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孙太后死在朱瞻基之前,朱祁镇还能成功继位吗?

古曲古风


可以肯定的说,孙太后死在朱瞻基之前,朱祁镇依然是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但是景泰帝死前就不会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无法复位,只能是他的儿子朱见深继承景泰帝朱祁钰的大统。

明宣宗朱瞻基那十年是明朝达到鼎盛的十年,其实这里面不光是明宣宗的功能,更有他母亲张太后的功劳。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是明朝唯一一个曾经把持朝政的后宫女人,她非常的贤能,极具政治智慧,比电视剧里要高明、精明得多,当然更比朱瞻基的皇后孙氏能力要强太多。

朱瞻基死后,年幼的朱祁镇登基,儿童天子,什么也干不了,虽然有“三杨”内阁强势辅佐,但是要在重大事情要做决定,还是张太皇太后做主。她成为了明朝后宫皇后摄政的唯一例子。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其实一直都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在政治智慧和能力上远远不如张太后,特别是在朱祁镇登基后,朝中重要事务基本上不需要孙氏参与,都是张太皇太后与内阁阁臣商议,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很可惜张太皇太后死于正统7年,在他临死的时候都还在行使摄政的权力,召见了杨士奇等重要阁臣托孤。

张太后死后,孙氏名义上就成皇室宗亲的掌舵人,但是此时的朱祁镇已经亲征,她无法对朝政进行干预,关键是她也没有那个能力。

其实,无论是孙氏死在朱瞻基前还是后,朱祁镇都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首先来说,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嫡长子,这符合法统和祖宗家法;其次,朱祁镇有张太后支持。

据史料记载,朱瞻基死后,朝中有人议论张太皇太后会不会立她另外一个亲儿子襄王朱瞻墡为帝,毕竟朱祁镇还小,主少国疑。最后是张太后亲自把9岁的朱祁镇带上朝堂,对群臣宣布,这才是大明天子。

以上看来,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其实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她只要是死在皇后位置上,朱祁镇继承大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如果孙氏死得早,唯一对明朝的发展有改变的是在后来的“夺门之变”,景泰帝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继承皇位后,其实皇权的继承已经从嫡子朱祁镇那一系转到了庶子郕王那一系了。

景泰帝由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朝中有投机份子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了。而这关键的人物就是太后孙氏,她默许了石亨他们的行动,有了太后孙氏的首肯,当朝权臣于谦也只好默许了此次蹩脚的政变。

如果太后孙氏没有活到景泰帝时代,那么“夺门之变”是肯定不会发生的,景泰帝的皇位一定会传承给原废太子朱见深的。所以说,孙氏对明朝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影响。


沉墨I方之城


一、朱祁镇登基,首功在张太后,和孙太后没什么关系。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里,将朱祁镇登基的功劳说是孙太后的(朱祁镇的老妈),其实并不然,真正把朱祁镇推上皇位的是张太后(朱祁镇的奶奶)。按《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记载,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朝臣人心浮动,张太后把朱祁镇带到大臣面前说:这就是新天子!于是朱祁镇登基称帝,时年九岁。

二、不要小看了张太后,她的综合能力在明朝后宫中绝对能排第一

张太后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媳,明仁宗朱高炽的老婆,明宣宗朱瞻基的妈妈。徐达的女儿死得早,所以朱棣造反成功后并没有立皇后,后宫的事就交给了当时还是太子妃的张太后管。朱棣死后,仁宗、宣宗时期,后宫也一直是张太后管。当然,张太后也不止管后宫的事,朝廷的事她也操心,因为仁宗、宣宗身体不大好。

历史上的“仁宣之治”,“三杨”、张辅、胡濙等大臣是居功至伟,但是张太后也是功不可没!很多军国大事都受命于张太后,听从她的裁决。哪怕是到了英宗时期,张太后也还是帮着辅政。朝臣对张太后的印象和评价都很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是个专权擅政的人。

三、朱祁镇能当皇帝是有法理支撑的

明朝是一个将“嫡长子继承制”贯彻得很彻底的朝代!朱元璋的《明皇祖训》就将皇位的继承规定得死死的!也就只有明成祖朱棣和明代宗朱祁钰跳过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这两个一个是通过造反一个是因为土木堡之变,形势所迫才当上皇帝,不能按常理来判。

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祁镇当上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

明朝的皇位继承,没有“贤”这一标准!皇帝的挑选顺序大致如下:

嫡长子——嫡子——庶长子——庶子

嫡长子继承皇位后,皇位就在嫡长子一脉传,等到嫡长子一脉断绝了,皇位才会传回嫡二房。庶子想要当皇帝,就得等嫡系的香火都断绝了。以明世宗朱厚熜为例!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一看没有儿子,二看也没有兄弟,就只能从他爸爸明孝宗的兄弟中找!明宪宗无嫡子,孝宗是以庶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明孝宗庶长子一脉绝嗣了,就该找孝宗的二弟一脉。可惜明孝宗的二弟、三弟一脉也和他一样绝嗣了,所以才轮到他四弟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明世宗朱厚熜就是老四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注意一点,孝宗的五弟岐惠王朱祐棆还活着,但皇位是没他什么事!继承制度就是这么规定的!

朱祁镇登基前,有建议立明宣宗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继承皇位的!但是这是站不住脚的,明宣宗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还活着,老二还没立就立到老三了?更何况,宣宗自己有嫡子朱祁镇,还有庶子朱祁钰,怎么轮也轮不到他。除非明朝放弃嫡长子继承制加上个立贤不立长的借口。


寻找不答应


朱祁镇最终能够成功登基取决于他的奶奶张太后,明朝以孝治天下,孙太后当时在朝中影响力有限,不一定能帮助朱祁镇成功继位。



也许是明朝开国皇后马皇后起了好的表率作用,明朝的皇后大多都比较贤惠。这位张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朱瞻基驾崩后太子朱见深只有八岁,朝中普遍猜测朱瞻基的母亲很有可能会迎立她的另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墡。但她没有,她还是让朱见深顺利登基了。千万别小看了她的这个行为。如果他只顾疼爱自己的儿子立朱瞻墡,那朱见深这个太子怎么办?所以她坚持立朱见深为帝,一方面维护了皇位传承的法统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皇位争夺血雨腥风的隐患。


沧海一粟7528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在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那就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嫡长子,就是皇后为皇帝生的第一个儿子。

正如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明明死在了他的前面,但是,朱元璋还是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

这才有了朱允炆当皇帝,可以说这个制度是不能改变的。

只不过到了朱棣这里,他开始篡权当了皇帝。不过,他也没有改变这个制度。尽管说他不喜欢自己的长子,也是就朱高炽。

但是,他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可见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改变的。

因此说来,即使孙太后死的早,只要她是皇后,他的儿子被立为了太子了,那么,朱祁镇还是依然可以当皇帝的。

毕竟他就是嫡长子了,这个皇位非他莫属。

事实上也是如此,朱瞻基驾崩之后,就是朱祁镇当了皇帝。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朱祁镇既然被立为了太子,至于他们母亲是死是活,已经和他继承或者不继承皇位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他就是事实当的皇帝继承人了,毕竟他是太子呀。

不过,朱祁镇这个皇帝,他比较能作。他成功的把自己的皇位给弄丢了,原因就是他带兵去打仗,被人家给瓦刺给俘虏了。

正是因为如此, 皇位才到了他的弟弟也就是朱祁钰这里来的。

不过,朱祁钰仅仅是暂时当皇帝而已。

这个皇位还是要还给朱祁镇的,因为他被瓦刺给放了回来。再加上朱祁钰的唯一的儿子死了,朱祁钰也得了重病。

所以,这个皇位跑了一圈,又跑到了朱祁镇这里来。看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你争也争不来的。

是你的就跑不掉,不是你的老天爷也不会给你。人家这个皇位本来就是朱祁镇的,因此,兜兜转转最后皇位又到了他的头上。

因此说,他的母亲即使死了,这个皇位迟早还是他的。


不才讲史


可以的,完全没有问题。

朱祁镇能成功继位,和孙太后关系不是很大。真实的孙太后绝对没有《大明风华》里那么厉害,她的存在感很微弱的,有她没她,并不影响朱祁镇能否继位。

决定朱祁镇继位的,是两方面:

一、明朝的继承制度

很多朝代的继承原则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先从嫡支按排行去立,嫡支都没了,才轮到庶支,同样按照排行。如果是嫡长子,那没什么可说的,妥妥的皇太子,未来的皇帝。

当然啦,原则是原则,实际实施时有可能出意外。但在所有朝代中,明朝是最为遵循这种原则的。所以,只要当时不出现战乱、政变、兵变等意外事件,做为嫡长子并且已经当了多年太子的朱祁镇自然而然成为下任皇帝。

就算朱瞻基是意外死亡,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诏,朱祁镇也能登上皇位。何况,朱瞻基死得没那么快,临死前的遗诏说“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明确指定朱祁镇继任。

只要有这道遗诏在,朱祁镇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任大明天子。

何况,还有祖母为他护航保驾。

二、太皇太后张氏

朱祁镇的祖母张氏,即《大明风华》里的张妍,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简称张皇后,是大明后宫中真正的女性政治家,历代评价都非常高。

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大多是通过影响皇帝,进而实施自己的一些主张,她们是贤后而不是政治家。但张皇后是直接施政,朱祁镇幼年登基,显然无法亲政,张皇后才是真正的大明掌舵人。

朱瞻基刚去世的时候,发生过一个小小的风波。不知道哪里来的流言,说襄王朱瞻墡将成为新皇帝,朱瞻墡也是张皇后的亲儿子,但她站在孙子这边,或者说,她站在正统这边,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

于是流言平息,朱祁镇顺利登基。

其实,假设朱瞻墡真有篡位的野心,他也不可能成功。但张皇后的这种态度,足以说明她是挺孙子的。有她在,朱祁镇帝位无忧。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张皇后活着,土木堡之变不会发生。但那时孙氏还活得好好的,却没起到太大的作用,朱祁镇还是御驾亲征了,明军损失几十万,他自己也被瓦剌俘虏,给大明造成沉重打击。所以,孙氏并没电视剧里那么重要。

总之,真正的孙太后没什么政治才能,朱祁镇两次登基都和她没有太大关系,她能做的只是同意大臣们的各种提议。主要是不同意也没用。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家也是是看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明风华看多了,以为朱祁镇能够即位,完全是因为主角孙若微的主角光环。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能够当上皇帝,和孙太后没有任何的关系。

朱祁镇能够成功地当上皇帝,首先是因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并且他还是记在皇后孙孙氏的名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极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除非出现非常意外情况。朱瞻基在位的时候也把他立为太子,太子也就是储君,是现任皇帝去世后第一顺序位继承人。

在朱瞻基英年早逝之后,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年纪实在太小了,所以有些大臣非常的担心,因此提请当时威望最高的张太皇太后,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请她考虑是否能够立朱瞻基的弟弟为新的皇帝。不过张太皇太后在这个时候一锤定音,坚决支持朱祁镇为新的皇帝,可谓是朱祁镇即位的最大功臣。

要知道群臣提议的人选,朱瞻基的弟弟事实上也是张太皇太后的儿子。因此双方无论是哪一个即位,太皇太后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害。所以张太皇太后这个时候力挺朱祁镇,绝对是大大帮助了朱祁镇。在朱祁镇年幼还未亲改的时候,朝政就是在张太皇太后和一些老臣子共同辅助下完成的。所以孙皇后死不死,跟朱祁镇当不当得上皇帝没有多大关联。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制,朱祁镇仍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历史上的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也是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同父的兄弟。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朱祁镇第一次登基称帝的时候,他才九岁,年号正统,当时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主政。后来,张氏驾崩,太监王振,开始篡权。 公元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改国号景泰。后来,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在南宫。公元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国号天顺。

历史上的朱祁钰

其实朱祁钰并并不是胡皇后和朱瞻基的儿子,他的生母是吴贤妃。吴贤妃本来是宫中的宫女,因为得到了朱瞻基的宠幸,为朱瞻基生了一个儿子,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关于吴贤妃的来历,明史中有两种争议:(1)吴贤妃以前是伺候朱瞻基的宫女;(2)吴贤妃原本是汉王府上的宫女,汉王谋反失败被杀之后,他府上的女人全都被充入宫中,吴氏的命运也因此跟朱瞻基有了交集。

不过,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导演将吴贤妃和胡善祥胡皇后合并为一个人了。实际上,历史上的胡善祥只为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并没有生育儿子。

而且,历史上朱瞻基就是利用胡善祥没有生育儿子这个借口,废掉了她的皇后之位。历史上的胡皇后贤德善良,如果当时胡皇后真的为朱瞻基生了一个儿子,那么朱瞻基肯定不会找这个借口废后的,所以朱祁钰根本不是她的儿子。

朱祁镇和朱祁钰出生的时候,朱瞻基都已经年过三十了。古代很多皇帝在二十岁之前就子女成群了,朱瞻基到三十岁才有儿子,可见他的后宫嫔妃肚子并不争气。在这种情况下,谁先为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谁就会获得朱瞻基的宠信。朱瞻基也会给她名正言顺的名分和地位的。

公元前


其实朱祁镇的继位与孙太后的关系并不大,当然,孙太后深得明宣宗的宠爱,为他的继位更加分而已。

朱瞻基的子嗣并不算多,两位皇子和三位公主。朱瞻基出生时,其实他的身份严格算起来是庶长子,因为当时他的生母孙氏是贵妃。

在孙氏之前,朱瞻基是有一个原配嫡后,那就是在《大明风华》中黑化的胡善祥胡皇后。只是胡皇后一来并不受宠,二来仅生育了两位公主,未诞育皇子。所以朱瞻基那时候是没有嫡子的。

明朝实行的还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胡皇后没有生育皇子的前提下,也就朱瞻基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孙氏贵妃所生的朱祁镇身份比起生母初为侍女的朱祁钰来说,更为贵重,所以朱祁镇理所应当地成为皇位继承人的首选。

所以,只要胡皇后没有生育皇子,那么无论孙贵妃所生的朱祁镇都是继位第一人选,孙氏活得长久一些,让自己由贵妃扶正成为皇后,只是为朱祁镇的身份加了些分,由庶长子变为嫡长子而已。不过也不排除一种情况,若孙氏死的早,在她之后明宣宗身边出现了更受宠的女人,或者又正式册立了新的皇后,诞育了嫡子,朱祁镇能否成功继位就有待商榷了。


若浅话史


事实上在正统一朝,后宫实际最有权力者是张太皇太后,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老婆、朱祁镇他奶奶,而不是他妈妈、孝恭皇后孙氏。

张氏自洪武二十八年被立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为太子妃,洪熙年为皇后,宣德年为皇太后,正统年为太皇太后。期间,永乐朝帮助太子朱高炽锻炼身体以取悦父亲朱棣,对抗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朱高炽的攻击,稳住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对洪熙一朝有定鼎之功,说她是仁宗朱高炽的“马皇后”也不为过。


宣德朝,宣德皇帝朱瞻基英武过人,聪明绝顶,继位时已经二十六岁,心智已经成熟,所以这段时间的张太后并没有插手过多政务,而是以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三杨为辅政大臣,辅助朱瞻基处理国务,整个宣德朝十年的时间里,张太后只做了两件事:经常规劝朱瞻基,要爱民重民和压制张家人,以防外戚干政。

张氏贤德之名、贤惠之实,历经六朝而不衰,在后世的评价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好名声,比起明朝第一贤后马氏也不遑多让,更难能可贵的是,张氏摄政而不专政,能力不亚吕、武,可名声却比她们要好得多,清朝人对其也是好评如潮,直追东汉明帝的马皇后和北宋有“女中尧舜”之称的英宗高皇后。


如果孙太后死在朱瞻基面前,朱祁镇还能正常继位吗?

说了这么多张太皇太后的事,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洪熙、宣德、正统(正统七年以前)三朝最有权力的女人莫过于张太皇太后,既然如此,就算宣德帝朱瞻基的老婆孙氏早死,其嫡长子朱祁镇也会正常继位,主要原因有二:

一、朱祁镇是朱瞻基嫡长子,天生具有法统地位,有着先天优势。《大明风华》中关于朱祁镇的身世由来,那是按照《明史》的记载改编的,这事稍微懂点历史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同样的,剧里孙太后敢怒怼张太皇太后,吓得她连句话都不敢说这剧情也是编剧脑洞开大了,实际上孙太后绝对不敢和张太皇太后这样说话,张太皇太后一巴掌对准孙太后呼过去,她都不带反抗的。



二、张太皇太后支持朱祁镇继位,这位帝国“第一女人”的权力极大,毫不夸张的说:她要立谁就可以立谁。当年朱瞻基去世,宫里谣传要立旁支襄王为帝(朱瞻墡:朱高炽五子、朱瞻基胞弟、张氏三子),是张氏一锤定音,立刻年仅九岁的朱祁镇为帝,维护了宣宗一脉的法统地位。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所以不管孙皇后是死在哪一个节点,只有张太皇太后还活着,朱祁镇的帝位就坚如磐石,就算是孙太后不喜欢朱祁镇,要废掉他也不可能,至少在正统七年之前是不可能的事。(张太皇太后于正统七年十月去世,同年,权宦王振将放置于宫门外的朱元璋铁牌移去,从此开始了正统后期十年的专政之路,并由此引发了十年后的大明第一耻辱——土木堡之变):

太监王振盗去太祖禁内臣碑。洪武中,太祖鉴前代宦官之失,置铁碑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字,在宫门内。宣德时尚存,至振,去之。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对于皇位的继承,朱元璋制定的祖宗家法《皇明祖训》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可见朱祁镇继位有着合乎法理的天然优势。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年仅38岁的明宣宗驾崩,托国事于张太后。此时太子年仅8岁,主少臣疑,张太后出于维护国家安定、江山永固的考虑,或许曾经想过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墡为帝的想法,因此帝位空悬了七天,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

众臣得知后,觐见太后,援引《皇明祖训》,请太后正帝位。张太后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

明朝以孝治天下,朱元璋对皇位继承有了明文规定,后世子孙也严格遵守,文官集团更是偏执于此,神宗因为太子之争数十年不上朝,最终没有拗过文官集团。土木堡之变后,为了挽救危局,孙太后虽然同意朱祁钰临危被立为皇帝,但是规定必须让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做太子,只不过后来朱祁钰坐稳皇帝宝座后,想让皇位在自己世系传承,改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自己唯一的儿子却先于自己而亡,朱祁钰也不久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