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犁鏡是陽城的名牌產品,為步犁上的重要配件。由於犁鏡為白口鐵材質,脆硬耐磨,在和土塊經常摩擦的過程中,使鏡面保持光亮,這是犁鏡得名的由來。


陽城犁鏡鐵範鑄造從泥範翻制鐵範,再用鐵範鑄做犁鏡,具有自成體系的完整的工藝規範,堪稱中國式鐵範鑄造的“活化石”。


陽城犁鏡鑄造,據歷史記載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產歷史,明清之際已甚興盛,最盛時有犁爐近百座,年產70萬片,清光緒《陽城鄉土志》載:“犁面則遠商駐買於本境,每年二十萬有奇。”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陽城縣犁鏡生產主要分佈於橫河、李圪塔、桑林、東冶、三窯、西交等南部山區。離縣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東冶鎮則是出產鐵礦的地方,其礦石質軟純潔,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區堅硬木料為料燒製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鑄件的必要原料,為鑄犁鏡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據傳,陽城犁鏡的生產是由原先五家獨行形成,製作模型是陽城上芹村李氏的獨行,修造犁爐升火用的大風匣是晉城南村李氏的獨行,制爐鑄鏡(包括設計、盤爐、修爐)是河南濟源東許村爐工的獨行,鑄造犁鏡特用的礦石和木炭是陽城南部山區的獨行,出售產品是河南懷慶府的獨行,五家獨行各藏絕技,都不外傳,直到清朝後期,才打破了那種獨行獨佔工藝的生產格局,陽城掌握了全套生產技能,成了名副其實的產銷地。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陽城縣潤城鎮砥洎城,使用冶鐵廢棄的坩鍋建造的城牆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陽城縣潤城鎮,使用冶鐵廢棄的坩鍋建造的民居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從鐵範製作、犁爐修築、爐料製備到鼓風溶煉、爐前控制、澆注精整等套套工藝完備、精湛,富有有特色和符合現代科學原理的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工藝,其技藝傳授,行業習俗,工具設備,行業運行乃至作坊佈局,無不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砥洎城及其周邊的沁河古村落中,普遍以坩堝做為城牆、民居的主要建築材料並使用至今


陽城犁鏡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徵:

1、中國的冶鐵術以生鐵冶鑄之早期發明與廣泛應用為最突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迥異於西方,具有自身特色的鋼鐵技術體系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以及周邊國家均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陽城犁鏡冶鑄工藝則是其碩果僅有的代表作和活化石。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2、其工藝流程操作方式體現了其精湛的民間工藝技術,陽城犁鏡的鑄造技術富有特色,自成體系,是山西獨有一項重要的無形文化遺產。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3、鐵範鑄造是我國冶鑄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從戰國到漢魏時期,鐵範被廣泛用於鑄造鐵農具和手工工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大的歷史作用,南北朝以後手作農具多由鑄制改為鍛制,是為農具製作中的大宗產品,陽城犁鏡其源甚古,據老藝人口頭相傳,至少可上溯到宋元時期,陽城犁鏡為傳統鐵範鑄造存世之唯一實例,值得珍視和保護髮揚。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晉城的這項工藝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


陽城犁鏡是傳統模式的縮影,是古老優秀的民間文化之遺存,我國的生鐵冶鑄術創造了輝煌的鐵器時代與鋼鐵文明,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它的歷史價值、技藝價值和文化價值極為重要而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