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文|花影故事。以走心的文字,書寫有態度、接地氣、有力量的故事。點擊上方“關注”,有心事的時候,不妨告訴我。

導讀: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你真的瞭解嗎?或許孩子喜歡看你們撒狗糧呢?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前兩天去學校開家長會,得到了一個意外驚喜。在兒子的位子上坐下,就看到了一張“獎狀”。

首先進入視線的是加大處理的四個字“模範夫婦”。

咦?怎麼回事?

定睛一看,原來是兒子頒給我和他爸爸的“模範夫婦”的獎狀,字體很稚嫩,但是重點突出,風格清奇。

獲獎原因是“由於您二人多年內互尊互敬、相親相愛”,獎狀中常見的“以資鼓勵”,改寫成了“希望您二人白頭偕老,一生相愛”。

這絕對是兒子的肺腑之言。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我回想起他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問過他:兒子,你最怕什麼?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我說:怕你們分開。

當時我被驚了一下。

曾看過一個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有一條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一條是:我害怕爸爸媽媽吵架,他們吵架的樣子好凶!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都有過這種經過?當我們雙方關係失去和諧,相互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表現出來是驚惶失措的。

究竟為什麼孩子會害怕父母爭吵、甚至分開呢?背後的心理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1、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瞭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知道,安全和生存一樣,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失去了安全,很多情況下就沒法生存。

一個原始人,如果失去了安全的住處,可能會遭遇到野獸的襲擊,那就構成了對生存的威脅。

對於孩子來說,在漫長的成長期,他們還無法獨立生存,完全依賴他們的父母(或是其他撫養人),提供食物以及營造的生活環境。

食物是充足的,環境是和諧、溫馨的,孩子的生存不受威脅,他們就會很放鬆,在感受歲月靜好中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

環境中一旦出現衝突、矛盾,孩子會敏感地捕捉到,本能地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因為不安定因素可能破壞環境的舒適,以及穩定的食物來源,安全感受到了影響。

孩子經常會關注父母的互動,並以此來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所以,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頭等大事,它意味著是否能生存下去。

如果長期缺乏安全感,後果也是我們父母難以承受的痛。

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以後出現的心理異常甚至嚴重的心理疾病,都與安全感的缺失有關。而安全感的建立在學齡前已經完成了80%,越小的孩子我們越要關注他的安全感。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2、破壞孩子的內在統一性。

孩子是怎麼來的?受精卵一枚。

受精卵又是怎麼來的?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而來。應該說孩子是由父和母共同組成。

孩子內心當然是希望自己的組成部分和諧共處,相安無事。如果出現矛盾、分歧,孩子就要承受兩端拉扯帶來的撕裂感。

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跟他爸討論應該報哪些學科類的課外班。

我說外教英語課一定要上,因為英語水平肯定是未來競爭力很重要的部分。

孩子爸覺得我們就讀的是外國語實驗學校,英語學習就是好好跟學校配合就可以,反而數學思維課程是基礎中的基礎。

兒子這時候發表了一下意見,“我能不能只做學校的作業,不上這些課外班呢?”

我說,“不行不行,你的同學小豆子就上外教英語課,你不上,會落後的。”兒子一想可能是這麼回事,點了點頭。

孩子爸說:“數學思維是最基礎的能力,能幫助你學好其他科目,也很重要。”

沒等兒子說話,我就直衝著他爸說:“不行,英語課一週就要上4小時,安排不出多餘的時間上數學了。”

他爸說“數學就上網課,還可以節省路上的時間。”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當時,兒子就在旁邊,一會看看我,一會看看他爸,看我倆僵持了好久,生怕我們吵架升級,只好委屈地說“爸爸媽媽,那英語課和數學課我都上吧。”這才中止了一場即將白熾化的戰爭。

但是沒出一個月,兒子就愁眉苦臉地說不想上英語課了,因為都是他們學校講過的,他還說“我每次上課都好睏,想睡覺。”

我也只好借坡下驢,說“那你在學校就得認真聽課、完成作業啊。”他使勁地點點頭。

我回想起來,兒子當時答應上英語和數學課,估計是不希望看到我們爭吵才使用的權宜之計。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夫妻吵架,孩子是什麼感受?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每一分鐘都是煎熬,讓我想逃離,爸爸媽媽經常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在我面前大打出手,這麼多年了,我還是經常會被父母吵架的夢嚇醒。

父母的吵架會讓孩子處於高壓的壓迫下,孩子會害怕、恐慌,後果可能出現偏執、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嚴重地甚至會綿延一生。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3、讓孩子產生自責心理。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6、7歲之前的孩子,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認識問題總是很主觀。所以不管生活中發生了好事還是壞事,孩子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有一天晚上,隱約聽到隔壁兩夫妻在吵架,聲音比平時高出很多。突然,在越來越激烈的爭吵聲中,出現了他們孩子的尖叫聲。

我趕忙去敲隔壁家的門,把孩子連哄帶騙地抱出來,給她一個蛋撻才慢慢讓她緩過來。

我問她:“爸爸媽媽在幹嘛呢?”

她還抽泣著,說:“我不乖,所以他們生氣了。”

我沉默了一下,趕忙說:“你這麼乖,這麼可愛,爸爸媽媽不是生你的氣。”小寶貝含著淚花兒的眼睛笑成了彎月。

孩子的自責是這個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會讓孩子養成討好別人的性格,變得軟弱且不自信。這當然不是我們身為父母想看到的。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為人父母者,不要讓你的情緒傷及孩子。

再恩愛的夫妻,偶爾的爭執可能在所難免。一旦不可避免,我們怎樣做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首先是,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夫妻之間有爭執、出現意見不合是很正常的。

如果真要理論,就要儘量避開孩子,這就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意識地管理情緒,一方面可以避免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同時也在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其次,如果沒忍住真的在孩子面前吵了幾句,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向孩子解釋爭論的原因,把他們放到平等的位置與他們溝通。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呢?你倆因為給孩子報課外班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爸爸說“不用報什麼課外班,我帶他跑步、打籃球,鍛鍊好身體就行了;再說他們學校老師說了,只要跟學校好好配合,小學階段很輕鬆”。

媽媽不服,說“他們班其他同學都在上外教英語課、奧數課、寫作課,我們兒子不上就會落後啊。”

這個時候孩子聽得誠惶誠恐,也不敢插嘴。父母的怒火也很容易誤傷到孩子。

怎麼辦?先冷靜,默數五秒,休戰是第一步。

然後再平心靜氣地告訴他們,爸媽的爭吵是因為對他上課外班這件事意見不一致,但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愛他,希望做對他有益的事情。

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或許只是父母撒的“狗糧”

最後,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吵架不是他的錯,而且吵架不等於父母兩人就會分開。

孩子不再把爭吵簡單地等同於關係破裂,也不再等同於他是壞孩子的結論。

利用這個機會,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爭吵和溝通,更深入地認識關係,幫助他們快一點成長成熟。

我們作為父母,需要為兒女計長遠。

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個小生命對我們全然的依賴和愛,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從自己能做到的點滴去努力,營造和諧、安全的家庭環境,這片沃土也會滋養環境中的我們保有身心的健康。

讓我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