理。职称是学术能力指标,讲究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成果三位一体。

现实中把职级晋升和职称进行强关联是挫伤大部分年轻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职称是学术能力资格考评。

职级是员工履职资格+绩效的结果。职级需要一个基本能力资格,以及基于能力的工作绩效。

将职级和职称进行弱关联是现实中行之有效的办法。


凯腾聚知


职称评审须经逐级推荐的,最后由教育和人社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采取“好中选优”的方式进行评审。\r

因为有名额才能推荐,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推荐,只要学校推荐了,一般情况就可以进评委员会进行评审。\r

既然是推荐,就少不了设置一些推荐条件,比如学历、年限这些都是国家规定的,必须要符合。另外,因为符合国家条件的太多了,学校还要设置一些推荐条件,一般都会以考核、奖励等设置推荐条件。\r

你提到学校为了照顾甚至是私下给了老师一些优秀名额,那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应该把优秀名额给那些工作真正优秀的教师。\r

考核优秀名额比较少,含金量高,把其作为推荐条件无可厚非。所以,个人感觉职称推荐本身是公平的,那是因为获取考核优秀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不公平。感觉职称推荐不公平。\r

特别说明:各地职称政策不一,具体情况建议咨询当地教育部门。\r

本人从事职称考试工作多年,希望能以经验和业务知识给大家一点点帮助。


职称通


一般而言,各地市的职称评审文件,在参评资格和条件中,是不会如此详细地明确业绩条件上要什么荣誉证、多少荣誉证的。

参评者最终能否评上职称,主要看参评者所在校或县域内,可评指标名额多少,然后在按一定比例(一般为1:3)推荐上报名单中,进行综合评比,谁的条件更充分,则评谁。

举例说,我县共10个副高名额,则县里最多可推荐上报30个参评者到市级。最终由市里在这30个参评者中择优评出10人,再将这10人上报省里审核通过,即可。

这种评审办法,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如果你在同市的另一县区,就算你的条件比我优越很多,但你不一定能评上,而我就可以评上。这种"地域性",正因指标不同的原因,表现出很大的不公平性。



因此,在实际职称评审中,同一学校或县内的参评者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若想胜出并排名在推荐名单或指标数内,必须有一定的实力才行。别人有的,你必须有;别人无的,你最好要有;而且在数量上最好比别人更多。

如此一来,再看题主的向题,答案也就很明确了:

评职称,至少要一个、二个"优",也是合理的!它是学校或县教育局根据当年参评者实际而制订的一项临时性、地方性规定。只要是事先制定的,对事不对人的,它应该就是公平公正的。


三味聊教育


我刚刚上了一级,和高级一起参加的评审,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一下上职称硬性条件之一就是优秀,这个是公平合理的,职称不是吃大锅饭,如果工作不认真,教学成绩不突出,这样的人自然是不能评更高一级的职称的,职称设立的初衷就是对教学能力强的人的肯定。

其次:谈谈学校考核,很多教师在考核时评不上优秀,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自身条件的问题,工作业绩不突出,拈轻怕重,往往不愿意承担学校工作中的重活累活,尤其是出力不讨好的活,二是学校评审制度的问题,这个原因是很多教师评不上优的主要矛盾,有部分教师觉得学校领导在人事聘用上管不了自己,工作不负责,偶尔还出现不配合学校领导工作的情况,以自我为中心,领导虽说不能解聘但在关键的考核上领导是有绝对的决定权的。

第三:职称评审的问题,平时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参照省里发的职称评审硬性条件对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感觉那些自己满足认为自己可以上职称,其实不然,因为硬性条件有很多是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而学校往往在制定本校职称评审方案的时候要参考学校的具体条件和本校工作的侧重点,因为一般情况都是符合条件的人多于职称指标生,这样评审组要对符合条件的人进行打分排序,这种情况下就体现各校的特色,相同的情况可能在不同的学校分值不同要求不同,校领导是评审组有决定权的人,就会参考平时管理上的问题进行调整并制定学校评审方案,这个过程就是非常多的教师感觉不公平的地方,虽说方案需要教工代表大会通过,但大部分情况通过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个认为职称评审过程是公平的,因为有省里评审方案,又是不公平的,因为有学校具体的评审方案,不同学校还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干好本职工作才有底气争取个人利益,教学成绩突出,这点非常重要,成绩是教师争取公平对待的硬底气,二教师要有大局观关键时刻要清醒,要能充分认识到学校工作的可能和替领导分担一些难处,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干工作,不要推三阻四,挑容易的干,超出的工作推的一干二净,毕竟学校工作复杂多变,要领导要统筹兼顾,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领导找你一般都要能担起来,领导会记得你为学校的付出的。





一介布衣小书生


合理

一是因为副高职称不是大多数人的,不是摊大饼,是给拔尖人才的。一个考核优秀,要求标准已经够低了!

二是即使年年考核优秀也不一定评上副高。

三是名额有限,参评人数积压太多,副高已经是“尖中选尖”了,不是普通教师所能达到的。

四是关键要消除评副高的假冒伪劣,公平公正评,保证平时考核的真实性。

五是目前取消职称,谩骂职称的声音不绝于耳,实际就是自己评不上所致及其中猫腻所致,职称本身没错。要想评副高,必须付出极大努力。而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评上。

六是一辈子评不上的也很多,因为副高就是这样设计的,金字塔的塔顶。基础是大部分教师。

总之,一个优秀太少了,还要再努力,多得优秀,用心工作,向副高冲刺,祝你成功!


追求有趣


很遗憾,我tmd一个优秀都没有(别怪我爆出口,在单位前三业务部门工作6年,一个优秀都没给)!去年评审高级会计师,还好我高级会计师笔试成绩全省前30名,进入银榜,否则我也凉菜!

说到优秀问题,不争或者没关系基本不会给你的,把名额给有关系的,还落下一个好人情呢。

职称评审伤透了心,虽然我在非业务部门仍然需要加班时按部就班的加班,但是对工作的热情渐行渐远了,不是我对不起组织,组织确实对不起我!!


杨柳伴月


首先要看考核评优的制度及执行是否公平合理,如果考核评优公平合理,那么评职称要求优秀就是公平合理的,反之亦然。

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有些评职称的人对待工作敷衍马虎,但是涉及到个人论文等与评职称直接相关联的事项非常认真,这对整个单位的工作开展非常不利。所以这个考核评优不是看其学术能力,而是看其工作态度及能力。而且很多论文可以找枪手代笔,但你工作中的表现是无法找人代替的。所以我理解这种职称评审制度的目的是将评职称的人工作能力与学术能力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只考虑学术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评优制度与执行是否公平合理。

而评优制度与执行是否公平合理,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民主评议。如果通过民主评议,大多数人认可,那么评优基本就是合理的;如果只是少数领导认定的,大多数人不认可,那么就是不合理的。


终生在野874


1 不知真实原委很难给出客观评价。考核优秀作为指标之一并非不合理,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操作的。年度考核是对工作表现的综合评价,也是工作的激励措施。将年度考核纳入其中,就是将日常表现纳入其中,这是职称评审应该也必须考虑的。

2 关键问题是评职称的办法形成往往都会征求基层的意见,按道理上下几次才会最终形成终稿。有意见应该在此过程就应发表,有不满再之前就应沟通。

3 还有就是年度考核的结果要能禁得起考验,公平公正公开,大家能接受,考核的结果就具有权威,就可以作为参考,就应该可以运用。

4 近5年的时间跨度,也算合理,只需要一次。毕竟竞争激烈,毕竟指标不多,就应该条件更加多方位,让评出的人更加有说服力。

5 无论如何,条件是针对广大对象,没有针对谁没有照顾谁就好。


鲍金勇


职称的问题,越到后面要求越高,甚至有些形式上的东西你以前没有注意,到后面才被拒之门外,所以职称这东西,如果不改,年轻教师还是放平心态吧,不然教师的发展你心里肯定越来越苦。


职称在每个地方来看,评价要求有区别,所以要求资料和资格门槛,对于那些没有经历的教师有些搞不清楚。作为学校管理者,似乎营造更好的这种好的发展氛围,而不是像很多老师说的那些问题,比如亲戚户,关系上的亲信等,让很多不是专业上因素影响了职称的评价,让一些有能力,踏实做事的教师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


所以“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的资格条件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时候,在评价技术考核、年度考核时是否真实、公平对待每一个教师,不至于到后面才知道很多教师吃了大亏。


思维数学小课堂


考核本没有错,错的是考核项目的制定规则和考核执行人的素质。

先来说说考核项目:学校考核不外乎考试成绩、工作量、工作完成情况(教案、作业、其他工作项目等)、班级卫生、班级荣誉、工作量、师德等分项,这些项目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加权,然后按照分数高低,来判定工作成效,进而评出优良中差。

但是分项考核如果项目加权不合理会有它的弊端。例如,如果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判定标准,一个老师代了一个班级得语文课,另一个老师代了两个班级的语文课,那么谁都知道代两班的老师付出会更多,但是成绩十有八九会比代一个班级的老师差(因为你的工作量大了一倍),你却把优秀给了那个代一个班级课的老师,是不是有失公平?

再说考核执行:考核本来应该由从事一线教学的人组成评审组来进行,现在却成了某些人手里的特权,进行暗箱操作,有的甚至成了某些人创收的法宝,大搞腐败。一个不代课或是代课很少的老师,却得了考核的最高分,是不是很滑稽?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为了照顾某些人而由领导私自决定或是随意变动,是不是很可笑?谁来监督执行考核的人呢?

所以,考核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们辛辛苦苦付出了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可怕的是因为暗箱操作和不公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情绪影响教学;可怕的是因为考核而形成的送礼、走后门风气盛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考核真正成为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的制度,才是当下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